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12年1月5日,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世界各国发布《对外宣言书》,指出:“吾中华民国全体,今布此和平善意之宣言书于世界,更深望吾国得列入公法所认国家团体之内,不徒享有种种之利益与特权,亦且与各国交相提挈,勉进世界文明于无穷。”材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此宣言书的目的是
A.得到列强财力上的大力援助 B.获得列强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C.希望列强给清政府施加压力 D.按照英美模式建立共和政府
2.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那么,新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仅仅在这一个多月前,同盟会还坚决抵制内阁制,主张总统制,但随着临时参议院改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立即改弦更张主张内阁制。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
A.国会只是党派争权的工具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革命派没有得到美国支持 D.同盟会缺乏统一的领导
4.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得到初步实现是在( )
A.戊戌变法 B.兴中会成立 C.同盟会成立 D.中华民国成立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该规定意在( )
A.明确三权分立原则 B.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
C.成立民国临时政府 D.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6.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抗日战争时期,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B.中共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C.敌后抗日根据地日益扩大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7.唐宋以来,中国古代继承案件审理便遵循一个基本规则,即“以宗祧继承为主,以诸子均分原则为辅”。民国初年法律遵循的是新式“私有财产神圣”的精神,将继承人看作为“有继承权的人”,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继承的权利。这种变化( )
A.表明宗族的社会影响力弱化 B.反映出司法领域向近代化迈进
C.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观念 D.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
8.1933年初,中央苏区财政部长邓子恢代表政府发行了借谷证,政府发行这一凭证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应对敌人经济封锁
C.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D.实践工农武装割据
9.国旗通过一定的样式、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下图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旗,对其政治理念的变化理解正确是
A.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B.“满族独尊”——驱除鞑虏
C.君权共享——民族平等 D.“朕即国家”——五族共和
10.红军公田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分给家在白区的外籍红军的田地。外籍红军在苏区内分得公田,由当地政府派人代耕,收获的稻谷由外籍红军自处,有的寄回家用,有的留作退伍后的耕种基金,也有的自发贡献给苏区。该措施( )
A.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B.维护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团结
C.践行了耕者有其田的纲领 D.凸显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属性
11.阅读华北人民政府组织系统表,可以得出华北人民政府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B.坚持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权分立原则
C.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D.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原则
12.1912年4月,孙中山向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1783年12月,华盛顿向大陆会议辞去了他所有的公职,回家务农……。孙中山和华盛顿放弃手中权力的共同原因是
A.维护革命成果,防止专制再现 B.以退为进,再谋大业
C.反革命的威逼,不得以为之 D.内讧所致,以退为进
13.中央苏区时期,党和政府通过演讲、贴标语、发传单、演戏等方式宣传动员选举运动,在第三次选举中,选民除了病的、放哨的、坐月子的、外出办货的外,基本都参加了选举,选举参与程度达到80%以上。据此可知( )
A.民主选举运动保障了工农的权益 B.宣传动员关系选举运动的成败
C.中央苏区民众选出了自己的政府 D.中央苏区的民主建设有所发展
14.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有: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解放军、全国总工会、青年团、全国妇联、学联以及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宗教界等方面代表662人。这说明
A.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B.新政协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 D.政治协商制度得以初步确立
15.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河北省召开。会议在真正平等、直接普遍的无记名投票的原则下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的领导机构。根据选民的文化状况,投票采用“豆选法”。选民赞成哪位候选人就在他背后的碗里放入一粒豆子,最后选举结果取决于候选人得豆的多少。这一做法( )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实现了工人当家作主愿望
C.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D.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16.抗战时期,大批外国人造访陕甘宁边区,英国记者斯坦因指出,延安“参议会是由延安市的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选举出来的”,并且“绝对诚实、自由、平等,绝没有旧日的贿赂、强迫、暴行等现象”。世界学联代表团团长傅路德说:“边区的司法系统中充满着平等与正义的精神。”这说明了( )
A.边区政府的政权建设得到群众赞许 B.边区政府的政权建设适应抗战需要
C.边区政府的民主法治建设成就突出 D.边区政府的经济政治建设取得成效
17.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上述政策( )
A.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放弃了党对民主政权的领导权 D.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18.1912年12月,中华民国举行了参众两院议会首次选举。经统计,两院席位的选举结果如下:民主党得到24席、统一党得到24席、共和党得到175席、国民党得到392席、跨党和无党者得到255席。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得益于革命打碎了旧的体制 B.标志共和制在中国的诞生
C.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D.说明民主选举的基础广泛
