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吴忠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吴忠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6 14:4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吴忠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应当重建禁忌观念,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敬畏意识,秉承对所有的生命负责的“敬畏生命”的伦理。
禁忌观念在古代被认为是不能触犯的戒律,起到了保护人类生命的作用。但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古代那种建立在敬畏对象基础上的禁忌观念荡然无存,这一方面反映了人类主体力量的增强和文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危及人类生存安全的重大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这客观上要求重建人类的禁忌观念,让人类做到“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从反思疫情的角度看,所谓禁忌和敬畏观念的核心就是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人类之外的生命的关系。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类与自然原本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生态共同体,这就要求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为必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符合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从人类与人类之外的生命的关系看,虽然人类处于地球生态系统进化的顶端,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任意对待人类之外的生命。这是因为人类之外的生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我们对这些生命应当具有感恩之心、同情之心、仁爱之心,对它们的利用要取之以时,用之有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人类与人类之外的生命的和谐共生关系。
重建禁忌观念就是要当代人把禁忌观念内化为一种规范自身行为的底线规则,并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敬畏意识,通过舆论氛围形成违背禁忌的耻辱感和罪恶感,通过法律手段惩罚违背禁忌的行为,最终形成能够从内心规范人们行为的敬畏伦理。从维系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看,所谓敬畏伦理既体现为对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又体现为对人类之外生命存在的权利的敬畏,确立一种生物多样性伦理。生态科学揭示了地球生态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生态共同体中的组成成员都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员,如果人类一味地强调征服自然和向自然索取,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和谐。正因为如此,生态中心主义理论家阿尔贝特·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把人类之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建立在满足人类需要之上的伦理学是有缺陷的。
“敬畏生命”的伦理实际上要求人类立足于维护生态共同体的和谐与稳定这一目的,善待动物和保护动物。疫情的发生和盛行固然与社会应急体制不够完善有关,但根本原因则是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工具理性的支配下,人类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盲目追求非理性的欲望,不能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不能正确处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甚至把食用野生动物当作一种“美味”或身份地位的象征,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和谐。这是因为:野生动物本身携带有诸多人类知晓或未知的危及人类生存的病毒,为了满足非理性的欲望而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势必会大大增加人类感染病毒的概率。更为关键的是野生动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组成部分,它们与人类在生态共同体中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这就要求树立“生物多样性伦理”,通过保护动物生命生存的权利,最终实现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和谐这一目的。
(摘编自王雨辰《中国生态主义思潮的理论哲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的禁忌观念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为宗旨,不管谁触犯了都要受到惩罚。
B.人们认识到禁忌观念消失后的严重后果,决心重建它,让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C.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就不能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无限度地食用人类之外的生命。
D.善待动物和保护动物,就能阻止类疾病的发生,能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和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就进入正题,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观点鲜明,总领全文内容。
B.文章第二段从反思疫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几个角度阐述了发挥人道主义的重要性。
C.文章运用了正反论证方法和因果论证的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论证的逻辑性。
D.文章采用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论证思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也引发许多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
B.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世人以警醒:人们不能对自然界,以及人类之外的生命没有禁忌和敬畏观念。
C.重建禁忌观念不容易,要采用教育、宣传、法制等多种方法或措施,使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
D.人类之外的存在物的价值与其能否满足人类需要成反比,所以人类不能一味地强调征服自然和向自然索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盯着手机、平板或者电脑屏幕时间久了,您会感觉双眼酸胀不适吗?眼睛会出现发红、干痒、灼热或者异物感吗?盯着电子屏幕,看着看着会出现虚影吗?视力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吗?手指或腕关节有僵硬、酸痛感吗?颈部或者腰背部也会出现酸痛吗?更严重会头晕头痛、情绪烦躁、失眠吗?如果您有3条以上症状,您可能已经患上“视频终端综合征”了!
