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18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叙述了二战结束后至90年代的总体国际局势与国际力量变化。上承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下接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以及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三课,本课为后续三课提供国际背景,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各主要国家的发展情况奠定基础。
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分别为“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分别叙述了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冷战的发生过程与两极格局的形成、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冷战趋于缓和和多极力量发展与90年代两极格局的瓦解。这三个子目之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展现了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总体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冷战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2.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材料,通过二战后美苏的利益诉求、国家战略、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回顾冷战过程的主要史事,梳理冷战发生的原因及过程。
3.时空观念:通过整理表格梳理对峙示意图,认识在冷战经历政治对立、经济对抗和军事对峙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两极格局的过程,以及美苏两大集团的空间分布。
4.唯物史观:通过对比同时期东德和西德的海报画面内容、揣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反应,了解时人对马歇尔计划不同评价,认识史料观点的不同与立场的不同有关。
5.历史解释:通过地图了解冷战的力量分布与力量比对,总结冷战的基本特征。
6.家国情怀:认识到核武器的危险性和其所缔造的“恐怖平衡”,树立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并认识两极格局中产生的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冷战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与两极格局的关系;冷战的基本特征
2、难点:冷战的基本特征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的最后,我们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强调了“强权政治”这个词,毕竟这个雅尔塔体系就是由英国、美国、苏联三个大国牵头搞起来的。但是英国经历了不列颠空战,实际上没有能力继续维护自己的海外殖民地了这个时候的英国事实上成为了美国的小弟,跟着美国大哥混。这个强权政治,指的就是美国和苏联,他们俩在这个过程中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强权政治就是厉害的国家去欺负弱小国家的感觉,前提就是你要比较厉害,你才能够欺负别人嘛,为什么是美国和苏联呢?就因为他俩比较厉害嘛。所以我们把上节课战后秩序的指定成为是风雨暂歇,而不是结束就是因为这个,风雨还没有结束,战后不久便进入了新的风云。
风云再起
冷战概念:冷战即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起源
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美国驻苏联参赞
曾经的盟友为什么又变成了对手?
1、直接原因:共同敌人消灭,同盟基础消失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战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 斯大林
教师:解释诺曼底登陆中暴露的矛盾,引导学生理解战争末期美苏矛盾已经初露端倪,美苏冷战酝酿已久。而战争结束后共同利益消失,这种矛盾便凸显出来
其实吧,这两个盟友在二战的时候也是面和心不和,不过那个时候呢大家都还没有互相拆穿。
比如说在研究原子弹的时候,苏联就有间谍混到了奥本海默的团队里了,隐藏的特别深,从头到尾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过程。当时美国还沾沾自喜觉得世界上只有美国拥有制造原子弹的技术,等过了几年苏联也成功搞了核试验之后,美国人才知道他们中出了一个内鬼。
这个人就是乔治·科瓦尔,苏联特工,他去世之后普京亲自追授他代表俄罗斯最高荣誉的金星勋章。没有他带回的那些情报,苏联也不会那么快造出原子弹。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战略冲突)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国家利益:阅读教材109页“学思之窗”思考斯大林为什么认为“波兰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西部边界缺乏天然屏障,历次外敌入侵畅通无阻
苏联历史上是俄国嘛,然后在历史上他们所经历的几次大规模的入侵,都是从西面儿过来的,就是欧洲方向过来的。
同学们想想拿破仑的时候,还有一战东线战场对抗德国、奥匈帝国,以及二战时候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所有的这几次大规模的入侵都是从西边来的。东欧在以前的几次大规模入侵中,都是入侵苏联的箭头,因此,苏联视波兰为领土防御“安全地带”。此外,苏联为了确保与东欧关系友好,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势力,在东欧相继建立社会主义政权。苏联的解释和是说:我要保证自己的安全,然后呢就把东欧发展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把东欧变成苏联的盾牌,从而看出苏联战后的国家战略公式:“严守边境+局部扩张=保障国家安全战略。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
