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5 10:1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
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
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
秘的礼器。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
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
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
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至此,鼎成为了国家权力的象征。
“楚王问鼎”的典故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东周历史分期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诸子百家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关系,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3.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的交流发展,加深民族认同感。
时空观念
春秋、战国、商鞅变法、老子、孔子、百家争鸣
关键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出现哪些重大变化?
2.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有何历史意义?
东周历史分期及春秋战国名称由来
1、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
2、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
3、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申不害变法
李悝变法
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
贵族代表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
阶级的代表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
阶级的代表
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代表
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代表:庄子
战国时期小生产者代表
墨子
1、兼爱:消除贵贱、亲疏的差别;
2、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3、尚贤:尊重有才能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4、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5、节俭: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6、在物理学上有所研究,在古代科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1、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改革观:认为社会在发展,反对“是古非今”;
3、法治观:主张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提出五德始终说,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消长配合
阴阳,说明天道的演变与人事的兴衰。
归纳总结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1、相似性: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2、差异性
儒家提倡仁政、德治;法家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出“习相近、性相远”;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提出
“性本恶”。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定胜天;老子、庄子主张顺应
自然。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超脱”;
墨家提倡“非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法家、道家都主张尊卑有序
归纳总结2:先秦诸子思想的现实价值
具有和谐意识,对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倡导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其教育思想对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重要依据。
对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
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建设节约型
社会的重要思想来源
本课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新的赋
税制度的出现、小农经济的形成、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的确
立,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思想流派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
法家大一统思想被秦国所采纳,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
立提供了思想动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