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临考分块密押题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江苏)(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临考分块密押题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江苏)(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6 17:48: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语文临考分块密押题
课内外文言文(同元素对读)
整体难度:较难
考试范围:阅读与鉴赏,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一 0.65 山水游记类;
二 0.40 文言文阅读;
三 0.15 诗歌鉴赏;人物传记类;
四 0.65 议论说理类;日常生活类;
五 0.65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议论说理类;日常生活类;
六 0.65 人物传记类;
七 0.65 议论说理类;山水游记类;
八 0.65 日常生活类;
九 0.65 历史事件类;议论说理类;
十 0.65 人物传记类;
十一 0.65 读书学习类;
十二 0.40 诸葛亮(181-234);议论说理类;
一(2024·江苏淮安·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①浩汗,山溪猥②至,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舟子再泣。诚足悲忧, 不可说也。风吹雷飙,夜戒前路。
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恐欲知之,聊书所睹。临涂草蹙③,辞意不周。
(节选自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有删改)
【注】①潦(lǎo): 路上的雨水,积水。②猥:众,多。③草蹙(cù): 仓猝, 匆忙。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一处)
始 以 今 日 食 时 /仅 及 大 雷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夕日欲颓(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 日逾十晨( )
(4) 去亲为客 ( )
3.翻译下列各句。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诚足悲忧,不可说也。
4.【乙】文作者表达“旅客贫辛”,请你说说贫辛在何处?
5.《答谢中书书》和本文在写景时都描写了夕阳、晓雾和鸟儿,其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2024·江苏常州·二模)阅读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裂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搁覆,久而乃和。寓逆族,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①,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壤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③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谥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而循面墙④,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理:练习、温习。②坎壤【lǎn】:困顿,不得志。③荀卿:与后面的“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皆为人名。④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6.解释表格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文言词句 学习方法 加点字释义
持汤沃灌 课内积累法 ①
同舍生皆被绮绣 课内迁移法: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
老而弥笃 课内迁移法:博学而笃志《论语》 ③
可以无大过矣 词性推断法:“朝服衣冠”中的“服”是动词,解释为“穿戴”(《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
7.请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8.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9.阅读后,小语从两篇古文归纳出两种论证方法,请你合作完成读书笔记卡。
读书笔记卡
篇目 摘抄句 论证方法 感悟批注
(甲) 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对比论证 强调了学业的是否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的道理。
(乙)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 ① ②
10.读了两篇选文,你获得了哪些关于治学的有益启示?
三(2024·江苏盐城·一模)班级开展“走进词人辛弃疾”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绍兴十年,生于金统治下的济南府
●绍兴三十二年,回南宋任职,时年23岁
●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①,时年26岁
(一)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凭陵中夏②,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粤辛已岁③,逆亮④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⑤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不幸变生肘腋⑥,事乃大谬。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选自《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三·美芹十论》)
(二)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选自《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
(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四)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丑奴儿·此生自断天休问》)
●嘉泰四年,任镇江知府,时年65岁
(五)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选自《南乡子·登京口北周亭有怀》)
●开禧三年,病逝,葬铅山县,享年68岁
【注释】①《美芹十论》:辛弃疾论恢复大计而上孝宗皇帝的奉议。②虏人凭陵中夏:金人侵犯中原。③粤辛已岁:到了绍兴三十一年。④逆亮:指金国皇帝完颜亮。⑤耿京:南宋抗金义军首领。⑥变生肘腋:指耿京被其部下杀害一事。
1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臣 尝 鸠 众 二 千 隶 耿 京 为 掌 书 记
1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语句 方法 释义
①事未至而预图 成语推断法:励精图治
②臣子思酬国耻 查阅词典法:A.赏赐 B.应合 C.报复(《古代汉语词典》)
③屯聚蜂起 课内迁移法: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④共籍兵二十五万 语境推断法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2)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14.你从材料(一)中读出了青年辛弃疾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15.阅读材料(三)(四)“落职闲居”的两首词,完成任务。
(1)《丑奴儿·此生自断天休问》中的“独倚高楼”“君且归休”两处叠用既有反复回环之美,又有不同的意思。请结合词句分析两个“君且归体”的原因。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丑奴儿·此生自断天休问》表现词人心境的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加以赏析。
16.有人评论,辛词风格受其跌宕的人生经历影响,从外显豪迈走向深沉悲壮。你同意吗?请结合材料中的具体词句,从青年、壮年、暮年三个阶段进行简要分析。
四(2024·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告子上》)
【乙】
子思①居于卫,缊袍无丧②,二旬而九食,田子方③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④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 ”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子思:孔伋,字子思。②缊袍无丧:穿着破破烂烂的袍子。③田子方:人名。④假:借。
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我所欲也 (2)故不为苟得也
(3)因谓之曰 (4)使人遗狐白之裘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
19.赏析甲文画线部分语句的表达特点
20.乙文中的子思可以作为甲文中“贤者有是心”的一个例证,请作简要分析。
21.对上述两则文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由是”与乙文的“是以”两个词语的意思与用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B.甲文多处使用排比手法,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表现了孟子的善辩才能。
C.乙文的“恐其不受”说明田子方不是真心想帮助子思,而是有点施舍的意思。
D.甲乙两文都在说理,甲文使用层层论述的方式,而乙文使用人物对话的方式。
五(2024·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单于使卫律召武①受辞。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③并咽之,数日不死。
(节选自班固《汉书 ·苏武传》)
【丙】
子思④居于卫,缊袍无表⑤,二旬⑥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武:苏武,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扣留。 ②惠:常惠,苏武的副使。③旃毛:毡子毛。④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⑤缊袍无表:指衣着破旧。⑥旬:每旬为十天。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与民由之 ;
(2)与旃毛并咽之 ;
(3)使人遗狐白之裘 ;
(4)吾假人 。
2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谓之曰 因曰:“我亦无他……”(《卖油翁》)
B.不忍以身为沟壑 静以修身(《诫子书》)
C.二旬而九食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D.居天下之广居 何陋之有(《陋室铭》)
24.用成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25.【甲】文中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是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坚守的道义。请结合【乙】【丙】两文分析这种精神在苏武和子思身上的体现。
六(2024·江苏苏州·一模)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白①才逸气高,与陈拾遗②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③斯极,沈休文④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⑤?”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⑥哉!”故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⑦。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
(节选自唐代孟启《本事诗》)
(乙)余坐幽燕狱中无所为,诵杜诗,稍习诸所感兴,因其五言,集为绝句。久之,得二百首,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乃知子美非能自为诗,诗句自是人情性中语,烦子美道耳。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昔人评杜诗为诗史,盖其以咏歌之辞,寓纪载之实,而抑扬褒贬之意,灿然于其中,虽谓之史可也。予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是非有意于为诗者也,后之良史尚庶几有考焉。
(文天祥《集杜诗自序》节选)
【注】①白:即李白。②陈拾遗:即陈子昂。③薄:浅薄。④沈休文:即沈约,南朝文学家。⑤与:同“欤”,语气词。⑥声调俳优:指声调格律。⑦卓午:正午。
2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后合德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B.七言又其靡也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C.但觉为吾诗 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D.烦子美道耳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7.下列选项中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