战后美国在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在道义上具有的领导世界的“责任”。材料分别反映美国在军事战略上、黄金储备上的优势以及其所具有的“天定使命观”的传统。从而带学生得出公式:“综合国力(称霸可能性)+道义因素(称霸合理化)=全球扩张战略”
苏维埃共产主义是自由的主要威胁,美国具有无可争辩的责任去同它斗争。
——麦可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现实原因:意识形态冲突
其实吧,这两个盟友在二战的时候也是面和心不和,不过那个时候呢大家都还没有互相拆穿。
比如说在研究原子弹的时候,苏联就有间谍混到了奥本海默的团队里了,隐藏的特别深,从头到尾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过程。当时美国还沾沾自喜觉得世界上只有美国拥有制造原子弹的技术,等过了几年苏联也成功搞了核试验之后,美国人才知道他们中出了一个内鬼。
这个人就是乔治·科瓦尔,苏联特工,他去世之后普京亲自追授他代表俄罗斯最高荣誉的金星勋章。没有他带回的那些情报,苏联也不会那么快造出原子弹。
也正是因为双方都有原子弹,冷战就只是冷战,再加上二战之后普遍的反战思潮,最终冷战没有发展成为热战。
(二)冷战的表现
①1946年,丘吉尔 “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铁幕:欧洲被划分为两个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分界线
目的: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扩张
②政治方面【杜鲁门主义(1947.3) VS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9)】
教师:解释“杜鲁门主义”宣布世界已经分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是美国发动冷战的重要标志。而苏联在同一年“予以回击”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并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这里教师着重强调“美国发动”和“苏联回击”的顺序,但要和学生说明“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冷战是在美苏的敌对互动中发生的,两者都难辞其咎。)
那么怎么拉拢身边的这些小弟呢?最重要的方式还是钱嘛,用钱去收买人心,美国和苏联就搞起了经济上的对抗。
美国方面,搞起了马歇尔计划,本来马歇尔计划是欧洲复兴计划,想通过这个帮助欧洲复兴。但最后只有西欧受益,那为什么只有西欧受益呢?为什么没有东欧的?因为东欧那些国家被苏联拐走了,苏联它其实也是欧洲国家,所以苏联也参加了欧洲国家讨论马歇尔计划的会议。不过苏联跑过来的目的,就是想听听美国到底想干嘛,然后当时一些东欧国家,比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等,他们也想拿到美国的援助。
为了对抗马歇尔计划,苏联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队等东欧国家一起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这其实是苏联模式的拓展,以苏联的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
马歇尔计划从1947年开始执行,在第一个周期里就直接给了西欧140亿美元的援助。东欧那些国家看着眼红啊,就转过头来问苏联大哥:大哥,人家140亿啊,你给多少?
苏联毕竟不像美国那么有钱嘛,所以也真的是勒紧了裤腰带子在对外援助。早期苏联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30%都属于赠予的,不需要偿还的。到了后面呢,一看大家越来越不想跟苏联混了,只能不断提高赠与的比例。甚至给很多国家的贷款,都是百分之百赠予,不需要归还的,直接送钱给别人,让大家跟着苏联混。
比如在1981年~1985年间,苏联为古巴提供的,关于糖的价格补贴就高达了157亿美元。而同时期呢你像那个经互会里面,古巴、朝鲜他们需要石油资源嘛,然后苏联他就先买过来,最后再打六折卖给古巴和朝鲜,相当于剩下的40%就自己掏腰包。
所以苏联真的是勒紧了裤腰带对外援助,目的也就是为了通过这个方式来笼络人心,这种办法有用吗?就像你要追女孩子,不停地给这个女孩子买东西,今天买手机,明天买包,花了一堆钱,但实际上呢,这不就是舔狗行为吗?事实上,这也是拖垮苏联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经济方面【马歇尔计划(1947.6) VS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
目的①扶持和控制西欧;②拉拢东欧;③遏制苏联;④称霸世界vs打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
④军事方面【北约(1949) VS 华约(1955)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北大西洋公约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做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及资本主义制度。
华约: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反击。
⑤地缘政治【联邦德国1948 VS 民主德国1949】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21日,美、英、法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空中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争锋相对,势均力敌,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两极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
教师:阅读教材111页“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结合材料。总结两极格局的特点。