视频终端综合征(visualdisplayterminalsyndrome,VDTS)指长时间超负荷在这些视频终端前注视和操作而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包括眼部症状(视疲劳、干眼症、视力波动或下降、眼部胀痛、眼眶痛等)、肩颈腕综合征(麻木、感觉异常及震颤,有压痛以及酸痛不适)、神经衰弱综合征(头痛、头晕、额头压迫感、失眠、记忆力减退),甚至对全身健康状况产生一定影响等。目前的研究显示:如果长时间使用电子屏,每天超过6小时,有大约70%的人会出现视频终端综合征,其中,眼部症状出现的概率最高(占72.1%),然后依次是59.3%的人出现颈肩部症状、30%出现背部症状和13.9%出现手臂症状。
为什么会引起视频终端综合征?长时间、近距离专注看屏幕时,眼球调节和集合运动会增加,睫状肌的调节功能会下降甚至痉挛,从而出现眼疲劳症状。也容易出现眼睑瞬目(即眨眼)异常,包括瞬目不全、瞬目减少等,导致泪液过度蒸发,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影响泪膜质量,从而产生干眼症状。如果周围光照不足或过强、屏幕眩光或频闪刺激、屏幕分辨率过低、显示字体太小等,都会加重眼疲劳。如果自身存在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双眼视觉异常、眼调节功能障碍、眼表异常等情况,就更容易出现视频终端综合征。使用电脑或手机等设备时,若屏幕摆放位置不当或长期保持错误的使用姿势,都会导致肌肉紧张和酸痛。
面对不得不看的屏幕,怎样预防“视频终端综合征”?除了控制使用时间、调整屏幕位置和亮度、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外,还可配戴防护眼镜,以减少荧屏对眼睛的刺激,也可用热毛巾敷眼,结合眼部按摩,缓解眼部不适症状。生活中,可酌情多食用一些胡萝卜、柑桔、动物肝脏、西红柿、红枣、白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减少视网膜上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消耗,有益于保护视力。
(摘编自《手机刷屏多,当心“视频终端综合征”》,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基地公众号)
材料二:
随着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的发展,视频终端综合征有低龄化的趋势,很多孩子从幼儿时就开始接触电视、手机、平板之类的电子产品,这些产品甚至成了早教工具。那么幼儿接触电子产品应从几岁开始,有什么注意事项?记者就此专访了省立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吕天斌。
吕医生说,过早、过多地使用电子视频产品会影响视觉听觉的发育。孩子玩手机玩得溜,不一定就代表他们的动手能力强。例如,搭积木是三维立体空间中的活动,但手指尖在手机屏幕上的滑动却是二维的,会阻碍动手能力的发展。
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吕医生建议家长要遵循“3、6、9、12”规则,即:3岁前孩子不能使用电子产品;6岁前孩子不能使用电子游戏机;9岁前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12岁前尽量不让孩子单独浏览网页。
幼儿日常使用电子产品时,还需注意:控制电子产品的接触时间,每天不要超过20分钟,尽量选择大屏幕,而且画质要清晰稳定,应保持人机三米以上距离(或保持电视画面对角线5倍以上距离);如果孩子视力出现问题,应定期来正规眼科医院检查视力及眼部健康。
(摘编自大河网《暑假来临,“刷屏”有度,远离“视频终端综合征”》)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每天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超过6小时,多数人有可能出现视频终端综合征,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影响全身的健康状况。
B.电脑或手机的屏幕出现眩光或频闪刺激,或者分辨率过低,容易加重使用者的眼疲劳,选用大屏幕就不会出现眼疲劳症状。
C.使用电脑时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配戴防护眼镜,平时多食用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就可以缓解眼部不适症状。
D.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视频产品,对孩子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会影响其视觉听觉的发育,甚至会阻碍其动手能力的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一段采用第二人称,列举多个问题,这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以便于大家认识“视频终端综合征”的危害性。
B.材料一第二段采用了作诠释、列数据等方法,对视频终端综合征进行了介绍,这让说明准确具体,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C.材料二是记者专访眼科医生后整理而成,主要陈述了医生的观点,这增强了文章的专业性,也体现了记者的客观态度。
D.材料二中引用吕医生所建议的“3、6、9、12”规则,有利于家长规范孩子使用电子视频产品,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视力。
6.以上两则材料都对“视频终端综合征”进行了介绍,因写作目的不同而侧重点有所差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阿来
①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
②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
③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
④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
⑤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讲究。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伸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
⑥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
