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二)(二模)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二)(二模)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6 22:4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二)(二模)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图1为2023年中国邮政发行的《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邮票,图案文物为龙山文化晚期的朱书扁壶,壶身有两个用朱砂写的字符。该朱书文字的价值在于( )
能够
A.佐证中华文化起源较早的特色 B.揭示当时已具备国家创始形态C.证实陶寺遗址是尧帝都邑所在 D.推动长江流域汉字起源的研究
2.西周时期的士,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大部分务农、从军。至春秋晚期,士开始转变成为具有游动性质的士人,主要延续文事的传统,或仕宦,或教学。这一现象( )
A.强化了封建贵族的政治 B.缘于儒家思想的传播C.反映了阶级结构的变化 D.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3.御史中丞、丞相司直、司隶校尉是汉武帝时期中央监察系统的三大支柱。御史系统地位最尊,丞相司直协助丞相检举不法,亦可督察诸州刺史。司隶校尉则负责纠察京师及重要郡国的官员,三者不相统属。据此推知,当时的监察系统( )
A.职能各异阻碍了地方行政 B.监察分权削弱了中央集权C.组织严密有利于整肃吏治 D.以卑临尊降低下工作效率
4.下表为现代学者经考证后编制的表格,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明末清初私人海外贸易利润总额和利润率
航线 年均商船数 平均利润率 年均贸易总额(两) 利润额(两)
日本 40.7 250% 217万 155 万
东南亚、西亚 91 150% 1430万 787万
合计 131.7 —— 1647万 942万
A.海上丝路的鼎盛 B.海禁政策的松弛C.殖民扩张的后果 D.朝贡贸易的弊端
5.清人洪亮吉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贾而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为士者十倍于前而佣书授徒之馆不加增,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昂其价以出市。”这反映出( )
A.商人囤货导致市场混乱 B.土地兼并威胁农业生产C.清朝社会生产陷入停顿 D.人口压力影响社会发展
6.太平天国领导人重视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社会纲领,认定“吾以天下富室为库,以天下积谷之家为仓,随处可以取给”,“凡物皆天父赐来,不须钱买”,这种施政实践( )
A.促进了社会救济事业发展 B.是宗教性与空想性的结合C.赢得了各阶层民众的拥护 D.是小农经济形态具体呈现
7.1872年,一位外地来沪的游客,对上海人流行怀表的时尚感到新奇,他作竹枝词描绘这一情景道:“腰悬小表转金轮,巧比铜壶刻漏真。相约只凭钟几点,不劳子午标时辰”。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奢靡之风受到推崇 B.钟表得到普及使用C.城市商业发展迅速 D.传统习俗遭到冲击
8.下表所示为1914—1922年能查明身份的中国产业资本家的来源。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产业 户数 创办人或主要投资者
总数 地主 商人 买办 华侨 其他
棉纺业 36 59 17 35 1 4
面粉业 42 53 8 26 7 8 6
轮船业 8 9 2 4 3
合计 86 121 27 65 11 8 10
A.工业资本主要来自商业积累 B.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C.轻工业与农业经济紧密联系 D.时局动荡影响土地收入
9.20世纪30年代周谷城完成《中国通史》,书中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反抗运动;关注不同阶级、阶层对立、转化;关注民族关系,力图说明各民族历史贡献。到1948年,此书共重印12次,但书也屡屡被禁,有人曾攻击作者存“马克思主义嫌疑”。这反映了( )
A.阶级矛盾逐渐取代民族矛盾 B.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广泛传播C.军阀割据引起社会剧烈动荡 D.政治环境影响了学术的发展
10.图2为画家沈绍伦于1981年创作的宣传画,当时出现了一批此类主题的作品,其目的在于( )
A.激励大众提升产品质量 B.鼓励人们追求城市美好生活C.展示工业化的伟大成就 D.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11.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了两次大的冲击,其结果是游牧世界入袭一次,其范围便缩小一些,农耕世界随之扩大,最终使得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这反映出( )
A.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 B.游牧民族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C.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 D.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
12.中世纪英国实行的契约农奴制度下,国王与贵族鉴定契约,签约的贵族再与其他人鉴定服役契约,招募骑兵和步兵为国王服役。下表为当时的服役参照表由此可知,当时( )
(注:1先令等于12便士)。
官兵等级 日工资数
公爵 13 先令4便士
伯寿 6 先令8便士~13 先令4便士
男舞或旗手骑士 4 先令
普通骑士 2 先令
候补骑士或普通骑兵 1先令
骑兵弓箭手 6 便士
A.庄园自给自足性强 B.社会等级秩序森严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封君封臣制度崩溃
13.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上帝已教他了他应该做之事,不该由我们来对他进行评判。我从来只注重普遍的历史事实,我不想涉及这部书中有关神明之事,我始终只着眼于研究古代历史”。由此可以看出( )
A.理性思想渗入史学研究 B.古典文化受到学者推崇C.宗教神学遭到社会质疑 D.人神关系发生重要变化
14.马克思说:“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肉力或者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人工的手段。因此,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另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这一认识( )
A.反映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 B.使生产动力的革新提上了日程C.揭示了工业革命对工人家庭的影响 D.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15.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其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整合。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这说明新加坡( )