B.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
C.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
D.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
28.翻译下列句子。
(1)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
(2)而抑扬褒贬之意,灿然于其中,虽谓之史可也。
29.研读甲乙两文,说说李白和文天祥两人对杜诗评价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七(2024·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夏容伯①,嗜古②士也,约寻梅于超山。由溪上易小舟,循浅濑③至超山之北。 沿岸已见梅花。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梅身半枯,测立水次④:古千诘屈,苔蟠其身,齿齿作鳞甲⑤。年久,苔色幻为铜青。旁列十余树,容伯言皆明产也。景物凄黯无可纪⑥,余索然将返。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⑦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⑧,沿梅得径。香馥林麓。弥满山谷。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尽适相值⑨也。
(林纾《记超山梅花》,有删改)
【注释】①夏容伯:人名。②古:古代文物。③濑:在沙石上流淌的溪水。④次:边。⑤齿齿作鳞甲:排列齐整像鱼麟一样。⑥纪;记录。⑦唐玉潜祠:古建筑名。⑧步武高下:漫步高低山坡。⑨相值:相逢。
3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
(3)嗜古士也 (4)余索然将返
3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
32.甲文中“出淤泥而不染”一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33.周敦颐称“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作为一个很爱梅花之人,你认为“梅花,花之什么者”?请借助乙文相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认识作简要解析。
34.对上述两则文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予谓菊”的“予”与乙文“余以步”的“余”表达的意思是很不一样的。
B.甲文以牡丹作对比,用菊花作衬托,使读者感受到了莲花美好、不凡的形象。
C.乙文“香馥林麓”与甲文“香远益清”都形容香气扑鼻,可以互换使用
D.虽然甲乙两文一个写莲花而另一个写梅花,但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八(2024·江苏淮安·一模)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 完成各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节选自欧阳修《卖油翁》)
【乙】
铁匠王某,人无不以巧匠呼之。有新奇诡怪淫巧之物敝①,不能自理,则往修之,巧匠无不井井②焉,如未敝者,虽极巧之物,曾未足以难巧匠也。间能伪作古铜器,篆刻花纹,尺度形式无一差者,所作古戈几能乱真。
铁匠以巧故闻名于西洋某教士,教士以西洋最新之枪一,语之曰:“若能拆之而后合之,则酬以重金。”盖此枪为最新式者,虽工艺专家,或未能明其构造也。铁匠若无事然,尽拆之,不终日,复合之,并能言其构造之理。某教士无以难,而心折其人,许以重金,邀置西洋某工厂。铁匠闻之,曰: “我华人也,安能为外国用 虽万金,不屑也。”某教士亦无知之何。
(节选自徐珂《清稗类钞》,有删改)
【注释】①敝:破旧,坏。②井井:有条理的样子。
35.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1处)
所 作 古 戈 几 能 乱 真
36.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徐以杓酌油 ②语之曰
③虽工艺专家 ④铁匠闻之
3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若能拆之而后合之,则酬以重金。
38.有人用“德艺双馨”来评价铁匠王某,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39.请说说【甲】【乙】两文画线句分别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
九(2024·江苏徐州·一模)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乙】
凡战者,以正合①,以奇胜②。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节选自《孙武·孙子兵法》,有删节)
[注]①正合:以正兵抵挡敌人。②奇胜:集中主力从敌侧后寻其弱点,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丙】
高祖自淮南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作歌,令儿皆和习之。沛宫,又名“歌风台”,今县治东南旧泗水岸,数毁数筑。明唐寅伯虎,尝游此台并赋诗于其画,诗云:“此地曾经王辇巡,比邻争睹帝王身。世随邑改井犹存,碑勒风歌字失真。仗剑当时冀亡命,入关不意竟降秦。千年泗上荒台在,落日牛羊感路人。”虽物是人非,伯虎慨之,甚矣!
4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奇 正 相 生 如 循 环 之 无 端 孰 能 穷 之
4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融亦以为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 悉如外人
C.数毁数筑 珠可历历数也
D.故善出奇者 既克,公问其故
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1)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
(2)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43.请赏析【丙】文古诗的最后两句。
44.下面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写了战争,但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B.【乙】文主张战斗时只要分散敌军兵力就能一招制敌,【丙】文虽未提及战争,但能感受到唐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C.【甲】文以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则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兵法的奥妙。
D.【甲】文用苻坚的大败告诫我们不可骄傲轻敌;【丙】文中的“歌风台”,汉高祖刘邦曾于此饮酒放歌,后人筑此台以纪之。
十(2024·江苏常州·模拟预测)阅读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善骑射。初为猎郎,门下奏事,以敏正称。太宗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
世祖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
上谷民上书,言苑囿过度,民无田业,乞减太半,以赐贫人。弼览见之,入欲陈奏,遇世祖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乃起,于世祖前捽①树头,掣②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世祖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实在朕躬,树何罪?置之!”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其所奏,以与百姓。弼曰:“为臣而逞其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世祖遣使者召之。及至,世祖曰:“卿其冠履。吾闻筑社之役,蹇蹶③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民者,虽复颠沛造次④,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古弼直谏》)
注释:①捽:揪住。②掣:拽。③蹇蹶:手忙脚乱地。④颠沛造次:挫折,鲁莽。
4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闻寡人之耳者
(3)以敏正称 (4)置之
(5)弼具状以闻
4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
47.弼性直敢谏,颇得太武帝宽容。文成帝即位,因议论不合旨意而获罪,令人扼腕叹息。请结合两文内容,从劝谏方式角度对古弼进行善意提醒。
48.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用倒装句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炼含蓄,意味深长。
B.甲乙两文都用排比的句式层层递进内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C.甲文“皆以美于徐公”的“美”,与乙文“帝奇弼公直”的“奇”用法
D.甲乙两文中齐威王与世祖都是善于纳谏的明君。
十一(2024·江苏苏州·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①,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②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③,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节选自《亭林文集》)
[注释]①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②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③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49.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复书曰 (4)未尝一日忘天下也
50.翻译下面句子。
(1)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51.甲、乙两文段主旨都是劝学,两文段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52.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段,你汲取了哪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十二(2024·江苏南通·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条示龙场诸生(节选)
王阳明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①于志者。
今学者旷废隳惰②,玩岁愒时③,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④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于为恶为小人? ”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注释】①本:当作根本。②隳惰:性情散漫。③玩岁愒(kài)时:虚度光阴。④乡党:乡亲。
5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三处)
故 立 志 而 圣 则 圣 矣 立 志 而 贤 则 贤 矣
5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含义。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 ②虽百工技艺:
②见弟悦之: ④诸生念此:
5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
56.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和手法的异同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语文临考分块密押题
课内外文言文(同元素对读)
整体难度:较难
考试范围:阅读与鉴赏,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一 0.65 山水游记类;
二 0.40 文言文阅读;
三 0.15 诗歌鉴赏;人物传记类;
四 0.65 议论说理类;日常生活类;
五 0.65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议论说理类;日常生活类;
六 0.65 人物传记类;
七 0.65 议论说理类;山水游记类;
八 0.65 日常生活类;
九 0.65 历史事件类;议论说理类;
十 0.65 人物传记类;
十一 0.65 读书学习类;
十二 0.40 诸葛亮(181-234);议论说理类;
一(2024·江苏淮安·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①浩汗,山溪猥②至,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舟子再泣。诚足悲忧, 不可说也。风吹雷飙,夜戒前路。
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恐欲知之,聊书所睹。临涂草蹙③,辞意不周。
(节选自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有删改)
【注】①潦(lǎo): 路上的雨水,积水。②猥:众,多。③草蹙(cù): 仓猝, 匆忙。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一处)
始 以 今 日 食 时 /仅 及 大 雷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夕日欲颓(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 日逾十晨( )
(4) 去亲为客 ( )
3.翻译下列各句。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诚足悲忧,不可说也。
4.【乙】文作者表达“旅客贫辛”,请你说说贫辛在何处?