呈现材料:
至195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3倍。北约联盟加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
1、特点:不完全、不对称。
不对称: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不完全:有些国家并未同美苏结盟,处于两大阵营之外,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冷战、两极格局与雅尔塔体系的关系
两极格局市冷战的产物两极格局又反过来加剧了冷战的发展,两者共同构成了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又是两极格局的体现。
既然是冷战嘛,和热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冷战的冷,就指的是美国和苏联没有直接的战争,而冷战的战,指的是美苏之间的全面对抗,包含:局部危机,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以及外交竞赛等等。
朋友就越来越多了。
评价:积极
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互相借鉴经验,进行调整和改革,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④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第三世界崛起,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消极
①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②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导致战后霸权主义盛行;
③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
④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的发展
局部危机最典型的就是(1)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了,在第二次柏林危机的时候呢,苏联继续要求美英法从西柏林撤军。
美英法也继续表达了拒绝,凭什么呀?当初都说好了分区占领的。苏联说你们不撤,是吧?然后苏联在两天之内就建立起来了100多公里的柏林墙,把东柏林跟西柏林给用一道墙隔起来了,两边又在柏林叫上劲了。
但是最终双方都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尽管两边的坦克都已经炮口对炮口了,最后还是没有打起来,双方都在克制,别把危机转变成战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有核弹,我们经常讲核威慑、核威慑。核弹存在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威慑别人,让别人不敢来打仗。
通过观看视频,身临其境地感受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感,从而树立和平与发展的观念。
虽然在50年代的时候苏联就已经有了洲际导弹,射程能够达到8000公里,我们看起来8000公里已经很远了,但是这个距离还是没办法覆盖对方最重要的城市。
1959年的时候,美国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了导弹,美国部署的这个导弹是针对谁的呢?当然是苏联呀,他肯定不能把这个导弹针对北约的那些国家嘛,那就自己打自己的脸了。
作为回应呢,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因为古巴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古巴离美国特别近。这样的话双方的核武器就能够直接打击到对方首都了,这其实是件特别危险的事情,还好最终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冷静了下来,不然万一谁的手一哆嗦按错了按钮,你朝我丢核弹,那我肯定反过来也要朝你丢核弹,你一颗,我一颗,你两颗,我三颗。这个地球都被炸了一遍了,人类就直接回到原始社会了。
虽然古巴导弹危机最后大家都各退了一步,但是并不代表着美苏是在往和平的方向走。他们回去总结了一下,发现之所以我导弹被发现,那就是因为这个洲际导弹射程不够嘛,只能在别的国家部署这个导弹基地,要是这个洲际导弹能直接绕地球飞好几圈儿,那我根本就不着去别的地方去建那个导弹基地嘛,我就在自己本土建导弹基地,那别人能有什么意见呢?我们可以说自己是用来防卫用的呀。
于是(2)军备竞赛升级,推动科技发展,苏联的洲际导弹在后面发展的特别快,代号撒旦的洲际导弹射程能够达到16000km,这个时候就能够坐在家里砸到美国任何地方了。不过维护这些洲际导弹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苏联已经没有能力再去维护他了。
外交竞赛
美国和苏联在外交方面也展开了竞争,大家看这个词好像不是太熟悉,外交竞争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外交竞争就是比谁的朋友多,看谁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朋友。结果就是苏联的朋友越来越少,而美国朋友越来越多。
苏联模式并没有让东欧的国家富起来,所以根本就没有多少国家真的把苏联当做朋友。曾经中国也跟苏联交好,但是后面也到了剑拔弩张的阶段。而美国那边儿朋友就越来越多了,一方面因为他扶持欧洲和日本,另外一方面在尼克松时期,就是70年代的时候,美国和中国建交,美国这边儿的朋友就越来越多了。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这种情况下两级格局实际上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了,此时多极力量也正在孕育当中。
二战后的欧洲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一方面是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的经济复苏,另外一方面就是欧洲自己的努力。他们放下了彼此成见,携手建立了欧洲共同体,最早就是德国和法国这两个之前的死对头,他们在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最后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共同体,然后就是现在的欧盟了。
