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课题 《童年的水墨画》 第一课时(共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图片,形声字等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指导书写“墨、爽”,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溪边》,能借助诗歌中的事物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溪边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生活,提高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提高理解词句的能力。
二、评价任务 1. 能独立正确认读“墨、染”等5个生字,正确拼读和书写11个生字。(目标1)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溪边》并背诵,能边读边想象,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感受童年的乐趣。(目标2) 3. 能用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说出自己对难懂句子的理解。(目标3)
三、学习内容 《童年的水墨画》编排了三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小标题,分别摄取了“钓鱼”“戏水”“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美好感受。
四、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儿童正处于儿童时期,对于诗中描绘的画面比较易于接受,他们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诗歌时,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由于三年级处于中高段的衔接阶段,他们的语言词汇量相对较少,可以通过背诵、摘抄、拓展阅读等手段积累词汇,丰富语言。识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相对简单,学习本课生字可以借助已有的识字经验来认识本课的生字,在充分认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疑问导入,预测内容(指向目标1)1.齐读课题,重点认读“墨”。书空写“墨” 2.边欣赏边思考:水墨画有什么特点呢?了解什么是水墨画? 3.再齐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写些什么? 1.导入: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是一首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童年的水墨画》,认读“墨”。 2.出示水墨画图片,谁能说说水墨画有什么特点? 介绍水墨画。水墨画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 3.齐读课题。大家读了这个题目,能不能猜猜这篇课文会写些什么呢?正确书空“墨”,能说出什么是水墨画。 能结合课题预测课文内容。活动意图说明:了解水墨画,感受诗歌的语文特点。结合阅读方法“预测”,预测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环节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指向目标1,2)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互考生字,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3.读词串一:读准字音,注意“腾、菇、芦”在这里读轻声。男女生读。 4.根据停顿符号读出节奏。 5.做动作读词串二,读准多音字“扇”的读音。 6.在句子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词串三,读准平舌音“碎”,翘舌音、后鼻音“爽” 学生书空“爽”的笔顺,并写一写。 8.学生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小组内互考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检测认读情况 ①出示词串一:扑腾、蘑菇、水葫芦 出示句子: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②出示词串二:扇动、拨动、你拨我溅 出示句子: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③认读词串三:水墨画、染绿、碎了、清清爽爽 指导书写“爽” 3.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诵读情况。自主读文,读准字音,通读儿歌。 读准轻声、翘舌音、后鼻音、多音字,读好停顿。 发音准确,比较顺畅地朗读全文。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在语境中识记生字词,帮助学生归类识记生字。环节三:了解组诗,把握大意。(指向目标1、3)读课文思考:《童年的水墨画》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儿童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听介绍了解组诗。 思考:这三首小诗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1:第一首小诗都只有短短六行。 预设2:它们都是以某个地点来命名的。 预设3:每一首小诗里都藏着童年的趣事。 3.学生读课文,试着在标题后面加一个词语来概括小诗的内容。 4.集体交流。 1.了解组诗。 同一诗题下面有几首小诗,我们称这样的诗为“组诗”。 2.指导学生把握大意。 启发思考:《溪边》《江上》《林中》这三首小诗有什么共同点?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比较、分析,我们要可以发现,这三首小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的不同场景,试着在每一个标题后面加一动词,说说每一首小诗都写了什么? 5.师相机板书:溪边垂钓 江上戏水 林中采蘑菇 能说出三首小诗的共同点。 能在文中找关键词语,概括每首小诗写了什么内容。活动意图说明: 整体感知诗歌,抓住诗中所写之事,训练概括能力。环节四:想象画面,感受诗意(指向目标3,4)1. 学生自由读《溪边》,按自学提示圈画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描写,仿佛让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 (1)预设1:为什么把山溪比用绿玉带呢? 学生读句子,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生1:溪水很平像镜子,溪水还很静。 生2:山溪就是小溪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青翠的山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 女生读一读。 预设2: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学生默读,思考交流: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了。 一生读这句话,其他学生思考这句话里哪个字用得最妙?妙在哪儿? 同桌交流对“染”的理解。 学生读一读(自由读、男女生读、个别读) (3)预设3:为什么说“ 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圈出句中的动词,知道了什么? 钓到鱼是什么样的心情?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呢? 3.交流总结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是: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 4.师生接读、男女生、个人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等方式读《溪边》 5.试背《溪边》 ①像这样,会背吗? 溪边 把 当作梳妆的 , 像 一样平静。 给溪水 了, 上立着一只 。 