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满分技巧之——“引人入胜”情节设计
一篇好的作文能让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离不开动人的情节设计。在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写作专题——学写故事中,也强调了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生动有趣的情节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觉得非看下去不可。如果叙述的事情过于简单、平淡,看了开头就能猜出结局,就会使读者陷入阅读疲劳。那么在记叙文有哪些情节设计的好方法呢?
一、一波三折
“一波三折”原指笔画的曲折多姿,后形容故事情节不断出现波折和变化。“一波三折”作为一种写作技巧,可以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喜看山不看平”一句道出了文章“趣味性”的关键在于“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
【跟着课文学写作】
鲁迅的《社戏》中写迅哥儿去看社戏前遇到了几段波折:一是本村和邻村都叫不到船;二是母亲不准“我”和别人去,怕外祖母担心;三是晚上看过戏的少年们建议坐八叔公的航船带“我”一起去看戏,然而外祖母和母亲担心都是孩子,不可靠。这样一波三折,最终在双喜打了包票之后,终于得以成行。
写社戏前的波折,强烈渲染了“我”盼望去看社戏的急切心情,衬托了看社戏的不容易,激发读者对下文看社戏情节的期待。
二、悬念迭起
设置悬念,指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故意隐藏了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吸引读者关注的写作技巧。悬念的设置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能够增加文章的曲折性,显出文章的布局之美。
设置悬念的方法有:
倒叙法。利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结局先写出来,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让人们带着悬念去阅读下文。
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生活中有许多巧合,正是这些巧合的事情,使生活充满了情趣。叙事时,如果能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巧合去构思故事,兴起波澜,就会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
【跟着课文学写作】
七年级下册的课文《驿路梨花》一文中便综合运用了误会法、巧合法设置悬念:文章开篇以“谁是小屋的主人”的疑问设置悬念,此问贯穿全文,由此引出将瑶族老人、哈尼族小姑娘误认为是小屋主人的误会,“我”与老余和瑶族老人、哈尼族小姑娘的相遇又充满了巧合,在误会化解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解答疑问,推出解放军和梨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形象。另外在原有叙事的基础上,插叙了对有关事情的追溯,使得疑问“真相大白”,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意料之外
意料之外的情节一般设置在文章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艺术魅力的写作技巧。
【跟着课文学写作】
九年级上册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意外频出:首先是于勒把遗产挥霍光,被打发到美洲去;其次“我们”一家人收到于勒的信说自己发了点财,并表达了要赔偿的意图;再次一家人外出旅游时,在船上看到了穷困潦倒的于勒,拒绝认亲,避之不及。一次一次的意外推动了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地发展,引人入胜,最后“拒绝认亲”的意外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线索串联
故事从头至尾的串联,需要线索,线索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富有章法。常见的线索有人物、事件、物品、时间、地点、情感等。
线索有明暗之分,明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暗线与明线相辅相成,处处相关联,通常是为抒发感情或升华主题而设置的。
【跟着课文学写作】
八年级上册的《一颗小桃树》以“小桃树”作为物线,通过对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的描写,赞颂了小桃树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揭示了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未来的生活哲理。
同册的《藤野先生》是典型的“双线并行”,以明暗线索结构全文的范文。文中的一条明线是“叙事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一条暗线是“情感线索”——“我”的爱国情怀,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双线并行有助于理清文中繁杂的事件,使文章内容变得充盈,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情节设计常见失误有:
