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传承与交流
【考点定位】 (1)魏晋至隋唐思想领域变化的原因、特点。(2)魏晋至隋唐时期文艺、科技成就的表现和影响。(3)魏晋至隋唐的人口迁徙与文化交流及其世界意义。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____________”和“尊道”。
(2)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____________。
(3)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魏晋玄学。
(1)背景: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残杀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
(2)内容。
①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____________”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②政治上“____________”,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反佛斗争。
(1)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
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文学艺术。
(1)文学:出现了____________、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艺术。
书法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____________”
绘画 东晋顾恺之提出“____________”,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塑 山西大同____________、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____________
5.科技成就。
数学 南朝____________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裴秀绘制出《____________》,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医学 东晋葛洪所著《____________________》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小练1] 《齐民要术·序》记载“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贾思勰怎样的思想?
[提示] 重农抑商。
6.中外文化交流: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交流,如中亚、天竺高僧来华,东晋法显至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隋唐的思想文化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过程。
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____________”。
②唐朝奉行____________政策。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____________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2)儒学复兴运动。
①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内容:____________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
2.文学艺术。
(1)文学: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2)艺术。
书法 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_______ 气势雄浑的颜体和_________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绘画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_________被尊为“画圣”
[小练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封建经济繁荣(物质基础);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条件);选官制度和官僚政治的成熟(人才条件);民族交融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多元文化基因)。
3.科技成就。
建筑 隋朝____________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天文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中外交流。
(1)以佛教为载体的文化交流。
①中印交流:如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曾西行天竺取经。
②中日交流:唐朝____________六次东渡日本,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
[小练3] 观察“唐招提寺”图片,我们能获取哪些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信息?
[提示] “唐招提寺”是日本仿唐制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日本建筑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
(2)各国的文化交流。
①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____________、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③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____________为蓝本。唐朝的服装和体育活动等先后传入日本。
④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小练4] 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材料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 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答案自填] 一、1.贵儒 本土化 2.无 无为 4.建安文学 书圣 以形写神 云冈石窟 莫高窟 5.祖冲之 齐民要术 禹贡地域图 肘后备急方
二、1.三教合归儒 三教并行 禅宗 韩愈 2.颜真卿 柳公权 吴道子 3.李春 唐本草 4.鉴真 广州
唐制
主题一 传承与交融——魏晋至隋唐思想的传播和创新
史料证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变化
史料 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因此佛教乘虚进入中国思想界。…… 道教虽然相信神鬼……但道士的业务,诸如祈雨、治病……都是为人生解决问题;其主要理论,亦是在教人如何养生。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东汉后思想领域多元化变化的原因。
[提示]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等等。
学术研究——魏晋玄学的兴起
史料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
——摘编自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魏晋玄学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提示] 原因:儒学的自身活力丧失,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特点:继承并发展儒学;吸收道家学说;敢于质疑,大胆创新。
学者观点——唐代儒学复兴的评价
史料 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值观,尤其是儒学价值观被破坏。……继续开展儒学复兴运动。它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采取的方式相同,越过汉唐诸儒,回复到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这个复兴,不是单纯的一种回复……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彭永捷《漫谈唐宋儒学复兴运动》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儒学复兴运动的特点。
[提示] 采用复古方式,重视传统经典价值;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实现思想文化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等等。
