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5 16:06:3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体味课文的内容与情感,并试着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句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并结合课后资料袋内容,感受“知音”深情,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句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难点:
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并结合课后资料袋内容,感受“知音”情深,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知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伯牙鼓琴》
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和伯牙有关的文言文,齐读课题。
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带着理解读课题。
2.这篇课文除了写到伯牙之外,还写到了另一个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一找课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是谁?板书:钟子期 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钟子期听之) 板书:听之
谁来说说“之”是什么意思?
(1)理解“之”的意思:钟子期在听伯牙弹奏的音乐。
(2)一个“之”字代表的就是“伯牙鼓琴”,这就是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这篇文言文讲的就是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出韵律之美
伯牙弹奏了什么,钟子期又听出了什么?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你觉得难读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多读几遍。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1)考一考大家,谁能读好画横线的词语?
(2)理解:善哉乎是什么意思?(善哉就是“好啊”)结合注释来理解它
“乎”是文言虚词,有表示赞叹的语气。
那么善哉乎,这琴弹得怎样呢?(琴弹得非常好)
谁来读出赞叹的语气。
(3)理解:巍巍乎,山高大的样子
“巍巍乎”怎么理解?(弹的琴像泰山一样高大)
能读出山的高大吗?指读
指导:我们在读文言虚词“乎”的时候,可以稍作停顿,声音延长,就能读出一咏三叹的感觉。师范读,点名读,齐读。
读好了第一句话,谁能用刚刚的方法读好下一句?
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指读,正音。汤(赴汤蹈火,汤表示热水,这里读shang)
(2)理解:汤汤是什么意思?(浩荡的意思)
(3)指导朗读:读出流水浩荡的样子/流水大而急、
(4)一起来读这句话,读出流水大而急的样子。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这句话中有两个为,它们的读音一样吗?
正音:第一个“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是为了,为了他而值得鼓琴的人(理解意思,能帮助我们辨别读音)
有了读音,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读
(2)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这句话应该怎么停顿呢 别着急,理解了意思就能读出节奏。(师范读:以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鼓琴的)
(3)出示停顿,指读(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
自己连着把这几句难读的话再读一读。
师点评:读文言文,我们要音断气连。
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谁来完成的读一读这篇文言文。
一起来读读,读出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善哉乎朗读……)
三、欣赏乐曲,初识知音之情
1.究竟是怎样的琴声引得钟子期如此赞叹呢?同学们想不想听?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高山流水》)
交流: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小溪的流水由慢到快。
师:你看到了流水,这条小溪最后流向了哪里?
师:为什么是黄河/长江/大海?(琴声大而急促)
师:还看到了什么?(高山)
对应文中的哪一句?读给大家听。
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同学们听出了高山流水之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感受伯牙琴声的美妙。
2.琴弹的真好啊!伯牙弹的这首曲子叫《高山流水》。同学们,伯牙为什么要弹高山,奏流水呢?
交流
师小结①:古琴刚创作出来时,就是为了表达文人在自然中的顿悟,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
②:你从文章哪里找到了依据?(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这句话中哪个字表明伯牙心中所想?志
伯牙希望自己像高山一样……,希望自己像流水一样……
这就是伯牙的志向呀。
你们不仅听懂了他的琴声,还听懂了他的志向,让我们再用朗读来感受他高远的志向。齐读。
3.同学们听懂了他的琴声,他的志向,还有一人也听懂了?
能够听懂他的琴声,又能听懂他的志向,他们真是一对?
板书:知音
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知音呢?
交流,点评。了解对方的心,互相了解,就像……,志趣相投,亲如手足,这份情感非常真挚,心灵互通。
心有灵犀一点通。文中有两个字词,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二人心有灵犀一点就通。你找到了吗?钟子期瞬间做出的反应。
“少选之间”真会读书,还有那个字和“少选”的意思差不多?
“方”的意思是刚刚,少选的意思是一会儿。说明什么?
钟子期一会就明白了,两人真是心有灵犀啊。
齐读,感受二人的心有灵犀。
4.这对知音是相互的。现在老师是伯牙,请同学们做钟子期,我们来配合读出二人的心心相印。
他们二人真是十分默契啊。
四、创设情境,感悟知音深情
1.同学们,故事讲到这里,你们知道他们二人的身份吗?伯牙是“琴仙”,钟子期是什么人呢?生回答
2.正如你所知,钟子期是山野砍柴的樵夫。这个故事,讲到是琴仙与樵夫成为了知音。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交流。师相机点拨:知音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
师: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很深刻,知音相遇,相谈甚欢,两人过了很久才依依惜别。伯牙在很多地方都弹奏了这首《高山流水》,但每次弹奏此曲,他心理都会想到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钟子期)为什么会想到钟子期呢?
师:钟子期每次走在山中,看到眼前的高山、流水,他都会想到什么呢?(想到伯牙,想到伯牙弹奏的乐曲,用乐曲所表达的志向)
师:两个人心理始终牵挂着彼此,伯牙决定来到山中,再次寻找钟子期。可是这一次,钟子期却不在了。(播放伴奏,师范读最后一句:钟子期/死……)这句话中哪些字词打动了你?
“破琴绝弦”,什么叫破琴绝弦?(破是摔破,绝是扯断)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此时的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请读出你的理解。
激动的伯牙以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再读
“终身”“不复”什么叫终身不复。
从伯牙破琴绝弦的举动中,你对知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交流。
知音难觅!正是伯牙破琴绝弦的举动才谱写了一首流传千年的知音之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感受伯牙失去知音的决绝与痛苦。(钟子期/死……)
3.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叫做《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最早记载伯牙与钟子期故事的是《列子·汤问》中的《伯牙绝弦》。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意图,你能体会它们的不同之处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交流。师点拨:不同的题目,重点有什么不同?/伯牙用琴声表达了自己的……,伯牙绝弦表达了伯牙的……
小结:咱们这篇文言文围绕“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先写了伯牙鼓琴,再写了伯牙绝弦。前半部分表达了知音相遇之喜,后半部分表达了失去知音的悲。这正是这篇文言文结构的精妙之处。板书:喜 悲
请同学们想象这样一幅画面:薄暮冥冥,淫雨霏霏,伯牙
抱琴站在钟子期的墓前。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他会对锺子期说些什么?伯牙抱琴伫立,他说:子期啊子期——
子期啊子期,如果你还在世,听到我以琴鼓山,是否还会赞
叹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出示,读)
子期啊子期,如果你还在世,听到我以琴奏水,是否还会赞
叹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出示,读)
但是,所有的画面都已破碎,纵有千言万语,更与何人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示,读)
是啊,破琴绝弦,只为子期谈。
现在,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读出自己的理解?
师:感情充沛,听到伯牙的琴声,也许锺子期还会赞叹:善哉乎……巍巍乎……听到流水,他又会拍案叫绝:善哉乎,汤汤乎……
五、拓展链接,传承知音文化
1.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一种最美
的情感,成为了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一份馈赠。(出示“资料袋”诗句,师引读)知音是孟浩然与孟郊的志趣相投——
出示,读: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渴求知音是李白在听琴时发出的孤寂呐喊——
出示,读: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知音是王安石笔下的心心相印——
出示,读: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小结:百年也好,千年也罢,知音的故事代代相传,此时此刻,我们还在课堂上读着“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伯牙鼓琴的曲调似乎还在耳畔回响,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虽然知音难觅,但我们始终要心存美好,这就是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