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挑山工》教学设计
课题 《挑山工》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形近字比较、拼音能够正确认识“泰、杖”等5个生字,通过查找资料、近义词释义等方式,理解词语“泰山、拘束、包蕴”的意思,培养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 2.借助联系上下文,结合情境,比对表格等方法,梳理信息,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理解“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走到游人前面”的原因。 3.借助画作内容想象、情境说话等,理解明晰挑山工语言的隐含的深刻哲理,体悟挑山工向着目标,步步踩实向上攀登的精神的激励力量,并从中受到感染启迪。
二、评价任务 1.从形近字的区分中,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目标1) 2.运用勾画、理解挑山工动作、语言的品读课文方法,梳理挑山工是如何登山的,感受人物形象。(目标2) 3.聚焦人物语言,自主勾画、交流分享,体悟其中哲理。(目标3)
三、学习内容 《挑山工》是作家冯骥才写的登泰山见闻。作者登泰山时见到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从而悟出生活的道理:做事只要认定一个目标,并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能达到目的。本文在表达方面很有特色。作者先整体介绍,勾勒人物形象;再选取典型人物,丰满挑山工的形象。通过动作、外貌、语言的具体描写,刻画出挑山工的精神品格。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借助故事背景,资料补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具体的描写方法。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 学生介绍两位人物的事件与品质。 2.学生说说:说说是如何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和《黄继光》这两课的。(回顾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我们认识了“哈尔威船长”和“黄继光”,你能用那些词来形容他们? 课件出示词语:和蔼 慷慨 贤惠 悲戚 临危不惧 彬彬有礼 焦躁不安 心急如焚 小结:这些词语都能表现人物的心情和品质。 2.出示名片,复习学法 (1)出示“哈尔威船长”和“黄继光”的名片,学生介绍两位人物的事件和品质。 (2)学法回顾:你是如何学习这两课的?(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3.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着运用这种方法,把视角从大人物的身上转换到一位小人物的身上——挑山工(板题)。 (1)质疑:挑工山是指谁呢?从字面上看,“挑山工”难道是指挑山的工人? (简单的说就是因为交通不便利,通过人工将货物等从山下挑到山上,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就称之为“挑山工”) (2)资料补充理解能够说出从任务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活动意图说明: 本课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应该要体现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一贯性、连续性、渐进性和纵深化。从旧课的学法回顾,到本课的学用尝试,是从旧知到新知的联结,是阅读策略的迁移,这样就体现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而不是“孤篇”教学。环节二:梳理感知,认识一种职业1.识字学词。 (1)形近字等方法,认读生字。 (2)结合语境、资料理解词语的意思。2.完善挑山工名片。 (1)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 (2)根据课文信息,完善名片。 (3)集体交流 3.勾画动作词语。 4.学生演示挑山工走路的动作。 5.学生动手画一画挑山工的行走路线。1.出示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略读提示,说说本课的学习任务。 3..任务构建:挑山工到底是个怎样的职业?他们又是怎样登山的呢?我们先来完成略读提示的第一个任务。 4.出示名片,默读课文,根据课文信息,试着完善挑山工的名片。 职业名称: 工作任务: 劳动器材: 动作行为: 行走路线: 集体交流 (1)圈画出挑山工挑货登山的动作,理解词语意思:“搭”“甩”“起步”“登上”“转身”“斜行”“换肩”等。 (2)请学生演示挑山工走路的动作。 (3)这些动作词语的顺序能不能换?(有条理地表达) (4)与原文比较句子:“挑山工挑着重物,一步一挨地使劲往上走。”这样写也是说明他辛苦啊,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描写? (5)有条理地说说挑山工是怎么登山的?说清楚,说明白。 (6)什么是折尺形?讨论: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有什么优缺点? (7)联结书本插图,丰富形象,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挑山工形象? 读准字音。 能够勾画文中相关信息,完善挑山工名片。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职业名片”中的三项内容(登山动作、行走路线、工作照片)的填写,引导学生聚焦挑山工的动作描募和行走路线的曲折上。环节三:聚焦体悟,对话一个人1.寻找答案,聚集语言。 2.多形式地朗读句子(个别读、齐读、转换成“游客”角度,转换人称读)3.提取信息填表比较。 4.在2-3自然段找到对应语句。 5.小组讨论交流。 写哲理。 格式:这位挑山工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1.