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5 15:0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跳水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跳水》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通过人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并以此为线索来表现船长的临危不惧、力挽危局品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过程及原因,理解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了解船长的思维过程,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过程及原因,理解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了解船长的思维过程,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
板块一:回顾课文内容,理清人物联系。
1.回顾课文人物及事件。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登上了一艘环游世界后返航的帆船,初步了解了《跳水》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那故事中依次出场的有哪些人物呢?(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读课文,了解这四个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在一艘环游世界后返航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又去逗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摘走的帽子,不知不觉地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急。在紧要关头,船长急中生智,用枪逼儿子跳水,水手们救起了孩子。)
2.了解桅杆和横木高度,感受孩子危险。(课件出示帆船的插图)
师: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艘远航的帆船上。这是桅杆,猜猜看,它有多高?
(生猜说)课文里的孩子就是站在这么高的横木上,被船长用枪“逼”(板书)着跳水的。那孩子从甲板走上高高的危险的横木,又是不是被“逼”(板书)的呢?
学生探讨,师点拨:不管是否被逼,让我们一起到课文的1-4自然段中去探究。
(设计意图:本课时是第二课时,结合学生学情,回顾课文内容,对全文整体感知,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准备。同时,通过10层楼与桅杆高度作对比,让学生了解桅杆及横木高度,直观形象,深刻感受孩子处于危险境地。以船长“逼”跳水,引导学生思考孩子是否被“逼”入险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板块二:以“逼”为主线,探究猴子、水手与孩子走上险境的联系。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猴子行为的语句。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孩子心情变化。
生1.第一自然段描写猴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很放肆。
(师:此时孩子也笑得很开心。)
生2:第二自然段“猴子突然跳到孩子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很快爬上桅杆”。这时孩子“哭笑不得”。
生3: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
生4:猴子爬到桅杆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3.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看到了一只越来越放肆的猴子和一个越来越生气的孩子。哪些词语表现气极了的心情?(生:火冒三丈,气急败坏)
4.抓重点句,感受孩子险境。
师:孩子气极了后是怎么做的?
“他的手放开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学生交流句子,抓住“摇摇晃晃”“放开”等词,品读体会。
5.探究猴子与孩子陷入险境的联系。
师:这跟猴子有什么联系呢?
师小结:原来,孩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猴子的放肆逼(板书连线)上横木的。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让学生回归文本,通过“读--勾--议--想”的活动过程,梳理“猴子逗孩子——孩子心情发生变化”这一故事情节,探究猴子越来越放肆的行为“逼”着孩子越来越生气直至产生不理智的走上横木的行为,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6.探究水手三笑与孩子陷入险境的联系。
师: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把孩子逼上横木的还有谁? 生:水手。
师:在这个过程中,水手们一直在---- 生:在笑。
学生圈出水手三笑,并交流“三笑”与猴子行为与孩子心理变化的联系。
教师适时课件出示:哈哈大笑——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
师引导学习第一笑:因为水手们哈哈大笑,所以猴子放肆起来,孩子也笑得很开心。)
学生探究第二次、第三次笑:
第二笑:因为水手们大笑起来,所以猴子更加放肆------------孩子 。
第三笑:因为----------- 所以猴子越来越放肆--------------
学生交流,老师小结:你们根据课文内容,说出了水手的笑和猴子的放肆,孩子的情绪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7.面对“三笑”,揣摩孩子心理想法。
师:水手的三笑,一笑让猴子放肆,二笑让孩子尴尬,三笑让孩子生气。(课件)。面对水手们的笑,孩子会想什么呢?
学生交流,老师小结:孩子们真会学习,能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走进孩子内心,去推测了他的想法。原来,孩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被水手的笑“逼”上横木的。
8.突破重点,体会水手的三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师:(课件)那如果没有水手的三笑,猴子会不会越来越放肆,孩子会不会越来越生气呢?
