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草原 演唱 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设计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草原 演唱 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设计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5-25 14:4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年级:人音版三年级上册
执教者:
课 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和表演《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3.能力目标: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
2.在不同形式的表演中快乐的体验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唱准并掌握带附点和空拍的节奏:
×○ ×○ ∣××× ×∣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节奏条、PPT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法、情景教学法、感受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教学上限:
1、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2、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表现形式和自制的打击乐表现主题,并进行汇报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下限:
学会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中新的教学思路和突破点:
1、以“乐学”为主线,以音乐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展开教学。
2、教学语言通俗化更贴近学生生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草原
1、师生互动:律动《找朋友》
师:同学们,伴随着跳动的音符,我们愉快的音乐课就要开始了,你们准备好了么?
2、听音乐想象:复习歌曲《草原上》
师:习近平爷爷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伴随美妙的音乐感受美丽的草原风光。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音乐律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情感和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习新课、走进草原
师:蒙古草原上有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还有可爱的小牧民,你们看,她们来了
1、播放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绪
①是谁在唱歌? 小牧民或草原小牧民
②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高兴、自豪、开心、骄傲……
③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稍快的或欢快活泼的
2、教师范唱和表演,为学生学习蒙古舞蹈作铺垫。
3、按节奏说唱歌词
4、学唱歌曲
①学习节奏:×○ ×○∣××× ×∣……
②跟音乐范唱多形式学唱歌曲(跟琴唱、分组唱、开火车、接唱、对唱、齐唱……)
5、歌曲处理、表演唱
能用高兴、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
6、学跳筷子舞
手位:简单的筷子交叉敲击动作
脚位:前蹲、后仰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唱、演,增强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并完全的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感中去:视与听的结合,激起学生随歌起舞的情感,从而也被草原的景美、音乐美深深的陶醉。
三、拓展延伸、歌唱草原
师: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除了用动作为歌曲伴奏,还可以用什么?
1、听一听、打一打:学习双响筒、铃鼓、三角铁的演奏方法
2、合奏: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3、表现歌曲(演唱组、演奏组、舞蹈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听、打、奏、演等形式,在感受音乐带给自己快乐同时,进一步了解草原,从而歌唱草原,为民族音乐感到自豪。
四、总结提升、告别草原
1、音乐会展示
师:草原是小牧民美丽的家,这里是我们可爱的家,祖国是我们繁荣的家,我们都爱共同的家。同学们,让我们把最美的祝福送给祖国妈妈,请欣赏《我是草原小牧民》
2、在音乐中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以上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感受生活在祖国怀抱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