⑦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⑧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舔我左手,又去舔右手。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⑨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
⑩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
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岖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
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
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文本二:
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
(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分别用“马”和“牲口”来指称山地马,但是这两种称谓在表达涵义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和态度。
B.文本第⑥段的描写富有特色,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从正面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从反面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
C.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属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
D.文本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
8.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
9.文本二提到了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其具体表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王)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谓殷景仁曰:“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及大举北征,以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受辅国将军萧斌节度。玄谟向确礅,戍主奔走,遂围滑台,积旬不克。虏主拓跋焘率大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军众亦盛,器械亦精,而玄谟专依所见,多行杀戮。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玄谟恐损亡军实,不从。城中即撤坏之,空地以为窟室。及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又不从,将士多离怨。又营货利,一匹布责人八百梨,以此倍失人心。及拓跋焘军至,乃奔退,麾下散亡略尽。萧斌将斩之,沈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且杀战将以自弱,非良计也。”斌乃止。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三十六·王玄谟传》)
材料二:
王玄谟北伐之必败也,弗待沈庆之以老成宿将见而知之也;今从千余岁以下,由其言论风旨而观之,知其未有不败者也。文帝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兵之所取胜者,谋也、勇也。以勇则锋镝雨集车驰骑骤之下一与一相当而后勇怯见焉。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而豫筹者,进退之大纲而已。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心目者,皆不可恃前定以为用。唯夫呼吸之顷,或敛、或纵、或虚、或实,念有其萌芽,而机操于转眄。非凝神聚气以内营,则目荧而心不及动,辨起而智不能决。故善谋者,未有能言其谋者也。玄谟之勇,大声疾呼之勇也。其谋,画衾扪腹之谋也。是以可于未事之先,对人主而拄笏掀髯,琅琅惊四筵之众。今亦不知其所陈者何如,一出诸口,一濡之笔,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苹矣,况又与江、徐文墨之士相协而鸣也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以勇A则锋镝雨集B车驰骑骤C之下D一与一相当E而后勇怯 F见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封狼居胥,出自于司马迁《史记》,原指汉将霍去病打败匈奴后登上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后比喻建立显赫功勋。
B.佛狸,文中喻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者”,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佛狸祠下”的“佛狸”意义不同。
C.“眄”,本义为斜视,此处取其引申义,泛指望、看,与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眄庭柯以怡颜”的“眄”意义相同。
D.“扪”,文中意为“抚摸”,与李白《蜀道难》中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和成语“扪心自问”的“扪”字意义都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玄谟率领的军队人数众多,武器精锐,王玄谟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但经常杀人立威。
B.王玄谟将钱财看得很重,他不愿意火烧茅屋减少战利品,甚至用一匹布换百姓八百棵梨子。
C.王夫之不认同文帝的话,认为在王玄谟的言论意旨中,就已然能看出他一定会失败的道理。
D.王夫之认为,善于谋划的人只能制定大概的战略再随机应变,因此不能预先说出具体策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戍主奔走,遂围滑台,积旬不克。(5分)
(2)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而豫筹者,进退之大纲而已。(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朱中舍游江东
李嘉祐[注]
孤城郭外送王孙,越水吴洲共尔论。
野寺山边斜有径,渔家竹里半开门。
青枫独映摇前浦,白鹭闲飞过远村。
若到西陵征战处,不堪秋草自伤魂!