5.《答谢中书书》和本文在写景时都描写了夕阳、晓雾和鸟儿,其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始 以 今 日 食 时 /仅 及 大 雷 2. 坠落 奇丽的景色 超过 离开 3.(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着。(2)(游子的心)实在非常悲怆忧愁,非言语所能表达。 4.冒雨出发,整个行程中少有晴天;路程不但遥远而且危险;食宿艰难;天气寒冷。 5.不相同。《答谢中书书》借写晨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本文通过“夕景”“晓雾”“孤鹤”“游鸿”等意象,渲染了一幅萧索的画面,烘托出作者忧伤苦闷的心情和对妹妹的关爱。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本句大意为:直到今日早饭时,才到达大雷岸。
“食时”表时间,译为早饭时,作时间状语;“及”作谓语动词,译为“到”;“仅”作为副词,译为“才”,修饰谓语动词;
根据题目要求,限一处,应在“仅”前断开。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翻译。
(1)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落下;
(2)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奇:奇丽的景色;
(3)句意:日子超过十天。逾:超过;
(4)句意:离开亲人成为行客。去:离开。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
歇:消散;乱:此起彼伏;诚:的确,实在;悲忧:悲怆忧愁。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旅客贫辛”意思是旅途行客贫苦艰辛,根据原文“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泝无边,险径游历”可知作者冒雨出发,整个行程中少有晴天,路程不但遥远而且危险;“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可知食宿艰难,天气寒冷。
5.本题考查情感内容理解。
《答谢中中书》中主要描绘的是山川之美,因此,在写景时描绘的晨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山水美景的喜爱,表现自己也有发现美的眼睛,与谢灵运自比。而乙文描绘的“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舟子再泣”的景象,是为了表达“诚足悲忧,不可说也”的感受,营造了一种萧索的意境,从而表达作者内心的作者忧伤苦闷的心情和对妹妹的关爱。
【点睛】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自从我冒寒雨出发以来,整个行程中很少见到太阳,加之秋日雨大水涨,山间溪水一下子流入长江,在无边广阔的水面上渡过或逆流,在险绝的路上游历。夜间在山路上进餐,连起荷叶屏障在水边过夜。旅途行客贫苦艰辛,水路壮阔漫长,直到今日晚饭时,才到达大雷岸。跋涉千里路程,日子超过十天,寒霜刺骨,悲凉的秋风割人肌肤。离开亲人成为行客,心情是何等的凄怆。夕阳就要西沉,晨雾即将弥漫之际,孤鹤在寒风中悲鸣,飞鸿在远处哀吟,樵夫一声叹息,船夫又一次哭泣。游子的心实在非常悲怆忧愁,非言语所能表达。狂风呼啸、奔雷阵阵,夜间必须提防前路。
冷暖变换难以适应,你务必自己当心。早晚当心保重,不要为我挂念。恐怕你想知道我旅中的情况,故且写下 所见所感。途中仓促草就,措辞达意恐或不周。
二(2024·江苏常州·二模)阅读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裂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搁覆,久而乃和。寓逆族,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①,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壤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③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谥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而循面墙④,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理:练习、温习。②坎壤【lǎn】:困顿,不得志。③荀卿:与后面的“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皆为人名。④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6.解释表格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文言词句 学习方法 加点字释义
持汤沃灌 课内积累法 ①
同舍生皆被绮绣 课内迁移法: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
老而弥笃 课内迁移法:博学而笃志《论语》 ③
可以无大过矣 词性推断法:“朝服衣冠”中的“服”是动词,解释为“穿戴”(《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
7.请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8.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9.阅读后,小语从两篇古文归纳出两种论证方法,请你合作完成读书笔记卡。
读书笔记卡
篇目 摘抄句 论证方法 感悟批注
(甲) 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对比论证 强调了学业的是否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的道理。
(乙)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 ① ②
10.读了两篇选文,你获得了哪些关于治学的有益启示?
【答案】6. 热水 “被”通“披”,表示穿的意思 坚定 名词,过失、过错 7.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8.(1)因为心中有足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2)老年时学习的就如同点着蜡烛夜间行走,比那些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9. 举例论证 运用魏武、袁遗、曾子等人不断学习的事例证明了人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观点,这样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0.①勤奋、专心与坚持是学有所成的关键;②在逆境中更需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③要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还可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进行分析。
(1)根据课内积累法。“持汤沃灌”句意为:服役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根据课内积累法,《两小儿辩日》中“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的意思是热水。
(2)根据课内迁移法。“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意思是将军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君主,诛杀残暴的秦朝。“被”通“披”,表示穿的意思。故“同舍生皆被绮绣”中“被”意思和用法与之相同,句意为: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
(3)根据课内迁移法。“博学而笃志”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意思是坚定。故“老而弥笃”中“笃”意思与之相同,译为“鉴定”,句意为:年纪越大越坚定、执着。
(4)根据词性推断法。“朝服衣冠”意思是早晨(他)穿戴好衣帽。“服”是动词,解释为“穿戴”,此处是“服”是名词作动词,可推断“可以无大过矣”中“过”为动词作名词,译为过错;句意为: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公孙弘四十多岁,正在读《春秋》,因此就当上了丞相。“公孙弘四十余”表示公孙弘的年龄状况,在这里断开,明确主体情况;“方读《春秋》”表达他此时才开始读《春秋》这一事件,可在此断开;“以此遂登丞相”则是说明他因为读《春秋》而达到的结果。故可断句为: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要结合上下文补充省略成分。本题重点词有:
(1)以:因为;乐:使……快乐;口体之奉:吃穿的供给;不若人:不如别人;
(2)者:……的人;如:如同,像;秉:手持;瞑目:闭着眼睛;
9.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乙)句意为: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七十岁才学,而名闻天下。列举了魏武、袁遗、曾子的实例,这是举例论证。联系下文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可知,通过列举魏武、袁遗、曾子等人不同年龄学习且有所成的例子,说明学习不受年龄限制,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鼓励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中“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裂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体现了作者宋濂在求学时的勤奋和坚持,不惧艰难环境坚持学习。乙文中“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等例子都表明了即使年龄大了依然坚持学习最终有所成,体现了坚持的重要性。
甲文中宋濂面临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但“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定信念。乙文中“然人有坎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也体现了在逆境或错过好时机时仍要坚定学习信念。
甲文整体体现了宋濂一生学习的经历和态度。乙文中“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曾子七十乃学”“荀卿五十,始来游学”“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谥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等众多例子都表明了无论年龄大小都要不断学习,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乙: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能错过良机。我在七岁的时候,读《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过的经书,如果过一个月不温习,就忘得差不多了。当然,人总有困厄不得志的时候,在年轻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到了晚年也应该加紧学习,不能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魏武帝、袁遗,老而弥笃,这些都是年轻时学习到老不疲倦啊。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天下闻名;荀卿五十岁,才来学习,还为大儒;公孙弘四十多岁,正在读《春秋》,因此就当上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开始学易、论对;皇甫谧二十,开始学习《孝经》《论语》: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啊。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称为迟晚了,于是一天天混下去就好像面壁而立的人,什么也看不见,这实在是愚蠢。从小就学习,就像旭日东升放出的光芒,老的时候学习,就像手持蜡烛在夜里行走,也好过闭上眼睛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三(2024·江苏盐城·一模)班级开展“走进词人辛弃疾”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绍兴十年,生于金统治下的济南府
●绍兴三十二年,回南宋任职,时年23岁
●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①,时年26岁