A.建立了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 B.社会发展依赖政治上的独立C.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D.社会治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
16.一位现代埃及经济学家指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但由于边界的存在,就必定出现世界的两极分化。非洲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被边缘化,就必须与中心国家“脱钩”,采取地区化的形式。这反映出他( )
A.积极主张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 B.否定了民族化经济发展模式C.肯定了全球化对区域化的影响 D.力图维护全球化中经济安全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权建立之初,一度压制书院发展。然而,对于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书院,政府强行禁止,颇感困难。康熙年间适当放宽对书院的控制,并将其疏引导入其所设计的发展轨道。康熙二十四年,湖南巡抚在重建被吴三桂叛军毁坏的岳麓书院院舍后,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及赐经史诸书,借以巩固岳麓书院的地位。部议准其所请。二十六年春,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遣送到山,从此岳麓书院重新兴盛起来。同时得到匾额的,还有白鹿洞书院及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七处。至乾隆年间,皇帝屡下谕旨,规范书院管理,聘请院长,选择生徒,皆有标准。清政府的书院政策不再动摇,上下一统的书院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摘编自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增订版)》
(1)据材料,指出康乾年间政府管理书院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书院政策变化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中华医学杂志》在重庆复刊,其卷头语写道:“本志自民元四年创刊以来,出版已达二十八卷。总会(指中华医学总会)迁渝后,学术空气,甚为浓厚,检以为本志有复刊之必要……俾国内医学学术之研究,际茲抗战期间,不仅得以赓续,并能产生新的收获,庶合中央抗建之旨,本会之幸,亦国家之幸”。
——摘编自张爱林《近代医疗卫生杂志的传播》
材料二 下表《中华医学杂志》复刊初期的部分内容
卷号及期号 部分文章主题
1943年第29卷2期 国产抗疟药材之研究
蜂蜜对于治疗冻疮溃疡及小外伤之用途
重庆市卫生新闻介绍
1944年第30卷第4期 神经病科医师之训练
1945 年第31卷第1期 海外空运服务社之医疗问题
1945年第31卷第3期 空运手术队之降落问题
1945 年第31卷第5期 国外麻醉问题
——据张爱林《近代医疗卫生杂志的传播》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医学杂志》复刊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复刊初期《中华医学杂志》内容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医学杂志》复刊的
时代价值。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十分重视地区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是该组织的创始成员国和主要推动者。上合组织在建立之初将自身定位为以维护地区安全为宗旨的地区性多边合作组织。随着国际秩序中地区整合的速度上升,周边国家合作需求增加,上合组织开始向加强区域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合作等方向转型,但安全合作仍是上合组织最重要的支柱,其他领域的区域合作都离不开安全基础的建构。
——摘编自程国平《上海合作组织:继往开来前景广阔》
材料二 2017年,中国和非洲联盟确立了在发展战略、开展和平安全、加强公共卫生、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密切在国际与地区事务联系上的五个领域合作。前四个主要在于促进非盟在安全、卫生、人力资源、规划上的能力建设,这种并未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尊重非洲自主发展意愿的合作模式,与西方附有多重政治条件的援助形成鲜明对比。后一个目标则是为了加强中国和非盟在国际事务上的多边协调,拓展了双方合作与发展空间。
——摘编自《王毅谈中国与非盟五个优先合作领域》等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与上合组织、非盟在合作方面的异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与两个国际组织加强合作的时代背景及积极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欧洲霸权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
图3反映了13—14世纪世界体系中的几个贸易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讲到“有学者考证朱砂刻画的符号为文字”,说明刻画符号可能是文字的起源,这可以佐证中华文化起源较早的特色,A项正确;国家初始形态是指一个国家在形成之初的基本状态,通常包括国家的领土、人口、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等方面。材料信息无法直接得出当时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的结论,排除B项,仅仅凭借“尧、邑”的字符无法得出陶寺遗址是尧帝都邑所在地的结论,排除C项;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与长江流域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春秋(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西周时期的士的职责为务农、从军,说明此时士为奴隶主阶层,为上层贵族承担赋税和兵役的义务,所以进行的是文武和一的教育,到春秋时期,士阶层逐渐转变为地主阶级,通过游说获得地位和财富,而不是世袭获得财富,故不再承担兵役,反映的是阶级结构的变化,C项正确,此时地主阶级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尚未建立封建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内容,其产生于春秋时期不能覆盖材料的完整时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这种士内涵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御史系统地位最尊,丞相司直协助丞相检举不法,亦可督察诸州刺史,司隶校尉则负责纠察京师及重要郡国的官员三者不相统属。”