[注]李嘉祐从仕和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在安史之乱及其结束后剧烈的社会动荡之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孤城郭外”点明了送别地点,“越水吴洲”照应了标题中的“游江东”。
B.颔联“野寺山边”“渔家竹里”词序颠倒,体现出诗歌语言的艺术效果。
C.结句“不堪秋草自伤魂”写出了兵火之后江东遭受到了严重破坏的状况。
D.这是一首送别亲友之作,诗中流露出浓浓的叙旧情及离别的感伤之情。
15.颈联中“独”“闲”二字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感受和情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不仅描述了居住环境的恶劣,还借乡野音乐的粗俗表达自己精神生活匮乏的句子是“ ?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狐皮外衣和锦缎被子也难以御寒,来侧面烘托天气寒冷的句子是“ , ”。
(3)古诗词中,作者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寄寓情感。其中,三国人物故事就经常被引用,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问: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茜: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人体内多巴胺大量释放时,人们会产生快乐的感觉,因 而它也被称为“快乐荷尔蒙”。“多巴胺穿搭”就是人们通过穿着 ( A ) 的服装,调动正面情绪,从而创造积极力量的穿搭方式。
问:“多巴胺穿搭”高饱和的明媚色彩似乎与中国传统审美并不一致,这是不是一种纯粹的“舶来品”潮流呢
黄茜:“多巴胺穿搭”以高明度的淡黄、粉红、天蓝、灰白为主,中国传统色则有杏仁黄、淡绯、蝶翅蓝、银鱼白等作为呼应。唐代服饰就有极强的色彩感,颜色以鲜艳明丽为主。在各个朝代的审美选择中,艳丽色彩也从未缺席过。可以说“多巴胺穿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的“多巴胺穿搭”不是对色彩的跳脱堆砌,而是对个人性格和社会地位的含蓄表达。贾宝玉登场时,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大红与石青叠穿,既是光彩夺目的青春少年,又是③_________________ 。透过唐三彩立俑鲜艳的色彩,我们便能一窥盛唐的富丽磅礴。色彩与文化是高度关联的,如果没有文化作底色,审美当桥梁,繁多的色彩只能让人( B )。
材料二:
中国传统色彩的命名折射出深厚的文化意蕴。“东方既白”是天空蓝蒙蒙透点白的颜色,“海天霞”是海上霞光之淡红。与诗歌中的意象相似,色彩的名称可以理解为传达色彩观念的意象。依据我们在讨论传统色彩名称时,头脑中浮现的物象、画面或者情境、体验,可以大致将之分为特征意象、情景意象、感觉意象。
特征意象是由名称而联想到某种事物表象的色彩。比如藕色、橙色等易使人想到莲藕和甜橙的外观,墨黑和苔绿使人极易联系倒书画的墨汁和无人小径。
情景意象是由色彩名称而生的联想超出了事物本身的特征,产生了一种朦胧意境或氛围,具有更为强烈的文化气息的色彩。由桃红联想到粉红的桃花时它是特征意象,若进而想到桃花盛开的春天则可归入情景意象。
随着“画面”朦胧程度的增加,使情景想象会转变成一种笼统的心理体验,这类色彩被称之为感觉意象。色彩名称易于产生大小、厚薄、深浅、明暗、冷暖等。其意象多属感觉意象。例如“肥”作肥大解,白色有扩张感,肥白更强调了这扩张感。这类色彩还有老紫、退红、窈蓝等。
请在材料一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请在材料一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 材料一中“舶来品”与材料二中“肥”都使用了引号,作用是否相同 请进行分析。(4分)
21. 两则材料中都出现了丰富的色彩,请你写出带有多巴胺色彩的诗句 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它的颜色带给你怎样的联想。(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班牙谚语“干什么事,成什么人。”有人解释为“是什么料,充什么用。”而中国民间谚语说“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为宗旨”中的“动植物”扩大范围,第二段说的是“起到了保护人类生命的作用”;另外,把原文中的禁忌所起的作用当作了宗旨。B.“人们……决心重建它”错误。把本文作者的观点当作了“人们”的观点,张冠李戴。D.“就能”错误,表述绝对化。人类疾病的发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部分与动物有关。故选C。
2.B【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B.“阐述了发挥人道主义的重要性”错误,应是阐述了禁忌观念的重要性。故选B。
3.D【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人类之外的存在物的价值与其能否满足人类需要成反比”错误。这是对原文“把人类之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建立在满足人类需要之上的伦理学是有缺陷的”的曲解。故选D。
