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感受人物丰富形象》教学设计
课题 《感受人物丰富的形象》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学习目标 1.明确人物形象就是人物的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点等。 2、通过重点复习“抓细节描写”“抓典型事例”“抓侧面描写”“抓环境描写”的阅读方法,体会人物丰富的形象。 3.根据不同文本灵活选择方法,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二、评价任务 1.能明确人物形象的内涵;(目标1) 2.能通过“抓细节描写”“抓典型事例”“抓侧面描写”“抓环境描写”体会人物丰富形象;(目标2) 3. 能够根据不同文本灵活选择方法,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目标三)
三、学习内容 “感受人物丰富形象”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要求: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由此可见,抓住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外貌描写能更准确地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人物的品质、精神、特点等),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等方法则能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多年的阅读,对人物形象特点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但往往存在鉴赏方法掌握不到位,分析方法单一,人物形象概括简单,不能体现出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考试答题时不规范,要点不全等问题。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回忆学过的人物,明确人物形象内涵。(指向目标1)
回忆课文人物 概括人物形象 勇敢的小英雄雨来、视死如归的狼牙山五壮士、思维敏捷的杨氏之子……一.大千世界,既有王侯将相,又有贩夫走卒;既有英雄豪杰,又有才子佳人;作家们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用他们的生花妙笔使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各色人等,成了文章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当我们阅读文章,欣赏分析其中的人物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二.六年的学习,哪些人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三.这些人物身上有哪些品质、特点、精神? 四、感受人物形象,应抓住人物的品质、精神、特点 能否回忆出课文中的人物,说出人物的品质、精神、特点活动意图说明:回忆旧知,为本课学习作好铺垫 环节二:(一)聚焦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形象。(指向目标2)一、生读材料 起初,小嘎子抖擞精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不露一 点儿破绽。 起初,小嘎子抖擞精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二、对比两段话表达方式的不同 三、 圈画动词,朗读感悟。 四、体会人物动作描写的作用。(学生自由表达) 五、辨析动作交换:(不可以。如果交换,这两位人物的性格就错位了,小嘎子的机灵、小心与胖墩儿的敦厚、沉稳将被颠倒)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撒,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起初,小嘎子抖撒精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鼓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六、描写小嘎子的动作是“蹦”单个动作,描写胖墩儿的动作是“塌、合、鼓” 一连续动作。 1、读一读下面两段话,说一说它们描写的内容是否一样。 (表达内容相同,都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寻找战机时的动作表现) 2、同样的内容,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片段一平铺直叙,概述了两人寻找战机的过程;片段二则抓住了两人在寻找战机时的动作进行描写,具体形象地表现出了人物性格) 3、讨论:通过品味上述两段话中的动作描写,你对两位人物留下了什么印象?哪个片段更能表现这种印象? 4、辨析:如果将两位人物的动作交换一下,可以吗?刚才的印象还在吗?出示改写错位的语段。 5、师总结:动作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6、认识人物动作描写的不同形式。 7、比较:回扣动词,思考作者描写两人的动作有什么不同之处。 8、讨论:如果文章都是两个人的连续动作或单个动作好不好? 9、小结:本文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种动作描写形式,进行交叉描写,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一场激烈又不乏趣味的摔跤比赛,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了两个个性不一的孩子。 10、除了可以通过动作描写感受人物丰富多样的性格、特点外,我们会还可以抓住对人物的心理、神态、外貌、语言等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两段话表达方式的不同 准确概括出人物特点 辨析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形象 认识人物动作描写的不同形式 其他细节描写也能感受到人物丰富形象活动意图说明:重点学习多种动作描写形式,把握人物形象。(二)“抓典型事例法”(指向目标2)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1.快速浏览材料,寻找文中主要人物 2.文中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吝啬抠门) 3.从哪儿看出? 4.严监生临死时仍惦记灯油 5.总结: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往往在做事情、与别人相处时,会显出自己的特点。揣摩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分析严监生的特点 抓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例,感受人物形象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借住典型事例,体会人物形象。
(三)“抓侧面描写法”(指向目标23) 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 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知,尽皆股栗。 生思考,该段中张飞形象 批注从哪儿感受到这种形象? 思考最后一句意思? 为什么要写最后一句? 古典小说中也塑造了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很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 从神态、动作、语言中感受到张飞神勇。 从“长板桥张飞退曹军”这个情节(典型事例)中感受到张飞神勇。 最后一句“曹军闻之,尽皆股栗。”什么意思? 5、通过对曹军听到张飞声音反应的描写,侧面表现张飞神勇。复习通过抓细节描写,典型事例体会人物形象 体会怎样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四)“抓环境描写法”。(指向目标2)生画出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 思考课后思考题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背面有座窄窄的桥。 5、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6、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7、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8、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9、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出示《桥》课后思考题 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大雨、洪水、桥 这些句子能颠倒顺序吗 不能颠倒顺序,这些内容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作者反复描写洪水的肆虐能更好地展开后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回忆环境描写的作用) 结合文章谈环境描写:写出当时情况的危急,渲染当时紧张的气氛,为下文老汉父子的牺牲做铺垫,衬托老支书镇定自若、一心为民、不徇私情的高大形象。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而是服务于文章内容或主题表达的,借住环境描写可以更好地突显人物形象,有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环节设计意图: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环节三: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结构。生回忆总结方法抽生回忆今天复习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出示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理解人物并不难,课文内容读几遍, 抓住方法去分析,典型事例表特点, 细节描写品精神,侧面描写来反衬, 环境描写悟品质,赏析人物更深刻。
六、板书设计 理解人物并不难, 课文内容读几遍, 抓住方法去分析, 典型事例表特点, 细节描写品精神, 侧面描写来反衬, 环境描写悟品质, 赏析人物更深刻。
七、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