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连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4课时)拓展教学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连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4课时)拓展教学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5 09:10:1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6张PPT)
《唐诗三首》连读
叹百姓之疾苦
哀民生之多艰
叹百姓之疾苦
哀民生之多艰
任务三:再读诗歌,分析人物
任务四:仔细品读,分析语言
任务五:深入探究,理解主旨
任务四:仔细品读,分析语言
1、请每个小组自选一个段落,朗读
2..给该段落取一个名字,并从修辞、描写、炼字、情感等方面自主赏析。
第一幅
秋风卷茅图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点题,押韵,开口呼韵,也让人感到那呼啸
而过,不可一世的秋风声。
“怒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势
之大,风力之猛和风之无情,富有浓烈的感彩。
“卷”字好。极富动态,写出了风的力度之大。
“三”指的是多,写出了狂风一层一层的掀起了屋顶的茅草。极富感彩,写出了作者的无助。
任务四:仔细品读,分析语言
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哪些?
“怒号”→““卷” →飞” →“洒” →“挂” →“飘转” →“沉”
动词连用使人看得目不暇接。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渲染了凄苦的氛围,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第二幅
群童抱茅图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表现了诗人“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满心情,也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现实。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写出诗人面对群童抱茅而长吁短叹,悲叹不已的情形.“倚杖”写出诗人衰老的形态,“自叹息”写出他诉说无门的困窘之状。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为什么用“老”字?
“老”其实不是写年龄,而是写心情,揭示了诗
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2、群童为何抱茅?
贫困,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 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无处安放.
二叹世态炎凉、人心不古。
三叹百姓生活艰苦,控诉战乱给人民造成巨大的伤害。
为下文推己及人埋下伏笔。
自叹息:叹息自己,自己叹息
第三幅
长夜沾湿图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环境描写,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渲染了大雨将至、阴沉迷蒙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凄愁惨淡的心境。为下文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生活窘迫
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茅屋的残破、雨势之大和秋雨的细密连绵,营造了凄苦的氛围。更表现了诗人处境艰难。
写出了长夜漫漫、屋漏床湿、诗人无法入睡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有忧国忧民情怀,自然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自经”,自从。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延伸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何由彻”与上文中“未断绝”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漏屋中等雨停、黑夜中等天明的无奈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第四幅
祈求广厦图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直抒胸臆。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广居“大厦”,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和崇高理想。
体现了诗人包揽民生疾苦后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
1、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心怀天下、关心民生疾苦、 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2、本诗主旨:
全诗描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了其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