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备考:中法建交 60 周年历史热点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备考:中法建交 60 周年历史热点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6 20:3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法建交 60 周年历史热点梳理
1、近代中法文明的碰撞(了解)
(1)法国是侵华较早的列强之一
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黄埔条约》,不仅获得了英美在之前已经获得的侵略权益,而且还获得了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的权利。
(2)与英国一同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法国通过了《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掠夺了更多的侵略权益,如获得大量赔款、新开放了一一个通商口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陆传教、游历、经商,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3)发动中法战争随着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法国加强了对我国西南地区的侵略,爆发中法战争。签订《中法新约》,法国侵入中国的西南地区。(中法战争:1883-1885)
(4)参与瓜分中国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年英、法、德等八国联军侵华,1901 年,《辛丑条约》。中国最终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新中国与法国的交往
(1)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1964)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这不仅掀开了东西方两个大国间平等交往、友好合作的崭新历史篇章,也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提供了一个范例。
(2)法国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西方国家(1997)
(3)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中国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中法建交【重点突破】
1、1950-1969中法关系变化原因
①美国企图控制欧洲,欧洲开始走向一体化; ②法国实力增强,开始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
③中苏关系破裂;④中国外交思想的完善;⑤新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中法建交的意义
①中法建交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②有利于中国外交局面的改善;
③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④有助于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助于法国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目标;
⑤有利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和世界和平。
3、中法关系发展的启示
①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可以友好相处;
②中法关系经历的波折,也体现出改革开放的艰难与曲折;③新时期的中法关系将更好造福于世界人民,共同构筑更美好、更和谐的世界;
对国家关系的规律性认识:
1.国家间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本国利益,一切外交活动都围绕国家利益展开。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国家间摩擦的根源。
2.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还受到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形势等的影响。
3.国家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敌对和战争,也有各种形式的友好往来。
4.国家间关系的演变还受制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以及国内政治势力的斗争等。
中法关系
例题 1:电视《外交风云》描述了一段中法双方冲破阻碍正式建交的曲折历程,图 2、图3分别是 《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刊登的《中法建交公报》。中法建交体现了
西方国家不再看好国民政府 B.中国已经打破长期外交僵局
C.两大阵营之间展开激烈斗争 D.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例题 2: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3、( 2012·四川·21)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4、(2022.6·浙江·1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总商会于6月9日发出布告称:“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商人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五四运动的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天津
C.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
例5:(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例6:(2011·全国课标卷·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例7:(2009·四川·16)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例8:(2021·湖南·9)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DABDB ACB
9、材料分析
材料一 1949年 12月28日,法国总统奥里奥尔表示:“我认为这件事(承认新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不能等人家来逼着我们承认。"就在法国政府内部主张承认中共政权的意见趋于一致,并准备采取相应行动时,美国开始对法国直接施加压力。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更是表示:“美国国务院坚决反对法国承认共产党中国的想法……如果法国坚持这个想法,美国国务院可以改变其在印度支那事务上的态度。”当时法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对美国严重依赖,尤其是期待美国维持对法国从事印度支那战争的军事物资支持,再加上中国政府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法国决定暂时放弃对承认新中国的考虑。--摘编自黄庆华《中法建交始末--20 世纪 40~60 年代的中法关系》
材料二 1964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冲破重重阻力,以无比果敢的政治气魄,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而法方这一愿望也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积极回应。在双方共同努力和积极推动下,中法建交公报于1964年1月27日正式公布。中法建交轰动世界,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从而打破了西方对中国长期以来的政治和外交封锁。--沈孝泉《中法建交 50年:在大国关系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材料三 中法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随波逐流,不随风起舞,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习近平在中法建交 5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原因。(8分)
变化:从放弃承认新中国到中法建交。(2分)
原因:20 世纪 50年代,法国暂时放弃承认新中国。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霸主,对新中国实行遏制、封锁政策,强力干预和反对法国承认新中国;法国实力衰落,在经济和军事上对美国严重依赖;印度支那和中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20世纪 60 年代,中法建交。随着西欧走向联合,法国经济实力增强,开始摆脱美国控制,谋求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法国的影响和作用。(2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法建交的影响。(4分)
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有助于法国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目标,冲击了两极格局;打破了西方对中国长期以来的政治和外交封锁,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4分)
例题 10
材料 冷战时期,中法不满美苏对东西阵营的操纵与控制,在各自所属的阵营内“大闹天宫”成了两个“孙行者”。中法两国奉行相似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1964 年,中法宣布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后的两国关系并非一帆风顺。法国曾于 20 世纪 80年代末宣布对中国进行制裁,在一系列问题上对中国发难,并向台湾出售护卫舰和先进战机,完全违背了中法建交时双方达成的原则立场,两国关系度异常紧张。
1992年 12月,中国要求法国政府在一个月内关闭其在广州的领事馆,严格控制两国副部级以上人员来往,同时撤销两国正在谈判的重大工程项目。一时间,双方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中法各界通过不断努力,逐渐在相互理解与信赖的基础上达成谅解。2008年,法国总统萨科齐到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中法两国关系又一次“柳暗花明”,走向正常轨道并逐步向前推
