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庆中考语文押题卷(二)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2分)
汉 字
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回首逝去的日子,我们相聚在这个校园,这个班级,一起洒下过无数的汗水,共同收获过无尽的快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chóu( )怅。人的一生必然要走过许多“yì( )站”,既意味着前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新征程的开始。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黄晕(yūn) 翘首(qiáo) 诘难(jí) 怏怏不乐(yàng)
B.篡改(cuàn) 龟裂(jūn) 妖娆(ráo) 锱铢必较(zī)
C.轻觑(qù) 殷红(yān) 蝉蜕(duì) 戛然而止(gá)
D.叵测(pǒu) 簌簌(sù) 褶皱(zé) 诺诺连声(nuò)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921年,在上海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一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宣言震耳欲聋,震醒了麻木的国人。
B.袁隆平常下到田间,前仆后继进行高产杂交水稻研究,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C.这首小诗既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色彩和韵味,又是一幅意兴阑珊的优美图画。
D.时间的价值从来都弥足珍贵,时间倏忽而过尤需珍惜。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与别人相处时,我们要尊重对方,切忌不要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B.故宫文创之所以成为“网红”,是因为其挖掘了文创的日常实用价值的缘故。
C.实施“乡村振兴”政策,政府不但要给予乡村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在观念上引导农民共建美丽、富饶、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D.在书香文化浸润下,学校逐渐营造了善思善行的校风和求实求是的精神。
5.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B.“鳏、寡、孤、独”分别指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母、老而无女的人。
C.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其作品有《飞鸟集》《园丁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D.《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形象,他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豁达明理、粗中有细,但他也有不足,如鲁莽草率、滥杀无辜等。
6.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 ,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4)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5)白居易《卖炭翁》中,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6)《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关系的句子是: , 。
结合上下文,在划线处补写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2分)
一般说来,国运昌盛之时,文化也会有较大发展:① ,文化也会处于低迷状态。与此同时,文化的性质和形态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但其实,文化强,民族也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是国家的形象和软实力;②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旗帜。
口语交际(2分)
人无信不立,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些诚信问题的呢?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结论。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6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5题。(19分)
【古诗词阅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从“塞上”二字就可以看出是一首边塞诗。
B.第四句中“燕脂”“夜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声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0.本诗最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典故?诗人引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3分)
【古文阅读】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
齐宣王曰:“楚人胜。”
孟子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①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②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③,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④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
王曰:“吾惛⑤,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注释】①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②盖,同“盍”,何不。③涂:通“途”。④赴愬;前来申诉。⑤惛:同“昏”,思想混乱不清。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委而去之 (2)亲戚畔之
(3)寡固不可以敌众 (4)盖亦反其本矣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B. 寡助之至 往之汝家(《富贵不能淫》)
C. 然而不胜者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D.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3.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2分)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其若是,孰能御之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甲文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乙文中孟子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D.一文中孟子的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其善于论辩、 富有气势的特点。
阅读下面说明类文本,完成16-18题。(7分)
古人的书房为什么多叫“斋”?
①据说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为了搜集民间的“奇闻异事”,就在家旁边设了一个茶摊,喝茶不收钱,只要能讲出故事就可以。这个“志”指的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聊斋”是啥呢?就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人的书房。
②古代的读书人,除了追求仕途,更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所以,他们需要有一间不大不小的书房,通过收藏书画、摆设用品、种养植物等等方式,营造出一个符合自己审美和情趣的环境,说白了,那就是精神家园。这样,不论仕途上是进是退、是喜是忧,回到书房的时候,依然能够在精神上畅游于天地之间。
③所以,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既符合个人审美又能表达自己志向、情趣、品格的名字就变得非常重要,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堂、斋、园、舍、馆、居、庐、庄等等,这些意向悠远又出落红尘的建筑就经常出现在书房的名字里。
④不过,细数起来,用来给书房命名最多的还是“斋”字,为什么呢?
