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连读《石壕吏》(第2课时) 拓展教学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连读《石壕吏》(第2课时) 拓展教学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5 09:11: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7张PPT)
《唐诗三首》连读
叹百姓之疾苦
哀民生之多艰
叹百姓之疾苦
哀民生之多艰
1.自读课文,找出重点生字词,疏通诗意
2.理解诗歌,完成任务
任务一:诵读诗歌,辨明诗体
任务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任务三:再读诗歌,分析人物
任务四:仔细品读,分析语言
任务五:深入探究,理解主旨
三个主要人物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石壕

任务三:再读诗歌,分析人物
人物一:老妪
听妇之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男二死
丧子之苦
衣不蔽体
贫困之苦
自请服役
应征之苦
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苛酷;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     
听妇之苦
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家破人亡,贫困交加,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为了掩护老翁,她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不得已而为之。     
诗中的老妇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聪明机智。提出要自己和差吏去军营,避免了孙子、儿媳、老翁受到伤害;
②勇于献身。不让老翁去,而是自己前往。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敢于承担苦难。
总之,这位老妇人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一个缩影,她身上具有聪慧、善良、无私的宝贵品质。
人物二:石壕吏
看吏之恶
思考探究:老妪是本文的主人公吗?
石壕,即石壕村。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代表了主要的写作对象。
题目解读
①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不合理,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②从侧面形象的突出了封建官吏凶暴、蛮横、冷酷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对差役强烈憎恶;
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诗歌题目是《石壕吏》,而诗中却重点写了老妇人的致词,这是为什么?你能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官吏形象?
如狼似虎 蛮横凶暴
悲愤凄苦 哀婉可怜
对比鲜明  明暗结合


吏:
妇:
侧面描写
作为主要写作对象,作者还在哪些地方,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了“官吏”形象?
正面描写
思考探究
“有吏夜捉人”
“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说明长久以来百姓一直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官府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间人们熟睡之际抓人,“夜捉人”表明官吏捉人的手段狠毒。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并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却毫不顾及百姓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的凶残和霸道。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两个“一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横行叫嚣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体现了诗人对差役强烈憎恶、对老妇深刻同情.
正侧、明暗结合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夜久。”反映出老妇一再哭诉,差役威逼的时间之长.
“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达了凄苦、悲愤之情;
任务四:仔细品读,分析语言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
虚实结合
1.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的泣不成声.
2.家破人亡的老翁。
3.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
表达了作者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
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
错觉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
人物三:诗人
看作者之悲
思考探究: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
但是,他既忧民又忧国,这场平叛战争关乎国家
和民族的命运,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
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
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这首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蛮横、冷酷;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传达了对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之情.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