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 表格式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 表格式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3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5 18:5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 第一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联系生活情境能正确认读本课“洛、乾”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壶、雁”等8个生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文大意;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激励学生的精神成长。 3.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人文积淀。
二、评价任务 1.从分类认读中,读准生字的读音;抓住生字的关键点,正确书写生字。(目标1) 2.运用“理——抓——读”的方法品读诗文,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目标2) 3.结合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或老师的补充介绍),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目标3)
三、学习内容 《古诗三首》是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一课时教学的是《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单纯地抒写送别时的伤感和凄凉,而是借送别来申述自己的志向,表明自己不改初衷、坚贞顽强的情怀。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诗文大意,想象画面品悟诗情。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1. 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文。 1.导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 2.揭题:今天我们将继续徜徉历史的长河,走进《古诗三首》,去感受诗歌表现的人物精神品格。正确背诵积累的诗文。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环节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指向目标1)1.初读古诗: (1)根据要求,自读诗文。 (2)指名学生分别读三首诗文,规范字音,读准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指名学生认读词语。 (2)结合注释,以及老师的引导,理解“乾坤、冰心、玉壶”等词的意思 (3)从结构、占位等方面规范书写1.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古诗,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对照停顿,读好节奏。 2.检测生字认读: (1)分四类出示词语: 多音字:单(“单于”是匈奴部落首领的专称,读“chán”;表示姓读“shàn”;其他情况读“dān”) 芙蓉楼、洛阳、洗砚池、乾坤(地点空间) (借助注释,介绍“洗砚池”。并进一步补充:王冕认为自己与王羲之同姓,所以说“我家洗砚池”) 冰心、玉壶、清气 (象征品质) 月黑、雁飞、大雪 (描写环境) (2)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3)指导书写“壶、雁”。 读准字音、节奏,正确书写生字。 活动意图说明: 在分类学习词语的过程中,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为下文理解诗文大意做铺垫。环节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指向目标2、3)1.回顾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1)学古诗,解诗题(2)查资料,知作者 (3)多诵读,悟诗情 2.抓住“送”字,在理解题目意思中明确这是一首送别诗,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3.运用方法,自主理解诗文大意 4.交流汇报前两句: (1)交流对诗文大意的理解。 (2)交流自己对景物描写的体会。 (3)由老师补充介绍的资料,用入情入境的朗读表达诗人的孤单、苦闷。 5.交流对后两句的理解: (1)指名学生理解诗文后两句大意。 (2)借助诗人被贬的经历进一步理解诗人: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但也决不会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洁身自好、清正高洁的品格与信念。 (3)感情朗读。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并为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3.出示自主理解诗文的方法: (1)默读古诗,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圈画诗中描绘的景物,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4.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品读诗文前两句,并抓住关键景物体会诗人的心情: (1)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描写(寒雨、楚山孤)想象开去,体会诗人借景抒发自己孤寂、凄冷的心情。 (2)引导学生抓住时间词“夜”与“平明”,补充资料,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苦闷的心情。 5.引导学生交流品读后两句: (1)引导学生理解“冰心”的意思:诗人一直以来的初心。 (2)补充介绍诗人两次被贬的经历 (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诬陷,两次被贬: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本诗是他第二次被贬时所作) 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 在理解诗文大意中,抓住景物想象开去,体会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在理解诗文大意中,借助诗人的经历,感受诗人的人生追求。 活动意图说明: 古诗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要始终做到:诵读是原则,理解是基础,感悟是目标。从读诗题知作者到读诗句知诗意,再到读诗境知诗情,从整体感知,创设情境,体会诗意,渲染意境,从而体会诗情画意,感受古诗魅力。环节四:梳理总结1. 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 引导学生小结学习方法: (1)理: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2)抓: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3)读:感情朗读,体会品格 2.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借助注释,理解诗文大意;抓住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在感情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诗歌背后的情感,以及诗人伟大的品格。下一节课我们将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去感受诗歌表现的人物精神品格。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这一首古诗的学习,总结学习方法,为后两首古诗的合作、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