⑤因为和“斋”的本意相关。“斋”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写作“斋”(zhāi),从“示”,“齐”声,本义是指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虔敬,《说文解字》里说“斋,戒洁也”。所以,“斋”字成为书房用词的头牌,显然表达了主人清心寡欲、清净雅致、不与世俗论短长的志趣。
⑥有关书斋的最早记载是哪个呢?是西汉扬雄的“玄亭”,又称“草玄堂”。这扬雄是成都人,擅长做赋,有《长扬赋》《蜀都赋》《甘泉赋》等名作传世,当时和司马相如齐名,世称“扬马”。晚年的时候,扬雄潜心钻研哲学,写成《太玄经》九卷,因此,他在成都的故宅就被叫做“草玄堂”,这个“草”是动词,意思是草写、著述,所谓“草玄”,就是“著述太玄经”的意思。
⑦此后,书斋经过隋唐至宋继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历代文人心中的人间净土、世外桃源。
⑧不过,要说到极致的书房,那还得数清代皇帝的书房。紫禁城里有四十多处书房,文化教育、藏书阅览、词臣顾问等等活动都在各种类型的书房里进行。
⑨从宋代开始,文人起居的书斋就被称为“文房”,以书、画为中心,多种多样的文人趣味在此展开,从金石碑帖、古铜器、笔、墨、纸、砚这样的文房用具,到随身的器玩、服饰以及室内的各种设施,再到茶、花、香、园艺等,文人生活各个方面的种种趣味都得到了发挥。可以说,书房不仅是文人雅士个人志趣的表达,也是那个时代生活和文化的印记,彰显着时代的气韵和斯文。
16.选文说明对象是: (2分)
17.第⑧段中划线句子“紫禁城里有四十多处书房,文化教育、藏书阅览、词臣顾问等等活动都在各种类型的书房里进行。”用了举例子 、 两种说明方法,具体有利地说明了清代皇帝的书房种类之多,作用之广泛。(2分)
18.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人的书房为什么多叫“斋”?(3分)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19—21题。(8分)
寓教于劳,育才于勤
丁雅诵
①走进校园农场,挥锹铲土、提水浇灌,种下绿色的希望;系上围裙,烹饪一桌美食,在劳动中感受亲情、传承家风;动手动脑,体验木工、泥塑等非遗技艺,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诸多美好,都镌刻着劳动的印记。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③“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在学生心中深植劳动的种子,让他们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懂得物力维艰的道理,培育自立自强的精神,才能使其在思想、品格上获得长久的滋养。
④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夯实成长的基础。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在家庭生活中养一盆绿植,做一道家常菜,收拾整理好自己的房间,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参与农事劳动,学会播种、浇水、施肥……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人类在劳动中进化,先人钻木取火,人类走向文明。今天学生们还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维护公共设施、参加社区服务,具备服务技能。在日常生活、生产,服务型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助力成长。
⑤劳动不只是获得技能,更有助于内在价值的生成和理性思维的提升。美好品德的培育、智力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锻造、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与特定的劳动场景密切相关。在劳动中讲述劳动者的感人故事,在学生心中播撒崇德向善的种子,这便是德育;在劳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工具的工作原理,并进行设计与改进,这便是智育;在劳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美的构思与创造,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便是美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⑥如今,劳动教育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当讲到古代灌溉知识时,历史老师会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早期汲水工具,还会与学校木工工艺课互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水转翻车等模型。生产车间讲思政、竹藤编里谈数学、建筑工地说物理、生态茶园聊地理等,像这样别开生面的劳动课,将更有助于在学科融通中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
⑦今天,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但劳动精神永不过时。劳动精神,激励着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31日,有删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0.文章④⑤段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3)
21. 某同学认为劳动教育没有那么重要,就算平时不劳动,只要努力学习,就是优秀的学生。请按照②—⑦段的论证思路,写出你劝说的步骤。(3分)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22-25题。(12分)
神医王十二
冯骥才
①天津卫是码头。码头的地面疙疙瘩瘩可不好站,站上去,还得立得住,靠嘛呢——能耐?一般能耐也立不住,得看你有没有非常人所能的绝活儿。换句话说,凡是在天津站住脚的,不管哪行哪业,全得有一手非凡的绝活,比方瞧病治病的神医王十二。
