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先秦至秦汉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
【考点定位】 (1)先秦至秦汉的食物生产、劳作方式、商路贸易和社会生活。(2)先秦至秦汉的经济制度、区域经济发展与经济交流。(3)中华传统文化的萌生与文化传承、传播和中外交流。
一、先秦至秦汉的食物生产、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1.原始农业与食物生产。
(1)食物采集:人类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采集与渔猎来获取食物。
(2)食物生产。
①产生: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②重大意义。
历史地位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人口增长 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食物供应,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生活方式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先秦至秦汉的食物生产。
主要区域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农业区划 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____________农业区
耕作方式 商周时期,实行____________;战国后,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以____________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农业政策 ____________政策
灌溉系统 秦国的____________、西汉的龙首渠等都是水利工程的代表
农业模式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____________的农业技术体系
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1)农业工具。
耕作工具 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制作从打击制作到____________再到冶炼;战国时期,铁制农具逐渐推广
灌溉工具 原始社会用陶器灌溉;人们已经懂得利用____________原理灌溉,东汉末期出现____________
畜牧业设施 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2)手工业工具。
①纺织业的进步。
a.原始社会: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____________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使用____________作为纺线工具。
b.封建社会:汉代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使用____________纺纱的场景,构造复杂的提花机已经出现。
②陶瓷业的进步:新石器晚期采用坯车制坯。
③冶金业的进步:东汉水排。
(3)劳作方式的发展。
①从集体劳作到农业家庭式劳作。
条件 ____________的使用
表现 战国时期,中国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②农业庄园式劳作: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带有庄园式经济的色彩。
③手工业生产。
形式 手工业家庭及民营和官营作坊
特点 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二、先秦至秦汉的商业、商路贸易与人居交通、医学成就
1.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____________产生而兴起。
(2)商朝: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3)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格局被突破。
(4)信贷、商业契约。
①信贷:春秋时期,实物借贷比较普遍,并出现货币信贷。
②契约:商周时期出现契约;汉朝以后,涉及各种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事宜都要订立契约。
2.两汉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汉代丝绸之路。
①由来: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将它命名为“____________”。
②地位: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③开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____________出使西域。
④影响: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及中外文化交流。
[小练1] 第一个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是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近代以来的丝绸之路研究中,外国探险家或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扮演了重要角色。汉朝的张骞为此作出了什么贡献?
[提示] 出使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2)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
①草原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北面,从____________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的通道。
②西南丝绸之路。
a.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b.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____________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3.集镇、城市的兴起。
(1)集镇的兴起。
①原始社会末期:____________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古代集镇雏形形成。
②商朝:____________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在商人和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____________。
(2)古代城市的产生。
①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____________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小练2]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河南郑州。城内发现宫殿建筑基址多处,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遗址及制陶制骨作坊址等。“郑州商城遗址”有什么历史价值?
[提示] 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3)布局:中国古代的城市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4.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陆路交通。
①秦朝:修筑的____________、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____________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2)水路交通。
①春秋时期:中国已有运河。
②秦朝: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5.中医药的成就。
(1)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
(2)战国至西汉间:《____________》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东汉晚期。
①华佗:创制“____________”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②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三、先秦至秦汉中华文化的奠基与形成
1.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文明时期:中原____________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先秦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血缘认同、文化认同;“____________”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3)秦汉时期: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1)内涵。
①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____________”;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②政治伦理上的民本思想: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
③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④提倡爱国,追求____________。
⑤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⑥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⑦主张和而不同。
(2)特点和价值。
①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②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____________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答案自填] 一、1.稻作 集体耕作 家庭 重农抑商 都江堰 精耕细作 2.磨制 杠杆 翻车 骨针 陶纺轮 纺车 铁犁牛耕
二、1.私有制 工商食官 2.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 漠北 西南 3.手工业者 商人 集镇 营建城市
4.驰道 丝绸之路 5.扁鹊 黄帝内经 麻沸散 伤寒杂病论
三、1.华夏族 百家争鸣 2.敬天保民 家国情怀 思维方式
主题一 创制与发展——先秦至秦汉经济与社会生活
读图解史——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及影响
史料一 下列图片为战国时期的铁器。
史料二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翻车的演变历程。
(1)史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逐渐形成;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2)史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古代农具的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
[提示] 灌溉动力发生了变化,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
历史解释——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1)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为原始生荒耕作制。伴随原始农业的产生而出现,一般以石斧、石刀等砍砸工具为主,没有固定的劳作区域。方式虽然较为原始,但仍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石器锄耕: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工具的出现而产生。松土(或翻土)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体现了人类的聪明与智慧。
(3)铁犁牛耕:春秋末年出现牛耕和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随着社会发展,犁耕技术不断进步,尤其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奠定了后世传统耕犁的基本模式,大大提高了古代农业生产水平。