(一)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凭陵中夏②,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粤辛已岁③,逆亮④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⑤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不幸变生肘腋⑥,事乃大谬。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选自《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三·美芹十论》)
(二)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选自《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
(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四)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丑奴儿·此生自断天休问》)
●嘉泰四年,任镇江知府,时年65岁
(五)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选自《南乡子·登京口北周亭有怀》)
●开禧三年,病逝,葬铅山县,享年68岁
【注释】①《美芹十论》:辛弃疾论恢复大计而上孝宗皇帝的奉议。②虏人凭陵中夏:金人侵犯中原。③粤辛已岁:到了绍兴三十一年。④逆亮:指金国皇帝完颜亮。⑤耿京:南宋抗金义军首领。⑥变生肘腋:指耿京被其部下杀害一事。
1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臣 尝 鸠 众 二 千 隶 耿 京 为 掌 书 记
1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语句 方法 释义
①事未至而预图 成语推断法:励精图治
②臣子思酬国耻 查阅词典法:A.赏赐 B.应合 C.报复(《古代汉语词典》)
③屯聚蜂起 课内迁移法: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④共籍兵二十五万 语境推断法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2)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14.你从材料(一)中读出了青年辛弃疾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15.阅读材料(三)(四)“落职闲居”的两首词,完成任务。
(1)《丑奴儿·此生自断天休问》中的“独倚高楼”“君且归休”两处叠用既有反复回环之美,又有不同的意思。请结合词句分析两个“君且归体”的原因。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丑奴儿·此生自断天休问》表现词人心境的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加以赏析。
16.有人评论,辛词风格受其跌宕的人生经历影响,从外显豪迈走向深沉悲壮。你同意吗?请结合材料中的具体词句,从青年、壮年、暮年三个阶段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1.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 12. 考虑,计议 C 像蜜蜂一样成群地 召集 13.(1)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才打算处理,那么常常做起来力不从心。
(2)我对大宋怀有一片忠心,当时义愤填膺(胸口/心中填满了郁愤)! 14.心思缜密,有远见卓识;极具民族气节;强大的号召力和军事才干 15.(1)此处连用两个“君且归休”,第一个是因为自己酒醉,不能待客,故有此语,体现词人直率纯真的性格。第二个“君且归休”,则是与后面的“说与西风一任秋”联系在一起,因为作者的愁情无法与友人言说,只能说与秋风,可见作者心中的愁苦的深广。
(2)两首词同写于落职闲居时期,都流露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在《破阵子》中,词人借“塞外声”“弓”等军事意象,写尽昔日军旅生活的威武雄壮。梦境返回现实,“可怜白发生”体现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在《丑奴儿》中,词人“自断天休问”,用语夸张,直抒胸臆,以不能报效国家为极愁,不想说与友人听,悲郁沉痛,溢于词间。 16.同意。青年辛弃疾满怀报国热情,“直下看山河”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气概,想象夸张,词风豪迈;壮年时期,虽心系恢复大计,却落职闲居,只能醉里梦回沙场,心中之愁无法言说,词中多了悲凉之意;暮年又被起用,但年事已高,词中多了几分烈士暮年的悲壮。
不同意。青年辛弃疾满怀报国热情,“直下看山河”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气概,想象夸张,词风豪迈。壮年时期,落职闲居,词中虽有失志之意,仍不失英雄气概。暮年又被起用,虽年事已高,但胸中仍有“万兜鍪”。言辞间虽愤懑不甘,但仍壮心不已,意境壮阔。可见,无论辛弃疾的人生如何跌宕,只因其心中志向不渝,其风格一直刚强豪放,不失英雄豪气。
【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曾经聚集了两千多人,归附于耿京,并担任掌书记的职务。根据句子结构分析可知:首先,“臣尝鸠众二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臣”是主语,“尝鸠众二千”是谓语部分,表示“我曾经聚集了两千多人”。因此,这里应该是一个断句点。接下来,“隶耿京”表示“归附于耿京”,这是一个动词短语,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承接关系,同时也为后面的内容做了铺垫。所以,“隶耿京”前后应该断开。最后,“为掌书记”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担任掌书记的职务”,与前面的“隶耿京”形成并列关系,说明在归附耿京之后所担任的职务。因此,“为掌书记”应该单独成为一个句子。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原句断句为“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事情还没有发生就预先考虑对策。这里我们采用了“成语推断法”来解释“图”字。成语“励精图治”中的“图”意为“谋划、考虑”。因此,在“事未至而预图”中,“图”也应解释为“考虑,计议”。
(2)句意:臣子们想要报雪国家的耻辱。我们使用了“查阅词典法”来确定“酬”的含义。在《古代汉语词典》中,“酬”作为动词时,有“报雪仇耻”的含义,与“臣子思酬国耻”的语境相符。因此,我们选择C项“报复”。
(3)句意:聚集的人群像蜜蜂一样成群地起来。通过“课内迁移法”,我们联想到了《小石潭记》中的“斗折蛇行”,这是一个用来形容事物形状曲折的短语。同样地,“屯聚蜂起”也是用来形容屯聚的人群像蜜蜂一样成群地起来。因此,“蜂起”在这里应解释为“像蜜蜂一样成群地”。
(4)句意:共同登记士兵二十五万。使用“语境推断法”,我们可以从句子“共籍兵二十五万”中推断出“籍”的含义。由于句子是在描述对士兵进行登记的情况,所以“籍”在这里应与“登记”的动作相关。因此,“籍”应解释为“召集”。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既:已经;应:应对;不足:力不从心。
(2)负抱怀有某种情感或思想;填郁:充满并郁积;肠肺:指内心或心灵深处。
14.本题考查文言文人物形象。
根据(一)“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可知,辛弃疾给皇帝进言,讲述了做大事要未雨绸缪的道理,既看出他大局观,有远见卓识,也看出他非常细心,心思缜密;
根据(一)“虏人凭陵中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可知,他年轻时就参与起义抗金,并且认为百姓都着强烈的抗金思想,看出他具有民族气节。
根据(一)“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可知,年纪轻轻,就能身居要职,能够召集如此多的人,体现了他强大的号召力和军事才干。
15.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
(1)首先,第一个“君且归休”出现在词的上片,这里指的是词人因酒醉而不能继续陪伴友人,因此劝友人先回去休息。这一表达体现了词人直率纯真的性格,他并不掩饰自己的状态,而是直接告诉友人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展现了他与友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其次,第二个“君且归休”则出现在词的下片,与“说与西风一任秋”相连。这里的“君且归休”并非真的指劝友人离开,而是词人内心愁苦无法向友人倾诉的一种表达。他深知自己的愁绪无法用言语向友人传达,因此只能将这份愁苦说与西风,任其随风而去。这种表达方式凸显了词人心中愁苦的深广,以及他对于无法向友人倾诉的无奈和寂寞。因此,两个“君且归休”虽然字面上看似相同,但实际上却蕴含着不同的意味。第一个体现了词人的直率和纯真,第二个则表达了他内心的愁苦和无奈。这种在反复回环中表达不同意思的手法,使得整首词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2)首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通过一系列军事意象和场景来描绘他内心的壮志和豪情。他借“塞外声”“弓如霹雳弦惊”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昔日军旅生活的威武雄壮。然而,当梦境回归现实,“可怜白发生”一句,犹如一声长叹,凸显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和愤慨。这种手法是通过对比和反差来突出词人的心境,使得整首词情感深沉而富有张力。
而在《丑奴儿·此生自断天休问》中,词人则采用了更为直接和强烈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他“自断天休问”,用语夸张,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于不能报效国家的深深愁苦。这种愁苦并非一般的忧愁,而是“极愁”,深沉而沉重。他“独倚危楼”,既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也是一种对未来的绝望。他“不信人间别有愁”,这种极端的表达,更是凸显了他内心愁苦的深广。而“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则表达了他对于这份愁苦无法向人倾诉的无奈和寂寞,只能将其说与西风,任其随风而去。
因此,两首词虽然都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心境,但在手法上却有所不同。《破阵子》通过对比和反差来突出词人的心境,而《丑奴儿》则通过直接和强烈的表达来展现词人的愁苦和无奈。这种不同的手法,使得两首词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16.本题考查探究。答题思路:结合所给资料,从辛弃疾参加抗金义军——落职闲居——再被启用三个阶段的诗词中,看其文字风格和作者心绪是否随人生起伏而变化,亦或是从一而终,从未改变,进而做出判断,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我赞同这一观点。辛弃疾的青年时代,他怀揣着满腔的报国热情,那句“直下看山河”尽显他那种舍我其谁、睥睨天下的气概,想象之丰富,用词之豪迈,无不彰显出他青春时期的壮志凌云。然而,到了他的壮年时期,即便他心中仍旧牵挂着国家的恢复大计,却不幸遭遇落职闲居的境遇,只能在醉酒中梦回那曾经驰骋的沙场,心中的忧愁与无奈无法用言语表达,这使得他的词作中多了一种深深的悲凉。到了暮年,虽再度被起用,但岁月不饶人,他的词中更是充满了烈士暮年的悲壮,那种无奈与坚韧交织的情感跃然纸上。
示例二:对于这一观点,我持保留意见。辛弃疾的词风确实受到了他人生经历的影响,但他的豪情壮志却始终如一。青年时,他满怀报国热情,一句“直下看山河”便足以展现他的气魄与胸怀,词风豪迈,无人能及。到了壮年,尽管他遭遇落职闲居的困境,但他的词中并未完全失去英雄气概,那种坚韧与不屈依旧在字里行间流露。到了暮年,虽然岁月已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但他仍然心怀国家大事,那句“万兜鍪”便是他内心壮志的最好写照。尽管言辞间流露出些许的愤懑与不甘,但那种壮心不已的情怀却使得他的词作意境更加壮阔。因此,我认为,无论辛弃疾的人生如何跌宕起伏,他的词风始终保持着刚强豪放,不失英雄豪气。
【点睛】参考译文:
(一)
我听说事情还没发生就预先图谋,这样的话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才打算处理,那么常常做起来力不从心。金人侵占我中原大地,臣子们应该要想着一雪国耻,普天之下的人民,这样的心志未曾敢忘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国完颜亮向南入侵,中原的百姓们像蜜蜂一样成群地都集合起来,我也召集了二千人归顺在耿京麾下,担任掌书记一职,和他一起图谋收复中原,一共召集了二十五万人,归顺朝廷。不幸的是中间出现了变故,事情才出现难于预计的变化。我忠于大宋,义愤填膺!
(二)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三)
醉酒时拨亮灯火端详着宝剑,睡梦里萦绕着座座军营的号角声。将鲜美的牛肉分赏给战士烤吃,军乐队演奏的雄壮乐曲激动人心。秋高马肥的时节,战场上正在阅兵。 跨着快如的卢的战马飞驰前行,弓弦的响声就像霹雳轰鸣。努力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已经两鬓白发,却不能报效朝廷!
