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23《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字理、图片、形声字、做动作等识字方法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摘、掏”等3个字。
2.通过发现短语特点,迁移仿说,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3.以多种形式、多层次朗读为路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发现短语特点,迁移仿说,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以多种形式、多层次朗读为路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整体感知
1.板书:摇篮,理解“摇篮”
师:(出示摇篮图)看,这就是摇篮,小时候,我们在妈妈的歌谣中甜蜜地入睡,这是养育我们的地方,这是我们生长的地方。
2.理解“祖先”
师:小朋友,什么是我们的祖先?
师:远古时代,部落里的长辈;一个家族好几代之前的长辈,他们都是“祖先”。
师:我们和祖先是一脉相承。
3.走进第一节,看看“祖先的摇篮”。
(1)朗读第一节。
(2)祖先的摇篮在哪里?
(原始森林里)
(3)出示航拍、仰拍森林的视频,学生欣赏,直观感受。
师:这里的树叶浓浓密密地连在一起,连成了一大片的树荫,保护所有的小树,自然地生长。这里很少有人的足迹,这是祖先生活的地方,代代相传,所以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4.朗读课文,看看“原始森林里有些什么”
师:原始森林里有些什么呢?读诗去找。
(大树、野果、雀蛋、草地、野兔、蘑菇、松鼠、蜻蜓、蝈蝈、蔷薇)
(2)请小朋友自由地谈一谈。
生1:有动物。
生2:有植物。
生3:还有自然风光。
师:每天都可以在森林里看到日出、夕阳、明月、星光。
(设计意图:为后面的仿写环节做了铺垫。)
(3)朗读词语:课后习题第三题(出示去掉动词的词语。)
二、学习课文,感受祖先的生活
1.同学们,我们的祖先在森林里做些什么呢?小朋友,自己读一读第二、三两个小节。
设计说明:提问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思维型提问:这个问题是需要回答的、具有思维含量的提问。老师要提供学习支架,带动学生学习的思考。第二种是回应型提问:目的是带课堂节奏的,带课堂气氛的,低段常用。第三种是组织型课堂教学提问:不需要学生回答。此环节是组织型课堂提问。
2.交流后,朗读课后习题的词串。
设计说明:通过两次比较朗读词串,有效地抵达目标。第一次不加动词,学生失去对动词的留意;第二次加上动词,强化祖先的动作,引发学生的注意。通过比较读词,让教学非常扎实,学到了这些动词和不同的内容相匹配。
3.指导读好问句。
师:作者把自己所有不确定的思考转化成了一连串追问。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和祖先对话!
4.分类整理。
第一类采集类:摘野果,采蘑菇;
第二类狩猎类:追野兔、掏鹊蛋、逗松鼠;
第三类休闲类:捉蜻蜓,逮蝈蝈、看蔷薇、看夕阳、赏明月、数星星。
设计说明:只有梳理,才有知识的结构化;只有结构化的知识,学生才能带得走。
5.搭建支架,展开说话训练
我想
我们的祖先,
可曾看着太阳
在东方升起,
又看着太阳( )?
可曾在夜里( )?
课程在月光下( )?
我想
我们的祖先,
可曾在森林里奔跑,
追逐着( )?
可曾在草丛里等待,
( )?
设计说明:学生利用梳理分类词串填空,和祖先对话。这属于课堂上的作业设计。设计作业一定要搭建支架。作业即学习,作业即活动,作业即复习,作业即评价,体现对学习内容的获得。
6.梳理、总结。
师:这些事很美妙,可是如今,很多事已经做不了,你觉得祖先的生活( )?
生1:快乐。
生2:幸福。
生3:自由自在。
生4:惊险。
生5:有趣。
三、延伸阅读 体验祖先的生活
1.朗读第4节。
2.联系生活体会“遥远”。
师:祖先的生活非常美好,祖先的生活非常遥远。你知道我们多久时间没有体会到祖先的生活了吗?推荐小朋友课下阅读绘本《第一次提问》
3.你想对祖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1:祖先,你生活那个时代无忧无虑。
生2:祖先,我们要环境保护。
生3:祖先,我们要探寻您的足迹,多和自然中接触。
4.推荐欣赏宫崎骏的电影《狸猫森林》。
设计说明:这就是单元统整式的拓展性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