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是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1933年到广东新会访友时看到天马河沙洲上一棵古榕树后写下的经典散文。文章清新流畅,意境悠远,如同清泉小溪,真实勾画了鸟的天堂宁静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文章选取了傍晚和早晨这两个时间段截然不同的镜头:一个幽静安宁、生机无限;一个百鸟纷飞、欢腾雀跃。作者由远及近对大榕树进行了有序的描写,而后又细致描写了鸟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快乐的生活场景,让人如入其境,如见其形。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文描写了鸟的天堂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是学习“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典型材料。
二、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自然之趣”的人文意蕴,懂得作者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2. 了解“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三、教学重难点
1.懂得作者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2.了解“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 听写词语 复习回顾
一、 听写两组词语
1.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上新课前,咱们先听写两组词语,请拿出听写本,开始(每次听写四个词语,分行写)
第一组:茂盛 榕树 不可计数 木桩
第二组:寂静 热闹 应接不暇 画眉
2. 出示两组词语,学生更正。(提醒“数”的读音为“shǔ”;“暇”字的偏旁为“日”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从这两组词语中,你似乎看到了两幅怎样的画面?(一株茂盛的大榕树;一幅众鸟纷飞的热闹场景。)(板书:大榕树 众鸟纷飞)
2. 这也是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见到的画面,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是在傍晚,只看到一株静静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看到了众鸟纷飞的热闹场景。)(板书:第一次 傍晚;第二次 早晨)
3. 巴金用他那饱含真情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他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动人景象。可以这么说,《鸟的天堂》是巴金用情和爱写成的作品,堪称为巴金的经典之作。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词语引出两幅画面,让学生回顾课文,再次整体感知文本。
板块二 自主阅读 品读体悟
一、自主学习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任务,自主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任务: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默读课文,用心比较和发现,看看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1.用笔勾画出相关语句,写写批注(写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并读一读相关段落。
二、品读体会感悟
(一) 聚焦第一次到“鸟的天堂”
1.课文写大榕树的文字有好几段,默读5至9自然段,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榕树的?(从远到近)
2.想一想:这是一株( )的榕树。
(很大、枝繁叶茂、有旺盛的生命力、生机勃勃......)
3. 作者是如何写出榕树旺盛的生命力的?你从哪个自然段可以感受到?
(预设:从第五自然段“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这些句子感受到榕树的生命力旺盛;从第六自然段“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知道榕树一定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才可以如此巨大与茂盛;从第七自然段“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卧在”等词语读出了榕树的枝繁叶茂与它的无限生机;从第八自然段写叶子多且绿感受到榕树顽强的生命力!)
4. 聚焦第8自然段。(出示)
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齐读)
(1)比较中辨别
这段话主要写树叶多且绿的特点。我们换个写法,这样写好不好(出示: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叶子非常多,也非常绿。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多么旺盛的生命力!)