平铺直叙。作文写得平铺直叙,指的是作文内容对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这些环节缺少精心设计,平平淡淡,禁不住回味。叙述没有阶段性,情节少起伏变化,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没有悬念,激不起阅读兴趣。
(二)胡编乱造。作文胡编乱造是指在写作文时过分虚张声势,故弄玄虚。有的同学为了追求情节的新奇、曲折,而脱离实际胡编乱造;或缺少由扬而抑(由抑而扬)的根据,或缺少由扬而抑(由抑而扬)的转折的合理性,或不能处理扬与抑的内在联系,缺少相通的桥梁。这些都是作文情节设计中的硬伤。
了解了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范文,并学以致用。
【满分佳作一】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
我上学的必经之路是一条热闹的商贸街。每天早晨,我闻着“鸡蛋大饼”的淡淡清香,听着炸油条的“砰砰”作响,穿过买早餐、吃早餐的熙熙攘攘,快步走向校园。然而,那一天,那幅极不和谐的画面绊住了我的脚步,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开篇简要地介绍故事的背景,并且设置悬念,点明主题。
那是一个头发乱蓬蓬的老头,肤色黑得像山顶洞人,身上居然披着一件破旧的大棉袄,穿着好久没有洗过的很短的裤子,脚上拖着一双露脚趾的破布鞋,背上背着两个黑乎乎的包袱,他被压得像一张没有弹性的弓……
大家围在他的四周,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指手画脚;有的捂着鼻子快步走开;还有的像躲避瘟疫似的,闪得远远的;也有人流露出一丝同情和怜悯,却不知如何是好。
此时,老人走到一个馒头摊儿前,直愣愣地瞅着雪白的馒头,喉头动了动,他应该是饿了吧?只见他哆哆嗦嗦地拿出了一个皱皱巴巴的钱包,伸手在里面摸索了一阵,掏出来一张纸币——五角钱!他把口袋翻出来,里面却空空如也……无奈,他在摊儿前徘徊着,徘徊着,眼睛始终紧盯着那一个个雪白的馒头!馒头摊主用眼角的余光扫了老人一眼,便瞥向别处去了,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继续着他的生意。
老人的窘迫和摊主的冷漠,构成文章的第一个“波折”。
这幅画面狠狠拽着我的心弦,很疼。我呆愣了几秒后,悄悄走上前去,掏出口袋里的五元钱,攥在手心,想要替老人买下馒头。然而,这时众人的目光忽然齐刷刷地都看向我。我的脸“腾”地一下红到了脖根,我赶忙背过身去。
“我”想替老人买馒头的想法和众人看向“我”的目光,让我十分不好意思,这是文章的第二个“波折”。
但是老人那衣着褴褛的样子、佝偻的身躯、饥饿的表情、摸索的双手,牢牢定格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我偷偷地回头望了一眼,老人依然呆呆地立在那儿,脸上因汗水的浸泡像糊了一层泥,简直就是一个没人要的脏兮兮的孩子。
我手中的钱已被汗水浸湿,时间飞快流逝,不能再犹豫了,要不然上学要迟到了。
终于,我径直走过去,伸平那攥皱的五元钱,快速塞到老人手里。老人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又笑了,露出快要掉光的参差不齐的牙齿。
我战胜了“不好意思”的心理,径直将钱塞给老人,这是文章的第三个波折。
每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总会毫无顾忌地走上前。因为那画面牢牢定格在我的记忆,激励着我勇敢地伸出援手。
结尾的态度积极向上,激励自己要心存善心,激励读者要心存善良。
【满分佳作二】
从另一个角度去感悟
姨父是一位畜牧专家,也是一位书法家,写得一手漂亮字,让我羡慕多年。我很早就产生了让他教我书法的念头,直到上周星期天,才真正开始拜师学艺。
那天我特地起了个大早,到文具店买好了笔墨去姨父家。一进门,只见姨父背着背包,带上水和干粮,像是要外出旅游。姨父一见我,高兴地说:“今天我们爬山去。”我困惑不解,心想:“不是说好教我书法吗?”姨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神秘地笑道:“书法的第一堂课,不必使用工具,也不是在家里!”我们乘车来到了岳麓山下。姨父边走边说:“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承载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学习书法就像爬山一样,目的不同,收获也不同。专业的登山运动员是为了学习登山技巧,而我们这些人,有的是为了锻炼身体,有的纯粹为了浏览自然风光,有的到了半山腰而返,有的不到山顶誓不罢休,想法不同,收获也不同。”
学习书法的第一课竟然是爬山!引起悬念,角度新颖。
我似懂非懂,我们开始前行。姨父接着说:“从艺术的修为中可以看出人品。正如你读颜真卿的字,会感受到他人格的饱满;读柳公权的字,会感受到他真正的风骨;读欧阳询的字,会感受到他生命的飘逸。书品如人品,这是古训啊。”
我似乎有点懂了,这时我们已来到了半山腰。我们的视野也变得开阔了,坐下来吃了点干粮,喝了点水,小憩了一会,继续前行。姨父说:“书法就是写字,入门容易,写得精妙很难,想登堂入室,需刻苦钻研。就像爬山一样,唯有不达顶峰誓不罢休的那种人,才有可能成为最大的赢家。他们不但观赏了世间美景,同时也愉悦了身心。”看着走在前面的姨父,我感觉他的背影越来越高大了。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山顶,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了,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姨父说:“既然来到了山顶,去拜拜佛吧!”寺门口的和尚说:“施主,买炷香吧!”姨父说:“佛祖在我心头坐,心香一瓣敬神明!”我不由怦然心动,多么美好的话语啊!