②要说那种“妙手回春”的名医,城里城外一戛一筐,可这只是名医而已,王十二人家是神医。神医名医,一天一地。神在哪儿?就是你身上出了毛病,急病,急得要死要活,别人没法儿,他有法儿,而且那法儿可不是原先就有的,是他灵光一闪,急中生智,信手拈来,手到病除。
③这天王十二在开封道上走,忽听有人尖叫。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痛得大喊大叫。王十二急步过去问他出了嘛事,这铁匠说:“铁渣子蹦进眼睛里了,我要瞎了!”王十二说:“别拿手揉,愈揉扎得愈深,你手拿开,睁开眼叫我瞧瞧。”铁匠松开手,勉强睁开眼,一小块黑黑的铁渣子扎在眼球子上,冒泪又流血。
④王十二抬起头往两边一瞧,这条街全是各样的洋货店,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常来逛。他忽然目光一闪,也是灵光一闪,只听他朝着铁匠大声说:“两手别去碰眼睛,我马上给你弄出来!”扭身就朝一家洋货店跑去。
⑤王十二进了一家洋货店的店门,伸出右手就把挂在墙上的一样东西摘下来,顺手将左手拿着的出诊用的绿绸包往柜台上一撂,说:“我拿这包做押,借你这玩意儿用用,用完马上还你!”话没说完,人已夺门而出。
⑥王十二跑回铁匠跟前说:“把眼睁大!”铁匠使劲一睁眼,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跟着听王十二说:“出来了,没事了。你眨眨眼,还疼不疼?”铁匠眨眨眼,居然一点不疼了,跟好人一样。再瞧,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就是刚在他眼里那块要命的东西!不等他谢,王十二已经转身回到那洋货店,跟着再转身出来,胳肢窝夹着那个出诊用的绿绸包朝着街东头走了。铁匠朝他喊:您用嘛法给我治好的?我得给您磕头啊!”王十二头也没回,只举起手摇了摇。
⑦铁匠纳闷,到洋货店里打听。店员指着墙上边一件东西说:“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就说借这东西用用,不会儿就送回来了。”
⑧铁匠抬头看,墙上挂着这东西像块马蹄铁,可是很薄,看上去挺讲究,光亮溜滑,中段涂着红漆;再看,上边没钉子眼儿,不是马蹄铁。铁匠愈瞧愈不明白,问店员道:“洋人就使它治眼?”
⑨店员说:“还没有听说它能治眼!这是个能吸铁的物件,洋人叫吸铁石。”店员说着从墙上把这东西摘下来,吸一吸桌上乱七八糟的铁物件——铁盒、铁夹子、钉子、钥匙,还有一个铁丝眼镜框子,竟然全都叫它吸在上边,好赛有魔法。铁匠头次看见这东西——见傻。
⑩原来王十二使它把铁匠眼里的铁渣子吸下来的。
可是,刚刚那会儿,王十二怎么忽然想起用它来了?
神不神?神医吧!
(选自《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班级准备将本文改编为课本剧搬上舞台,邀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22.【概括情节】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事件。(2分)
23.【推敲细节】如果你是导演,需要给演员讲戏,请分析下列描写表现的人物特点。
王十二头也没回,只举起手摇了摇。(3分)
24.【探究写法】小文提出,第⑦~⑨段花费大量笔墨写铁匠和店员的言行,不利于塑造王十二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25.【设计海报】同学们决定以“神”字作为宣传海报的主体。结合本文内容,探究王十二堪为“神医”的主要原因。(3分)
三、作文(50分)
2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指出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坚实”“走得很有力量”“走得很见神采”“走得很显底气”。
同学们,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回想我们进入初四以来近一年的学习生活,请以“这一年,我走得很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补全题目;(2)切合题意,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024年大庆中考语文押题卷(二)答案
惆 驿
B (A黄晕yùn劫难jié C 蝉蜕tuì 戛然jiá D 褶皱zhě
D
A..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不能用来陈述“宣言”,与语境不符,使用错误。
B前仆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与句子语境不符且袁隆平只是一个人,使用不恰当;
C. 意兴阑珊:阑珊,衰落、将尽的意思。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语境是小诗反映的优美图画,成语使用错误。
D.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含褒义。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4. C
A.否定不当,可删去“不要”;
B.重复累赘,可去掉“的缘故”;
D.搭配不当,可将“和求实求是的精神”改为“培养了求实求是的精神”
5. A
B.有误,“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C.有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普希金的作品。
D.“鲁智深滥杀无辜”有误。武松血溅鸳鸯楼时,杀了15个人。除了他的仇人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还有不少女眷和婢仆,他们并不是武松被害的原凶,他们甚至无缚鸡之力。因此,滥杀无辜的是“武松”;
6. (1)渭城朝雨浥轻尘(2)沉舟侧畔千帆过(3)隔江犹唱后庭花(4)欲辨已忘言(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 (1)国运衰微之时;(2)对于一个民族而言
8.
示例一: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是一种失信的表现。作业和考试是对个人学习成效的检验,应该独立完成;抄袭和作弊只是满足一时虚荣,是不诚实的表现,我们应该诚信做人,不要不懂装懂。
示例二:独立完成作业是讲诚信的表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抄袭作业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是不诚信的表现。因此,我们要远离抄袭,认真学习,诚信做人!
