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 学 目 标 课标要求: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功能的表现,运用示意图,理清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物质能量的交换,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统一的形成演化过程。 知识与技能: 通过师生的归纳,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出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运用示意图,说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过程和方法: 通过采用小组合作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绘制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示意图,让学生懂得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通过开展问题探究,结合“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这一活动,让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 深刻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以科学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学生的整体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形成互助合作的意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科学地、合理地处理人地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的统一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和“平衡功能”。
教学方法 合作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归纳——应用并重。
教学媒体 人教版教材,教案,学案,多媒体
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定义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及其整体性的表现 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与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教学过程 序号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3min 4min 4min 4min 8min 3min 5min 2min 2min 4min 1min 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优美的河西走廊景观视频,让学生欣赏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然后教师提问: 大家从优美的自然风光中看到了什么景观? 组成河西走廊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一定的评述。然后师生一起归纳,提出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土壤。 进而引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间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继续设问:这几个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汇集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有时怎样联系的呢?各要素是否存在一定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接下来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以生物循环及作用为例,读图5.1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各要素之间是怎样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 学生读图后回答--图中的地理要素有大气,水,生物(动 物,植物,微生物),土壤。每个小组的代表对生物循环中 各要素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评。然后进一步解释: 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 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同时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了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 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 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就形成了生物循 环。 我们知道生物循环能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和运动,从而使能量得到流动和转化,因而把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我们已经了解了生物循环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为了进一步明确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中绘图题目的要求,绘制一幅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示意图,并说明学生完成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对概念理解和记忆。这种关系。 (学生绘完图后,教师进行讲解),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绘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几大要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来自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从以前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大气圈与水圈可以通过水循环来实现,水汽通过蒸发,上升到一定高度成云致雨,降落到地面,然后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注入江河、海洋。而大气圈与生物圈是通过刚才我们所讲的生物循环来实现的。(略)同样的,生物圈与岩石圈通过微生物、植物对土壤的改造和地形地貌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来实现。而水圈与岩石圈也可以进行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转换。 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生物、地貌、土壤)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作用逐渐形成了我们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 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白了各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其实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一些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什么是生产功能呢?它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之前我们在以生物循环为例的活动中就能体现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要是在光合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它将各要素统一在一起生产出了有机物。 那什么又是平衡功能呢?它是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接下来请大家读教材P149有关藏羚羊的资料,读完后思考一下影响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是什么?藏羚羊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环境条件 藏羚羊的生存情况 气候条件较好,食物水源充足 -------数量增加,存活率上升。 气候条件恶化,食物水源不足 -------数量减少,存活率下降。 我们知道藏羚羊的生存情况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地理环境某个要素的演化会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并且保证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我们知道藏羚羊的生存情况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地理环境某个要素的演化会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并且保证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与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他们总是力求保持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于是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地表水丰富,形成了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在中游形成了峡谷(长江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生物种类丰富,土壤以红,黄,壌为主。由此可见,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生态环境是在大气,水,地貌,生物的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如“低碳生活”的盛行,由于人类大规模的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气保温效应增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由此可见,人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尊重自然规律,有条件的进行改造,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我们主张在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规律,然而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或多或少的对自然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修建水库就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的影响。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书上图5.5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下面我们一起来检查大家的讨论的结果,首先请两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甲———————— 学生乙————————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大家已经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把活动结果填写完整。 我们从图上可知,修建水库以后对上下游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上游的影响:它使上游形成了人工湖,使土壤草甸化或盐渍化,那么对地下水是怎样影响大呢?随着河流水位的上升,河水补给增多,地下水水位也随之上升。水位上升,使沿岸的植物被淹没,从而使生物数量减少。另外还影响了一些水生生物的正常繁殖。水位上升,使岩石承受的压力增加,容易诱发地震。而水库集水区域的气候也变得温和湿润。 对下游的影响:水库将大量的水拦截起来,使水资源得到一定的调控。河水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淤积库尾。使下游泥沙淤积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也相应的减少。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我们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其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能量的交换、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了解了地理环境接统一演化过程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我们学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目的是我为我们实践生活提供必要的知识,比如,我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如何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何正确地应对当前的“低碳生活”?最后提醒大家记得完成学案上的相关练习。 学生从图片中获得相应的地理信息,思考回答教师的所设的问题。 学生主动地参 与课堂教学, 理解认识自然 地理环境整体 性的概念。提 问为了引起学 生的思考。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 展学生活动。促 进师生之间的交 流互动。学生积 极地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给教 师反馈信息。 让学生从图中获得相应的地理环境个要素信息,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认识。学生参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完成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对概念理解和记忆。 分析析图,注重步骤,进行绘图结果的比较,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分析析图,注重步骤,进行绘图结果的比较,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进行概念的讲解,从而为案例的引入奠定基础。 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衡功能。 板书、版图 分析材料并作图解释。 自然过渡,顺应教学规律。 案例教学 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进行重点讲解。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提问,检查讨论结果。 结合活动,边指图边讲解。 对整堂课进行知识回顾,注明重难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引出新课,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欣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出关于生物循环的学生活动。 让学生从图中获得相应的地理环境个要素信息,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认识。学生参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 展学生活动。促 进师生之间的交 流互动。学生积 极地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给教 师反馈信息 学生动手绘制各 要素之间相互作 用的示意图。完成 练习。 学生积极听讲,学 学会分析示意 图的方法 学生积极听讲,学 学会分析示意 图的方法。 自然过渡,符合学生 生的思维。 学生带着疑问读 材料,接受关于 平衡功能这一难 点的讲解。 学生积极听讲,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和提高分 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听讲,把握重 点。 学生读图完成相关 练习。 参与教师的提问, 积极地回答问题 学生认真听教师的 分析讲解,学 会理论联系实 际,注重知识 的应用。 学生回忆所学内容 注重知识点的把握。
课堂形成性 练习
课后作业 完成学案上对应的课后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从而要求学生要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教师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教师紧扣教学重难点,一方面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将板书版图与知识要点有机结合起来,将理性的知识给予感性的展示,从而降低了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培养。 另外,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学生活动占据了一定的时间,因而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尤其重要,同时对教师板书版画技能也有一定的要求。虽然教师在写教案的过程中考虑到了诸多的要素,如学情分析、课堂时间的控制与把握、课堂气氛的调节、课程目标的实施。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不能完全依赖教案,教师必须从真实的情景出发,灵活地开展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