4.A(3分)【解析】B项“选用大屏幕,就不会出现眼疲劳症状”分析不全面,从原文看,出现眼疲劳症状的原因很多,不是选用了大屏幕,就不会出现眼疲劳症状。C项“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分析错误,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力,是为减轻肌肉紧张和酸痛,不是为缓解眼部不适症状。“多食用”也不准确,原文为“酌情多食用”。D项“有百害而无一利”分析绝对化,原文说电子视频产品甚至成了早教工具,可见其还是有益处的。
5.A(3分)【解析】“以便于大家认识‘视频终端综合征’的危害性”分析不当,第一段这样写是便于读.者自测是否患上了“视频终端综合征”,而非“便于大家认识‘视频终端综合征’的危害性”。
6.①材料一旨在提高公众对“视频终端综合征”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所以侧重对“视频终端综合征”的症状、成因、预防措施等内容进行介绍。
②材料二旨在提醒家长保护孩子视力,让其远离“视频终端综合征”,侧重于介绍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7.【答案】:B
【解析】:B.“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错。“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只是景物描写,使客观环境的真实存在,并不能“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同理,文中只写到“简陋的鞍具”从马身上卸下来,这也并不能“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
8.【答案】:①失望,初见时的山地马体形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不讲究食物,有违于作者心目中马的形象;②亲近,月光下的山地马形象高大,反应警觉,主动靠拢,符合作者的经验与期望;③接受,驮“我”涉水时山地马轻捷灵敏,得到作者的认同;④叹惜,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引发作者感慨。
【解析】:由第③段“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第⑤段“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可见,作者初见时的山地马体形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不讲究食物,这与作者心目中的马大相径庭,此时的作者对山地马是失望的。由第⑥段“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可见,此时的山地马符合作者的经验与期望,我与山地马是亲近的。由第⑧段“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提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可以看出,驮“我”涉水时山地马轻捷灵敏,作者是认同和接受它的。由“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可以看出,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这引发了作者感慨,使作者为之叹息。
9.【答案】:①藏族人视角:马是骑手的伙伴,应该在草原上轻捷灵敏地自由驰骋,对马的感性认知和深厚情感来源于藏族人的特定身份和经历经验。②知识分子视角:山地马竟然沦落成牲口,这种异化引发的悲哀之感突破了常人实用主义的认知界限,具有理想化色彩。③人类视角:丧失个性、沦入平凡、甘于平凡,这种病态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体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
【解析】:文本二中写道“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首先,从“藏族人视角”看,文中第⑧段写道“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第⑨段“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可见,在藏族人看来,马是骑手的伙伴,应该在草原上轻捷灵敏地自由驰骋。当然,这种认识与藏族人的特定身份和经历经验密切相关。其次,从“知识分子视角”看,文中写道“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由此可以看出,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这引发了作者感慨,使作者为之叹息。这种异化引发的悲哀之感,突破了常人实用主义的认知界限,具有理想化色彩。最后,从“人类视角”看,文中写道“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可见:丧失个性、沦入平凡、甘于平凡,这种病态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体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
10.ADE
11.B【解析】“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文中和“佛狸祠下”都是此意。
12.A【解析】“专依所见”完全依据自己的看法,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根据下文的“不从”“又不从”可以推出。
13.(10分)
(1)戍守城池的将领逃走了,(王玄谟)于是围攻滑台,(但)多日没有攻下。