女生读原文,男生读改后的文段。比较一下,哪一段写得好
(预设:原文“堆”字形象写出了绿叶层层叠叠、挨挨挤挤、十分茂密的样子;“明亮、照耀、颤动”等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榕树充满生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改后的文段直接写出叶子的多与绿,没有原文生动形象。)
(2)朗读中表达
a.面对这么一株枝叶茂盛的大榕树,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齐读)让我们带着作者的感受齐读第八自然段。
b.指名评价读书,你能否融入你的感觉再来读读这段话。老师适当点拨指导朗读:读“那么多”可拉长字音,突出绿叶之多;“堆”读重音,突出绿叶层层叠叠、挨挨挤挤的样子;读到“明亮、照耀、颤动”这些词时,声音可以响亮些,我们要以赞美的语气读这段话,尤其是最后一句话,作者对大榕树发出由衷地赞叹。你能否按老师刚才给的建议再挑战一次
c.你的朗读好有画面感,似乎真的看到了这株生机无限的榕树,让我们融入自己的理解再读第八自然段(配乐齐读)。
4.小结写法
是呀!作者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了一株生机无限的大榕树。这种对事物静止状态的描写,就叫静态描写。(板书:静态)
(二)聚焦第二次到“鸟的天堂”
1.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鸟了吗?(没有)心中不免有些遗憾,但这遗憾在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得到了弥补。看,这两段是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所见的的动人景象。(出示第12、13自然段,分大组朗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这两段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先写周围静寂,接着写一鸟飞鸣,再写众鸟欢腾,最后写了一只画眉鸟。这里用了“起初——后来——接着”等连词写出了鸟的天堂从静到动,鸟儿从少到多的变化过程。)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鸟儿自在飞翔、欢快鸣叫的动人画面?(学习小组抓关键词品读)
(预设:两个“到处都是”,说明鸟多而热闹;“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说明鸟儿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种类特别多;三个“有的”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姿态万千。“应接不暇”是从作者的感觉写出了众鸟纷飞的动人景象。)
3.比较并体悟写法
(1)如果我们把作者原本的短句写得长一点,是什么感觉 (出示,与原文比较读)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一点的,小一点的,穿花衣服的,黑不溜秋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得真是欢,有的呼啦一声就飞了起来,有的在用力地扑翅膀。
(啰唆,感觉鸟飞不起来。)
(2)作者在这里用短句,好在哪里 (指名读原文)
(预设:作者在这里用短句,读起来节奏有起伏,语气更加欢快轻松,让人有惊喜的感觉。)
(3)让我们读出欢快的节奏、惊喜的语气。(齐读)
4.小结写法
百鸟纷飞,众鸟欢唱,多么和谐动人的画面。这种对事物的活动和变化的描写,就叫动态描写。(板书:动态)
【设计意图】先自主学习课文,再聚焦品读傍晚和早晨两次去“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色特点。通过句段比较与朗读,初步体会静态与动态描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表达智慧。
板块三 模仿迁移 领悟表达
1.鸟儿之所以能在这里自由快乐地生活与什么分不开?
(预设:茂盛的大榕树为鸟儿提供了美好的自然环境;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人为因素为鸟儿提供了栖息之地。)
2.怪不了作者会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文中好几次出现“鸟的天堂”的句子,找一找,说说自己的理解。(小组合作完成)出示:
①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②“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
③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④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预设:4句话,共出现5次“鸟的天堂”。带有引号的指大榕树,表示特定的称谓;不带引号的是因为作者亲身感受到鸟儿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所以在作者的心中,大榕树就是“鸟的乐园”“鸟儿生活的好地方”。)
3.所以作者会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预设:生机勃勃的大榕树确实是鸟儿的乐园,鸟儿在这里生活得既自由又快乐!)(板书:自由、快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板书:和谐之美)
4.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众鸟纷飞动人的情景,让人回味留恋。现在我们模仿“树上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来写一段话。
( )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 )声,到处都是( )影。( )的,( )的,( )的,( )的,有的( )有的( )有的( )。
提示:可以把“树上”换成“马路上”“菜场上”“操场上”“山林里”来写一写。
老师巡堂,学生写完评价。
5.出示“阅读链接”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两段文字,再回想一下课文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和发现
一片土,一棵树,一块田……它们使我的眼睛舒畅、使我的呼吸畅快,使我的心灵舒展。我爱这春回大地的景象,我爱一切从土里来的东西,因为我是从土里来的,也要回到地里去。
生命,无处不是生命。
——选自巴金的《筑渝道上》
《鸟的天堂》巴金1933年来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鸟的天堂”后写的,而这段文字是作者1942年乘汽车从贵阳到重庆的旅途中看到的自然景色带给自己的震撼。所表达的意蕴和情感与《鸟的天堂》完全一致,都是对自然,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是啊,生命,无处不是生命!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诵读——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读出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设计意图】选用“众鸟纷飞”的片段模仿迁移,让学生有话可写、会写。品悟“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与课后“阅读连接”相结合,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