六、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方法: 寒雨 山孤 → 孤寂 (抒情) 理——抓——读 冰心 玉壶 → 高洁 (言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之《塞下曲》、《墨梅》 第二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学习目标 1.借助“理——抓——读”的方法,学习《塞下曲》、《墨梅》,理解诗文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去感受诗歌表现的人物精神品格,逐步培养学生古诗文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感情朗读、背诵诗文,并拓展积累,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之情。
二、评价任务 1.借助“理——抓——读”的方法,合作学习《塞下曲》,在交流互助中提升对方法的运用能力。(目标1) 2.运用“理——抓——读”的方法,自主学习《墨梅》,逐步内化古诗文的学习方法。(目标1)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在拓展积累中,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激发对古诗文的热爱之情。(目标2)
三、学习内容 《古诗三首》的第二首《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无畏;第三首《墨梅》是一首题画诗,借墨梅自喻,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在怎样品读诗歌表现的人物精神品格上有了一定方法的积累。本课时将进一步通过对第二首、第三首古诗的学习,达到对方法的实践、迁移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古诗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背诵古诗,复习导入指名学生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学生回顾交流学习方法: (1)理: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2)抓: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3)读:感情朗读,体会品格1.导入: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在《芙蓉楼送辛渐》中认识了清正高洁的王昌龄,那么卢纶的《塞下曲》、王冕的《墨梅》又将表现诗人怎样的品格呢? 2.回顾学习方法: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去感受诗歌表现的人物品格呢? 3.就让我们继续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首先跟随诗人卢纶来到风沙四起的边塞,看看他笔下的《塞下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正确背诵《芙蓉楼送辛渐》。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这节课的实践、迁移学习做铺垫。环节二:合作学习,迁移方法(指向目标1、2)按照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小组交流。 交流对前两句的学习: 大意: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单于(带着手下)悄悄地逃跑了,也惊醒了正在睡觉的大雁,一时大雁高高飞起。 交流对后两句的学习: 大意:将军看见高高飞起的大雁,发现单于逃跑,正带着轻骑兵去追的时候,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而来。 这个“满”字让人感觉到塞外天气寒冷,可将军依然带领骑兵去追击单于,让人感受到他们的英勇无畏。 感情朗读,并尝试背诵。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注释,理解诗文大意。 (2)圈画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3)批注表现的人物品格,感情朗读。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前两句,教师点拨。 师点拨:在这样的夜晚,月黑无光影,雁飞高无声音,想象这样的场景会给人怎样的感觉?指名学生朗读。 4.全班交流前两句,教师点拨。 师引导:在后两句中,你抓住的关键字词是?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引导感情朗读:月黑风高,大雪纷飞,将军艺高人胆大。这胆识,这气魄,这豪情满怀、英勇无畏的品格怎不令人敬佩? 5.师补充介绍作者背景:这首诗作于卢纶的人生与仕途极为不顺之时。但是在军营,卢纶看到的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是英勇、粗犷的边塞将士。让我们带着这份豪情,这份气概诵读这首古诗。 对诗意的理解能抓住要点。 抓住对环境的描写,想象画面,从而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学生自主尝试运用方法学习《塞下曲》,并在小组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对方法的运用能力。环节三:自主学习,迁移内化(指向目标1、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诗人王冕的生平: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墨梅”就是用水墨画的梅花。 学生按照“理——抓——读”的方法自主学习《墨梅》。 学生汇报: 诗文大意: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谈谈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是要让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学生交流自己抓住的关键字词: “谈墨痕”结合插图来看,诗人用水墨画梅花,虽没有用各种艳丽的色彩,却让人感觉到梅花的朴素、纯净。 “不要人夸”让人感觉梅花非常谦虚 “清气满乾坤”结合生活经验,墨梅不同于其他花朵的芬芳气味,它那淡淡的清香却会存留于天地之间。是多么的与众不同,清新脱俗呀! 5.带着对诗人的敬佩,有感情朗读诗人并尝试背诵。1.过渡语:在古人的笔下,不乏对百花的赞美。有些花,诗人在写的时候可不仅仅是在写花呢!引出学习古诗《墨梅》。 2.师介绍关于“墨梅”的故事,再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3.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4.引导学生全班交流汇报: (1)交流对诗文大意的理解。 (2)在这首诗中,你们又抓住了哪些关键字词,感受精神品格呢? 墨梅就是如此的朴素,它没有水仙的灵气,也没有玫瑰的艳丽,更没有牡丹的华贵,有的只是自己的清冷与孤傲。(齐读前两句) 师出示图片,墨梅虽其貌不扬,但它却不畏严寒,傲然绽放于洗砚池边,显示出勃勃生机。这正是诗人所赞叹的——(齐诵后两句) 进一步补充介绍诗人:王冕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后,求取他字画的人络绎不绝,但王冕始终保持着虚怀若谷的本性,淡泊名利,正如他笔下那淡淡墨痕的朵朵梅花。王冕咏梅,咏的是梅之淡雅、梅之清香,更咏的是梅之精神、梅之气节、梅之情操。他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啊!他咏的是梅,言的是志啊!(板书:托物言志) 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 理解诗文大意。 抓住关键字词,感受梅花及诗人的精神品格。 活动意图说明: 运用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对诗文大意的理解中,抓紧关键字词,进一步感受诗人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环节四:拓展延伸(指向目标2)1. 学生积累其他描写梅花的诗句。 师拓展介绍其他描写梅花的诗人及诗句: 林逋要咏梅,咏的是梅之恬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王安石要咏梅,咏的是梅之高洁——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也要咏梅,咏的是梅之与世无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真是:一树梅花千首诗,铸就中华民族魂!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拓展积累描写梅花的诗句,进一步感受表现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中华诗人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塞下曲 墨梅 方法: 英勇无畏 淡雅、清香→托物 理——抓——读 报效国家 气节、精神→言志
