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教案 第2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教案 第2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4 23:1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封建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8个教材批注点 ◎6个旁栏边角解读点 ◎15个结论要语判断点
◎3个历史概念 ◎2个经典史料
知识点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西欧封建社会
1.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1)形成: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内涵: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3)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4)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庄园与农奴制度
(1)庄园(一种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①历史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②土地类型:由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和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两部分组成。
(2)农奴制度
①农奴和自由农民: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
②领主: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旁栏边角·练一练】 阅读教材P16“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庄园有什么特征? 提示:庄园里各类设施齐备,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掌管着从生产到精神等与庄园里生活有关的几乎所有方面;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 【历史概念·判一判】 陈述判断1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封君封臣制度2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带有相对独立性庄园3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农奴制度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王权集中
(1)过程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国王作为名义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②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15世纪晚期 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15世纪末 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市自治
(1)背景
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的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③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2)方式: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3)意义: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教会专权(教皇对教会的集权统治)
(1)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3)精神: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旁栏边角·练一练】 阅读教材P17“历史纵横”:英国议会的起源:《大宪章》的签署有什么作用?中古西欧政治上发了什么重大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用:调整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 变化: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机构,表达不同等级的呼声。 说明: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王权集中,但是新的因素(等级君主制)在孕育。 【结论要语·辩一辩】 1.中古西欧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2.城市自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 3.基督教会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6世纪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
2.俄罗斯
13 世纪上半期,基辅罗斯臣属蒙古金帐汗国;16 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建立起统一国家;16世纪中期,沙皇伊凡四世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17 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旁栏边角·练一练】 阅读教材P18“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提示:拜占庭帝国经过查士丁尼的扩张一度强大,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但7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逐渐走向了衰落。 【结论要语·辩一辩】 1.拜占庭帝国的战略位置重要。(√) 2.长期的军事扩张,导致拜占庭国库空虚。(√) 3.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知识点二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阿拉伯帝国(当时疆域最大帝国)
1.建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
3.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上和海洋贸易繁荣;帝国境内城市繁多。
4.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旁栏边角·练一练】 阅读教材P23“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回答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提示: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帝国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的足迹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广大地区,建立了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世界贸易圈。 【经典史料·析一析】 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运发《略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因、成就和世界影响》 信息提取:阿拉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阿拉伯文化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建立与发展: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原为西突厥的一支)灭亡拜占庭帝国;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3.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旁栏边角·练一练】 阅读教材P24“史料阅读”: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的劫掠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提示:影响:战争对人类以及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 说明: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是有意纵容士兵抢劫,也说明苏丹穆罕默德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结论要语·辩一辩】 1.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使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3.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印度
(1)笈多帝国(印度第一个封建王朝):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北印度。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
(2)德里苏丹国: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2.日本
(1)大化改新: 646年,孝德天皇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将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2)幕府统治(将军掌握实权):在庄园和武士集团形成的基础上,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幕府,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3.朝鲜
(1)新罗:7世纪末,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高丽: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制。
(3)朝鲜:14 世纪末,李成桂建立,定都汉城。
(4)16世纪末, 中(邓子龙)朝(李舜臣)抗击日本(丰臣秀吉)侵略。
【经典史料·析一析】 “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 信息提取:日本“大化改新”虽然吸取外来文化,但不盲从。 【结论要语·辩一辩】 1.“大化革新”后,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2.在幕府体制下,实权由以天皇手中。(×) 3.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知识点三 古代非洲与美洲
一、古代非洲文明
1.西非班图人
(1)文明: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2)传播:11世纪,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阿克苏姆王国: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3.东非沿海地区的国家: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4.西非文明
(1)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2)桑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16世纪末,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5.南部非洲:大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
【旁栏边角·练一练】 1.阅读教材P27“沙漠商队”:东非和西非国家各有哪些主要特点? 提示:东非国家多是城市国家,对外贸易发达,主要环印度洋进行贸易,贸易品主要是手工业品;西非国家交替兴衰,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西非对外贸易发达,主要和北非埃及进行贸易,贸易品主要是黄金贸易。 2.读教材P29 “大津巴布韦”图片及文字说明:从中得什么信息? 提示: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得名于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大津巴布韦全部用石块垒砌而成且不使用灰浆,说明当时人可能已经掌握了建筑学、几何学和力学等方面的复杂知识。 【经典史料·析一析】 阿克苏姆王国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历史》第一册 信息提取:阿克苏姆王国地理位置重要。阿克苏姆文明是在不同文明间相互交融中发展起来的。