(四)
这辈子的命运我自己就可以断言,无须再问天,独自依靠在高楼上。我独自倚靠高楼之上,不信人还有人比我更愁。 客人来的时候恰是我喝醉之时,难以待客,请客人暂且回去。(然而)客人回去之后,我的愁情只能说与西风听。
(五)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2024·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告子上》)
【乙】
子思①居于卫,缊袍无丧②,二旬而九食,田子方③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④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 ”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子思:孔伋,字子思。②缊袍无丧:穿着破破烂烂的袍子。③田子方:人名。④假:借。
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我所欲也 (2)故不为苟得也
(3)因谓之曰 (4)使人遗狐白之裘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
19.赏析甲文画线部分语句的表达特点
20.乙文中的子思可以作为甲文中“贤者有是心”的一个例证,请作简要分析。
21.对上述两则文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由是”与乙文的“是以”两个词语的意思与用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B.甲文多处使用排比手法,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表现了孟子的善辩才能。
C.乙文的“恐其不受”说明田子方不是真心想帮助子思,而是有点施舍的意思。
D.甲乙两文都在说理,甲文使用层层论述的方式,而乙文使用人物对话的方式。
【答案】17. 想要。 苟且得到(偷生)。 于是。 送。 18.(1)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即“义”);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即“不义”)。
(2)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后就会忘记;我给别人东西,就如同我丢掉了一样。 19.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从而引出观点“舍生取义”类比(设喻) 20.甲文“贤者有是心”指的是贤者有舍生取义的真心,而子思虽穷却“降而不受”,体现的是“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之心。 21.D
【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释义。
(1)我所欲也:这是我所想要的。“我所欲也”中的“欲”的意思是“想要、喜爱”。
(2)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得”的意思是“苟且取得(不正当的手段取得)”。
(3)因谓之曰:于是对他说。“因”的意思是“于是”。
(4)使人遗狐白之裘:派人送给他一件狐皮大衣。“遗”的意思是“送给、赠予”。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是故:因此;所欲:所想要的;甚于:有……更重要;恶:厌恶。该句是一个并列句,通过“是故”引出一个结论,然后并列了两个“有甚于”的结构来强调比较关系。
(2)假:借;遂:于是,就;忘记;与:给予。该句是一个并列复句,由两个并列的分句组成,每个分句都使用了“吾……也”的结构,并在第二个分句中使用了“如……之”的比喻结构。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鉴赏。
甲文画线部分语句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生”与“义”之间的对比,使得观点更加鲜明;同时,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义”的价值高于“生”,使论证更加深刻。同时,用类比手法,将生命与义的关系比作鱼和熊掌的选择。“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里的“鱼”代表了生命这种基本的需求和欲望,而“熊掌”则代表了更高的道德追求——义。这种表达方式既突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乙文中的子思可以作为甲文中“贤者有是心”的一个例证。在甲文中,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强调了在生命和义之间选择时,贤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义。这体现了贤者对于道德标准的坚守和追求。结合乙文中“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可知,他虽贫困却拒绝接受田子方赠送的狐白之裘,因为他认为接受施舍就如同将物品丢弃在沟壑中一样,他宁愿贫困也不接受不义之财,这正是贤者应有的心。
2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
选项A,“甲文的‘由是’与乙文的‘是以’两个词语的意思与用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表述错误。“由是”与“是以”两个词语的意思与用法是一样的,都是“因此”的意思。此选项错误;
选项B,“甲文多处使用排比手法,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表现了孟子的善辩才能”表述错误。甲文并没有多处使用排比手法,而是使用了对比手法。此选项错误;
选项C,“乙文的‘恐其不受’说明田子方不是真心想帮助子思,而是有点施舍的意思”表述错误。乙文的“恐其不受”是田子方担心子思不接受赠送的狐白之裘,并不是说明田子方不是真心想帮助子思。此选项错误;
选项D,甲乙两文都在说理,甲文使用层层论述的方式,而乙文使用人物对话的方式。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乙】
子思居住在卫国,穿着粗布衣服,二十天里只吃九顿饭,田子方听说了这件事,派人送给子思一件白色的狐皮袍子,恐怕他不接受,于是对子思说:“我借给别人东西,过后就忘;我送给别人东西,就把它丢掉了。”子思拒绝接受,田子方说:“我有,而您没有,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子思说:“我听说过,人家施舍给我的东西,如果我不接受,那就等于把它丢弃在沟里了;我虽然贫困,但不忍心把别人的东西丢弃在沟里,因此我不能接受它。”
五(2024·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单于使卫律召武①受辞。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③并咽之,数日不死。
(节选自班固《汉书 ·苏武传》)
【丙】
子思④居于卫,缊袍无表⑤,二旬⑥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武:苏武,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扣留。 ②惠:常惠,苏武的副使。③旃毛:毡子毛。④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⑤缊袍无表:指衣着破旧。⑥旬:每旬为十天。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与民由之 ;
(2)与旃毛并咽之 ;
(3)使人遗狐白之裘 ;
(4)吾假人 。
2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谓之曰 因曰:“我亦无他……”(《卖油翁》)
B.不忍以身为沟壑 静以修身(《诫子书》)
C.二旬而九食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D.居天下之广居 何陋之有(《陋室铭》)
24.用成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25.【甲】文中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是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坚守的道义。请结合【乙】【丙】两文分析这种精神在苏武和子思身上的体现。
【答案】22. 遵从,遵循 一起,都 赠送,给予 借,借给 23.A 24.(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2)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25.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他被匈奴扣留后,在北海以雪和毡毛充饥,表现出了“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子思生活贫困,却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宁可穿着自己的破衣烂衫,表现出了贫中不有取、恪守节操的君子品格。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遵循。
(2)句意为: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并:一起,都。
(3)句意为:派人给子思送去白狐袭。遗:赠送,给予。
(4)句意为:我借给别人。假:借,借给。
2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因:都是连词,于是,就;
B.以:介词,用/连词,来;
C.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D.之: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选A。
2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屈服。使动用法。
(2)重点词语:啮:吃。旃毛:毡子毛。并:一起。数:几。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以及“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他被匈奴扣留后,在北海以雪和毡毛充饥,可知表现出了“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根据【丙】“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子思辞而不受”(子思住在卫国,穿着破破烂烂的袍子,二十天里只吃了九顿饭……子思拒绝,不肯接受)子思生活贫困,却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宁可穿着自己的破衣烂衫,可知表现出了“贫贱不能移”的君子品格。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孟子说:“……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丙】
子思住在卫国,穿着破破烂烂的袍子,二十天里只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后,派人给子思送去白狐袭,又担心他不接受,就叫人对子思说:“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后就会忘记;我给别人东西,就如同我丢掉了一样。”子思拒绝,不肯接受。田子方说:“我有,而您没有,您为什么不肯接受呢?”子思说:“我听说,与其胡乱送给别人东西,不如把东西丢到沟里去,我虽然贫困,但还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是丢弃东西的沟壑,所以不敢接受。”
六(2024·江苏苏州·一模)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白①才逸气高,与陈拾遗②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③斯极,沈休文④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⑤?”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⑥哉!”故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⑦。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
(节选自唐代孟启《本事诗》)
(乙)余坐幽燕狱中无所为,诵杜诗,稍习诸所感兴,因其五言,集为绝句。久之,得二百首,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乃知子美非能自为诗,诗句自是人情性中语,烦子美道耳。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昔人评杜诗为诗史,盖其以咏歌之辞,寓纪载之实,而抑扬褒贬之意,灿然于其中,虽谓之史可也。予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是非有意于为诗者也,后之良史尚庶几有考焉。
(文天祥《集杜诗自序》节选)
【注】①白:即李白。②陈拾遗:即陈子昂。③薄:浅薄。④沈休文:即沈约,南朝文学家。⑤与:同“欤”,语气词。⑥声调俳优:指声调格律。⑦卓午:正午。
2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后合德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B.七言又其靡也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C.但觉为吾诗 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D.烦子美道耳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7.下列选项中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
B.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
C.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
D.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
28.翻译下列句子。
(1)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
(2)而抑扬褒贬之意,灿然于其中,虽谓之史可也。
29.研读甲乙两文,说说李白和文天祥两人对杜诗评价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26.C 27.A 28.(1)将要光复古诗的主张,除了我还会有谁呢?
