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5 12:32: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重点的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提问法、启发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中“桃花源”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陶渊明复杂的情感世界。
2、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提高道德以及精神的修养。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
明确文中“桃花源”,理解陶渊明的感情寄托。
教学难点
通过对桃花源的分析,加深对陶渊明政治理想的理解。
教学对象:八年级(5)班全体学生
七、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在行程中突然迷路的经历呢 正在你没有前进之路时,突然发现三两处美景,顿时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你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今天,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走进渔人的行程,跟随陶渊明进入虚幻的世外桃源吧。
二、深入研读,掌握字词
(一)古今异义词(学生自主归纳,教师点拨)
1、鲜美(古义:鲜嫩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彷彿(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3、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4、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5、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6、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
(二)一词多义(小组合作探究,老师点拨)
1、乃:
(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2、出:
(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3、寻: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4、舍:
(1)便舍 船:动词,离开。
(2)屋舍 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5、志:
(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爲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爲做标记。与所连用,译爲:所做的标记。
6、之:
(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爲“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7、爲:
(1)武陵人捕鱼爲 业:动词,作爲。
(2)不足爲外人道也:介词,对。
(3)此人一一爲具言所闻: 介词,对、向。
(三)通假字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言;“具”通“俱”,完全,详尽。
(四)词类活用(小组之间归纳,找小组中的同学回答)
1、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爲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2、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五)特殊句式(老师一点一点启发学生回答)
1、省略句
⑴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主语“渔人”,可补充爲“(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⑵便要还家
省略主语“桃花源人”和宾语“渔人”,可补充爲(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
2、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3、倒装句
问所从来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爲“问从所来”。
为了巩固以上所学的知识,加深记忆,所以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复习课上所学的文言词汇,并掌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提问法,检查学生课下是否复习)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爲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妻子(率妻子邑人):妻子和儿女
了解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陶渊明的理想
二、背景
陶渊明生活的时期,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社会一片黑暗,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所以,陶渊明只好以笔为具,以字为材,去创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乌托邦。
这两者形成一个尖锐的对立。
三、诵读课文,回答问题(诵读法,让同学一起大声地朗读课文)
(一)《桃花源记》三部分(找一名同学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部分:武陵人捕鱼偶然发现桃花源
2、第二部分:进入桃园,做客以及辞去
3、第三部分:渔人离开,探寻无果
(二)细读课文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找小组内一名同学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 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这里写了桃花林入口附近的美,下面开始写桃花源中的景和人的美
3、环境描写(同桌之间讨论3、4,找人回答,外加老师点拨)
⑴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宁静
⑵社会环境: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乐幸福
4、桃花源人
⑴待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⑵与外界: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也。
与世隔绝、厌恶战争
讨论最后一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桃花源的虚无。
5、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 (老师点拨)
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四、探究主旨(小组之间讨论探究)
1、作者在桃花源中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社会?(2组回答,1组补充)
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和谐安定。
2、怎样看待陶渊明虚构的桃花源?(4组回答,3组和7组补充)
“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只是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通过上述几个组的回答,归纳总结出主旨。
3、《桃花源记》主旨(5组、6组回答,老师补充)
展现出一个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世外桃源,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世俗现实的的心情,对现实社会的厌弃,从而抒发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结合以上所学,联系当下的社会,让同学们有所感想。
五、课后作业
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为创造更多更美的桃花源,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努力!
陶渊明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不存在的。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课下请同学们思考“世外桃源”与你今天所生活的环境相比,你向往哪个 写一写你为什么向往它。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