忽然 一声 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 和 。 ②根据老师的提示试背。出示自学提示: ①朗读诗歌,找一找《溪边》写了哪些景物?用“ ”圈出来。 ②这些景物描写,让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读了《溪边》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 引导学生交流: 出示: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请学生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结: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看到了溪水的平和静,也让我们看到了“绿玉带”一样的山溪。(板书:想象画面)女生一起读一读吧! (2)相机出示: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这位同学能联系生活经验来提出自己的疑问,非常不错!要知道为什么呀?同学们可以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哦!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板书:联系上下文) 请生读,这句话里哪个字用得最妙?(染)妙在哪儿呢?同桌交流。 出示“染”的意思:用染料着色。这时溪水把人影染绿了,把溪水当作人来写,把溪水写活了。 “染”字写出了山溪之绿,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一红一绿,使画面更美了。 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指导学生读读这句话。 (3)相机出示: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指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和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理解“ 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引导学生总结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课文。 5.指导背诵《溪边》边读边圈画描写的景物,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 能通过想想画面说出自己对“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理解 能联系上下的“溪水、镜子、绿玉带”和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自己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理解。 能联系上文的“钓竿”说出“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的理解,能结合生活中钓到鱼时的心情、语言和动作说出“ 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的理解。 能有感情的朗读《溪边》 能借助提示,尝试背诵全文。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圈出景物,想想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难懂的句子,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钓鱼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垂柳 人影 钓竿 理解难懂的句子方法 蜻蜓 草地 鱼儿 想想画面 江上戏水 联系上下文 林中拾蘑菇 结合生活经验
作业设计
我能正确地拼读,写出这些词语。
pū tēng mó gu qīng shuǎng rǎn sè
( ) ( ) ( ) ( )
2. 我能用“√”选出正确的字。
竹(竿 杆) 玩(耍 要) (胡 葫)芦 (拨 拔)动
3.我能将读音补充完整。
uì l ji
破 碎 浪 花 溅 起
4.补全诗歌,体会用字的精妙,并完成练习。
溪 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钓竿上( )着一只红蜻蜓。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 )了,
人影给溪水( )绿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画红的部分把“山溪”比作 ,写出了“山溪” 的特点。
(2)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山间钓鱼图啊!我从诗句“ ”,中读出了他的专心;我从诗句“ ”中读出他获得了成功。
(3)联系上下文,我能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5.背诵《溪边》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课题 《童年的水墨画》 第二课时(共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江上》《林中》,能借助诗歌中的事物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江边和林中的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提高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3.能运用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提高理解词句的能力。
二、评价任务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江上》《林中》,说说在江上、林中看到的画面,感受童年的乐趣。(目标1) 3. 能用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说出自己对难懂句子的理解,如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目标2)
三、学习内容 《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一群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你泼我溅地嬉戏,诗中把戏水的孩童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把划动双臂比作“扇动翅膀”,这是儿童的思维与想象,充满童趣。接下来,“一阵水花”与“两排银牙”,信手拈来的比喻,将童年的烂漫和快乐皴染得淋滴尽致,鲜活的画面仿佛也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 《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诗的第二句将小蘑菇钻出泥土顶着菌盖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签, 第三句又将孩子们的斗笠想象成雨后的磨菇。两句诗将“小磨菇”与“斗签”互为比喻,妙趣横生,无论是雨后的小蘑菇,还是采磨菇的小孩子,都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灵动的美感。
