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

文档属性

名称 春望(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06 20:40:00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
他是谁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复习)
世人对于杜甫还有其它哪几种称呼?
子美(字)、杜少陵、杜工部
为何称之为杜少陵?
因为杜甫曾经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这个地方。
为何称之为杜工部?
因杜甫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
春望
杜甫
杜甫
听课文录音
写作背景1
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 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就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写作背景
如何学习诗歌?
多读
——读出诗韵
溅( )——
抵( )——
搔( )——
浑( ) ——
胜( )——
簪( )——
jiàn
溅落

值得
sāo
用指甲挠
zān
shèng
能够承受
一种束发的首饰
▲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
简直
hún
齐读课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再读课文
●第二招●
——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如何学习诗歌?
多思
诗文解说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
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
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
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译文: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整体感知
速读这首诗,找一找作者在这里写了哪几个形象?
首联:
国、城(长安城),山河,草木
颔联:
花、鸟
颈联:
尾联:
白头( )
代指诗人

烽火、家书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指京城长安。
国破:长安被叛军攻破,亦有残破不堪之意。
长安陷落,山河依然; 春天的荒城野草茂盛。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 时:
花溅泪:
鸟惊心:
感叹时事。
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在太平盛世, 赏花玩鸟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但是在战乱时, 花鸟反而令人触景伤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第一种理解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触景生情
第二种理解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
以上两种理解皆可,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
战火。
连三月:
家书:
指战祸延续到三月,即写本诗的时间。或说指整个春季。
家信。
抵:
值。
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欲:
不胜簪:
插不住簪子。这里指诗人的白发愈搔愈少。
快要的意思。
浑:
简直。
簪:
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短:

尾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诗人这年45岁,“白发” 为愁所致,是写实。“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其苍老之态,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请问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形象?
全诗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诗歌望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主题探讨
赏 析
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课堂小结
  前四句统在“望”字中,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再逐步转入低首沉思,过渡到后面的想念亲人,忧心忡忡。全诗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情感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春望》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小结
课堂练习1
课堂练习2
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动动脑,你就会成功!
课堂练习
露从今夜白, 。(《月夜忆舍弟》)
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
,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细雨鱼儿出,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二)
射人先射马, 。(杜甫《前出塞》)
落日照大旗, 。(杜甫《后出塞》)
竞赛:杜诗填空
月是故乡明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两个黄鹂鸣翠柳
微风燕子斜
擒贼先擒王
马鸣风萧萧
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白日放歌须纵酒,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尔曹身与名俱灭, 。(杜甫《论诗》)
月涌大江流
不尽长江滚滚来
读书破万卷
青春作伴好还乡
会当凌绝顶
不废江河万古流
笔落惊风雨,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此曲只应天上有, 。(杜甫《赠花卿》)
, 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诗成泣鬼神
语不惊人死不休
长使英雄泪满襟
随风潜入夜
人间能得几回闻
造化钟神秀
杨花雪落覆白苹, 。(《丽人行》)
词源倒流三峡水, 。(《醉歌行》)
,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烽火连三月, 。 (《春望》)
青鸟飞去衔红巾
笔阵独扫千人军
感时花溅泪
好雨知时节
存者且偷生
家书抵万金
,恨别鸟惊心。(《春望》)
结合《春望》这首诗歌,请你写一封家书,要求如下:1、可以以杜甫家人的身份写给杜甫,也可以以杜甫的身份写给亲人。2、符合书信格式,表达出当时人物的感受,字数300字左右。
课堂练习4
背诵默写
《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