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6 18:1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南北朝时期,崔、卢、王、谢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褓,已被“冠带”。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官员素质普遍下降 B.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C.出身决定行政能力 D.中央威望受到冲击
2.北宋真宗、仁宗年间,原来的注疏经学不受待见,社会上兴起了以新见地解读经书真意的新学风,这种风气逐渐风靡天下,形成所谓的“宋学”,这个学界动态很快反映到朝廷政策之中,就有了新科明经考试制度。由此反映了宋代( )
A.科举制度的功能弱化 B.科举制适应时代发展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3.科举制下,士族不再具有长期稳定的政治地位,即使他们通过科举身居高位,在短时期内几代显贵,最终也难以避免宦海浮沉的不幸遭遇,不能再倚仗特权地位“平流进取,坐至公卿”。这说明科举制
A.排斥了士族进入仕途 B.造就了高素质文官群体
C.剥夺了士族仕途特权 D.导致官员冗滥局面出现
4.下表所示为商朝、周朝和汉朝选拔官吏的标准。这些标准( )
商朝“三宅三俊” “三宅三俊”的标准,即从行政、民事、执法三方面,要求官吏德才兼备、名副其实
周朝“六德六行” 所谓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所谓六行,即孝、友、睦、姻、会、恤
汉朝“四科”“四行” 所谓“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决断”。所谓“四行”,即“质朴、敦厚、逊让、节俭”
A.反映出当时的官吏考核体系较为完备 B.凸显统治者对官员综合素质的重视
C.表明中央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深入 D.强化了地方政府对百姓的思想控制
5.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历代君主都在这一方面有所建树。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上述材料旨在强调官员选拔中
A.选官权由君主掌控 B.选官标准从未改变
C.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D.所选人才才艺出众
6.史书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受爵赐田
7.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一月,汉文帝下诏说:“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九月又下诏说:“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这反映出( )
A.汉文帝对人才的渴望 B.察举制已经基本确立
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性 D.政府重视官员的素质
8.北宋仁宗时期,在中央设置台谏,其官员必须有京朝官的资格,且当过地方官。仁宗曰:“事行之于天下以为不便,则台谏得言其失,于是改之为易。”据此可知,设置台谏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治理效力 C.削弱宰相权力 D.防止地方专权
9.东汉顺帝临时抽调八位“风俗使”“分行天下”,对“刺史、二千石有赃罪显明者”,要求通过驿马立即上报,直达皇帝,取旨处理,县令以下则就地“收举”。据此,“风俗使”在当时( )
A.保证了监察的规范有效 B.拓宽了对地方监察的渠道
C.缩小了基层治理的权限 D.体现了法律儒家化的趋势
10.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11.秦朝和隋朝都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不乏影响后世深远的制度建设和工程建设。以下分别属于秦朝、隋朝的制度建设的是( )
A.长城、大运河 B.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C.郡县制、科举制 D.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
12.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元朝首次科举顺利举行,科举考试“举人以德行为首,试艺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考试科目“以程试之法,表章六经,《四书》专以周、程、朱之说主,定为国是”。元朝关于科举的规定( )
A.恢复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B.容易导致学术思想的僵化
C.意在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改变了重武轻文统治政策
13.有学者认为,隋唐之后,土就不是地主阶级贵族,而只是“四民之首”,也就说,隋唐之后,中国只有士而没有士族。这主要是因为( )
A.士的崛起和政治地位的提高 B.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C.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D.世卿世禄制日益没落
14.东汉时期某人,白日耕作,夜晚苦读诗书,几次投书给当地官员与朝廷自荐都没有下文,他打算一辈子耕田终老。此人的仕宦之路主要受到当时哪~体制的掣肘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5.唐代出现了以山林、寺院为中心的大规模的民间讲学组织——书院,书院不但有名师,有图书,有学舍以居诸生,而且有仓縻以给诸生。这说明唐代( )
A.私学教育繁荣 B.科举取士的衰落 C.教育体系完善 D.社会教育多样化
16.汉朝建立之初无为而治,中央各部门与地方各郡(国)县人才济济,像贾谊这样的大才子也被闲置。汉初任用官员的主要依据是
A.考试成绩 B.军功爵位
C.考核品级 D.出生门第
17.据史书统计,唐朝近三百年历史中,宰相的人数近400人,出身士族占65.8%,非士族出身仅有34.2%;到了宋朝,科举出身的宰相达到了87%以上。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士族退出了政治舞台 B.宰相权力大幅度提高
C.社会流动性逐渐增强 D.官员选拔日趋多样化
18.唐代科举制规定:凡在礼部考中进士者,均须在吏部再考一次,主要考“身、言、书、判”。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重视选拔法律人才 B.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 C.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D.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19.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监察体制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地方督抚定期在十道监察区巡回监察
B.六科给事中主要负责纠察内外百官
C.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
D.监察御史开代表皇帝巡行地方之先例
20.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京官和在外知县中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清代( )
A.注重官员能力资历 B.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C.监察官员地位崇高 D.注重对监察官员的经费投入
二、材料分析题
21.史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摘编自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精神的当代价值》
史料二 为适应封建统治的发展,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袭明制,设都察院为其中央监察机关,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地方监察沿用明制。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一部监察法典,标志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及原因。
22.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朝代 时间 主要制度
西周到春秋 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476 世官制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举荐、军功授爵
汉代 公元前202—公元220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220—581 九品中正制
隋唐—明清 581—1912 科举制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表格中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阶段划分的依据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及其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唐书》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选官标准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三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义?
(3)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C
6.D
7.A
8.B
9.B
10.B
11.C
12.B
13.C
14.B
15.A
16.B
17.C
18.A
19.C
20.A
21.(1)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
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2)表现: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体系;制定了完备的监察法规等。
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加强君权的需要;对前代机构和法规的继承与发展等。
22.(1)阶段划分与标准①商周至春秋时期:选官制度为世官制,选官的标准主要是以血缘标准为依据,实行世袭制,原因是分封宗法制的推行;②春秋战国至汉武帝统治时期:选官制度为军功爵制,选官的依据为军功大小,原因是分封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兼并争霸战争不断,各国变法改革;③西汉武帝时期至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为察举制,选官的依据为品德、孝廉,原因军功爵制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④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为门第高低,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地主阶级内部有士族、庶族之分;⑤隋唐至1912年为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为才学。原因是士族阶层衰落,庶族势力壮大。
(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
23.(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官标准:察举以德行(或孝廉)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家世)为标准;科举制以考试成绩(或者答才学、才能、学识都可以)为标准。
(2)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启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