挑山工走得真的比游人快吗?为什么这样? 2.出示挑山工的第5自然段的挑山工那段朴素的话语。 4.出示表格: 速度 状态 结果 挑山工: 游人: 5.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挑山工的表现。 6.联结前文第2-3自然段,找到对应语句的之处,理解挑山工的这段语言。 7.“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8.交流理解:抓住“我跟你们不一样”“不能耽误工夫”“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到前面去了”等词语谈理解,说含义。 9.整合观点,把理解的哲理写在段落边上。 能够准确找出挑山工走的“折字行”路线。 能够用上关联词表达挑山工的表现。 能够理解挑山工话的含义。活动意图说明: 本处设计,从教学层次来说,是分三步走:理解“话中之意”——咀嚼“言外之理”——揣摩“表达之法”,体现了层层递进的学习纵深感,从读懂文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含义深刻的意蕴——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这样的教学就不是停留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一层面,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可以获得哪些新的收获和提高。从教学策略来说,教者通过多形式读、表格梳理比对、关键词句品析、联读相关语段等多种形式,这样的课堂实践能让学生通过对这个语段的学习,学会一些阅读方法和表达方法。环节四:升华精神,欣赏一幅画抓住语句,想象画面。 2.自由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画作的语句。 (画作包含着作者的几多感动,几多钦佩,要读出来) 4.情境讲话。 5.讨论这篇文章的法。 1.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内容,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讨论:为什么要画的是背影,而不画正面形象?为什么画的是上山路,而不是下山路? 3.朗读描写画作的语句,该用什么语气读? 4.“因为我需要它”是需要这幅图吗?“它”是指什么?(脚跳实地、坚持不懈、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 5.. “一直”、“挂”“书桌前”这几个词,可否去掉? 6.“我”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这幅画呢?出示情境。 7.小结:其实你、我、我们大家都需要挑山工这种顽强的毅力和向着目标不断攀登的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奋勇向前。 8.发现、讨论这篇文章为了揭示这个道理是采用了什么写法?(借人的故事来说理) 能够正确理解书上插图是挑山工背影的含义。 能够正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能够说出“它”所代表的精神。 活动意图说明:为了挖掘文本的丰厚意象,显化文本的表达效果,教者不是停留在“我需要它,指的是什么精神”这种空对空的搬运式的回答交流,而是着眼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采用了创作手法辨析、诗句联读、画作取名、关键词句品赏、情境表达和拓展联读等手段,对画作内容进行阐释、评价、鉴赏、创意表达、联结比较,这样的语文实践不但能让学生推此及彼,对“挑山工精神”有更深远、更广泛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挑山工 挑山工 对比 脚踏实地 坚持不懈 游人
作业设计
一、字词
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青竹杖(zhàng)
B.敞开(chǎng)
C.拘束(jǖ)
D.包蕴(yùn)
根据解释写成语。
(1)不能解答的疑问。( )
(2)话语耐人寻味,值得琢磨、体会。( )
(3)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
3. 积累词语。(在括号里填上ABB式叠词)
挑山工的脸( )的,有着健美的( )的肌肉,他们肩上搭着一根( )的扁担挑着( )的货物。
4.照样子写词语。
悲戚(描写人物心情):________、_________
慷慨(表现人物品质):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1.自读课文,完成表格。
游客 挑山工
负重情况 轻装登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走路线 上山走直线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山过程 东看细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山耗时 ④__________________ 并不比游人多
对比发现:登泰山的游客,一路赏景散心,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而挑山工
2.学会从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这句话从身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着等几个方面描写了挑山工的外貌,从中我们能体会到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工。
(2)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已经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前头去了。
(3)句中画横线的部分描写了挑山工的动作,“不声不响地”“悄悄地”等词语表现了挑山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作者把挑山工和游客对比着写,这样写的好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