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5 11:4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教学设计
无衣/《诗经,秦风》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4、背诵课文。
5、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卫风.氓》,对《诗经》有了简单的了解,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把你所知道的有关《诗经》的有关情况展示给大家。看谁是最棒的?(激励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①风。有十五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共160篇。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那么何谓赋比兴呢?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回答正确,“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 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经过学习,同学们对诗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现在我们来学习《诗经.秦风》中的另一首诗《无衣》。(介绍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首诗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在这场反侵略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范读课文,欣赏古诗的韵律,激趣明志,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
2.学生自读。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把你不认识的、不理解的生字、生词勾画出来,或同桌交流、或借助工具书解决。
3.领读并纠正字音。如:戟ji、偕xie、裳chang,甲兵jiabing、偕行xiehang
4.疏通文意:请同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诗句,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再指名几生解释几句。
三、细读课文,感悟诗意
1.请同学细读全诗,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本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对话)
(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
(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
2、学习课文,本首诗共三章,每章都有一个具体的主题,请同学回答每章各写的是什么?同桌可以讨论。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3.思考问题:(1)“袍”“泽”“裳”之间是递进关系,它其中包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表明战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亲密。)
(2) 这首诗歌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本诗反映了古代人民以爱国精神参加正义的卫国战争的思想感情,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团结一致,并肩战斗,表现了同仇敌忾,同生死共甘苦的战斗友谊。
四、精读课文,体会特色
1.请你具体说说“赋、比、兴”几种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的运用。
2.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何作用?
反问语气,加强语意和语气,使答中“同袍”“同泽”“同裳”表现出团结互助、坚决豪迈的军威。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3. 请你具体说说这首诗的三章在诗意表达上是怎样层层递进的?
同袍 同裳 同泽    克服困难 团结互助
戈矛   戈戟   甲兵    齐心备战
同仇   偕作   偕行    同仇敌忾 英勇无畏
出征前  备战中  出征时  
思想统一 步调统一 行动统一
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层层揭示了战士们崇高的思想。
五、指导诵读
两句一顿。依次为反问语气升调,肯定语气降调,稍停,“兴师”与“修我”快连,再稍停,感叹语气降调。(先让几生每人朗读一节诗句,边读边纠正,再分组朗读,最后集体朗读,实现背诵。)
六、作业
课外阅读《诗经》中你喜欢的诗篇,并将两三首背诵后介绍给同学或家人。
七、板书:
无 衣
同泽——同裳——同袍 克服困难、团结互助 统一思想
戈矛——戈戟——甲兵 齐心备战 统一行动
同仇——偕作——偕行 同仇敌忾、英勇无畏
出征前 备战中 出征时
思想统一 步调统一 行动统一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理论与教学目的: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
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六、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七、课文译文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八、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采用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这首诗结合题目从月升写到月落,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离别之情。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癈。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九、赏析: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分段释析:
开首这八句,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接下来八句: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青枫」,暗用《楚辞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 河伯》有谓:「送美人兮南浦」,因此「浦」暗指分别之地。
「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诗人由江边青枫浦上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上。「潇湘」,潇、湘二水在湖南零陵县合流后称潇湘。「碣石潇湘」,泛指地北天南。
「摇情」,是说即将落下的月亮,摇动起满树象征着离人情意的光辉。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十、归纳:参见课文提示
十一: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将进酒/李白
教学目标
1.吟诵诗歌,提高古诗文诵读能力。
2.把握本诗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培养探究的热情,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
感受探究李白的浪漫。
教学难点
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歌导入: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将进酒》即是李白的代表作,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来走近李白。
3.观看视频
请先看视频《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注意片中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全面阐述。中央十套-科教频道“子午书简”节目《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
二、文题解析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三、解读全诗
(一)整体感知
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
师:对李白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
师:大家读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
2.背景了解
师: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3.再听范读,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范读,注意随时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声调或高昂或低沉,语调或快或慢,学生作思考品味状。)
请学生答自己听后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一正音。
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归纳要点)
4.赏析诗歌
师: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诗人的感情发展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板书——悲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板书——欢、狂放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板书——愤激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板书——狂放
(二)朗读指导
1.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分组进行,找一个朗读好的在全班展示。
提示: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如何处理。
2.具体指导。
方法:学生自由诵读,听范读、教师分句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结合。
提示: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艺术体验。
1.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夸张手法的运用。
2.哪些地方用了这一手法?朗读时如何体现?
明确: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
这些夸张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辞大胆,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在朗读时要读得抑扬顿挫,有气势。
3.现在咱们已经基本上理清了诗文的感情线索,下面让我们循着作者的感情,再一次齐读课文。让我们心与李白共鸣、思与李白共舞、身与李白同醉吧!
