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 第三讲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作文指导 第三讲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7 10:0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中考作文指导
第三讲
目录
CONTENTS
谋篇布局之起承转合
01
人物刻画之肖像描写
02
审题立意之以小见大
03
第一节
谋篇布局之起承转合
01
链接课文
《我的叔叔于勒》
《阿长与<山海经>》
以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为例子
起 盼于勒,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
承 赞于勒,插叙交代于勒的过去和全家急切盼望他归来的原因
转 遇于勒,面对已沦落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合 躲于勒,揭示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以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为例子
起 介绍阿长(其身份、地位、名字由来)
承 厌恶阿长(说话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
转 佩服阿长(详写她给我买《山海经》)
合 怀念阿长
知识点总结
概念定义
要点
起,即破题,破题开启全篇,往往有统领全文、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黄旧的竹竿,一头是一个盲人,另一头也是一个盲人,一对衣着破烂的盲人夫妻要过马路了。
交代事件的起因

承,是承接,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铺垫,是对起句的延续、深化、补充或具体阐释。
在急切地敲打着路面,他们不知道这里是城市最繁忙的十字街口,他们不知道此刻正是红灯。
写事件的发展


一声惊呼,一辆轿车猛地刹住,又一辆,一辆……没有谁按喇叭,红灯变成绿灯,整个大街忽然静了。
——峰回路转,“红灯变成绿灯”
“转”,是转折,文本高潮之处。情节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同时也是内容上的转换,要求开拓新意。

“合”,即收束全文,总结升华。记叙文中,结尾要提升概括,彰显主旨,升华主题。
古人说:“一篇之妙在乎落句”,结尾不仅要揭示主旨,同时也要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并让人回味无穷。
盲人夫妻在安然地走着。他们并不知道整个世界都默默地注视着他们,注视着他们相依为命,走过这个城市里最繁忙的十字街口。
日的下午,整个世界为一对盲人夫妻让了一次道。
——点明主旨
第二节
人物刻画之肖像描写
02
链接课文
《故乡》
《老王》
以课文《故乡》
为例子
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No.1
中年后的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灰黄脸色、眼红肿、手开裂,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恭敬而又含糊。身上有刻骨的木衲、呆滞、迟钝、麻木。
No.2
寥寥数语,鲁迅先生把曾经活泼、开朗的闰土,在这些年饱受生活摧残,深受封建社会压榨的,却又无能为力的中年木讷的农民描写的淋漓尽致。
以课文《老王》
为例子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杨绛写老王,不写身高、头发、鼻子、嘴巴、脸型……就写眼睛。因为在老王身上,眼睛最有特点—是瞎的,这就是老王跟别人最不一样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他可怜的地方。肖像描写的写法要能表现人物特点,杨绛在这里抓住眼睛来写,很巧妙—蹬三轮需要眼睛看,走夜路更需要眼睛看,可老王的眼睛却是瞎的,他还有夜盲症,又穷又瞎,还得了病。老王真是太可怜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本段文字生动刻画了老王病入膏肓的形象,从而也衬托出王真是一个再老实不过的好人了 。
(他在临终前还特意把好东西送去杨绛家表示谢意。)
知识点总结
概念定义
要点
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衣着、身材、神情、姿态等方面的描写。
肖像描写要借助于绘“形”传“神”,为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透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而服务,有时候还可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时代特点。
抓特点
抓住人物的外形特征。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容貌特征,这些特征又往往与人的性情、精神面貌相关。
肖像描写要注意写作顺序。
如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 或 从上到下的视线移动等等,层次清晰而有序。
明顺序
肖像描写还要注意写变化。
由于时间的推移以及周围环境的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的变化,也会给人的容貌、神情、服饰带来变化。
描写这种变化,才能使读者体会到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
注变化
第三节
审题立意之以小见大
03
链接课文
《散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以课文《散步》
为例子
本文讲述了一件小事
“我们”全家人一起散步,结果出现了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的分歧。为了满足孙儿的愿望,母亲决定走小路。于是“我”背着母亲走,妻子背起了儿子,展现了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的画面。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看似小题大做,实则以小写大。“我”郑重其事的态度反映出了尊老爱幼的社会大主题,更反映出传统思想文化中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大词小用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以小见大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小孩子的话儿总是那么天真。但不知怎的 ,
小孩子的话儿,总能说中那生命的轮回。
最后升华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作者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 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
从深层理解来说,它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
以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为例子
本文讲述了一件小事
体弱怯懦的小亨特有一次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杰里引着父亲找到了他,通过父亲的鼓励他终于得以脱险。


最后升华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人难免会因前路漫长、目标远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把可能但不必然发生的风险扩大化,以致畏缩不前甚至逃避。这时,把事情化整为零,不去想最远的目标,而是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标,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一件小事
“我”跟五个男孩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
并最终在爸爸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
一个大的人生道理
面对困境,学会化整为零,积小步成大步,步步积累,最终克服困难,实现大目标。
以小见大
知识点总结
概念定义
要点
1
以小见大
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简而言之,“以小见大”就 是“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借小事情,表现大主题。
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正如郁达夫所言: “一粒沙旦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真实、典型、深刻、新颖
小处切入
以小见大先要着眼于小材料。
小材料是指符合写作主题的,在特定时间 、特定地点、特定情景下发生的,没有大范围的影响力,但又能进行具体描述的小事件、小场景、小角度、小动作等写作素材。
我们要善于从所选材料中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从而让其闪烁异彩。
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所选材料中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从而让其闪烁异彩。
小处细节包括景物细节和人物细节。
一个细节的刻画便能活化形象,揭示或深化主题。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多角度描写人物(或多感官描写景物),如实地多角度展现真实、细腻、丰富的生活体验。
强化细节
注重细节刻画,
是中心突出、升华主题的关键
篇末点题,
注重抒情、议论,升华
以小见大,从点到面,就是对所写的点滴小事,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力求透过具体而微的细节,看到事件所体现的本质,中见情见理。
见情见理
下节课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