预设:如果没有水手的三次笑,猴子是不会越来越放肆地去逗孩子,孩子也不会去追……
师小结:水手们的笑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水手们的笑(板书)让猴子越来越放肆地逗(板书)孩子,把帽子挂在了横木上,才会给孩子的情绪如火上浇油,为了追(板书)回帽子,最终被自己强烈的自尊心逼(连线)迫,一步一步地走上横木,把自己陷入险境。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读读这段话。(课件: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9.再次感受险境,学生头脑风暴思考救孩子的办法。
师: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们还在笑吗? 生:没有。
师:他们全都----- 生:补充—“吓呆了“。
师: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们还敢笑吗? 生;不敢了。
师:有个人吓得---- 生:补充---大叫了一声。
师领读句子: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他们清楚:
师: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他明白:
生补充:即使孩子走到横木那头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师:找出描写孩子害怕的句子,学生交流并品读。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停地发起抖来。”
(设计意图:在理清故事发展主线“猴子逗--孩子追”,进一步探究水手“三笑”与孩子陷入险境的关系时,巧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探究水手的笑声对猴子的放肆和孩子自尊心受损、失去理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层层深入,进而理解水手“三笑”也是将孩子“逼”上险境的重要因素。)
板块三:以“逼”救孩子,体会船长办法妙处,了解船长思维过程。
1.学生想办法,分别判断办法的可行性。
师:假如你在现场,就在这艘船上,你会想到哪些可能救他脱离险境的办法。
预设:1:让水手爬上桅杆去救。2:让孩子慢慢往后退。3:下面铺一张软垫接到……
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办法的利弊和可行性,老师相机点拨,办法是否考虑到时机、心理、环境等因素。
2.推测船长想法,了解船长思维过程。
师:我们在动脑筋想办法,现场也有一个人在动脑筋想办法。他就是船长。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揣测船长当时的想法,填写学习单。
3.独学完成学习单。
4.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
5.播放微课,了解人物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请你想办法--填写交流学习单--观看微课--深情朗读--品析人物品质”的学习活动,环环相扣,使学生了解船长思维过程。“请你想办法”,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单,让学生推测船长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走进船长的内心世界,初步感知船长思维过程;观看微课,进一步了解“懂心理、察环境、知人性、抓时机”等优秀的思维品质,并结合交流平台,启发学生学以致用,从而突破“了解船长思维过程”这一教学重难点。
板块四、深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1.深情朗读,感受船长形象。
师:船长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能考虑到当时的环境、时机、孩子的心理状态等因素,
做出用枪逼孩子跳水的决定。在这个决定背后,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 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充满智慧、当机立断)
老师引读这段震撼人心的文字。(引读第5自然段)
启发学生,对船长说些什么 ( 船长你真了不起..-.船长我很敬佩你...... )
引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文字中,再读危急时刻船长那铿锵有力的话语。
2. 引读故事结局,感受船长智慧。
师:如船长所想,风平浪静的海面托起孩子。勇敢的水手一跳救起孩子。惊恐的孩子一跳给自己生的希望。(生起读。课件: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中悟,悟中读,“船长”这一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以读结束全文,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板块五.推荐课外读物。
师:小说的故事情节就是这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课件:交流平台)孩子们课后可以去读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课件《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设计意图:推荐课外书,引导学生从一篇小说到多篇、多本小说,从课内到课外,拓宽孩子阅读视野、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板书设计: 17跳水
水手笑
猴子逗 逼?! 心 理
孩子追 环 境
船长救 逼! . . . . .
板书设计有以下特点:
1.用12个字呈现了本文主要人物及事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小说中人物之间关系。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2.两个“逼”是本文情节主线,一个是“逼”上横木,陷入险境,一个是“逼”孩跳水,脱离险境。两个“逼”含义不同,因而用不同颜色呈现,体现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3.副板书呈现“时机、环境、心理”等船长思维过程的特点,有效地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