虽然我们之前说,欧洲传统的那些列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他们实力受到了很多很大的削弱。但是一方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另外一方面他们联合起来以欧洲为一整个整体走向世界,那么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了。
日本在二战后也重新崛起,日本在战后被美国单独占领,甚至那个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日本,都已经算是太上皇那种角色了,比那个天皇的地位都高。本来的日本的话,他其实战后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了,没有什么发展的机会,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带给了日本大量的军火订单,日本工业重新发展起来。
一直到90年代,日本都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经济总量就已经到达了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了。
中国也在美苏冷战的这个几十年里重新崛起,虽然我们在刚建国的时候遭到了西方的封锁,但是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也是开始搞起五年计划,虽然后面中苏交恶,苏联专家又撤回去了。中国人依然自力更生地搞出了两弹一星,1964:原子弹1967:氢弹1970:人造卫星1971:重返联合国1972:尼克松访华
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也称为亚非会议。第三世界国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组织,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政策,主张独立自主与世界和平。
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也组织起了不结盟运动,虽然是不结盟运动,但是呢你只要加入了这个运动,是不是变相的也是一种结盟。不结盟运动的人口总量已经远远超过其他那些国家的人口数量了,所以这也其实也是多极力量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二战后初期-60年代,美苏实力均势,其他地区势力尚未崛起,两极格局较为稳定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苏联和美国大搞军备竞赛,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其他多极力量的成长,冲击两极格局
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苏联退让妥协,美苏两极格局中苏联处于守势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影响:
①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②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③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凸显出来。
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各社会主义更加注重走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启示:①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
③ 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方面多极力量崛起,另一方面,苏联真的就被这个军备竞赛给拖垮了,经过几十年的军备竞赛,苏联全部军队加起来接近400万人,洲际导弹1398枚,核弹头接近3万颗。
看起来苏联军事上真的是无比强大,但是苏联并不是一个经济实力特别强的国家,他把所有的财富都用来生产武器了,那么老百姓的生活呢?
超市里面空空荡荡的货架,就意味着其实苏联老百姓,他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我们看苏联很多中层官员的生活质量,他们还不如美国普通民众。有一些苏联官员因为一些外交的机会,有机会到美国去,然后或者到欧洲,到日本去,他们去逛那些普通的超市,就在那些最普通的超市就直接破防了。
因为他们发现美国超市里面普通人,都可以购买到非常丰富的商品,但是他们这些苏联的中层官员,这些地位显赫的外交官,他们再回到苏联他们也在认真的反思,不应该是再跟美国去竞争了,而是先让自己能够活下来,让这个国家先活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呢,美苏关系就逐渐走向了缓和。主要有这样几个表现:1987年,两国签署了《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这其实是一个开始啊,先消除中程和中短程的,后面再消除那些远距离的导弹,那么相当于美苏双方都不再对对方进行直接战略威慑了。
到了1991年的时候,《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签署,同时苏联裁军、在全球上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他的目的其实也是很清晰的,就是跟美国人表明姿态,我不再跟你进行这种国际上的这种军事竞争了,不再搞什么军备竞赛了,我们现在苏联的关键,就是要把精力放到内部的一个改革上,改革的目的就是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维持苏联的稳定。
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了经济改革,但是最终没有呈现出特别好的一个效果,毕竟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积重难返。后来苏联开始比较急了,就开始进行政治改革,最终的结果就是改革太过激进,直接把苏联给玩没了。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