19.如表为1941年年底晋西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委各级干部成分情况统计表。这一干部成分构成 ( )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其他
县长 4.3% 26.1% 39.2% 13.3% 17.1%
县科长、干事 8.1% 28.6% 31.9% 26.2% 5.2%
区长 4.4% 23.6% 42,7% 25% 4.3%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体现了全国联合抗战必胜的信念
C.有利于消除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 D.适应了中国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20.下图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部分会议记录。
据此可知( )
A.新政协是一个多党合作的民主组织 B.新政协是人民为核心的政权组织
C.新中国实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D.新政协议事具有民主政治的特点
二、材料分析题
21.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人确信他们人人都有平等任职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在一些方面与现今的民主根本不同。所有的妇女、侨居的外邦人和奴隶全被排斥在外。……虽然雅典人是如此不情愿被少数富人或有威望的人所统治,但对全体公民的政治素质又如此信任。更引人注意的是,所有重要的政治决策均要得到公民大会多数亦即参加会议的多数公民同意。这种严格遵守多数统治的原则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最明显的优点是公平,而最明显的缺点是考虑欠周的感彩可能会影响决策。
——据【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Ⅰ)改编
材料二 独立革命时代美国共和派所创造的美国民主政治带有一种可贵的特色,那就是“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的并重。所谓“原则民主”,指的是一种把民主当作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而加以赞美的态度;而“程序民主”指的则是一种把民主当作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来予以认同的态度。然而,美国的民主直到今天也不能说是真正的民主,不过,当时的美国民主制尽管还存在着无数的局限性,却无疑是18世纪末的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并且最有前途的政治制度。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人人都有平等任职的权利”的实践形式,并简要概括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的明显缺陷。
(2)材料二中美国共和派所创造的“程序民主”体现于哪个重要的文献之中?结合所学,概述建国初期美国民主制度“还存在着无数的局限性”的事实。
(3)据材料三,概括《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22.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历经磨难,开辟中国特色道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创建根据地一年多来,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当初对于上井冈山,党内有非议;跟随上井冈山的人,也有对红军能不能站住脚持怀疑态度者。
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必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予以回答。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
材料二 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实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围绕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任务,国家需要在集中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人民民主,健全国家民主制度,以便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所面临的困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是如何回答这个“理论问题”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54年间我国“健全国家民主制度”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23.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
材料二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摘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
(2)根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的观点并指出其主要意图。
材料三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3)对材料三的观点提出你的看法。
材料四
(4)这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B
2.D
3.B
4.D
5.B
6.D
7.B
8.B
9.D
10.D
11.C
12.A
13.D
14.B
15.D
16.C
17.B
18.A
19.D
20.D
21.(1)形式:抽签选举;轮番而治。
缺陷: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范围有限,众多妇女、外邦人、奴隶排除的民主之外: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会出现多数人的暴政或影响国家的决策。
(2)文献:《1787年宪法》
事实: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黑人、印第安人和妇女没有取得与白人男子相同的政治权利,(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3)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2.(1)困难:党内部分人士的非议和怀疑;白色政权的包围;缺少正确理论的指导。
回答:毛泽东先后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举措:1953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和组织基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1954年12月,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政治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经济上,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政治保障。
23.(1)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
(2)观点:当今法度不合时宜,应效法先王之政。
意图:托古改制,宣传变法,争取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材料三反映了谭嗣同甘愿为变法献出生命,用鲜血唤醒民众,激励后人。这种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精神,可歌可泣,让人肃然起敬。
(4)现象:由20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到90年代物资丰富,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实现了资源的市场配置,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