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批注、联系生活、对比分析、合作学习等方法,体悟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和智慧。
2、联读同类文章,对比文中的语言,感受“智慧”并延展到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体悟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和智慧。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给大家介绍个新朋友,一起来看看她的自我介绍。
出示:吾乃王氏之女,江苏南京人,今一十有三,自幼喜音律,好诗文。
师:你们打算怎么把自己介绍给这位新朋友呢?
生:吾乃刘氏之子,江苏赣榆人,今一十有二,自幼习街舞,好唱rap。
生:吾乃董氏之女,江苏赣榆人,今一十有三,自幼好远足,喜交友。
师:精彩极了,两位同学风趣、幽默的回答不正是一次智慧的闪现吗!
师: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第八单元,一起品读《杨氏之子》对话的巧妙;感受《手指》一课叙述的风趣;在《童年的发现》中,体会人物幽默的自嘲。
师:我们先来学习21课《杨氏之子》,请你来读题目,(板书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杨氏/之子,即杨氏家族的儿子。
师:这篇小古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一章,你们通过“言语”能够猜出这一章节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吗?
生:我猜跟人物的语言有关。
师:猜得不错,这些语言呀,或荒诞,或有趣,或充满智慧……总之,收录的都是一些特别的语言。请大家观看下面的视频,了解《世说新语》这本书和其作者。(放视频)
任务一: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师:《杨氏之子》正是一个通过语言体现人物幽默和智慧的小古文,谁来读读这个小故事呢?(指名学生读)
师:课文里有两个多音字,你读出来了吗?
生:“为”在这里读第四声,指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出示:( )为( )设果,果有杨梅。
师:文言文讲究一个用词简练,我们就可以概括为“杨为孔设果,果有杨梅。”看来,补充空白是读准文言文字音的好方法。再看,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应”有两个音,在文中读第四声。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的。客人说话,杨氏子必定要回答、回应,所以我猜是第四声。
师:你是一个会学习的好孩子,大家看,原来联系上下文也是读准字音的好方法。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 /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
师:这在本文中是两句至关重要的对话,读时不仅要发音准确,还要读好停顿,谁再来试一试呢?(指名学生读)
师:建议大家在停顿处可拉长读,这样更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指名再读)
师:“禽”是本课生字,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小视频,我们一起看看它的演变过程。(放视频)
师:谁来说一说,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禽”上面的“人”要写得舒展一下,像个屋顶盖住下面的部分,重点强调最后第二笔是撇折,不是竖提。(生在黑板上范写)
其余学生在硬笔习字册上练写一个,指名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师:解决了难点字词,相信你们再读这段对话,一定读得更自然流畅、得心入手、入情入境。(指名学生读,男女分组读)
师:读得真好,我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越听越想听。我想邀请所有同学跟我一起再来读读整篇文章。(齐读)
任务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师:恭喜大家闯过了朗读关,但读好文言文只是学习的第一步,想要深入了解就得知道文言文的意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任务——深读课文,结合注释等方法疏通文意。(回顾《自相矛盾》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句。
生:(先读)“甚”在这里是副词,表示“非常”,修饰“聪惠”;“惠”通“慧”,是通假字。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
师: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遇到过很多通假字。例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古诗里也有,如:死去元(原)知万事空。在上学期最后一单元课文里也有,大家还记得吗?
生:我记得,在《古人谈读书》一课中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中,“知”同“智”。
师:看来大家把学过的知识点都铭记于心。我把下面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同学们小组合作,你们可以任意选择感兴趣的部分交流探究,先解决难点字词,再梳理句子,尝试理解文字背后的智慧。(4分钟交流时间)
小组合作展示环节
A:大家好,我们是“向日葵”小组,给大家汇报第一部分。老话说得好,要学好文言文,先要读好它。我认为读好这段话需要注意“孔君平”“诣”和“乃”后面都要停顿,接下来由我给大家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B:接下来,我继续汇报。我通过联系上下文得知,杨父不在家,就叫出了他的儿子,所以前面一定是孔君平先去拜访了他的父亲,所以“诣”是“拜访”的意思。又通过注释得知“乃”是“就,于是”的意思。
C:通过前面两位同学的朗读示范和字词解释,我理解了这段话的意思: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这个孩子叫出来。
合:我们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师:这组同学非常地会学习,短短七个字,她们不仅看出了杨氏子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还指出了杨梅的作用。那就让我们跨越千年,来重温当时的这段对话吧。哪一组愿意给我们重现当时的情景呢?