这真是一堂别开生面的书法课!姨父用这堂生动的爬山课,向我揭示了学习书法须具备的心态:不达目的不罢休,努力提升人品和修为,内心笃定有信仰。谁说,这不是别样的风景呢?
站在峰顶上,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生命的别样另一种风景。
“我”从一开始的似懂非懂,到后来的蓦然明白,这次看似一次爬山的经历,却是姨父借爬山向我传达学习书法需要具备的心态:不达目的不罢休,努力提升人品和修为,内心笃定有信仰。一步一步解开了前文设置的悬念“学习书法为什么要爬山”。
【满分佳作三】
散步
“倩倩,今天妈妈有空,咱俩出去走走怎么样?”
正在床边叠衣服的妈妈问我。
“算了吧,我还得复习功课呢,快中考了!”
我头也不抬地在书桌旁忙碌着。
一片沉寂。
我忽然感到我的话太生硬,抬头看去,妈妈还叠着衣服,她叠得很慢,有点魂不守舍的样子,把手中的衣服叠好又摊开,摊开又叠上。“妈。”妈妈没应声。
“妈——”我站起来,走到她身边。
“嗯……”妈妈回过神,无措地回答着我,手却不由自主地把那刚叠好的衣服又摊开了。我的心好像被刺了一下,默默地坐在妈妈跟前,帮她叠好衣服。
“你,作业做完了吗?”妈妈疑惑地问。
“不忙。”我轻轻地说。
又是一片沉寂。
我打量着妈妈,竟发现妈妈已经老了,她脸上的皱纹已经很密,夹在黑发中的白发也很刺眼。一阵酸楚涌上心头,我不敢再看下去,怕妈妈看到我眼中将要溢出的泪水。
好久没和妈妈一起散步了。从前,几乎每个星期六,妈妈一忙完手里的活儿就会带我去散步。那时的我别提多高兴了。一路上,我像刚出笼的小鸟,蹦蹦跳跳地跑,妈妈在我身后笑吟吟地追。玩累了,我常扑在妈妈怀里,嚷着让妈妈唱歌。妈妈总是亲亲我的脸说:“倩倩乖,今天妈妈给你唱歌,以后妈妈老了,你会给妈唱歌吗?”“当然唱,我天天给妈妈唱歌。”我利落地回答。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不愿让妈妈牵我的手,叫我“乖宝贝”了。我同她说话越来越少了,觉得我们之间有“代沟”,根本谈不来。慢慢地,开始用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妈妈要我陪她散步的要求。我觉得我长大了,怎么好意思总和妈妈在一起呢!
妈妈,原谅女儿的不孝吧。爸爸工作繁忙,是你忙完了工作忙家里,忙完了白天忙黑夜,过重的负担使你过早地衰老了,您身边唯一的孩子却没有给你带来一丝温馨。也许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开你去远行。
我抓住妈妈那双粗糙的手说:“妈,我们去散步吧。”妈妈的眼中顿时放出了光彩,但很快又黯淡下去,“你有时间吗?学习怪紧的,别累坏了身体。”“散步是最好的休息。妈,走啊!”我挽住妈妈的胳膊,陪妈妈走出屋子,走上从前不知走过多少遍的路。
文章以“散步”的话题为线索,从妈妈邀请“我”去散步说起,想起儿时与妈妈散步的温馨画面,最后反思自己,主动提出和妈妈去散步。以“散步”贯穿全文,写出了儿女学会体谅父母、关爱父母的变化过程,过程真实细腻,线索串联的构思方式又使得文章思路清晰,情感变化的自然可信。由生活中讨论“散步”话题进而揭示作为儿女要关心、体谅父母,以陪伴的方式为父母尽孝,以小见大,层层递进,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