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7 06:2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
课题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R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读“凑”“喵”“孵”等生字词,会写“蜘蛛、暴晒、墙”等生字词,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文中语言描写的语句,分析老屋的形象。根据故事结尾发挥想象,进行猜想。 3.学习老屋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培养阅读兴趣,体会阅读的乐趣。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分析老屋的形象。根据故事结尾发挥想象,进行猜想。 教学难点:学习老屋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培养阅读兴趣,体会阅读的乐趣。
学习评价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读法(齐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法;问答法。
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老屋和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的插图,并提问:同学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屋 老屋和这些小动物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好奇,都很想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全文,并圈出不会读或不会写的字词,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2.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结合课后生字词,讲解文中重点字词。 明确:凑、喵、孵、蜘蛛、暴晒、墙、饿、饱。借助PPT,教师示范朗读、书写。 3.教师学生齐读、个读重点字词,检查听课效果。 4.默读课文,请用自己的话试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明确:每当老屋准备倒下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就依次出现,请求老屋不要倒下以帮助他们,老屋一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一直没有倒下。(板书:老屋) (三)深入研读 1.教师请学生小组讨论:老屋和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之间都发生了有趣的故事,你最喜欢哪个 说说喜欢的理由。 明确:老屋帮助小猫躲雨的故事。当小猫提出想在老屋里面躲雨时,老屋没有推辞,爽快地答应了。文中“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这些都可以看出老屋的年老,即使老屋年事已高,它仍然热心地帮助了小猫,可以看出它的慈祥、乐于助人。(板书:小猫) 老屋帮助老母鸡孵小鸡的故事。当老母鸡提出想在老屋里孵小鸡时,老屋没有推辞,爽快地答应了。文中“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这句话中“低头看看”“我就再站二十一天”都可以看出老屋的慈祥、耐心和乐于助人。(板书:老母亲) 老屋帮助小蜘蛛的故事。当小蜘蛛提出想在老屋里安心织网抓虫,老屋仍然没有推辞,爽快地答应了。文中“一个小极了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不注意根本听不到”,这句话可以看出小蜘蛛的渺小,而面对渺小的它,老屋却没有忽视它,而是“低头看看,眼睛眯成一条缝:‘哦,是小蜘蛛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会儿。’”,老屋答应了小蜘蛛的要求。(板书:小蜘蛛) 2.教师依据学生讨论,提问:根据以上的讨论,文中的老屋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 明确:慈祥、善良、耐心、乐于助人。(板书:慈祥、乐于助人、善良) 3.教师指导并请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出文中各个人物的特色。学生同桌讨论。 明确:老屋是苍老的、慈祥的,朗读速度应该缓慢,语气低沉。小猫、小蜘蛛是可爱的、调皮的,朗读速度较急,声音洪亮。老母鸡是年老的、稳重的,朗读速度适中。此外,小猫、小蜘蛛、老母鸡都是请老屋帮忙,所以语气要诚恳。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班级分享。假如小蜘蛛的故事讲完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 老屋会倒下吗 2.你生活中有没有像老屋这样乐于助人的人 如果有,请分享他(她)乐于助人的事迹。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发挥想象,班级分享。假如小蜘蛛的故事讲完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 老屋会倒下吗 2.你生活中有没有像老屋这样乐于助人的人 如果有,请分享他(她)乐于助人的事迹。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多媒体教学法;朗读法(齐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文是一个童话故事且单元导语提示要学生发挥想象,推想故事内容,因而重心在激发学生思考。而文中的老屋又是一个慈祥、乐于助人、善良的形象,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语句,体会老屋的高尚品质,培养其乐于助人的品质。本堂课的教学,教学了小学阶段的重点内容——字词,还运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此外,以续故事结尾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其阅读兴趣。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