四、学情分析 上节课的学习中,已引导学生通过抓事物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本节课继续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借助插图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检查背诵,引出下文1.齐背《溪边》 1.引导背诵《溪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溪边》,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 2.引出《江上》:我们跟随作者来到溪边,感受到了乡村孩子垂钓的乐趣,那在江上林中又藏着怎样的快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江上》。能正确地背诵《溪边》活动意图说明:检测学生背诵情况,引出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环节二:想象画面,感受诗意(指向目标1,2)1.学生自由朗读《江上》,边读边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到画面。 2.边读边勾画,在江上藏着的快乐? 3.指名学生读。 学生演一演:一群小朋友在江中玩耍,不停地拨动浪花,十分快乐的情景。 指名男女生读、个人读、赛读等形式,读出欢乐的情景。 4.男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水葫芦”是什么?“两排银牙”实际上写的是什么? 学生看图片了解“水葫芦” 学生交流文中的“水葫芦”指什么? 预设1:我是用联系上下文理解“水葫芦”是指在水中嬉戏将头露出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我从诗的前两句知道孩子们在水中戏水,所以他们会钻到入水中。 预设2:我是用借助插图理解“水葫芦”是指戏水的孩子。图中一个个露出水面的孩子就像一个个的水葫芦。 预设3:“水葫芦”加上了引号,那就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我就猜想是指戏水的孩子。 学生交流: “两排银牙”是指刚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他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银牙。 5.“朗读高手”读,再配乐齐读。1.学生自由朗读《江上》,边读边想象: 在江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2.溪边钓鱼是快乐的,江上又藏着怎样的快乐呢?你能找一找吗? 3.引导学生交流: 出示:一双双小手扇动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引导学生重现情境:演一演 指导朗读,读出一群人在水中嬉戏的欢乐情景。 4.出示:是那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是什么?“两排银牙”实际上写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 出示图片: 水葫芦又叫凤眼莲,原产于南美洲地区,因为根与叶之间有一个像葫芦一样膨大的部位,因此而得名。而诗中的“水葫芦”是指这种植物吗?如果不是那是指什么?你是从怎么知道 的? 引导学生用上:我用 理解“水葫芦”是指 。 师小结:同学们的理解有理有据,除了联系上下文外,借助插图也能帮助我们理解难懂的句子。(板书:借助插图) “两排银牙”实际是写的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江上戏水的快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能勾画出江上藏着的快乐。 能通过动作和表情表演出一群人在水中嬉戏的欢乐情景。 能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能用给出句式,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等方法说出自己对“水葫芦”“两排银牙”的理解。 能有感情地朗读《江上》活动意图说明: 引导学生发现诗中之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语言。及时总结方法,突出语文要素。环节三:合作学习,迁移学习。(指向目标1、2)学生自由朗读《林中》,按小组合作要求自学。 小组内交流。 学生说“蘑菇”和“斗笠”的相似之处。 结合图片、联系上下文说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配乐朗读《林中》 生总结已学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结合插图。1.在江上看到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那漫步雨后林中,你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想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明诗意:先单独理解重要诗句,再在组内说说对诗意的理解。圈画出不太明白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结合生活经等的方法理解。 (3)悟诗情:从诗歌中描写的事和景,能体会到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感情。 2.聚集学习诗句“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出示蘑菇和斗笠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一阵阵“清清爽爽”的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他们呼朋引伴,一路欢歌笑语,一个个小斗笠不正像雨后冒出的一个个小蘑菇吗? 3.师小结: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他们呼朋引伴,洒下一路欢歌笑语。让我们一起将那份欢乐读出来吧! 4.问:当我们学习一首小诗时,如果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 能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看到或听到的,能运用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结合生活经等的方法说出自己对不懂词句的理解,场景能说出诗歌表达的欢乐场景。 能结合图片、联系上下文说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能有感情地朗读《林中》 能总结出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小组合作,分享个人阅读体会,交流不懂的词句,既尝试了自主摸索与理解,又迁移运用了方法。环节四:拓展阅读,感受趣味学生自由读《街头》《花前》《树下》 学生交流,小诗的小标题 出示《童年的水墨画》的其他三首—《街头》《花前》《树下》 这三首小诗又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景、怎样的事呢?给每首诗拟个小标题。 学生交流,相机概括: 街头看书 花前作画 树下阳光 2.小结: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们发现作者用跳跃的镜头捕捉 乡村儿童生活的几个有趣的场景,用朴实自然、灵动鲜活的语言,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无穷的趣味。 能说出给三首小诗拟的小标题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拓展阅读,感受诗歌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的特点,感受作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欢乐画卷,以及其带给人的无穷回味。
六、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理解难懂的句子方法 江上戏水 “水葫芦” 两排银牙 想想画面 林中拾蘑菇 松林 松针 蘑菇 快乐童年 联系上下文 雨珠 结合生活经验
作业设计
一、课文内容我清楚。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 ,作者是 。其中《溪边》写的是 ,《江上》写的是 ,《林中》写的是 。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我知道“水葫芦”是指 ,“两排银牙”是指 。
二、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整体感知:这首诗描写的是 的情景。
对诗歌中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喧闹”“声高”写出了街头的热闹。
“听不见”哪管”写出了孩子是个聋哑人。
“轻轻”一词说明孩子很爱护书。
下列对诗歌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用“√”画出来。
阳光也悄悄溜到了孩子身边,想和他一起看书中的故事。( )
孩子看书入迷了,在专心地读“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的故事,丝毫没有留意到时间的流逝。( )
我猜测诗歌中的孩子读的书是《 》,“ ”指的是李逵,
“ ”指的是张顺。
三、读了《林中》,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孩子们在松林中采蘑菇的景象。
一群孩子提着竹篮,戴着斗笠来到松林采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