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课题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课程标准①内容目标:知道日本明治维新的史实。②认知目标: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③课标解读:日本作为当今世界大国之一,对世界影响巨大。通过学习日本的历史,了解和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在日本历史进程中,明治维新可谓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影响巨大。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倒幕运动、明治维新。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重重遭受殖民侵略,为了解决危机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民治政府进行改革,使日本逐渐摆脱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步入近代,国力大为增强,但同时也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以至于后来走上了侵略者的道路,给被侵略国家以及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教学内容《日本明治维新》是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该单元的主题是“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表现。本课内容以时间为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倒幕运动、明治维新。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矛盾重重,德川幕府无力解决危机,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倒幕运动,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为明治维新改革扫清主要障碍。为了全面改造日本新成立的明治政府,实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不仅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还成功使日本实现了社会转型,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但强大后的日本并没有将改革继续作为日本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是将战争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即走上了侵略者的道路,日本的改革也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后来走上了侵略者的道路,给被侵略国家以及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给被侵略国家以及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通过日本前后发展道路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且与英法美俄资产阶级革命相联系,让学生深入理解本单元主题之一即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通过前两年历史学习,已经形成了较为体系化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初步掌握了通过某一事件学习,深入剖析在事件背后所蕴藏的客观真理,这就为学习日本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此外,学生在阅读文献、提炼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可更一步引入史料,多引入外国史料,锻炼其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加之,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较为特殊,学生对日本的历史兴趣浓厚,这些都有利于本课的学习。但学生对日本这段历史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可适当辅以图片、视频等手段,补充历史细节,引导学生学习。
学习目标1.知道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能通过示意图画出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注重:历史解释)2.了解倒幕运动,在教材中勾画出概况,能够说出倒幕运动的历史意义。(注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能够说出明治维新的时间,内容和意义。(注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4.能够通过对比日本所选择的推动国家发展的不同道路,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注重:唯物史观)
评价任务1.通过聆听教师讲解德川幕府统治末期的阶级状况,结合史料,认识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能够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习目标1)2.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教师讲解,了解倒幕运动,能够说出倒幕运动的意义。(学习目标2)3.通过阅读教材,勾画出明治维新的内容,结合史料,以及教师讲解,理解其内涵,能够说出改革的意义。(学习目标3)4.通过对比明治维新后两种国家发展的方式,能够说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学习目标4)
材料二 从1633年起,德川幕府连续五次颁布所谓“锁国令”,最终确立了“锁国体制”。这五次锁国令的主要内容是:(1)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处以死刑;……(3)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管制。……在实行锁国后,被准许继续同日本保持贸易关系的,只剩下荷兰、朝鲜及中国的海商。但是,同这些国家的贸易活动,也由幕府严格统制。这样便建立起由幕府控制的、以长崎为唯一窗口的贸易管理体制。
从此,日本成为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在国际上几乎陷于完全孤立的状态。
——摘编自伊文成《明治维新史》
问:锁国政策可能会给日本带来哪些问题 4.介绍黑船来航。5.布置任务,用示意图总结日本此时面临的各种问题。小结: 1.了解德川幕府及其统治制度2.根据教师讲解,结合材料一思考德川幕府统治末期有哪些社会矛盾。3.结合清朝的闭关锁国,思考锁国政策可能会给日本带来哪些问题。4.了解黑船来航,认识到日本此时内忧外患严重。5.结合前面所学内容,用示意图总结日本此时面临的各种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讲解,提供史料,学生画示意图的方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环节二:新课讲授:二、倒幕运动(指向目标2)
1.播放视频展现倒幕运动的过程。 1.学生在教材中勾画出相关概况。2.思考倒幕运动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展现倒幕运动的过程,补充历史细节,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思考倒幕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环节二:新课讲授:三、明治维新(指向目标3、4)
1.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出示材料三材料三 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五条誓文》问:日本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建造一个怎样的国家?2.讲述日本五大臣出访欧美,探寻改革之路。通过文字材料,补充历史细节。材料四 目睹彼邦数百年来收获蓄积之文明成果,粲然夺目,始惊、次醉、终狂。 ——远山茂树《明治国家的权力与思想》材料五 西洋一法一令,皆考虑人民财产生理,此乃保证其富强之所在。——久米邦武《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实记》3.设置活动:在教材中勾画出明治维新的措施,小组讨论其作用。4.小结: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为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统一的市场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增强国防力量,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自强提供了条件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增强国防力量,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自强提供了条件。土地改革: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利益,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殖产兴业:殖产兴业意为增加财产,即发展产业经济。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推动工商业的发展。(特点:政府示范 政策扶植 例:三菱企业)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量人才。5.出示图片展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状况问:明治维新对日本发展有何历史意义?小结: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6.资本主义制度扩展,引导学生梳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7.指出明治维新的消极性,保留了军国主义。介绍日本强大后,不再将改革作为国家发展的推动力,而是将战争作为国家发展的手段,给被侵略国家和本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二战后,日本又通过改革,重新成为世界大国的历史。问:日本的国家的发展之路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1.通过《五条誓文》的内容感受统治阶级进行改革的决心。思考日本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建造一个怎样的国家?感受日本对于西方文明的疯狂崇拜,以及迫切学习的态度。3.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讨论,明治维新的措施的作用。分组展示。4.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并做好笔记。5.了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思考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6.结合所学与教师一起梳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主题“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7.感悟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表达能力,加深对明治维新改革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比日本选择的不同发展方式,理解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日本明治维新的史实,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作业目标】
作业目标1:能够掌握明治维新的原因、内容、影响。
作业目标3:能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
【必备知识】
第四课 日本明治维新
1.原因:
(1)幕府统治危机: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2)西方入侵导致民族危机: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日本国门,强行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港口。
2.倒幕运动(前提):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发动倒幕运动。 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3.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明治政府
(2)目的:(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
(3)主要内容
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最能体现明治维新的性质)
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最有远见的措施)
(4)口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4.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
①积极: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行列。
②局限性:
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作业内容】
1.1871年,日本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欧美诸国。这次考察旨在( )
A.加强集权、废除等级制度 B.摆脱危机、推翻幕府统治
C.缓和矛盾、强化天皇权威 D.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2.1871年12月,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髷并订制西式礼服。1872年11月,岩仓具视拜见英国女王时已经是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 )
A.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 B.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
C.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 D.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
3.1869年10月7日,日本明治政府颁布《允许平民拥有西式船舶布告》,宣布:“自今日起,百姓可自由购买西式帆船、蒸汽船。”但日本这一时期拥有购买蒸汽船资本的商人少之又少,近代海运业单一依靠民间发展很难起步。针对上述现象,日本政府( )
A.扶植财阀经营运输 B.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C.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4.“19世纪60年代的西方人如果能从水晶球中看到日本的未来,他们是绝对不会相信的。因为当时的地平线上似乎没有一丁点儿乌云足以预示未来几十年席卷日本的那场暴风雨。但无论如何,不可能的事还是发生了。被等级制度束缚的日本民众急速转向了一条新的道路,并且坚持走了下去。”材料中“不可能的事还是发生了”的原因是( )
A.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的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B.日本通过“西学东渐”学习西方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C.日本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D.新兴资产阶级受封建制度限制具有一定程度的革命要求
【参考答案】
1.D 2.A 3.A 4.B
材料一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初,幕府的直接辖地约占全国土地总数的1/4,其余3/4的土地分别为不同等级的地方大名所领有。
——赵建民《日本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