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闻两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01 16: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学习目标 文体上 新闻的特点和知识
题材上 战争的主题和思想
语言上 用语的准确和精炼新闻两则——毛泽东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定义: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整 体 感 知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朗读课文,理清新闻六要素。
你知道吗?(When?)(Who?)(Where?) (Why?) (What?) (How?)6个W三 五 六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消息标题的特点是:必须有——何人做何事(何地发生何事)
必须简洁
必须准确思考:标题一般写时间吗?介绍导语: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让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导语的特点:
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即何时何地发生何事或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介绍新闻的主体:
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它交待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
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伟大的革命导师。
主要作品都收集在
《毛泽东选集》中。有关资料: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阻遏( )荻港( )溃退( )歼灭( )瑰宝( )高屋建瓴( )èdíkuìjiānguīlíngpángbó检查预习气势磅礴( )( )当真dang 锐不可当dang 歼灭jian 阡陌qian 纤维xian 要塞sai 阻塞se 堵塞se《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电 头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
时间和地点、发稿记者
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标 题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人物、事件作用: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导 语导语:
人物、地点、事件
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战
况三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
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
心内容。
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为例来讲解新闻。
导语篇1、本则新闻的导语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导语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人物、渡江区域(地点)、战役的全局(事件)
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思考:本则新闻的导语中为什么没有出现时间?深 入 体 会 主体部分:
速读主体部分,圈画出三路大
军渡江的情况,快速完成表格。
作者对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作了
哪几方面的评论?两方面的顺序
能否颠倒?为什么?
新闻的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根据新闻六要素,填写下列内容:主体篇 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为例来讲解新闻。
本则新闻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三路军渡江情况,它们分别是   军、   军、
军;各层的起始语句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路西路东路二十日夜起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请根据该提示将主体部分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你能根据新闻的主体部分绘出三路军渡江的示意图吗? 九江江阴安庆芜湖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课文结构第1、2两句其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标题标题主体导语标题标题标题标题导语导语导语主体主体主体主体导语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2、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的?时间上: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渡江部队: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内容上:第二层与第一层
第三层与第二层质疑析疑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四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在新闻的主体里,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巧妙而自然地从“西面”转到“东面”。拓展延伸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标题导语: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主体:“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品味语言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真实、准确、精练简明
鲜明、富有感彩的语言
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真实准确简明)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为什么?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你认为新闻有哪些特点?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谈谈依据。
真实
及时
准确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并且体会这些词语的感彩。
明确: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表现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感知语言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真实准确简明
)思考课后第三题。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第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不含"是不包括,体现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词语积累负隅顽抗 撰写 皖 绥 靖 yúzhuàn潢川 鄂 豫 濂 聿wǎnxiùsuíèwén古宛县 星宿 阻遏 阌乡huángyùliánèyùwǎnjìng负隅顽抗( ) 悍然拒绝( )角落蛮横的样子时代背景白

禧蒋介石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
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
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
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
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
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
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
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解放南阳地图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导语)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背景资料)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主体和背景。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标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
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主体: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 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 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背景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自古以来,南阳就是战略要地。通过阅读这一则新闻,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句子。《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及时性: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
日下午弃城南逃。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如果你想迅速了解内容------
如果你想较详细地了解内容------
如果你想细致地了解内容------
标题导语主体反思 小结新闻的六要素(记叙要素):
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新闻的特点是:及时、准确、真实布置作业 :1.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2.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市区、自己班上的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内容可以广泛一些,班级新闻、年级新闻、校内新闻、社会新闻都可以。)
要求:
⑴.拟出恰当的标题。
⑵.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⑶.主体部分要清楚报道事实,注意运用记叙的六要素。
⑷.结构完整,过渡自然,语句通顺。
⑸.语言要简明,主体部分字数100-200左右。
⑹.能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根据图片概括新闻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