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表为唐朝国子监与高丽国子监书学(书法教育)对比一览表。据下表,可知( )
入学条件 年龄 教师 教材 课程 学制 考核
唐朝国子监书学 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通其学者 十四至十九岁 书学博士二人、助教一人 《国语》《三苍》《尔雅》《石经三体》《说文》《字林》 每十日休息一天,日书一纸 九年 (旬考)十日一小考,(岁考)每年七月大考结业评定上、中、下等
高丽国子监书学 八品以下官家及普通民家子弟 十四至十九岁 书博士 《国语》等儒家经典《说文》《字林》 日书一纸 九年 不详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唐朝对外交通很发达
C.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华文明有较强吸引力
2.清朝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今有成。”说明了当时
A.西学东渐成为主流 B.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C.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D.统治者推行开放的政策
3.佛教刚入中国时,被儒家批判为“无君无父”。但元代重编的《敕修百丈清规》第一页就写着“大智寿圣禅寺主持臣僧德辉奉敕重修”,用了“臣僧”二字,而且将称颂祷拜君主的《报恩章》置于供养佛祖的《报本章》之前,代表着出家人彻底摆脱了不拜俗的戒条。这表明元朝时期( )
A.佛教伦理中国化 B.佛教成为国教 C.佛教完成世俗化 D.佛教儒学合一
4.明朝前期,西藏喇嘛教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教派,俗名“黄教”,又称( )
A.宗喀巴 B.格鲁派 C.乌斯藏 D.祆教
5.近代以来,茶叶通过东印度公司远销英国,英国人用茶叶这种舶来品搭配茶点与改良过的陶瓷茶具,创造了内涵丰硕、形式优雅、享誉世界的“英式下午茶”。中国开埠以后,英式下午茶这种饮食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丰富了近代以来国人的社交活动。材料意在强调( )
A.文化价值是茶备受欢迎的主因 B.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首要方式
C.文化在互鉴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D.茶文化得到全球民众的广泛接受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如下表,这一做法
遗产种类 中国入选的典型代表
线性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记忆遗产 清代科举大金榜、《本草纲目》、南京大屠杀档案、甲骨文……
A.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 B.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C.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
7.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对汉文化圈界定:“‘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中国文明为媒介从而具备了共通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汉文化成为东亚世界的官方文化 B.东亚世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C.东亚世界有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 D.汉文化促进东亚世界文化发展与交流
8.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赞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对于中国古代科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在西汉时期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是并行使用的
②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陆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③唐末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④清代《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丛书,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9.莱布尼茨指出,“我们在手工艺技能上”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在思辨科学方面略胜一筹”,但“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他提出:“相隔遥远的民族,相互之间应建立一种交流认识的新型关系。”这说明他( )
A.强调欧洲文化的优越性 B.主张各民族应相互借鉴
C.开启了中欧的文化交流 D.批判欧洲社会制度落后
10.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母亲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该图反映了( )
A.印度美术的浪漫主义风格 B.佛教在唐代居于主导地位
C.佛教中国化的形态已完成 D.佛教与道教的排斥与交融
11.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东亚多国逐渐形成了国家导向的发展主义、反对侵略恃强凌弱,实行国家无大小和睦相处,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等原则。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西方文化的改头换面 B.儒家文化的推陈出新
C.绝对平均主义的盛行 D.个人自由主义的传播
12.“16—18世纪,世界(主要是欧洲诸国)开始聚焦中国,而中国却未走向世界。然而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自身的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进行。”以下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四大发明改造近代世界发挥巨大作用 B.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C.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已经深度结合 D.欧美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13.中国儒家认为“百行孝为先”,而日本武士道在形成之际就将“忠"凌驾于“孝"之上,还强调“义”“仁”“勇”“克己”等武士品质。这说明日本武士道的出现( )
A.适应了日本政治发展态势 B.否定了中国的儒家文化
C.意在阻滞中华文化的传播 D.冲击了神道教信仰体系
14. “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下列派别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
A.洋务派 B.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康梁维新派
15.有学者指出:“文言的命运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只要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受到重视,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这说明
A.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B.提倡白话文违背新文化学者的初衷
C.使用白话文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D.文言文的使用需要特定的环境
16.中华文明自产生以来,就在东亚一直处于文明辐射中心的地位,精神的“火焰”一直燃烧得比较炽热。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在汉字的基础上朝鲜创造出喃字,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谚文
B.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C.瑞典首都的中国宫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
D.中国的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在印度产生了影响
17.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出现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B.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18.唐王朝的强大和文化上的隆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吸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唐朝文化酶的实质是( )
