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马
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文意。
2、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
题目解读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托物寓意
知识链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伯乐相马
字词正音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祗
zh
骈
pián
策
cè
槽枥
cáo lì
石
尽粟
sù
dàn
课文研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表转折,可是,却
虽然
称号
仆役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千里马的名气而著称。
只,仅
两马并驾
这样之后
用,凭借
课文研读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粮食
才能;美好素质
怎么
同“饲”,喂
这
有时;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虽然
同“现”,表现
喂
尚且
相等
要求
课文研读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拿着鞭子
面对
唉
加强诘问语气
语气词,吗
其实
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名作动,用马鞭驱赶
喂
竭尽
才能,才干
通晓
表修饰
整体感知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整体感知
4、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5、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整体感知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整体感知
6.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7.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8.“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用原文回答:
整体感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整体感知
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说“人”
·韩愈说“马”的用意
“千里马”
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乐”
寓指识才的明君。
“说天下无马的人”
寓指辱没才能的人。
课文小结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针贬和控诉。
板书设计
马 说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千里马的
遭 遇
食马者……外见
祗辱于……称也
策之不……无马
以马喻人
托物寓意
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
才、埋没人
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痛惜
嘲讽
愤怒
课后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有千里之能
C.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D.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因为、凭借/按照。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语气助词,不译/语气助词,表停顿。D项,代词,代指千里马/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故选B。
B
课后练习
2.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C项,第一个“食”在这里是通假字,同“饲”,应读sì。
c
课后练习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3.答案:A
解析:B项,原因错误,根本原因应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项,并未表现出千里马对“食马者”的鄙视和反抗。D项,“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故“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说法错误。故选A。
A
课后练习
4.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中。)
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4.答案:B
解析:B.有误,句意: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现;显现。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