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时长 40分钟
教学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 部编初中教材第13课对应2011版课标“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之前的第8、9课描述了西欧庄园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这节课是接叙,而后再接文艺复兴、探寻新航路、早期殖民掠夺、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和第一次工业革命。逻辑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发展起来的,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内源产生。以前教材是从圈地运动和殖民掠夺讲资本原始积累,或从文艺复兴和开辟新航路说起,或强调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回避了最根本的问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如何产生的。该课属于本书中较难的一课,如何清晰且生动的讲述这一课是本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比起以前的初三学生来说,因为教材的改编以及学业水平测试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加强,该届初三历史学生具备基础的历史史实理解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但鉴于本课的难度偏高,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未免会难以消化,故而改课将分为两个课时来讲解。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出发,通过新的生产经营关系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认识到新的生产方式必然伴随新的生产关系这一观点。 时空观念: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经营关系和封建主义生产经营关系的对比,明晰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坐标。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等相关资料,认识资本主义萌芽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新的生产经营关系各自的特点。对史料进行分层解疑,推理辨析,抽象归纳,进而获得有效信息。 历史解释:要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史料的辨析,学生能够客观论述庄园经济衰落的愿意及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意义,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看法。 家国情怀:认识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萌芽这三种不同时间阶段“人”的地位的不同变化,感悟人的价值。
教学重点 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庄园经济的衰落和垦殖运动的流行),手工业发展的过程。
教学难点 租地农场、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城市和农村的不同体现、阶级结构的变化。
教学资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相关网络资源、图片、史料、课件。
教学用具 黑板、板擦、白板、粉笔、投影仪。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启发法、展示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提问。
教学过程及内容 【新课导入】展示以下图片,提问:两则图片分别反映了我们之前所学的什么制度? [学生活动]回答:图一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图二是西欧封建庄园。 [过渡]我们都知道这是中世纪时期西欧延续很久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但是到了中世纪晚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新课学习】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西欧庄园经济的衰落和瓦解(背景) [自主学习]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第60-61页,并以接龙的形式回答问题,检测自学效果。 [教师活动]提问:1.垦殖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果 2.这项运动都是由什么人参与的 3.他们为什么参与垦殖运动 [学生活动]自学后回答提问。 [小结1] 背景1:垦殖运动的开展使得耕地面积扩大,农民的地位因此上升,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材料研读] 材料一:新垦区与旧庄园彼此不相干,就像两个不同的世界一样。居民几乎全部都是自由农民,新垦区的治理模式不是人的的依附关系,不需要交纳捐税,他们只需缴纳一笔资金,就可以获得耕地和获得房屋的居住权。新垦区对附近的庄园农奴颇具吸引力。1150年道恩斯修道院有36人,100年后增加到1248人。 ——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教师活动]讲解材料并提问:既然新垦区对原有的庄园农奴来说如此有吸引力,那么原来封建庄园里的农奴会为了迁到新垦区作出怎样的努力呢? [学生活动]回答所提及问题。封建庄园里原来的农奴:①给封建主缴纳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有了劳动自由支配权;②给封建主缴纳迁徙税,离开庄园,有了人身自由权。 [教师活动]讲解这样缴纳货币,以货币为纽带的土地关系叫做货币地租。 [小结2]背景2:货币地租的流行——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材料二: (表格) [教师活动]这张图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情况? [学生活动]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土地集中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小结3]背景3:小块经营不适应新的趋势。 [过渡]原有的经营方式已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那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幻灯片展示课本内容: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和一些农场主开始以新的方式经营农业,而破产农民则不得不沦为雇佣劳动者。) 提问:这里所指的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是什么? 租地农场。 租地农场: [综合探究] [小组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提问:根据课本,租地农场是怎么运转的?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并画出过程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画出过程图。 教师通过思维导图总结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如图) [材料分析] 材料一:英国的租地农场出现的最早,也最典型。在租地农场,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有的提供一部分经营资本;经济实力较强的实际经营者承租土地,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其余资本,使用少量雇佣工人来耕种土地。到16世纪末,英国已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阶层,土地所有者、租地农场主、雇工之间彼此签订契约,按规定的比例分配产品。据统计,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比是1:10。 材料二: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和契约关系。” [教师活动]解读两则材料,并提问: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大家觉得租地农场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 [小结]租地农场的特点: 1.打破了封建庄园式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了新的以货币为纽带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材料一) 2.更多的为市场生产。(课本) 3. 租地农场和农业工人之间实际上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体现了欧洲早期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 [过渡]我们了解了农村出现的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那么城市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又有怎样的改变呢? 手工业的发展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书61页至62页的内容,在老师的带领下归纳出手工业发展的过程。 [教师活动]为学生提供时间观念上的思路: 首先,手工业 ,另一方面, 。接着到了13世纪,分工开始 。再后来,农民开始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 ; 在此基础上,最后形成了 。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后回答填空: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为了适应市场而生产、细化、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 [小组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提问:根据课本,农村中的手工工场是如何由分散逐渐走向集中的?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并画出过程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画出过程图。 教师通过思维导图总结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如图) *教师引导时着重点在“商人”的产生。 [教师活动]总结:商人的出现使得他们与工人之间形成了彻底的雇佣关系,这就是集中手工工厂出现的最主要原因。而这样的雇佣关系就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性质。 [衍生/概念辨析] 明确分散手工工场和集中手工工场概念上的不同。 [过渡]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对于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社会有怎样的影响?自行思考,下节课我们请同学们来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第14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西欧庄园经济的衰落和瓦解(背景) 1.垦殖运动 2.货币地租 3.小块土地的经营不适合新的趋势 (二)租地农产 1.背景 2.经营模式 3.特点 (三)手工业的发展 (副板书)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两种)-手工工厂(延伸扩展)
作业 思考: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对于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教学反思 逻辑线索不够清晰;学生跟不上思路。 讲解过于干燥,学生参与度不高,有打瞌睡的现象。 做笔记的时间没有留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