(2)抑扬褒贬的思想在杜甫的诗中观点鲜明,即使把他的诗称为历史也是可以的。 29.李白是从诗歌的格律(或者形式)的角度觉得杜甫作诗过于讲究格律,苦心作诗,以至于身体太消瘦了。文天祥则是从诗的内容上认为杜诗真实地记录了现实,说出了后人想说的话,是情性中语。
【解析】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准则和规范/道德;
B.华丽/倒下;
C.均为“只”;
D.说/正确的方法
故选C。
27.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杜甫和我相隔数百年,但他的诗句却能为我所用,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性情相同吗?
在这里,“子美于吾隔数百年”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了杜甫与作者相隔数百年的事实;“而其言语为吾用”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了杜甫的诗歌语言对作者有实际用处;“非情性同哉?”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对两人情感性格是否相同的疑问。
正确划分为: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
故选A。
2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将,将要。复:光复。古道,古诗的主张。非我而谁:除了我还会有谁。
(2)句重点词语:意,思想。灿然:指观点鲜明;虽:即使。谓“称为。可:可以。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阅读甲乙两文可知,李白和文天祥两人对杜诗的评价角度存在显著的差异。
李白主要是从诗歌的格律(或形式)角度对杜诗进行评价。他认为杜甫作诗过于讲究格律,过于拘束,甚至因此导致身体消瘦。在甲文中,李白提到“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这里暗含了他对沈约以来重视声律、形式的诗歌创作方式的不满。而他又提到“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表达了自己对复古(即回到古代诗歌创作的传统)的向往,对杜甫过于注重格律的创作方式持批评态度。
而文天祥则是从诗的内容角度对杜诗进行评价。他认为杜诗真实地记录了现实,说出了后人想说的话,是情性中语。在乙文中,文天祥提到“子美非能自为诗,诗句自是人情性中语,烦子美道耳”,这里他高度评价了杜诗的内容,认为杜诗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的情感。同时,他还提到“昔人评杜诗为诗史”,进一步强调了杜诗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因此,两人对杜诗的评价角度不同,李白主要关注诗歌的格律和形式,而文天祥则更重视诗歌的内容和社会意义。
【点睛】参考译文:

李白是文学上的天才,他气质高雅,与陈子昂在作诗问题上的观点相同,所以人们议论时常将他们放在一起。陈子昂曾说:“梁陈以来,诗风浮靡到了极点。沈休文虽提倡声律,但如果要恢复古诗的风格,除我以外,没有别人。”因此在陈子昂和李白诗集中,律诗较少。对此李白曾解释说:“要把诗作到极致,五言不如七言,七言又显华丽,况且过于受声调俳优的束缚。”所以,李白曾开玩笑地对杜甫说:“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 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这诗就是挖苦杜甫作诗太拘谨了。

我坐在幽燕的监狱里,无事可做,就吟诵杜甫的诗篇,逐渐领会了他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兴味。于是,我根据他的五言诗,把它们集合成绝句。过了很长时间,我得到了二百首这样的诗。凡是我想要表达的,杜甫已经替我表达了。我每天玩味这些诗,爱不释手,只觉得这是我自己写的诗,忘记了它们是杜甫的诗。我这才知道,杜甫并不是自己有意作诗,诗句本来就是人情感中的话,只是烦劳杜甫把它说出来罢了。杜甫和我相隔数百年,但他的诗句却能为我所用,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性情相同吗?以前的人评价杜甫的诗为“诗史”,这是因为他的诗歌中,以咏唱的方式,寓含了记载的真实,而且其中还包含了对事物的褒贬评价,这些都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诗中,所以即使称他的诗为“史”也是可以的。我所集成的杜甫的诗,从我颠沛流离以来,世间的变化和人世的变迁,都大致体现在这些诗中了。我并不是有意要作诗,只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希望后世的良史能从中得到一些考证的材料。
七(2024·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夏容伯①,嗜古②士也,约寻梅于超山。由溪上易小舟,循浅濑③至超山之北。 沿岸已见梅花。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梅身半枯,测立水次④:古千诘屈,苔蟠其身,齿齿作鳞甲⑤。年久,苔色幻为铜青。旁列十余树,容伯言皆明产也。景物凄黯无可纪⑥,余索然将返。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⑦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⑧,沿梅得径。香馥林麓。弥满山谷。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尽适相值⑨也。
(林纾《记超山梅花》,有删改)
【注释】①夏容伯:人名。②古:古代文物。③濑:在沙石上流淌的溪水。④次:边。⑤齿齿作鳞甲:排列齐整像鱼麟一样。⑥纪;记录。⑦唐玉潜祠:古建筑名。⑧步武高下:漫步高低山坡。⑨相值:相逢。
3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
(3)嗜古士也 (4)余索然将返
3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
32.甲文中“出淤泥而不染”一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33.周敦颐称“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作为一个很爱梅花之人,你认为“梅花,花之什么者”?请借助乙文相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认识作简要解析。
34.对上述两则文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予谓菊”的“予”与乙文“余以步”的“余”表达的意思是很不一样的。
B.甲文以牡丹作对比,用菊花作衬托,使读者感受到了莲花美好、不凡的形象。
C.乙文“香馥林麓”与甲文“香远益清”都形容香气扑鼻,可以互换使用
D.虽然甲乙两文一个写莲花而另一个写梅花,但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答案】30. 值得喜爱的。 里面空/中间贯通。 爱好。 无兴味/乏味/没有兴趣。 31.(1)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2)再走约一里地光景,沿着溪边小路行至香海楼,观赏了宋梅。 32.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33.示例一:梅花,花之坚强者。既有那年代长久的梅花虽然“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诘屈,苔蟠其身”,却依然凌寒绽放;也有那盛大成片的梅花“纵横交纠,玉雪一色”,威武雄壮,蔚为壮观。
示例二:梅花,花之谦逊者。“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诘屈,苔蟠其身”,你看,纵然是年代长久的梅花却还是在低调开放;那盛大成片的梅花“香馥林麓,弥满山谷”,它们也是不慕世间热闹,只在山野默默生长。 34.B
【解析】3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可爱者:值得喜爱的。
(2)句意:(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中通:里面空/中间贯通。
(3)句意:是个酷爱古代文物的人。嗜:爱好。
(4)句意:我兴致缺乏而准备回返。索然:无兴味/乏味/没有兴趣。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而,却,表转折。亵,亲近而不庄重。
(2)许,表约数。遵,沿着。至,到。
32.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由此可知,“出淤泥而不染”一句寄寓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3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乙文写“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径。香馥林麓。弥满山谷”可知,梅花开在山中偏僻处,不易被人发现,梅具有高洁的风骨,盛开不为取悦于人。陆游曾说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说梅“凌寒独自开”,都表现出梅的高洁。由此可知,梅花乃花之高洁者也。
3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甲文“予谓菊”的“予”与乙文“余以步”的“余”都是“我”的意思;
C.乙文“香馥林麓”与甲文“香远益清”都形容香气,“香馥林麓”写香气浓郁扑鼻,“香远益清”写香气清幽淡雅,不可以互换使用;
D.甲文使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乙文没有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使人感到清雅,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就很多人了!