作业设计
一、阅读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
1.补充诗句
2.请用概括事件的方法为这首诗拟一个不超过5个字的小标题
3.“月黑雁飞高”是 描写,烘托了 的气氛;“单于夜遁逃”从侧面表现了 。
4.诗中“ ”个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果敢与勇猛;“ ”个字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两者相衬,表现了 的精神。
墨 梅
(元)王冕
, 。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补充诗句。
6.诗中所描写的梅花很特别,“ ”点明了生长环境的独特;一个
“ ”字刻画出墨梅的朴素淡雅,令人耳目一新。
7.“清气”的意思是 ;诗的后两句借梅自喻,表达了诗人

8.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梅花的诗句?再写出两句与大家分享。
, 。
,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复习课 第三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复习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和《墨梅》,借助注释和资料,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精神品质,激励学生的精神成长,积累表现人物品质的名言警句。 2.迁移“理——抓——读”的方法品读《石灰吟》,自主运用方法学习《竹石》,初步了解托物言志诗,感受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
二、评价任务 1.积累语句,重温“理——抓——读”的方法品读诗文,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目标1) 2.在练习中灵活运用,从学到会,初步了解托物言志诗,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人文积淀。(目标2)
三、学习内容 古诗是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熠熠的光辉。通过古诗的复习,不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的精神品格,还要会灵活地运用,迁移到其他一类诗的学习中,通过方法的运用,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学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独立学习知识,并发现疑难问题。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导入(指向目标1) 生背诵《古诗三首》 回顾诗句表现诗人的精神品格。 回顾在课上学会的方法: (1)默读古诗,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圈画诗中描绘的景物,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第22课《古诗三首》,谁来为大家背诵一下? 这三首古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精神品格,谁愿意带领大家回忆一下,你是怎么体会的? 这节课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们是否将老师教的方法学会了,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能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分享课上所得,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温故知新,合作学习《石灰吟》(指向目标2) 运用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 2.全班分享交流。 (1)交流对诗文大意的理解。 (2)交流自己对景物描写的体会。 (3)由老师补充介绍的资料,用朗读体会诗人的坚强不屈和洁身自好。 1.提出学习要求: 学古诗,解诗题;多诵读,悟诗情。 2.巡视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个别辅导。 (1)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品读诗文前两句,并抓住关键词“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体会诗人的心情。 (2)引导学生交流品读后两句,补充介绍诗人生平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品格。 3.指导互动交流。 4.适时介入引导。 5.及时板书记录。 在理解诗文大意中,抓住景物想和借助诗人的经历,感受诗人的人生追求。 活动意图说明:由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降低难度,易于操作。环节三:梳理总结(指向目标2) 学生尝试回答。 再次巩固此类诗的学法。 引导:像这样的古诗,通过对某一物品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就叫做托物言志。 点拨: 学习此类诗明确诗人写的是什么物品,了解物品的主要特点与诗人的志向和意愿,有哪些相似点,再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最后感情朗读,体会品格。 学法小结。板书:1.明确对象。2.分析特征。3.抓关键词读。4.明白品质。 能掌握咏物诗的学习方法。 活动意图说明: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方法的提炼便于学生掌握咏物诗的学习。环节四:牛刀小试,自主学习《竹石》(指向目标2)学生自主阅读《竹石》,完成相关练习。 抓住了什么事物进行歌咏,这事物的特征是什么? 结合诗句,想想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2.学生讨论,交流。1.出示学习要求。 2.巡视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 3.指导互动交流。 能运用咏物诗的学习方法。 活动意图说明: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己读懂诗歌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能力。环节五:日积月累(指向目标1)练读名言,读准读通。 结合语境,尝试运用语句。 3.反复朗读,熟能成诵。过渡:刚才我们学习的诗句都表现了人物了精神品质,其实还有很多名人也表达自己的品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提供语境,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句。 背诵并灵活运用名言警句。 活动意图说明:增加学生的诗句储备,多种方式让学生积累表现人物品质的名言警句。环节六:课堂总结本堂课,我们复习了《古诗三首》的学习方法,再次体会诗人的精神品格,希望大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会几首,会做一类。
六、板书设计 托物言志 明确对象 分析特征 抓关键词读 明白品质
作业设计
一、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①此身②, 不同桃李混③芳尘④。
忽然一夜清香发⑤, 散作乾坤万里春。
【注释】①著:放进,置入。②此身:指白梅。③混:混杂。④尘:香尘。⑤清香发:指梅花开放,香气传播。
1.根据注释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二、把名句补充完整,并选择填空(填序号)。
①天行健, 。②胜人者有力, 。
③生于 而死于 。 ④不怨天, 。
2020年的春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即使
困难重重,面对疫情,中国人“ ”,团结一心,共同抗疫。我们以“ ”
勉励自己自强自立,不因磨难而停下脚步。
“ ”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因为处于忧患之中得以生存,因为沉迷安乐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