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5 17:4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两小儿辩日
教 学 目 标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能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并背诵课文; 通过学习两小儿辩日中的对话,体会用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两小儿辩日中的对话,体会用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新授、启发思考、朗读领悟、合作讨论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观点 依据 小儿甲 日出近 日中远 远小近大 小儿乙 日出远 日中近 近热远凉
教学过程 序号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1、出示孔子像,他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 2、齐读题目 3、猜猜这是讲的什么故事,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解题)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听老师朗读, 出示“学习提示”: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②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③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师巡视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并随机指导 抽小组来汇报(先读,再理解词句,最后再讲故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纠错。 文中有四处“一儿曰”,而题目说的是“两小儿”,这是为什么呢? 合作研究,聚焦“辩斗” 出示“学习提示”: ①根据课文,填写表格 ②借助表格,说一说两小儿是如何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抽小组的同学来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板书。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 抽学生起来分角色朗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对话部分 关注反问句,齐读 思考:两小儿是怎么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为了说明观点,他们又是怎么表达的? 面对两小儿的辩论,孔子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辩一辩:孔子是否真的多知呢? 谈启示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五、引导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借助梳理的表格,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 两小儿辩日中,他们争论的观点,孔子也未能给出判断,你能试着去查阅资料,来回答他们吗? 学生谈对孔子的了解 读课题 猜猜故事内容 注意听读音,并标注停顿线。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反馈交流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分角色读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前查阅资料,对理解课文内容和感悟孔子实事求是的品质 旨在读通文言文 运用之前学习过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自主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明白文言文语言的简洁,一儿曰,就是其中一个孩子说或另一个孩子说 激发学生思考 旨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在读中加深对古文的理解 让学生感受到任何事情都要积极思考 让学生辩论孔子是否真的多知,一是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美德,二是让学生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表达自己的观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旨在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欲望
课堂形成性 练习 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用科学依据来判断两个小孩的对错
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文,文章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和学问的对比本应高下立现,但作者通过一个“辩”字为后文制造了悬念。其表达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阐释,从“辩日”的角度,可以说文本告诉我们,即使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思考。从“小儿”和“孔子”的角度,本文教学中还可以理解为: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也令人敬佩。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抽读、齐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读通了全文,为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堂上,我根据课文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弄清本文的重点“辩日”之谜,再引出“孔子不能决也”的原因,从而得出启示。这种教学流程让学生非常感兴趣。不过在学生辩论“孔子是否多知”时,他们没有找到合理的事例,说明课前搜集资料方面还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