A.大唐国力强盛影响力强
B.唐文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唐文化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吸引
D.唐文化对新罗、日本、越南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饮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到日本后逐渐出现了“日本茶道”,传到英国后有了“下午茶”文化。据此可知( )
A.近代茶文化扩大了交流范围 B.中国茶作为商品日益国际化
C.茶文化在国际交流中不断创新 D.中国对世界饮品发展贡献巨大
20.下图为日本京都周边地区出土秦汉文物分布图。据此推断,秦汉时期( )
A.中国文化远播海外 B.中日民族交流开启
C.日本成为中国附属 D.朝贡贸易体系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似。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等
材料二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进行了调和,最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翻译佛经时通过对教义的删改以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如家庭伦理方面,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佛教论者还用中国本土文化来改造佛教教义,他们极力把佛教的教义与儒家文化进行融合。比如,把因果报应论与中国传统礼教沟通起来,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孝顺父母、忠于君主这种忠孝观念与佛教主张的因果报应论是相通的。
——摘编自高翔《从佛教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 出身于佛门的草书大家怀素和尚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摆脱了传统章法的束缚,狂革舞动,变幻英测,书写于法度之外,在中国书法史上独具一格,他的意境往往被视为对佛救“空”的领悟。佛寺中的高僧心态往往开放包容,佛门书家与信佛的文人雅士的双向沟通与融汇,使得“顿悟说”“凝神观照”“意会”等具有明显佛教文化色彩的语言,最终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创作者、书法艺术理论家们成功吸收借鉴。在佛救教义中,佛教徒只有通过如理如法地不断修行,才能最终成就涅架自在的解脱境界。佛教这种“修行”的思想与书法家的修养提升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虞世南、张怀璀等著名书法家的书法创作理论研讨中,都可以见到佛教“修行”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多与佛救文化主题有关的书法作品正是书法家对佛救相关问题思辨后的结采,还有一些则是在生活中与僧人交往互动后留下的记录。这些带有佛救文化特色的书法作品与普通书法家的创作意境不同,独具魅力。
——摘编自李栋财《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与传统书法艺术之间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佛教本土化的原因及其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佛教文化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影响。
22.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成功和五四文化运动的兴起,使中国文化生态发生质变……儒学被进一步妖魔化,成为封建文化的同义语,成为文化革命的对象,“打倒孔家店”是先近青年中最时兴的口号。
——摘编自牟钟鉴《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并简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学说对封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儒学成为文化革命对象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3)结合现实,谈谈弘扬儒家传统文化在当今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西周时期,《周礼》和《礼记》中已有关于政府对外事务的内容,“译”是政府外事工作的重要部分。汉代设译长主管传译和奉使,还在西域诸国设立译员,使其“佩汉印经”。唐朝大量任用来自西域的粟特人从事外交翻译工作。辽、金、元为保证政令上传下达,设置了专门的官方翻译机构,还为各级官员配备通事、译史,并组织专人将历代史书、四书五经、《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汉文典籍翻译为少数民族语言。明朝初年,政府开始积极训练本土翻译人才,以蒙古语为培养重点。
——摘编自夏登山《对中国古代翻译大潮的重新认识》
材料二表 明末清初翻译的部分东西方论著*
类别 领域 书名
译为中文的西文著作 天文学 《测天约说》《恒星历指》
数学 《几何原本》《几何要法》
物理学、工程学 《泰西水法》《奇器图说》
采矿冶金 《坤舆格致》
军事技术 《火攻契要》《海外火攻神器图说》
生理学、医学 《泰西人身说概》《药露说》
哲学、逻辑学 《名理探》<穷理学》
译为西文的中文著作 儒学 四书、《诗经》《易经》《礼记》等
哲学 《老子》
文学 杂剧《赵氏孤儿》、小说《玉娇梨》等
*注:明末耶稣会士到华传教,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一次翻译高潮。在宗教著述之外,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了一些科学著作和哲学伦理学著作。1613年,大臣李之藻上书,力陈翻译西方历法算法、水利地理、医理等书之必要。1629年,明朝为修订历法设立历局,组织传教士与国内历算专家编译数学和天文书籍。
——以上文献来源于《中国翻译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翻译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翻译高潮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翻译事业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2.B
3.A
4.B
5.C
6.B
7.D
8.D
9.B
10.C
11.B
12.A
13.A
14.A
15.A
16.B
17.A
18.C
19.C
20.A
21.(1)趋势: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三者走向融合。意义: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增强了儒学对抗佛教和道教的能力;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2)原因: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表现:删改佛教教义以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含儒家的道德观念。
(3)影响:佛教中“空”的教义,提高了书法家创作境界;佛教的开放包容性激发了书法家的艺术创新;佛教教义中的“修行”思想启发了书法家对自身修养的提升;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容。
22.(1)观点: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影响:统一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2)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先进知识分子为维护民主共和,掀起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影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促使人们追求真理,促进了思想解放。
(3)意义:实现强国富民;增强综合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23.(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设置专门人员、机构;服务于国家现实需要;由官方主导。
(2)新变化:由官方政府主导变为官方与民间共同参与;由政务文书为主变为西方科技著作为主。
原因: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统治危机加深,对科学技术有所需求;17世纪西方科技取得明显进步;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宗教改革以来西方传教士以科技为手段在华传教。
(3)认识:我国古代翻译活动受到政府,社会发展、国内外局势等因素的影响;翻译是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是维护统治、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