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诗歌文体和内容)(第1课时)拓展教学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诗歌文体和内容)(第1课时)拓展教学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5 09:0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唐诗三首》连读
叹百姓之疾苦
哀民生之多艰
任务一:诵读诗歌,辨明文体
任务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叹百姓之疾苦
哀民生之多艰
1.自读课文,找出重点生字词,疏通诗意
2.理解诗歌,完成任务
任务一:诵读诗歌,辨明诗体
任务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任务三:再读诗歌,分析人物
任务四:仔细品读,分析语言
任务五:深入探究,理解主旨
任务一:诵读诗歌,辨明文体
自行划分节奏,大声朗诵诗歌。
思考《唐诗三首》与《望岳》《春望》等律诗在体裁和内容上的异同。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从结构上来看,这三首诗的共同之处为:五字一句,两句押韵,“二三”节奏。
不同之处为:《春望》《望岳》共8句,本诗共24句。
从内容上来讲,《望岳》和《春望》的内容都有大量写景,
而本诗无景物描写,都在写人记事,是一首叙事诗。
石壕吏
本诗的体式——歌行体。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为七言,但字数、句数没有明确限制。用韵自由灵活,可以换韵。
对平仄、对仗也没什么要求,语言自由、可俗可雅。以七言为主,整齐而押韵,多用“二二一二”的节奏。
本诗的体式——新乐府诗。
(1)不拟古题。
(2)不用近体。新乐府诗不用近体写作,主要用七言歌行体。
(3)不被于声。《卖炭翁》非诗人唱和之作,而是反映社会现实。
(4)多重渊源。《卖炭翁》为诗人有感现实而作,其"源出于鲍防《杂感诗》";取篇首"卖炭翁"为题目,则为"效《关雎》为篇名之例";采用三七句式,与张王乐府中的七言歌行或以三七句式起首的杂言体,颇有相似之处。
《唐诗三首》连读
叹百姓之疾苦
哀民生之多艰
叹百姓之疾苦
哀民生之多艰
1.自读课文,找出重点生字词,疏通诗意
2.理解诗歌,完成任务
任务一:诵读诗歌,辨明诗体
任务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任务三:再读诗歌,分析人物
任务四:仔细品读,分析语言
任务五:深入探究,理解主旨
叙事诗
任务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任务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安史之乱的某个夜晚
石壕村
吏、妇人、老翁、诗人
支援战争前线,官吏半夜捉人
老翁逃跑,妇人痛陈家庭悲剧
妇人随军赴前线,老翁送别诗人
任务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的一个下午
浣花溪边
诗人、群童、娇儿、天下寒士
秋风吹茅,群童抱茅
雨脚如麻,长夜沾湿,
祈求广厦蔽寒士,独破受冻死亦足
任务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安史之乱之后,唐德宗贞元末的一个寒冬的早晨
宫市
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辛苦烧炭,寒冬卖炭
宫使夺炭
不得惜炭,希望化为泡影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百姓苦不堪言。
写作背景
诗人这时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⑴,喧呼闻点兵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⑶?”
“府帖昨夜下⑷,次选中男行⑸。”“中男绝短小⑹,何以守王城⑺?”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⑻。白水暮东流⑼,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⑽,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⑾!
我军取相州⑿,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⒀,归军星散营⒁。
就粮近故垒⒂,练卒依旧京⒃。掘壕不到水⒄,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⒅,抚养甚分明⒆。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⒇。”
潼关吏⑴
士卒何草草⑵,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⑶。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⑷?”要我下马行⑸,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⑹,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⑺。
丈人视要处⑻,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⑼,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⑽,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⑾!”
三个主要人物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