【乙】夏容伯,是个酷爱古代文物的人,相约一起去超山探梅观花。沿岸已能见到梅花。再走约一里地光景,沿着溪边小路行至香海楼,观赏了宋梅。梅树已经半枯,斜立于水边。苍老古拙的枝干曲折多姿,树身密布青苔,排列齐整得有如鱼鳞一样。因为年代久远,青苔全变成了青铜色。宋梅旁边还有十几棵梅树,容伯告诉说都是明代之物。我见四周景物阴冷而无甚光彩,不由兴致缺乏而准备回返。容伯却领着我向前走过唐玉潜祠,方见梅花竞放之盛况。梅树纵横交错,一片雪白:高低山坡,遍植密布。大家漫步于梅林雪海。梅花香气馥郁,弥漫山林,犹如重重叠叠的素绢,堆积山谷。大约走了近四里地才出了梅窝,但见郁郁苍苍的松树排列成行,山下可闻小溪的水流声,原来我们乘坐的小舢板已经停在水面上了。我们在岸上走,船工泛舟水上,大家分别沿着小溪行走,待小路走到头正好相逢。
八(2024·江苏淮安·一模)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 完成各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节选自欧阳修《卖油翁》)
【乙】
铁匠王某,人无不以巧匠呼之。有新奇诡怪淫巧之物敝①,不能自理,则往修之,巧匠无不井井②焉,如未敝者,虽极巧之物,曾未足以难巧匠也。间能伪作古铜器,篆刻花纹,尺度形式无一差者,所作古戈几能乱真。
铁匠以巧故闻名于西洋某教士,教士以西洋最新之枪一,语之曰:“若能拆之而后合之,则酬以重金。”盖此枪为最新式者,虽工艺专家,或未能明其构造也。铁匠若无事然,尽拆之,不终日,复合之,并能言其构造之理。某教士无以难,而心折其人,许以重金,邀置西洋某工厂。铁匠闻之,曰: “我华人也,安能为外国用 虽万金,不屑也。”某教士亦无知之何。
(节选自徐珂《清稗类钞》,有删改)
【注释】①敝:破旧,坏。②井井:有条理的样子。
35.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1处)
所 作 古 戈 几 能 乱 真
36.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徐以杓酌油 ②语之曰
③虽工艺专家 ④铁匠闻之
3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若能拆之而后合之,则酬以重金。
38.有人用“德艺双馨”来评价铁匠王某,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39.请说说【甲】【乙】两文画线句分别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案】35.所作古戈/几能乱真 36. 慢慢地 对……说 即使 听闻、听说。 37.
①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②你如果能先拆解,然后再组合起来,我就用重金作为酬劳。 38.同意,①技艺精巧;②面对传教士的利诱,不为所动,热爱祖国。 39.
①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康肃射技的不在意、勉强认可的心理。
②表现王铁匠面对传教士的挑衅不卑不亢,沉着冷静的心理。
【分析】3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所做的古代长戈几乎能够以假乱真。“所作古戈”是主语,“几能乱真”是谓语,中间可以断开,故根据句意以及断1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所作古戈/几能乱真
3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慢慢地用勺子舀起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徐:慢慢地。
②句意为:对他说。语:对……说。
③句意为:即便是工艺专家。虽:即使。
④句意为:铁匠听到后。闻:听到、听说。
3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尔:你。安:怎么。轻:轻视。射:射箭的本领。
②若:如果。拆:拆解。而:表顺承,然后。则:就。以:用。
38.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首先表态,同意;然后结合具体文章内容谈理由即可。
乙文第①段“铁匠王某,人无不以巧匠呼之。有新奇诡怪淫巧之物敝,不能自理,则往修之,巧匠无不井井焉,如未敝者,虽极巧之物,曾未足以难巧匠也。间能伪作古铜器,篆刻花纹,尺度形式无一差者,所作古戈几能乱真”意思是:有个姓王的铁匠,人们没有不用巧匠称呼他。有新奇古怪精巧的物品坏了,自己不能修理,就去找王铁匠修理。王铁匠没有不有条理的修好的。如没有毁坏,即使是非常精巧的物品,也不足以为难巧匠。偶尔还能伪造古铜器,雕刻花纹,尺度和形式没有一点差别,所做的古代长戈几乎能够以假乱真。据此可知王铁匠技艺精巧;
乙文第②段“我华人也,安能为外国用?虽万金,不屑也”意思是:我是中国人,怎能够被外国人所用?即使是万两黄金,我也不屑。据此可知王铁匠面对传教士的利诱,不为所动,热爱祖国。
根据以上可知用“德艺双馨”来评价铁匠王某十分恰当。
3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
①“睨之久而不去”意思是: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据此可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康肃射技的不在意、勉强认可的心理。
②“铁匠若无事然”意思是:铁匠好像没事的样子。结合“盖此枪为最新式者,虽工艺专家,或未能明其构造也”意思:原来这把枪是最新的式样,即便是工艺专家,有的也不能明白其中的构造原理。可知句子表现王铁匠面对传教士的挑衅不卑不亢,沉着冷静的心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可与之媲美,他也因此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艺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康肃公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舀起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他奥妙,只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让老翁走了。
乙:有个姓王的铁匠,人们没有不用巧匠称呼他。有新奇古怪精巧的物品坏了,自己不能修理,就去找王铁匠修理。王铁匠没有不有条理的修好的。如没有毁坏,即使是非常精巧的物品,也不足以为难巧匠。偶尔还能伪造古铜器,雕刻花纹,尺度和形式没有一点差别,所做的古代长戈几乎能够以假乱真。
铁匠因为巧的缘故被西洋某教士听说,传教士就拿着西洋最新生产的一种枪,对他说:“你如果能先拆解,然后再组合起来,我就用重金作为酬劳。”原来这把枪是最新的式样,即便是工艺专家,有的也不能明白其中的构造原理。铁匠好像没事的样子,全部将其拆解开,不到一天就又把它组合了起来,并且能够说出其中的构造原理。这个传教士没有什么能够难住他,但是内心对他十分折服,就答应给他大量黄金,邀请他到西洋的一家工厂。铁匠听到后,说:“我是中国人,怎能够被外国人所用?即使是万两黄金,我也不屑。”某传教士也无可奈何。
九(2024·江苏徐州·一模)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乙】
凡战者,以正合①,以奇胜②。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节选自《孙武·孙子兵法》,有删节)
[注]①正合:以正兵抵挡敌人。②奇胜:集中主力从敌侧后寻其弱点,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丙】
高祖自淮南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作歌,令儿皆和习之。沛宫,又名“歌风台”,今县治东南旧泗水岸,数毁数筑。明唐寅伯虎,尝游此台并赋诗于其画,诗云:“此地曾经王辇巡,比邻争睹帝王身。世随邑改井犹存,碑勒风歌字失真。仗剑当时冀亡命,入关不意竟降秦。千年泗上荒台在,落日牛羊感路人。”虽物是人非,伯虎慨之,甚矣!
4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奇 正 相 生 如 循 环 之 无 端 孰 能 穷 之
4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融亦以为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 悉如外人
C.数毁数筑 珠可历历数也
D.故善出奇者 既克,公问其故
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1)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
(2)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43.请赏析【丙】文古诗的最后两句。
44.下面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写了战争,但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B.【乙】文主张战斗时只要分散敌军兵力就能一招制敌,【丙】文虽未提及战争,但能感受到唐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C.【甲】文以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则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兵法的奥妙。
D.【甲】文用苻坚的大败告诫我们不可骄傲轻敌;【丙】文中的“歌风台”,汉高祖刘邦曾于此饮酒放歌,后人筑此台以纪之。
【答案】40.奇 正 相 生 /如 循 环 之 无 端/ 孰 能 穷 之 41.B 42.(1)只需退军,让他们渡过淝水,然后我率领几十万铁骑向水边(进军)
(2)结束了又重新开始,日月(的出没或循环或运转)就是这样。 43.历经千年的泗水之上,早已废弃的荒台还在,如今却只能看到牛羊在落日下徘徊,给路过的人带来无尽的感慨。此句借景抒情,给人以凄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唐寅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感慨。 44.B
【解析】4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分析,“奇正相生”是主语,故在“生”后断句;“如循环之无端”中“如”是谓语,“循环之无端”是宾语,故在“端”后断句;再结合句意“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哪里能穷尽呢”可断句为: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4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A.这样,指示代词/……的样子,助词;
B.都是副词,全,都;
C.数量词,几次/动词,数;
D.所以,连词/原因,名词。
故选B。
4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但(只),却(退),令(让),以(率领)”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终(结束),复(又,再),是(这样)”要理解正确。
4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千年泗上荒台在,落日牛羊感路人”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历经千年的泗水之上,早已废弃的荒台还在,如今却只能看到牛羊在落日下徘徊,给路过的人带来无尽的感慨。这两句诗借景抒情,带给人凄凉的感觉,表达了唐伯虎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感慨。
4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B. “【乙】文主张战斗时只要分散敌军兵力就能一招制敌”分析不正确。结合【乙】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可知,【乙】文主张战斗时以正兵作正面交战,用奇兵集中主力从敌侧后寻其弱点,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并不是说“战斗时只要分散敌军兵力就能一招制敌”。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并临淝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乙】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集中主力从敌侧后寻其弱点,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哪里能穷尽呢?
