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 第二讲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作文指导 第二讲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7 09:2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中考作文指导
第二讲
目录
CONTENTS
01
景物描写-情景交融
02
谋篇布局-一线串珠
03
人物刻画-动作描写
04
审题立意-托物言志
05
语言表达-引经据典
第一节
景物描写之融情于景
1
链接课文
《秋天的怀念》
《紫藤萝瀑布》
以课文《秋天的怀念》
为例子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花语:生命热烈和生活绚烂,体现作者生命姿态的转变,由绝望到希望,由暴怒无常到豁然开朗!
以课文《紫藤萝瀑布》为例子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作者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作者赞美生命的喜悦欢欣情绪,清新中带着隽雅。文章的抒情议论语言,多融汇在描写语言之中,象画面配诗,抒胸坦怀,既点化描写语言的内核,又表达了对于人生坎坷,命运浮沉的反思,意厚神凝,情聚思沉,蕴藉含婉,深沉通脱。
知识点总结
概念定义
要点
融情于景
作者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融入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景-基础
情-宗旨
景情一致
笔下景物要与自身情感一致
写景时对景物要有选择,选择能够表现自己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去写。
景物独特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
抓住笔下描写的景物与别的景物不同的独特之点,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彩对之精心描绘,做到景物特点分明、突出,个性独特、鲜明。
笔下景物要与自身情感一致
虚假的感情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装腔作势会令人生厌。在感情真挚的基础上,抒情方式还要自然、顺畅,要有水到渠成之感。切切不能牵强附会,或给景物强加上一些生硬的情感,或强贴上某一种标签。
抒情真挚
【形散】就是指材料要充实,内容要丰富,要进行联想和想象,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由因到果。要纵穿天地,横贯古今。
【神聚】就是说无论材料多少,选择面多繁杂,都要围绕一个中心,一个主题,不可游离于中心和主题,
收放自如“形散神聚”
第二节
景谋篇布局之一线串珠
一线串珠
所谓“一线串珠”,就是写作者在处理安排材料时,先选取一个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事物(人物、感情、事件等)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用它将一组精选的材料连缀成篇的构思方法。
珠是中心材料,线是线索。
2
链接课文
《背影》
《台阶》
以课文《背影》
为例子
开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中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结尾: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
第一次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车站送别,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做了具体的描绘。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
第四次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课文《台阶》
为例子
开端: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
……
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
接着开始造台阶。......
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
发展、高潮: “我们家的台阶低!”
结尾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知识点总结
概念定义
要点
即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能把所有的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线索
概念
一线串珠
条理清晰
文脉贯通
形散而神不散
线索
类型
以时间变换为线索。
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
以人物的行踪(见闻)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以物品为线索。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有的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
明线多为具体的人、事、物等,暗线则多为人物的情感。
仔细审读写作要求,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和写作方向,确定自己写作的中心,为下文多角选材做好准备。
明确中心
明确中心之后,还要通过列提纲的形式,从素材库中提取多个材料。“珠”,这就是文章的材料。选用材料时,往往不选完整的事件、人物的经历。而是选取片段、场景、画面。这些片段、场景、画面彼此独立,各不相干,但又要有联系:同时,这些片段、场景、画面之间要有层次性,不能处于同一梯度。
准备珠子
确定线索
依据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一条行文的线索,将材料贯穿起来。
1
文章的线索可以是一个具有意义的实物,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种情感,还可以是一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
2
凸显线索
确定了素材和线索后,还要想办法在文章中凸显这条线。或者采用小标题(题目)突出,或者将线索在文章的各个阶段重点刻画、反复出现;或者交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等等。只要凸显了这条主线,读者就会一目了然。
珠联璧合
有了线,有了珠,还需按顺序“串珠”。
就是用线索把这些分散独立、彼此联系着的一个个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材料通常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来组织的。材料与材料之间层层递进,文章的意蕴逐步深化。
特别是结尾处还要将线索和中心交汇。方法是可借助议论抒情,或者概括总结、画龙点睛等手法,再一次强调线索,既收束全文,又呼应开头。这样,文章才结构完整,珠联璧合。
在具体写作时,有时设置一条线索围绕其来组织材料,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缀合成篇,有时设置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故事情节,形成两个故事,或平行前进,或交织发展,在特定的契合点汇合,完成文章主旨的表达。
注意
第三节
景人物刻画之动作描写
3
链接课文
《背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以课文《背影》
为例子
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蹒跚地走”“慢慢探下身”“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向左微倾”从这一些列动作可以看出,父亲并非是个“超级英雄”,做这些事其实颇有难度。