史料证史——秦律体现的经济措施
史料 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厩苑律》《仓律》等。……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秦律十八种》之《司空律》《金布律》中均出现过“市”“市肆”“南街”等名词。《金布律》有如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有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在财政会计方面,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上计制度”。如《田律》规定:“乘马服牛稟,过二月弗稟、弗致者,皆止,勿稟致。”
——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资料整理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加强经济控制、维持经济秩序措施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睡虎地秦墓竹简对研究秦朝经济史的价值。
[提示] 特点:经济立法;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以钱、布为流通货币;商品买卖明码标价;确立“上计制度”。价值:为研究秦朝经济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图文证史——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制度
史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史料二 下为现代学者绘制的汉代经济政策示意图。
(1)根据史料一归纳指出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示] 特点:①强化对工商业的控制;②集中于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管控。影响:①缓解了财政危机;②打击了地方富豪,强化了中央集权;③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自耕农的发展;④不利于工商业的健康发展。
(2)根据史料二图示内容判断,其反映了什么经济政策?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 这幅示意图反映的是汉代的均输平准政策,均输平准政策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历史解释——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1)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为了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适当限制大地主兼并土地,使重农政策落到实处,实行以农为先、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2)重农抑商政策:继续推行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重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从政治上将商人打入贱民行列,经济上重征商人“租税以困辱之”,阻碍了商业的繁荣。
(3)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实行的财政政策。盐铁官营虽然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
主题二 传承与交流——先秦至秦汉文化发展与传播
学者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史料一 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
——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
史料二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
及现代价值》等
(1)根据史料一,概述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提示] 内涵:“王道”政治立足于人心,合乎人性;“王道”政治要施仁政、以民为本,顺民心、合民意;“王道”政治要选贤任能;“王道”政治要关注民生;主张以教化来实现“王道”政治。积极影响:丰富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以民为本,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2)根据史料二信息,分析儒家“入世精神”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提示] 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学者观点——汉代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史料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根据史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提示] 特点:兼采各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神圣化,带有神秘色彩。政治影响:为中央集权制提供合法性,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唯物史观——尊崇儒学对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成为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钳制了思想;另一方面,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史料证史——古代丝绸之路与经济文化交流
史料一 考古资料和中外历史文献表明,至迟公元前9—4世纪中国生产的丝绸已运到了今天的印度、中亚、西亚等地。以丝绸贸易为基础,由多向、多条对外通道共同组成的丝绸外销网络……由海陆两大系统、多条相互关联的对外贸易通道……和而不同的丝绸之路网络系统,构建了传统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基本空间布局。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的丝绸之路,既是全方位、多领域长期持续对外开放的通道,又蕴含着鲜明的追求平等往来、和平发展、共享文明成果的对外开放精神。
——王文成《丝绸之路》
史料二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
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征。
[提示] 形成的时间早,延续的时间长;包括海陆两大系统、多条道路相互关联的网络通道系统;以丝绸贸易为基础,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之路;平等往来、和平发展、共享文明成果之路。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
[提示] 丝绸之路影响文明进程;经济文化交往联系密切;物种和人员的相互传播流动;科学技术交流。
家国情怀——丝绸之路的文化意蕴
(1)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文化重新发现之路。
(2)丝绸之路是人类社会各种文明形态开放交流之路。
(3)丝绸之路是人类物质文明相互流通之路。
(4)丝绸之路是人类语言媒介交汇传播之路。
(5)丝绸之路是人类观念信仰开拓延展之路,使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精神信念得以形塑。
(6)丝绸之路是人类思想精神融汇沟通之路。
(7)丝绸之路是人类艺术展示、传播、交流之路。
命题点1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2023·高考北京卷)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中的温舒广大、方正好义、恻隐爱人、乐善好施、整齐好礼等信息可知,都是强调传统音乐五音对人品行修养方面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中未提及五音与人才选拔方面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所述五音的影响是针对人心性养成的,非突出人的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是指不同文化或文明形态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借鉴,材料只涉及中国传统音乐五音的功能问题,排除C项。
命题点2 汉武帝经济制度的特点
(2022·高考湖南卷)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解析:选A。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是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
命题点3 汉代长江以南经济的发展
(2021·高考全国乙卷)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 771 20 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 863 30 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 316 528 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 462 406 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212 284
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解析:选A。从表格信息看,与西汉末年相比,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地区民户数量大大增加,这说明在此期间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故选A项。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强大,故B项错误;东汉中期北方代郡、太原等地的民户数量大大减少,而南方豫章、零陵地区民户数量大大增加,从侧面说明南北经济的不平衡相对缓解,故C项错误;表格数据无法说明个体农耕经济的变化,故D项错误。
命题点4 汉代的经济制度
汉初,各郡国每年都要向中央交纳一定的实物贡输,由于路远费烦,贡品多有损坏,往往得不偿失。汉武帝元鼎二年,规定各郡国把贡品按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上缴当地均输官,均输官负责分类,运往京师或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上述改革( )
A.活跃了商品流通
B.保障了商人利益
C.冲击了自然经济
D.增加了百姓负担
解析:选A。由材料“均输官负责分类,运往京师或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可知政府参与商业经营活动,进一步活跃了商品流通,故选A项。政府参与商业活动,官营贸易与民争利,抑制了商人利益,排除B项;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冲击了自然经济,排除C项;由材料“各郡国把贡品按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可知减轻了百姓负担,排除D项。
命题点5 古代传统文化的内涵
(2024·揭阳模拟)周朝建立后,统治者反复强调“用保乂民”“用康保民”“唯民其康乂”“惠康小民”,文献中还有“裕民”“民宁”“恤民”等相关记载。这些言论和记载( )
A.旨在强调对小农经济重视
B.体现出浓厚的民本观念
C.说明周朝放弃了鬼神思想
D.确保了周朝的长治久安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统治者反复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体现出浓厚的民本观念,故选B项。
命题点6 文化传承的载体
(2024·广州模拟)胡适认为:“《春秋》只可当作孔门的参考书,却不可当作模范的史书。《春秋》的宗旨在于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下列选项可以解释胡适观点的是( )
A.《春秋》不能算作史书,没有继承意义
B.《春秋》开启历史作为道德载体的传统
C.史学以求是为要,评判的历史不是历史
D.史学以求真为旨,价值观入史不宜过多
解析:选B。据材料“《春秋》的宗旨在于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并结合所学“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可以得出,《春秋》开启历史作为道德载体的传统,所以才有了胡适这一番言论,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