(“戍主”:戍守城池的将领,1分;“奔走”:逃走,逃跑,1分;“积旬”:多日,几十天,1分;“克”:攻克,攻下,1分;句意1分)
(2)至于谋略,就是好像可以预先筹划的,但预先筹划的,是军队进退的大概罢了。
(“若”,至于,1分;“疑”:似乎,好像,1分;“豫筹”:预先筹划,预先打算,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王玄谟多次呈进北伐的计策。文帝对殷景仁说:“听到王玄谟呈上来的奏策,让人感到有封狼居胥的气概。”
到了大举北伐的时候,朝廷让王玄谟做宁朝将军,率前锋进入黄河,接受辅国将军萧斌的指挥。王玄谟攻向确礅,戍守城池的将领逃走了,(王玄谟)于是围攻滑台,(但)多日没有攻下。北魏皇帝拓跋焘正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军鼓的声音,震动天地。王玄谟率领的军队也很严肃整齐,武器精锐,但王玄谟刚愎自用,经常杀人立威。刚开始包围时,城内有很多茅屋,将领们请求将火矩绑在箭上射进去烧毁它们。王玄谟怕减少战利品的数量,没有听从。而城中的敌人马上便把这些茅屋撤掉毁坏,地面空空,建造地下室。等到魏国诸将的救兵到的时候,将领们请求用兵车筑成堡垒自保,王玄谟又不听从,将士们很有怨言。他还捞取各种钱财,一匹布要求调换人家八百只梨子,因为这些大失人心。到拓跋焘的军队来时,于是迅速退兵,他手下的士兵追亡死亡光了。萧斌要杀掉他,沈庆之说:“拓跋颜威震天下,王言谟怎么能抵挡。杀掉自己的将领削弱自己,不是好计策!”萧斌才没有杀(他)。
材料二:王玄谟北伐必定失败(的结局),不用等待沈庆之这样的老成宿将上阵便可知道。如今在一千年以后,从他的言论意旨中去考察,就知道他没有不败的道理。文帝说:“观看王玄谟的陈词,令人有封狼居胥的想法。”坐着谈论就树立远大策略的雄心,不失败(还)等待什么呢?战争取胜的因素,是谋略和勇气,(仅此)二者就够了。就勇气而论,在锋箭如雨、车驰骑骤的情况下,一对一作战,之后勇怯(可以)显而易见。(只)用语言标榜勇气的人,(那勇气仅是)浮于表面的勇气,嘴上说得多而内心虚弱,遇见敌人就一定逃跑。至于谋略,就是或许可以预先筹划。但预先筹划的,(也只是)军队进退的大概罢了。(如果)两军对垒而两相筹谋,采取控制要害侧击虚弱,说左打右,表面进攻暗中后退的策略,在心里(都十分)清楚明白,都不能够依赖战前制定(的策略)去为战时所用。只有在喘息之机,(趁着)或收敛、或放纵、或虚打、或实打意念的产生,在转眼间随机应变(选择适当的战略)。(若)不能凝神聚气来在心中谋划,那么就会目眩而心无所主,争辩纷起而智慧不能决断。所以,善于谋划的人,没有(谁)能(预先)说出他的(具体)策略的。王玄谟的勇气,(只)是大声疾呼的勇气。他的谋略,(只)是画被子摸肚皮的谋略。因此可以在战争之前,面对君主手拄笏板,掀动长髯,声音响亮惊动四周座位上的大臣们。现在也不知道他陈述的是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一从他的嘴说出,一在笔端写成,就导致了数十万人惨死在郊外的荒野里了,(更)何况又和江、徐这些写文章的人相互协助地叫喊发表意见呢!
14.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中流露出浓浓的叙旧情及离别的感伤之情”分析错误,诗歌后六句都是征战后渺无人烟的惨状,全诗借送别为名,实则痛斥时弊。
15.①“独”,孤零零之意,“闲”,悠闲之意,摇曳的枫树孤零零地倒映在水中,白鹭悠闲地飞过寂静的荒村;
②“独”“闲”二字展现了江东饱受战火、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落、民不聊生的悲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先解释这两介字在诗句中的含义,然后结合古诗的背景,分析这两个字所传达出的情感、主题等。(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6.(1)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2)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3)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岂、嘲哳、幕、裘、衾、频烦、长、堪。
17.A绚丽多彩 B眼花缭乱(每个1分。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8.①什么是“多巴胺穿搭” ②早已在中国风靡过(并非纯粹的舶来品) ③绮丽满身的富家子弟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 示例:随着“画面”朦胧程度的增加,情景想象会转变成一种笼统的心理体验,这类色彩被称为感觉意象。色彩名称易于产生大小、厚薄、深浅、明暗、冷暖等感受。(每修改对一处1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0.不相同。①“舶来品”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指“多巴胺穿搭”是从国外进口来的潮流。②“肥”引号表示突出强调,提示后文对色彩感觉意象的解释。(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1答案 示例:红杏枝头春意闹(应是绿肥红瘦/正是橙黄橘绿时/两个黄鹂鸣翠柳/春来江水绿如蓝/梅子金黄杏子肥)(2分,合理即可)
联想:红杏让我们直接联想到鲜艳的红色繁花,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明媚,更能借“红”来暗示春天带给人的感觉是活泼的、热情的、新生的力量与勇气! (3分,合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