小组合作展示环节
A:大家好,我们是“扬帆起航”小组。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第三部分的汇报。读好文言文是学习小古文的第一步,请同学们听我朗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下面由我解释这部分重难点词语,“示”是“给……看”,“未闻”指的是没有听过,“夫子”是古时对男子的敬称,此处指孔君平。“禽”是“鸟儿”。
C:听了你的解释,我就能快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孔君平指着杨梅给他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啊。”孩子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呀。”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此处杨氏子的回答十分巧妙,D同学你听出了吗?
D:当然,杨氏之子的智慧体现于“应声”二字,其说明杨氏之子很快听出了孔君平话内玄机,并作出了应答。这也点出杨氏之子虽然年幼,却才思敏捷。他从姓氏入手,采用否定句式“未闻”,既有礼貌,又巧妙委婉表达,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板书:杨梅——杨家果
孔雀——孔家禽
师:感谢“扬帆起航”小组给我们带来的精彩展示。这真是一段充满智慧的对话,两人都利用对方姓氏的特点来做文章,你来我往,甚是妙哉!
任务三:品读对话,赏析人物
师:俗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你们眼中,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通过“应声答”,我感受到客人话音刚落,杨氏子就立马回答问题,可见他是一个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孩子。
生:我关注到“未闻”,委婉的表达说明他对长辈有礼貌,巧妙地对答,说明他聪慧机智,语言幽默。
师:如果我把“未闻”去掉,改为“孔雀是夫子家禽”可以吗?
生:不行,改为肯定句后语气就变了,意思变成了“孔雀就是您家的鸟”,语气生硬,没有礼貌,客人很难接受,也没有办法体现杨氏子语言的机智和幽默了。
师:也就是说,“未闻”的言外之意是: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
生:那么杨梅就不是我家的果,也可以说因为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所以杨梅不是我家的果。
师:原来如此,“未闻”两字背后藏着孔君平都无言以对的智慧。这真是一个聪慧机智的孩子呀,他把问题再次抛给了客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相信孔君平也是弗能应也。一个九岁的孩子面对成人充满挑战的言辞,却能从容应对,机智妙答,难怪课文第一句这样夸他——
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学生齐读)
思维拓展
师:小小年纪,却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反应张弛有度。如果来访的客人不姓孔,而是其他的姓,你觉得他会怎么回答呢?
生:未闻垂柳是夫子家树。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果。
生:未闻王中王是夫子家火腿肠。
师:我想智慧的人都善于巧妙圆场,而你们正是这样的聪明人,你们的回答既做到了委婉有礼,又让客人哑口无言,我想借用书中的话夸夸你们——汝甚聪惠!
师:通过刚刚的分析,你们打算用哪些词汇夸夸杨氏之子呢?
生:我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有礼貌、反应敏捷、机智聪慧、语言幽默的孩子。
师:概括全面贴切。同学们,新课学到这就结束了。请看,古人写文章习惯这样竖着无标点排布,你们有信心读好它吗?(男生齐读,放音乐)
师:这篇小古文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去传颂,去品味。难度加大,老师去掉了一些关键字词,大家再尝试读一读!(女生齐读,放音乐)
师:这个小故事寥寥55个字,却蕴含着幽默的智慧,让我们边欣赏古文字,边尝试背诵。(全体齐读,放音乐)
师:同学们,熟读成诵也是一种智慧呀!
师:在生活中,这样的幽默还有很多,请看(出示场景)
师总结:这是同学间的幽默。你们发现了吗?机智幽默的语言,有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尴尬的局面,还能愉悦身心。这堂课从杨氏之子身上,我们学习到善听是一种修养,善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做一个幽默、机智的人!请大家课后完成以下两项作业。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小练笔: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幽默感的小短文,描述一次你通过幽默化解尴尬的经历,或者你目睹他人如何巧妙地运用幽默感化解尴尬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