C 声不起,并不是指将士斗志难振,而是指写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霜重鼓寒声不起”借天寒霜浓,天气恶劣,反衬出将士们的英勇气概;
故选C。
战国时燕昭王筑台放千金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诗人引用典故的目的是表现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
(1)离开(2)“畔”同“叛”,背叛。(3)本来(4)根本
A 修饰/顺承 B都译为“到” C 这样/......的样子 D虽然/即使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如果国君能像这样(指像天降大雨使禾苗蓬勃生长那样),那么又有谁能抵抗他呢?
15. B有误,甲文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故选B。
16 . 书斋(书房)
列数字
营造精神家园;表达了主人志趣;彰显着时代的气韵和斯文。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不能调换。第4段是从劳动提升生活技能方面论述的,第5段是从劳动有助于内在价值的生成和理性思维的提升方面论述的。二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步骤一: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强调劳动育人的重要性。 步骤二:举例论证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步骤三:得出结论,劳动精神成就梦想。
神医王十二用吸铁石吸出铁匠眼里的铁渣子。
句子运用“头也没回”“举起手摇了摇”等细节描写,表现王十二只是单纯地想要救治病人,不图任何回报,体现了他医德高尚,富有仁义之心。
用铁匠和店员的言行揭示谜底,交代了王十二用吸铁石治好铁匠眼睛的真相;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神医王十二的灵活机智与医术高明。
因为王十二医术高明,对医术精益求精;热爱新鲜事物,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钻研的精神,遇事镇定果断,懂得随机应变;急中生智,而“急”的背后体现的是医者仁心,他医德高尚,乐于助人,不计报酬,所以成为百姓心目中的“神医”。
【答案】例文:
这一年,我走得很坚定
每个人生活的某个阶段都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我走得很坚定!
在以前,英语是我学习的一个短板,长时间地在95到98分之间徘徊,几乎没有达到过一百分的时候。我和爸爸一起分析了我们的英语试卷,发现分数大部分都是扣在基础部分和阅读理解部分。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然后就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啦。我就和爸爸制定计划,决定把这两只拦路虎消灭掉!每天晚上爸爸和我一起做教辅书里的阅读理解,一起分析句子的语法,把复杂的句子拆成简单的主语、谓语、宾语,再难的句子也能迎刃而解。然后一起大声朗读,把文章读熟读透,这样不管多难得文章都被我消化掉啦!坚持在电脑上刷单词,每日刷30个单词,其中包括27个复习单词和3个新单词,妈妈也出动帮我每天默写一个单元得知识点卷,错了的单词订正五遍。通过这样得方法,我的英语成绩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期末考试考了一百分,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
我不仅在英语方面坚持下功夫,语文、数学和其他副科方面也是花了许多精力和时间。有段时间我的语文有所松懈,默写成绩不太理想,妈妈发现我这个问题,每天晚上睡前帮我复习前一课词语,坚持了一段时间,很快我的默写本上就出现了连续十个100分了。
每个星期我都坚持打羽毛球,有时候甚至是一对一的魔鬼训练,实在太苦太累了,我有点抵触情绪,不想再继续下去了,但是在爸爸妈妈的开导下,我咬咬牙,坚持了下来。这样长期的体育锻炼,不仅让我的体质增强了,不怎么生病了,而且让我期末400米测评拿到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坚持美术学习,坚持练习排笛,坚持认真记科学笔记……坚持做的每一件事情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一点一滴提高了我各方面的素质,更是让我学会了这种精神——坚持,永不言弃!
俗话说:“坚持才能成功!”这句名言一直激励着我。2023年,我走得很坚定!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结合材料可知,题目中的“这一年”指的是已经过去的2023年,“我”是第一人称,因此这篇文章要写关于“我”的内容,“走”即行走,也指这一年的经历,“很”是程度副词,起到强调的作用。题目中可补充的内容如“有力量”“见神采”“显底气”“坚定”“稳重”等等。这篇文章相当于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要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内容应积极向上。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记叙文。可选取发生在过去一年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如写“这一年,我走得很坚定”,“我”原本不是一个学霸,学习成绩令我很头疼,但2023年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不仅在英语方面坚持下功夫,语文、数学和其他副科以及体育方面也是花了许多精力和时间,由于我坚定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于这一年的坚持,我倍感欣慰等等,写作过程中应注意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