进。--摘编自罗国祥《义利并重:全球新秩序下的中法关系 50 年》等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后半期至 21世纪初中法关系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1)演变:从建交到关系紧张再到走向正常化。
(2)原因:独立自主的外交共识,国际格局的演变,
(3)影响:
①中法建交--有利于我国突破美国的外交封锁,打破外交僵局。
②中法关系紧张--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和亚太地区的稳定。③走向正常化--有利于促进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
11题、(2012·上海·40)伏尔泰眼中的中国(25分)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问题:
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明清时期。因为西欧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是在明清时期过1.5亿的。
(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6分)
中国的君主和政府很开明,有完备的官僚选拔体制;中国有完善的法律,法律是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础之上的;中国尊崇孔子学说:没有宗教迷狂。
(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15分)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是对文化他者的一种理想化诠释,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投射于他者的结果。
(2008·广东·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问题:(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材料中的“中国形象”是:用道德治理国家,全国上下都注重以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中国因而长治久安。
目的:启蒙思想家希望借“中国形象”,主张以人为本,以法治国,反对封建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
(2013·福建·41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英之陆克(今译洛克)、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同人就日本人所谓书中三先生学说重译、编辑,以成是编,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摘自《清议报》(1901年)材料二 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
(1)材料一中“学理”指什么?指出“同人”对卢梭等人思想的看法。启蒙思想;指引当时中国政治变革。
(2)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
梁启超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一种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共和制不适合当时国情;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出路。但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
例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教科书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描述
时间 教科书 法国大革命的描述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尺度,为中国近代教科书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描述划分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
【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1902-1913年,把法国大革命赋予“动乱”的属性,贬低大革命的合理性。
释:清朝的统治之下,教科书的编译受到政府的控制;家纲常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自由民主等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有限;辛亥革命后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第二阶段:1924-1927年,“伸张民权”的法国大革命,高度赞扬。解释: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国民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第三阶段:1933-1939 年,关注“工农阶级”,强调法国大革命的“民族主义”精神。解释: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影响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秦汉 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 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已经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商人大量来访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长期留居中国的波斯人。
宋元明清时期
自北宋开始,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中国船队是中国南海和印度洋上最活跃的船队。宋元明时期,国内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如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出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明清时期,欧洲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科技,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丝绸之路意义
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生命线,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到沿线国家;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珠宝、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等各类农作物络绎不绝进入我国。
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丝绸之路是我国与沿线各国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欧洲近代工业革命之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炼铁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西方,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
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文明之路,丝绸之路横跨亚欧非数十国,把中华、印度、埃及、波斯、阿拉伯及希腊、罗马等各古老文明联结了起来、交融了起来。
朝贡贸易的影响
(1)朝贡贸易传播了中国文化,宣扬了国威,扩大了中国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加强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交往。
(2)“朝贡贸易”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完全建立在政府的补贴上,加剧了政府财政的开支。
(3)由于“朝贡贸易”主要是宣扬“国威”,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中国逐渐失去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4)由于“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导致了民间的走私频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古代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吸引周边国家来中国学习。
②重要条件: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宋时期对外交往频繁,明清时期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③客观条件:科技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陆路和海路两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④重要历史人物(张骞、玄奘、鉴真、郑和等)的贡献和探索、开拓进取、不畏艰辛的精神。
中外交往主要方式
互派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使);宗教传播(如印度的佛教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随佛教传入中国);战争(如蒙古西征将中国的印刷术和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官方(如明朝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
①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②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
③文化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影响
(1)对中国:兼收并蓄的政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2)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源源不断地外传,推动了整个世界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文明进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例2:(2014·重庆·13)(18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
参考答案: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