历史解释——唐代儒学复兴的历史影响
(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为宋代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题二 多元与兼容——魏晋至隋唐科技文艺与中外交流
学者观点——魏晋风度的文学艺术
史料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概括史料中的“魏晋风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思想、绘画、书法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 特点:崇尚自然、风流自赏;恣意任性,清谈之风。体现:思想方面,道教、佛教盛行;绘画方面,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女史箴图》);书法方面,王羲之的行书。
历史解释——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特点
(1)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儒、佛、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2)体现民族交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3)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
(4)科技成就突出: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观点讨论——唐代文化是否兼收并蓄
史料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
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
根据史料及所学中国唐代历史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唐朝文化的“开放”与“保守”。
[提示] 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理由: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唐朝文化是保守的。理由: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土地和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伦理文化也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
历史解释——隋唐文化繁荣的特点
(1)辉煌灿烂,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2)博大精深,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唐诗使中国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3)兼收并蓄,充满活力。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外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4)泽被东西,影响深远。隋唐时期繁荣的文化,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
(5)重现实、不僵守古制。文学上创新诗风,史学修纂上重视人事,艺术创作重活跃自由。
命题点1 唐代流行诗歌唱和之风的背景
(2023·高考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唐代中后期诗歌唱和之风以“江南”为重要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北方藩镇林立,局势动荡,南方相较于北方,社会秩序安定,因而“江南”成为文人间唱和的重要主题,故A项正确。唐朝中后期,城市仍实行坊市制度,故B项错误;在南北朝时已有山水田园诗,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结果,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命题点2 唐代书法艺术的特点
(2022·高考江苏卷)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解析:选D。据材料中的“晋贤”“王羲之”“江左”等信息可知,唐代崇尚东晋南朝的书法风格,故选D项。材料只是涉及书法领域,不能反映唐代文化整体取向,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代书法受魏晋六朝风格影响,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项;书法艺术一般属于知识精英文化范畴,排除C项。
命题点3 六朝时期佛教的发展
(2024·广东选考模拟)“塔”字,原不见于中国早期文字,为六朝时期翻译佛经所创。起初塔与庙结合,成为佛教象征,后来慢慢与佛教脱离关系,成为点缀园林山川的建筑,其层数也逐渐由奇数变为偶数(当与中国古代宗教重偶数相关)。上述变化,说明塔( )
A.自身佛教色彩已经消失
B.见证了佛教的兴衰历程
C.成为东西文化交流媒介
D.已转化为中国化的建筑
解析:选D。根据“慢慢与佛教脱离关系,成为点缀园林山川的建筑,其层数也逐渐由奇数变为偶数”可知,“塔”在传入中国后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逐渐转化为中国化的建筑,故选D项。
命题点4 《齐民要术》的内容
(2024·江门高三调研)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卷九中专门列有《炙法》篇,对胡人的烹饪方法“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烧饼就是把“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熟,加入生发面饼中“炙之”,还有用“炙法”来制作家畜、家禽、水产类的记载。这些记载体现了( )
A.饮食习俗胡化成为主流
B.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C.人口流动加快南方开发
D.政治改革推动习俗变迁
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记载了胡人的烹饪方法,而胡人的烹饪方法是通过民族交往传入,说明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故选B项。材料未说明这种饮食习惯在社会上的地位,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所著,体现的主要是北方的生产技术知识,不能说明南方开发,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改革,排除D项。
命题点5 唐代思想领域的变化
(2024·惠州模拟)唐中期,韩愈大力推崇孟子,认为孟子针对“杨(道家)墨(墨家)行,正道废”的乱局,“辞而辟(排斥)之”,开“辟异端”之先河,其功劳不在大禹之下。韩愈此举意在( )
A.排斥外来思想
B.复兴传统儒学
C.传播理学思想
D.反对藩镇割据
解析:选B。依据材料韩愈推崇孟子“开‘辟异端’之先河”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唐中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猛烈冲击,韩愈作为使命感、责任感突出的儒生,坚持以光大儒学为己任,故选B项。韩愈排斥所有挑战儒学地位的异端思想,包括但不限于“外来思想”,故A项错误;理学思想出现于宋朝,材料未体现其反对藩镇割据,故C、D两项错误。
命题点6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024·深圳一模)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礼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 )
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B.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
C.体现了羁縻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
解析:选D。据材料“唐代……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得出唐朝扩大影响力的方式为传播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吉凶礼要》……《毛诗》《礼记》《左传》”均是关于儒家典章礼仪和文化的书籍,这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故选D项。新罗是朝鲜半岛的古国之一,不属于唐朝时期管辖的边疆地区,排除A项;吐蕃属于唐朝疆域的边疆地区,而非藩属国,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用军事政治的压力和物质利益加以抚慰的民族政策,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