在父亲心中,二十岁的朱自清还是小孩子,还是需要他事无巨细地照顾。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实写,生动展现了父亲爱子心切的形象。
以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子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及对捕鸟(大自然)的喜好之情。
知识点总结
概念定义
要点
动作
描写
动作描写是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动作反应,显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动作描写要完整地描绘每一动作的前因和后果,表现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人物在一系列动作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和内在的思想,进而使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完整、立体。
写实
用一系列动词,连贯动作,延长过程。
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水浒传》片段
写活
放大细节,巧用修饰,凸显情绪。
例如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故乡》片段
猪八戒背着九齿钉耙,一路小跑着,脸上的肉被震得一颠儿一颠儿的。他急急忙忙地跑到河边,趴下身子,撅起屁股,张大了嘴巴就“咕噜咕噜”地喝起水来。
——猪八戒到河边喝水。
立体呈现
动作描写不是孤立的,常与神态、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结合起来,让人物更立体。
注意:把人物的动作置于特定的场景,在尖锐的冲突、斗争的漩涡中来刻画人物,往往能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他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他面前。他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着挣扎,被他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他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他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水浒传》片段
第四节
景审题立意之托物言志
4
链接课文
《白杨礼赞》
《爱莲说》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以课文《白杨礼赞》
为例子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这篇作品如果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此文的成就,在于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人”,立意奇妙,在画面上的形象和气势,既明朗而又委婉。
本文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以课文《爱莲说》
为例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正直、通达
不趋炎附势、不攀附权贵
美名远扬
庄重
周敦颐通过描绘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知识点总结
概念定义
要点
通过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来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继而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主旨的一种写作方法。
托物
言志
物:一般是花、草、树、木,或是某一具体的物体。
志:作者所要提倡的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情感等。
择物
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者。 选好最能表达自己“志向”的事物。
根据要表达的情感筛选具体物象,由“形似”到“神似”,找准“物”与“志”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从而凸显“志”。
譬如写“希望”,我们会想到“太阳”“花朵”等物象,因为这些物象与所要表现的情志有着相同点或相似点。
选择一个与自己想表达的思想或情感相契合的物品作为载体,不要随意拼凑或牵强附会。
摹物
在摹写事物时,大家无需面面俱到,但必须选准角度,紧扣其能够“言志”的方面去工笔描绘,唯有如此方能准确寄托个人志向。此外,我们在描写时可以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妙用对比等方法,使“物”形神兼备,从而顺理成章完成由“描写”到“言志”的过渡。
表志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
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抓住被描写景物的形象特征,由表及里,抽象出某种特殊意义或某种品质精神,以达到“言志”的目的。如《爱莲说》从莲花的外形入手,展开联想,借花喻人,托物言志。纸条君温馨提示,在篇幅的安排上,描物状形是全文重点,因而议论抒情性的点题语言宜少而精哦。
第五节
语言表达之引经据典
5
链接课文
《春》
《敬业与乐业》
以课文《春》
为例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酝酿。
(出自宋·志南《绝句》)
朱自清借此描写春风,恰到好处。诗句意境与作者温柔敦厚的行文风貌巧妙地融为一体。
“吹面不寒杨柳风”原诗句写出了风雨的温度。虽然有风有雨,但是并不是凉意沁人,而是带有一种温暖的味道。对风的姿态也没有直写,而是借用杨柳枝的轻轻摇摆,展现出春风的婀娜多姿。
以课文《敬业与乐业》
为例子
本篇演讲稿论据充分,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知识点总结
概念定义
要点
引经据典
在分析问题或表达观点时,运用引言论证观点。它包括名人名言、古诗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格言等。
这些“经”和“典”,能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为“立意”提供了内涵,增强文章的文采与厚重感。
引用内容要和文段论点(内容)相吻合,相得益彰。
引用得当
与前后语境语意贯通,逻辑关联,水到渠成,天衣无缝。
位置合 宜
开篇引 可以奠定基调,形成格局;
文中引 可以丰富内涵,既有理据,又有诗情;
结尾引 可以引人遐思,余味无穷,升华主题;
题记引 画龙点睛,提纲挈领。
小标题引 耀人眼目,昭示旨意。
用诗词“点亮”作文
引用式
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当我们看见八月十五的月亮,某种情愫总会油然而生。
此时,我虽然身在温暖的教室里,可是却从内心里平生了“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一点儿浪漫与温暖都没有了。
例1
有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一种豪放叫飞流直下三千尺,有一种情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一种淡然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例2
雨的语言是丰富的,可以是漫卷诗书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绵绵春夜;可以是点点离人泪,倾述那个寂寞的夜晚;可以是映照冰湖的一片冰心,亮在王昌龄送别有人的刹那间。
化用式
就是没有引号,把经典、古诗词无形地揉进自己的句子中。
下节课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