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复习:中华传统节日》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复习:中华传统节日》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5 17:4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复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课时主题 中华传统节日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课时学习目标 1.回顾旧知,背诵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了解中华传统节日及习俗,感受传统节日习俗的地域差异。 2.结合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累较为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感受祖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博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课时评价任务 1. 能背诵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能清楚地知道中华传统节日的名称、过节时间及节日习俗。(目标1) 2. 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能写清楚过节的过程。(目标2) 3. 能介绍某个或某几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能为祖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博大感到自豪。(目标3)
三、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中华传统节日”是整个小学阶段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主题,出现在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贯穿了整个三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中华传统节日”除了集中出现在综合性学习中外,还在二年级下册三单元《传统节日》,三年级下册三单元《古诗三首》及六年级下册一单元《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有所涉及,“中华传统节日”这三次的出现也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二年级下册三单元《传统节日》以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的形式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到中华传统节日的名称及最重要的习俗,明确了几个节日的先后顺序。三年级下册三单元的《古诗三首》则聚焦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三个节日,让学生在吟诵古诗中再次了解节日习俗,想象、感受节日的情景,体会作者在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六年级下册一单元《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则以更加个性化的视角,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在不同地域的区别。在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后,孩子们再回过头来完成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作时,会更能抓住重点,写出特色。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学生平时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收集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课时学生实际水平 “中华传统节日”主题的综合实践学习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此有生活经验、有话可说、有学习兴趣。本课是针对六年级的复习课,是在三年级系统开展过此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复习,不需要再像三年级初学时那样花那么多时间去实践,重点应放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过节时间、节日习俗的整理归纳、系统识记上。另外,在完成了小学六年新知识的学习后,学生在习作方面的能力相较于三年级有很大的提升,再次回过头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应该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是可以写清楚过节的过程的。学生在平时学校安排的每一次的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中,已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也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民族自豪感较强。
五、学习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回顾旧知,总结归纳。(指向目标1、3)1.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 2.根据学过的知识并联系生活,对“中华传统节日”进行归纳总结。 节日过节时间节日习俗春节元宵节……
学生汇报交流,订正完善。 1.导入新课:孩子们,我们每一年都要过好多个中国特有的节日,这些节日带有浓浓的“中国味”,我们称这些节日为“中华传统节日”。(齐读课题)大家还记得我们从一年级起,学习了哪些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 2.出示《传统节日》《古诗三首》(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六年级下册),请生回忆背诵、齐读、背诵。 3.从《传统节日》,两篇《古诗三首》中,你知道了哪些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信息?联系生活,填一填下面的表格,看谁填得又多又准确。 4.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完善表格。 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传统节日》,两篇《古诗三首》。 学生能够正确填写表格。 学生能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订正、完善表格。活动意图说明:依托教材,激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结合生活经验,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和同学的交流中订正完善,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环节二:走进生活,感受差异(指向目标1、3) 1.学生默读《北京的春节》《腊八粥》。 2.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你家的春节和腊八节和课文中的有何异同?和同桌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1. 孩子们,刚刚我们都结合自己的生活,归纳总结了自己经历过的中华传统节日。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北京的春节”和“住方家大院的八儿的腊八粥”。请孩子们默读这两篇课文,边读边想,你家乡的春节和腊八节是怎么过的呢? 孩子们,你家的春节和腊八节和课文中的有何异同?和同桌讨论交流。 3.谁愿意来分享你家的春节和腊八节与课文中的异同。老师想听听你们的声音。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能结合生活经验,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地区过节的异同点,能清楚、自信地和同桌交流。 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发现。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对比课文中的传统节日和自己经历的传统节日,从中发现不同地域的不同风俗,体会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为下一步写出过节的特色做铺垫。环节三:实践运用,学会表达。(指向目标2、3) 学生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最感兴趣的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有什么由来?你们当地有什么习俗?你是怎么过的?有什么感受? 2.学生汇报。 3.课后完成习作。 孩子们,从我们出生在现在,我们过了很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也过了很多次,那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由来?你们当地有什么习俗?你是怎么过的?有什么感受?和你的同桌交流说一说吧。 指名学生汇报。 3.果然,孩子们的感受都不一样。请孩子们利用今天的课后服务时间,结合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过节的过程哟! 能针对最感兴趣的中华传统节日谈一谈,能说清节日的由来、习俗、过节的过程和感受,并能用笔记录下来。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学生自由表达、同桌讨论,让“最感兴趣的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有什么由来?你们当地有什么习俗?你是怎么过的?有什么感受?”这几个问题逐渐清晰,为书面表达做铺垫。
六、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复习:中华传统节日》作业设计
课题 中华传统节日 课型 复习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回顾旧知,背诵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了解中华传统节日及习俗,感受传统节日习俗的地域差异。 2.结合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累较为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感受祖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博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 目标 1.能背诵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 能清楚地知道中华传统节日的名称、过节时间及节日习俗。 2. 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能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能在习作中体现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能从习作中体会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匹配陈述
一、将下列中华传统节日按时间排序。 元宵节 清明节 春节 乞巧节 端午节 重阳节 中秋节 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节日过节时间节日习俗(填两个)春节正月初一贴窗花、放鞭炮清明节端午节
用学过的古诗句填空。 中国的文人擅于用古诗来记录过节的场景。宋代的王安石这样记录春节时人们通过放鞭炮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喜悦 ;唐朝的杜牧用这句诗来表达清明时节孤身行路的感受和心情 ;唐朝的王建用这句诗表达自己在中秋夜的思乡之情 。 习作。 你最感兴趣的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有什么由来?你们当地有什么习俗?你是怎么过的?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吧。不少于600字。                 指向清楚地知道传统节日的过节时间。 指向能清楚地知道中华传统节日的名称、过节时间及节日习俗。 指向能背诵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 指向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能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反思 订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