二、古代美洲文明
1.玛雅文明
(1)繁荣:发展以种植玉米(1531年传入中国)为主的农业;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建造金字塔庙宇;制造精美的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太阳历);采用20进制(根据人的手脚指(趾)),也知道“零”的概念(比欧洲早800余年)。
(2)衰落:15世纪中期,玛雅文明衰落。
2.阿兹特克文明
(1)兴起与鼎盛:14世纪,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进入鼎盛时期。
(2)特点: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都城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3.印加文明
(1)崛起与鼎盛: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2)政治统治:国王是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
【旁栏边角·练一练】 阅读教材P28—30西非桑海帝国和美洲印加帝国有何异同? 提示 同:都兴盛于16世纪;都是通过扩张成为当地土著大帝国;最高统治者都是国王,实行中央集权。异:印加对所征服的地区实行的是“殖民统治”。 【结论要语·辩一辩】 1.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属于中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印加文明属于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2.玛雅文明被称为“美洲的希腊”,而印加文明则是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 3.印加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
提能力·全面突破
主题一 中古时期欧洲的文明
能力解读 新教材新高考
新教材:这一部分是新教材新加的内容,使人们的视野扩展到了中古时期欧洲各地的文明,要重点把握西欧封建社会的统治特色。 新高考: (1)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角度,认识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特点。 (2)从史料实证上认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贡献。 命题视角: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是命题重点。
角度一 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典例引领】
史料一 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其一是“效忠”……其二是“帮助”。这是封臣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义务,包括为封君服军役、向他提供协助金和物资。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史料二 凭那份地产,我就可以使某个臣属效忠,而他也会像随便哪个主教或伯爵一样好,或者还要好些。
——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
【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封君封臣关系的纽带是什么?“帮助”指的封臣要承担哪一义务?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
(1)纽带:赐封的土地。义务:服兵役、提供金钱和物质。
(2)封君与封臣之间以土地为纽带,形成保护与被保护的契约关系。
【史观史论】
1.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示意图 封君 赐地的人是封君。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封臣 领取封地的人是封臣。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认识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色彩
2.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封君封臣制度下,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农奴和其他劳动人民
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 土地是当时最重要的财富,农奴制度是当时庄园经济赖以存在的主要剥削制度
发展缓慢 封臣的封地渐渐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封建主的世袭领地,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致使王权削弱,整个欧洲封建社会发展进程十分缓慢
基督教会占有统治地位 教会占有大量的地产,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教会还长期垄断西欧封建社会的文化与教育,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角度二 王权、教会与城市
【典例引领】
史料一 封建割据制约了商业的发展,领主之间的私战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因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消除封建割据,在政治上实现国家的统一,(必须)建立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的政府……王权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到了权力的中心。
——《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史料二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建立起在城市中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
——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思考】
(1)依据史料一指出王权与教权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
(1)趋势:教权由盛转衰,依附于世俗政权,王权逐步加强。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统一稳定的需要。
(2)特点: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争取自由和法治;在斗争中形成了新的市民文化。影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促进封建社会的瓦解;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史观史论】
1.此消彼长的王权与教权
时间 王权与教权关系 背景
5至11世纪 互相利用,互为依存 王权期望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强化王权;教会为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势力
11至13世纪 相互斗争,教权高于王权 教会权势的膨胀,王权的衰微
13世纪以后 相互斗争,王权上升,教权衰微 13世纪末叶,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支持,王权加强
2.城市复兴对西欧的历史意义
政治 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级。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经济 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思想 在西欧城市市民争取自治的过程中,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性解放、谋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观念得以张扬
文化 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主题二 中古时期的亚洲与古代美洲
能力解读 新教材新高考
新教材:这一部分是新教材新加的内容,使人们的视野扩展到了中古时期亚洲的阿拉伯、奥斯曼土耳其、日本与朝鲜;了解到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文明状况。 新高考: (1)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角度,认识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从历史价值观上认识美洲文明与非洲文明的意义。 命题视角: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角度一 阿拉伯文明的扩展与地位
【典例突破】
史料一 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运发《略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因成就和世界影响》
史料二 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都是经阿拉伯人的手传入欧洲;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也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再如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学会以后,加以改造,并于12世纪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
【思考】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2)根据史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
(1)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对西方影响尤为突出,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建立。
(2)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观史论】
1.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2.中古时期亚洲的特点
角度二 古代美洲的文明
【典例突破】
史料一 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并以其艺术和科学的显著进步而闻名于世。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为献祭和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玛雅的耕种者们在经常举行宗教仪式的中心建立了一些巨大的石头建筑物,以此来表示他们的社会统一。这些建筑物是包括巨大的金字塔庙宇和公共住宅,祭司和新信徒可能就住在这里。这些建筑物完全靠石制工具制成,用雕塑加以装饰,这些雕塑在美洲是无与伦比的,现在被列为世界伟大的艺术之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印第安人认为,整个世界都由各种各样的神统治,他们必须小心侍奉这些神灵,方能得到神对他们这些弱小生灵的保护……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从侧面反映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的交往极度缺乏,加上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玛雅文化的主要成就。
(2)从史料二中你能看出古代印第安文明主要有哪些特点?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
(1)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有用雕塑装饰的巨大建筑物——金字塔庙宇和公共住宅。
(2)农业生产力落后;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盛行;各文明间交往极度缺乏;社会文明发展水平较低。
【史观史论】
1.
2.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