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一中2023一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2次学段考试
高二级语文试卷
试卷共8页,23小题,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年少时读书,特别热衷于寻找某个“简单的结论”,觉得一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千头万
绪,归结为一句话”。书读多了,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要不得的肤浅读书习惯,是带着中学时
代“总结中心思想”“找关键结论”的应试惯性。真正的读书,需要戒除那种“找简单结论”的
简化诱惑,而是要读到复杂性。深刻的读书过程,应该总能在掩卷之余在脑海里盘旋这句话:
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那公,问题又来了!
所谓认知肤浅,就是对世界的了解冻结于某个简化的结论。读一本书,如果读到的仅是某
个简单的结论,说明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知仍停留于薄和浅的“表层”,没有对“已知的已知”
形成某种冲撞、侵犯、挑战,它只是既有认知区中某种“熟悉而愉快的确证”“未增加新知的浅
阅读”,没有在冲撞已知上飞跃到“未知的未知”。很多时候我们貌似读书和思考了,实际上只
不过是重新整理了一下既有的偏见、换豳,强化了一种闭环中的偏执。这个过程并没有真正的
“思想”一思想是什么?思想就是一个“越过简单结论”的过程,抵制某种未经思考、未经
论证之结论的思维行动。
比如我读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就是一个看见思想史冬复杂性的过程。起初也是想
找到“中国思想史”的一根线,一个结论,一个可作为规律的因果脉路,可这本书告诉我们,
“思想史”不是“在历史时间中制作思想路程的导游图”,当书写者在其编撰之初将历史脉络化
的时候,就已经改变了思想史的原生状态。真实的历史不是连续的、线性的,所谓的“历史的
原因”常常是后来的、选择的、理性的解释,它们需要把很多“偶然的”事情“淘汰”出去才
能成立或凸显。跟着这本书的思想钩沉,打捞那些被淘汰的“偶然”,重新“去熟悉化”了解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就是一个看见复杂传统的思想历程。好书就能起到这样
的效果,让头脑变得复杂起来。
复杂是什么?就是跳出粗糙而简单的是非,看到事物内在的多元、矛盾、张力、褶皱、弯
曲和肌理。将问题置于某种“冲突的语境”中去思考才能看到问题的复杂性。我们经常听到
“问题意识”这个词,实际上,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敏锐地意识到某个问题中所包含的复杂
性”的问题直觉。它须具备这些特性:这类“问题”没有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答業;这类“问题”
的内部必然充满了张力;这类“问题”没有终结,对这类“问题”的释放,将意味着迎接更深
商二级语文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