(师生共读李白的《将进酒》,声调或从容亲切或豪气十足或酣畅淋漓或狂放不羁)
四、亮点赏析
1.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启发。
2.请学生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最好利用课件展示实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呤》)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五、探究
布置分组探究活动。(课件展示竞赛规则)
1.把全班分成两大方阵——第一方阵“太白”,第二方阵“青莲”,两大方阵间展开李白诗作抢背赏析赛。
2.背诵范围:凡含数字的诗或与酒有关的诗,均可抢背。短诗全背,八句以上的背几句。赏析要求是一句话点评。
3.计分方法:凡抢背一首,声音洪亮,情感饱满,10分;凡点评赏析言之有理,获得掌声多,10分。
4.参赛形式策划:方阵内可以一人既诵又评,也可以一人抢背,一人评。若有问题,方阵内的同学5秒钟内补充有效。先给同学们两分钟的准备时间
六、评说
请学生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在这名句后,自己感受到怎样的一个李白。并用一句妙语点评。
例: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洒脱,淡泊名利的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傲岸不羁,坚守高贵的李白。
七、拓展训练
1.我国台湾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哪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2.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
八、结束语
一代诗仙李虽已作古,但一面精神旗帜却永远辉映在人间。老师祝同学们在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用李白的大浪漫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开辟人生的新天地,将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附板书设计:
主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内容: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
感情变化:悲——乐——愤——狂
豪放——外壳
愤激——内核
九、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1. 李白的生平李白字太白,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幼年生活饱览诗书。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这种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兼求仕的时期。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他赴长安,但他只被当做御用文人,狂放傲岸的性格也使他倍受权贵的排挤,李白政治理想破灭,上书请还。天宝三年春,李白被“ 赐金放还 ” ,再次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这个时期他心情悲愤,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天宝十四年,李白因参加李嶙幕府获罪,流放夜郎。次年,李白病死于当涂。
2. 李白的思想性格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接受儒家“ 兼善天下 ” 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
3. 李白作品的思想内容
李白有些诗歌体现了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拯物济世的热望。如《梁甫吟》。还写了不少歌颂游侠的诗,如《侠客行》;在长安三年的政治生活,他写了不少诗歌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愤懑。如《行路难》;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流浪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求仙学道的诗篇,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如《战城南》。
4. 李白诗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 , 他说自己的诗是“ 兴酣笔落摇五岳 , 诗成嘯傲淩沧州 ” 。他用大胆的夸张、奇丽惊人的想象,表达喷薄而出 , 一泻千里的感情。如《秋浦歌》《蜀道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是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李白和岑勋、元丹丘的友谊
岑勋生平不详。李白在《送岑征君归鸣皋山》诗中称他是“相门子”,但文献上没有记载。李白的同代人岑参有“吾门三相”之说,这里或许是诗人有意附会以抬高他的身价。后来隐居鸣皋山。《河南通志》说此山在嵩县东北50里。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李白和他的交往很深,在《李太白全集》中写给他的诗多达11首。从“畴昔在嵩阳,同衾卧羲皇”(《闻丹丘子营石门幽居》)来看,两人曾共同隐居过一段时间。嵩阳,即嵩山之阳,这正是元丹丘的主要隐居地。从李白诗中可以看出,他又常到别处去隐居或修炼。例如,“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说明他在西岳华山修炼过;从“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可以看出他还到过四川。
李、岑、元三人相聚饮酒之事,在《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诗中有生动的记载。全诗如下: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倚松开其缄,忆我肠断续。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宵。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蹇余未相知,茫茫绿云垂。俄然素书及,解此长渴饥。策马望山月,途穷造墀。喜兹一会面,若睹琼树枝。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
《将进酒》很可能就是这次酒宴上的祝酒辞。
众人谈李白
1. 时人评李白
“才矣奇矣 ”—— ?白居易
“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的。”—— 朱熹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杜甫《不见》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拔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2 .后人评李白
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太白素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亦自慰解之词耳。
——萧士贇《分类补注李太白》
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严羽评本李太白诗集》
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清 · 沈德潜《唐诗别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读懂诗词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以及蕴含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 提高感知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能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完成课内课外知识的沟通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探究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诗歌里表现出的情感美、艺术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能体味人生,珍惜拥有,感受幸福。
教学重点 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爱情与思念之情;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丰富的想象,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演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读
1.导入: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豪放、豁达、才华横溢)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2.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3.写作背景: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就去世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诵读
1.自由诵读。
2.听读,播放配乐边听边朗诵。
诗歌的感情基调:凄婉哀伤。 3.跟读,渐融于境。
4.诵读指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十年”一词要读得悠长而凝重;“两茫茫”要读出迷茫的感觉,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阔大的,所以我们要尽量把声调压低,拉长;中间“生死”两个字,音调要拔高,“思量”应读轻音、“难忘”应读重音。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孤坟”,这是一个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们自然要读出孤寂感;而前面“干里”一词,要用我们语音的悠长来表现其距离感;“无处”读出无奈与无助来, “话”字不妨重读;“凄凉”不用说,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带出颤音。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纵使”读长, “尘满面,如霜”短促。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顾无言”开始,要读得悲伤;“唯有泪千行”语带颤音;“肠断处”要读出特别伤痛的感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料得”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
5.学生诵读展示。
三、研读
1.标题“记梦”,上阕没写梦,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记梦”为贯穿全词的线索,全词按梦前、梦中、梦后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请找出来。
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梦后: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3.研读梦前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①如何理解“两茫茫” 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②“不思量 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 (李清照《一剪梅》 )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吗
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干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一个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的老者形象。
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却不无夸张,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艰难、心境之凄凉。
(4)上片小结:
写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主要手法:直抒胸臆;想象。
上片主要是梦前,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
4.研读梦中
(1)“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忽”字换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忽”是指梦境的恍惚迷离,悲中寓喜。亲切、熟悉,使梦境更具真实感,足见上阕“思量”、“难忘”之言真实不虚。
虚实结合,白描。
从这里,才入题 “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思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这是白描的手法。小轩窗,是梳妆的环境、背景,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梳妆,是王弗做的事情,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久别重逢,没有出现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是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此时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可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四目相视,两心相映,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更显凄凉之情,呼应上片“无处话凄凉”。
5.研读梦后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短松冈”指什么地方?“年年”指什么?“肠断处”指何处?
“短松冈”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
“年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无尽的岁月。
“肠断处”指孤坟。
(2)下片小结:
下片“记梦”,表达沉痛之情。
主要表现手法:白描,对写,虚实结合。
四、赏读
1.小结: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虚实结合,感情深挚,充满了凄婉哀伤的调子。
用一副对联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歌曲演唱欣赏。
3.艺术手法: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 :虚幻世界和梦境。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想象和回忆。《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