【丙】高祖回京途中,路过沛县时停留下来。在沛宫置备酒席,召集老友和乡亲们都来一起纵情畅饮,写了一首歌,让儿童都来跟着学唱。沛宫,又叫做“歌风台”,现在在沛县东南方向以前的泗水岸边,几次被毁坏又几次重建。明朝唐寅,即唐伯虎,曾经在这里游玩并且还画了一幅画并题诗其上,诗上写着:“此地曾经王辇巡,比邻争睹帝王身。世随邑改井犹存,碑勒风歌字失真。仗剑当时冀亡命,入关不意竟降秦。千年泗上荒台在,落日牛羊感路人。”虽然物是人非,唐伯虎很是感慨!
十(2024·江苏常州·模拟预测)阅读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善骑射。初为猎郎,门下奏事,以敏正称。太宗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
世祖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
上谷民上书,言苑囿过度,民无田业,乞减太半,以赐贫人。弼览见之,入欲陈奏,遇世祖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乃起,于世祖前捽①树头,掣②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世祖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实在朕躬,树何罪?置之!”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其所奏,以与百姓。弼曰:“为臣而逞其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世祖遣使者召之。及至,世祖曰:“卿其冠履。吾闻筑社之役,蹇蹶③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民者,虽复颠沛造次④,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古弼直谏》)
注释:①捽:揪住。②掣:拽。③蹇蹶:手忙脚乱地。④颠沛造次:挫折,鲁莽。
4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闻寡人之耳者
(3)以敏正称 (4)置之
(5)弼具状以闻
4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
47.弼性直敢谏,颇得太武帝宽容。文成帝即位,因议论不合旨意而获罪,令人扼腕叹息。请结合两文内容,从劝谏方式角度对古弼进行善意提醒。
48.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用倒装句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炼含蓄,意味深长。
B.甲乙两文都用排比的句式层层递进内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C.甲文“皆以美于徐公”的“美”,与乙文“帝奇弼公直”的“奇”用法
D.甲乙两文中齐威王与世祖都是善于纳谏的明君。
【答案】45. 的确、实在 使……听到 著称、闻名 放开 详细 46.(1)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2)于是到公车府,脱了帽子,赤着脚,弹劾自己并请罪。 47.示例:古先生,您好!您直言不讳,为民请命,实在令人敬佩。但刘树大人无辜遭打,您劝谏方式容易得罪他人,古有邹忌设喻推理(以小见大、类比推理),以家事喻国事,委婉讽谏,使人易于接受。先生,不妨试之? 48.B
【解析】4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诚:的确、实在;
(2)闻寡人之耳者:传到我耳朵里使我听到。闻:使……听到;
(3)以敏正称:凭着敏捷正直著称。称:著称、闻名;
(4)置之:放开他吧!置:放开;
(5)弼具状以闻:古弼将事情详细报告皇帝。具:详细。
4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重点词语:期年:满一年;欲:想要;
(2)重点词语:乃:于是;诣:到,前往;劾:弹劾。
4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委婉劝谏,由日常的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让齐威王欣然领悟。而古弼性直敢谏,所以可以结合邹忌的劝谏方式对他善意提醒。
示例:古先生,您好!您性直敢谏,实在令人敬佩。但是“伴君如伴虎”,在实际生活中,面对不同的劝说对象,可以采用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的劝说方式。可以像邹忌一样设喻推理,以家事喻国事,委婉讽谏,这样对方更易于理解接受。
4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有误,乙文并没有用排比的句式;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古弼,是代国人。年轻时忠厚谨慎,擅长骑马射箭。起初担任猎郎的官职,后来担任门下奏事,凭着敏捷正直著称。明元帝嘉奖他正直而有能力,赏赐他的名叫“笔”。后来改名为“弼”,意思是说他有辅助君王的才能。
太武帝登位,他凭着功劳授职为立节将军,赐给灵寿侯的爵位。
有个上谷人上书朝廷,说帝王畜养禽兽的园地占地太多,人们没有田地产业,应该削减大半,用来赏赐给贫困的人。古弼进宫想向皇帝陈奏,遇上皇帝跟给事中刘树下棋,没心思听政事。古弼在旁边坐了很久,没有机会将事情报告皇帝。他于是站起身,在皇帝面前揪住刘树的头,把他拉下坐床,用手打他的耳光,用拳头捶打他的背,说:“朝廷没有治理好,实在是你的罪过。”皇帝大惊失色,放下棋子说:“不听你的报告,是我的过错。刘树有什么罪!放开他吧!”古弼将事情报告皇帝。皇帝认为古弼公心刚直,很不寻常,都同意了他的奏事,把土地送给了老百姓。古弼说:“作为臣子在君主面前任性表达意愿,不是没有罪过。”于是前往官署,摘下官帽,赤着双脚,弹劾自己,请求处罪。皇帝派遣使者召见他,等到了之后,世祖对他说:“您戴好帽子,穿好鞋子。我听说修筑寺庙,人们磕磕绊绊的修筑它,仪表端庄的侍奉它,神就给人福气。既然如此,那么您有什么罪呢?从今以后,如果有利于国家,对国家有益,对人民方便的事,即使再鲁莽,您都去做,不要有所顾忌。
十一(2024·江苏苏州·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①,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②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③,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节选自《亭林文集》)
[注释]①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②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③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49.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复书曰 (4)未尝一日忘天下也
50.翻译下面句子。
(1)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51.甲、乙两文段主旨都是劝学,两文段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52.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段,你汲取了哪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答案】49.(1)热水(2)同“披”,穿(3)写书信(4)曾经 50.①有生以来所认识了解的朋友,因为贫穷或以为自己衰老而渐渐丧失志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个。
②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51.乙文顾炎武用孔子晚年不忘学习的例子,来劝说人们人年龄大了也需要不断地学习。甲文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52.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习要勤奋、刻苦、专注。
【解析】4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仆人给我灌下热水。汤:热水;
(2)句意: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被:同 “披”,穿;
(3)句意:给我回信说。书:写书信;
(4)句意:没曾有一天忘记关心天下大事。尝:曾经。
5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特殊情况。重点词有:
①见:认识;以:因为;遂:就,于是;衰颓:衰老而渐渐丧失志气。
②余:我;缊:乱麻;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5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甲文:根据“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可知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苦环境与条件下(通过衣食住行方面与同舍生作比较)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乙文:根据“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可知,用孔子晚年对学习的态度,来劝说人年龄大了也要学习。
52.本题考查启示。
甲文:宋濂用自己勤奋读书的经历来勉励马生,根据“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可知告诉马生要勤奋、刻苦、专注。
乙文:根据“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可知,用孔子晚年对学习的态度,来劝说人年龄大了也要学习。
故受到的启示是: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馆,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有生以来所认识了解的朋友,因为贫穷或以为自己衰老而渐渐丧失志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个。史可程是一位君子,长时间居住在江东,有没有丧失志气的感叹呢?过去在泽州的时候,得到我的一首诗,读后深有感触,于是给我回信说:“年纪大了就要休息了,能没有倦怠吗?”这句话说得不对。孔子曾经说过“回去吧回去吧”,他没曾有一天忘记天下大事。所以君子的学习,直到死了才会停下来。
十二(2024·江苏南通·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条示龙场诸生(节选)
王阳明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①于志者。
今学者旷废隳惰②,玩岁愒时③,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④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于为恶为小人? ”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注释】①本:当作根本。②隳惰:性情散漫。③玩岁愒(kài)时:虚度光阴。④乡党:乡亲。
5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三处)
故 立 志 而 圣 则 圣 矣 立 志 而 贤 则 贤 矣
5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含义。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 ②虽百工技艺:
②见弟悦之: ④诸生念此:
5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
56.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和手法的异同点。
【答案】53.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54. 励:振奋。 虽:即使。 悦:对……感到高兴。 诸:众,各。 55.(1)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
(2)志向不树立,就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 56.内容上都告诫要立志,不同的是《诫子书》还告诫要学习、惜时。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教条示龙场诸生》还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解析】53.本题考查断句。句意: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分析句意可知,“则”是句中连词,其前应断开。“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是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故断句为: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5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振奋精神。励,振奋。
(2)句意:即便是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虽,即使。
(3)句意:兄弟对此感到主高兴。悦,对……感动高兴。
(4)句意:各位同学想到这点。诸,众,各。
55.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如,像。之,的。衔,衔环。
5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第一篇文本中的“非志无以成学”和第二篇文本中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可知,两文在内容上都告诫要立志。
根据第一篇文本中的“非学无以广才”“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本文还强调了要学习,要惜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