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5 10:2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韩非子 五蠹》中有;周文王行仁义而能统治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一主张体现了( )
A.与时俱进 B.道法自然 C.内儒外法 D.和而不同
2.《韩非子·和氏》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在韩非子看来( )
A.贵族政治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 B.军功爵禄制是维护专制的重要手段
C.人才选拔方式发生显著的变化 D.强化专制君主权威有助于政局稳定
3.成王封伯禽(周公长子)于鲁,周公诫之曰:“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这主要体现了( )
A.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B.谦逊礼贤的用人思想
C.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D.克己复礼的思想主张
4.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本思想的是( )
A.“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B.“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青年( )
A.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B.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
C.具有功利主义倾向 D.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
6.《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与这一记载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最接近的是( )
A.“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7.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命题。四书是( )
A.《诗》《书》《礼》《论语》《春秋》
B.《春秋》《大学》《中庸》《论语》
C.《易》《中庸》《论语》《孟子》
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8.“绿色办奥”理念在战略意义上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办赛理念创新的重要内容。北京冬奥会制服装备设计灵感基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将中国传统美学精髓和冰雪运动的动感韵律巧妙相融,是中国式天人和谐关系的艺术表达。这反映了( )
A.现代文化交融的趋势增强 B.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C.中华文化由世俗走向高雅 D.中国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9.《礼记·乐记》中强调∶“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一论述意在( )
A.宣扬儒家治国理念 B.强调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
C.美化周代礼乐文化 D.推崇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10.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a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②b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③c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④d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19世纪80年代,思想家王韬撰文说:“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华则变为夷。 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王韬的主张( )
A.推动礼成为评判文明的标准 B.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缺陷
C.体现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转型 D.是中国近代思潮嬗变的缩影
12.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 )
A.《诗经》 B.《离骚》 C.《七月》 D.《硕鼠》
13.近人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我国南北文学特质的不同:“(北方)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南方)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下列作品,充分体现南方文学特质的有
①《逍遥游》
②《离骚》
③《蒿里行》
④《采桑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战国中晚期,楚威王大破越国,长江下游地区为楚国所有,该地区考古发现的墓葬多有着吴越、楚和中原文化交流影响的特点。这些考古发现( )
A.反映出楚国霸主地位的长期性 B.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证明了长江文明优于中原文明 D.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得以强化
15.下图中西周遂公盨(xǔ)铭文说:“天命禹敷土,掘山浚川。乃奉方执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飨(xiǎng),民成(称:称其为)父母。生我王,作臣久,贶(kuàng,赏赐)唯德,民好明德。”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大禹治水是确实存在过的历史事实
B.禹建立夏朝的权力来源是君权神授
C.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有着德治的色彩
D.夏王朝时的礼乐仪式文化已经成熟
16.“黄(宗羲)氏之说,从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不侔:不相等、不等同)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这一评价( )
A.具有辩证法精神,是正确的 B.用现代标准评价古人有些苛刻
C.用阶级分析方法,是合理的 D.强调民本,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17.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18.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C.主张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19.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第一部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浸润了儒家人本的思想 B.重在处理医患关系
C.以儒家的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20.如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记载 出处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汉书·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汉书·成帝纪》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 《汉官六种》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 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二、材料分析题
21.“以天下为己任”是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三家都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从现实出发形成他们自己的社会观,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孔子自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墨子宣传“曰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老子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入政治社会理想,认为社会的贫富悬殊与“天道”不合。他的理想社会是返璞归真,小国寡民。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明十二讲》
材料二 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不抑兼并”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剧贫富分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双刃剑”效应,人们在金钱面前,都毫不让步,以至于世风日下。享乐之风弥漫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富商大贾穿戴奢侈,僭越成风……在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宋代士大夫阶层“以天下为己任”,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教化等主要手段,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基层社会管理氛围,最终达到了巩固皇权、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目的。
——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说明儒墨道三家的“社会观”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孔子的“社会观”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士大夫是如何重塑社会风气以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22.【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中国的儒家世界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具有内向性的社会。中国的这种内聚性,并非当时才有的一种新现象,它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起就有了,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实际上,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文明。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
材料二 共产党执政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课题,也是毛泽东艰辛探索的课题。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和苏联、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国家治理道路,开创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探索和创新。
——摘编自2019年11月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江宇《毛泽东如何探索国家治理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百年动荡。在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新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能给人民带来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心揣愿景,在探索契合新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促进了新中国的安定团结与恢复发展,亦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启示。
——摘编自2020年02月06日人民网季春芳、李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中国文明具有内聚性和连续性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模式,至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九年(18年),康有为“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志、诸人游记皆涉焉”。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始讲学。他的讲学内容主要是“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以比例推断之”,“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他在“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之外,增加了“经世之学”,以“通变宜民”。他认为孔子“因时立教”,“天下道术至众”,而应“以孔子为折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陈独秀以《新青年》杂志为载体,以青年群体为对象,以法兰西文明为标杆,以民主、科学为利器,以伦理、文学、教育、社会等革命为内容,指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洗刷干净不可。因为民主共和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和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的旧思想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全然相反,一个是重在平等精神,一个是重在尊卑阶级,万万不能调和的。”
——摘编自徐光寿《陈独秀与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与陈独秀思想的共性,并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以及对其特点做一简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康有为的思想相比,陈独秀思想的明显不同之处,并简述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D
3.B
4.D
5.B
6.B
7.D
8.B
9.A
10.B
11.D
12.B
13.C
14.B
15.C
16.A
17.B
18.C
19.A
20.D
21.(1)社会观:儒家:顺应民心,为政以德;道家:顺其自然,小国寡民;墨家:兼爱、尚贤。影响:孔子仁爱德治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后世儒学的基础;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重塑:发起儒学复兴运动;教化深入社会基层,以乡规民约的形式直接向百姓宣讲;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倡导谱写家风家训与启蒙性作品。(任答3点即可)
22.(1)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农业社会;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庞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优势;能吸纳外来文化的优势并使之与自己的传统相适应;古老的共同的书面语的特殊意义与力量;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和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及地主贵族官僚集团;
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影响;等等。(任答3点)
(2)分析解读:(至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一方面)
政治层面:①建立健全人民民主专政新政权和国家制度;②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广泛的政治民主并保障人民权利;③创新、建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构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⑤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巩固新生政权;⑥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得到根本好转。
经济层面:①基本完成土地改革;②合理调整工商业,主动利用资本主义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③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④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统一国家财政经济;⑤实施并完成“一化三改”,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⑥建立健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人民共享发展成果;⑦领导人民进行基层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
思想文化:①注意防范和抵制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积极进行思想斗争,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②发展和完善毛泽东思想;③提出“双百”方针,表彰并树立一系列先进榜样,关注文化领导权。
军事层面:①继续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基本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②1951年5月和平解放西藏,中国大陆领土基本解放;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外交层面: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逐步打破西方外交孤立与封锁。
23.(1)共性: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亡。
特点:将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简评: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反映出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进行挑战的大胆精神,但也暴露了其妥协性、软弱性。
(2)不同之处:批判传统儒家思想。
原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破坏民主共和,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