可知,当时监察系统组织严密有利于整肃吏治,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监察系统分工明确,职能各不相同,有利于整顿吏治,排除A项,监察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中央监察系统的三大支柱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私人海外贸易的平均利润率和利润额都非常高,这说明海外贸易利润丰厚,而当时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限制了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很多商人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冒险进行走私贸易,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海上丝路的情况,无法判断其是否鼎盛,排除A项:殖民扩张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朝贡贸易是官方贸易,与私人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洪亮吉指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但耕地没有增加,人地矛盾加剧,经商的人增加但货物没有增加,知识分子增多但书馆没有增多,于是各个行业的人都自减其值,以求出售,布帛粟米价格上涨,说明人口激增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物价上涨并非因为商人国货导致市场混乱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土地兼并指的是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材料中的观点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排除B项;清朝社会生产陷入停顿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吾以天下富室为库,以天下积谷之家为仓,随处可以取给”具有共产主义色彩,但不可能实现,具有空想性;“凡物皆天父赐来,不须钱买”具有宗教性。因此,这种施政实践是宗教性与空想性的结合,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太平天国施政实践具有宗教性与空想性,并不会促进社会救济事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太平天国施政实践具有宗教性与空想性,未体现各阶层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太平天国施政实践具有宗教性与空想性,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2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上海流行带怀表”可知,这一时期上海城市商业发展迅速,C项正确;流行带怀表不能体现奢靡之风,排除A项;普及使用,说法绝对,排除B项;传统陋习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产业资本家是由地主、商人、买办和华侨等转化而来的,其中商人是轻工业领域的主要投资者,说明近代工业资本主要来自商业积累,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这一时期中国产业资本家的来源信息及投资情况,无法直接得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轻工业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时局动荡对土地收入的影响,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周谷城完成《中国通史》,书中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反抗运动;关注不同阶级阶层的对立转化;…到1948年,….有人攻击作者'马克思主义嫌疑’。”可知,该著作叙述了抗战时期中国的社会现状及民族关系,有助于激发民众的抗日爱国热情,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关系日益恶化,一些人出于新的政治意图对其批判攻击。由此可见,历史著述在不同的时期会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D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主要以民族矛盾为主,抗日战争结束后逐渐转移为阶级矛盾,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就已经在中国广泛传播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20世纪30至40年代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并不是由军阀割据引起社会的动荡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A.激励大众提升产品质量:从宣传画的主题“创优质产品为生活增添锦绣”可以看出,其核心是强调优质产品的重要性。这与提高产品质量有直接的联系,因为优质产品往往是高质量的代表。因此,这个选项与宣传画的主题紧密相连。B.鼓励人们追求城市美好生活:虽然宣传画提到了“为生活增添锦绣”,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特指城市生活。而且,主题更多地是强调产品质量与生活的关系,而非单纯追求城市生活。C.展示工业化的伟大成就:宣传画没有直接展示工业化的成就,而是强调了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工业化成就通常与工厂、设备、技术等相关联,而此画并没有这些元素。D.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这个选项与宣传画的主题没有直接联系。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虽然重要,但在这幅画中并未被强调。综上所述,正确选项是A:激励大众提升产品质量。
11.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的冲击,反而使农耕世界扩大和游牧世界缩小,这反映出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未体现区域文化转型,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并不是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英国实行的契约军役制度下,不同等级的贵族和士兵的日工资数存在明显差异,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秩序森严,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庄园的自给自足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度在中世纪英国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我从来只注意普通的历史事实。我不想涉及这部书中有关神明之事,我始终只着眼于研究古代历史”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提倡理性思维,A项正确;伏尔泰不能代表所有学者,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宗教受到社会质疑,排除C项,人神关系在文艺复兴后逐渐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材料“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强调的是工业化大生产加重了对人的压榨,反映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A项正确;材料强调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与提高生产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雇佣关系,与工人家庭无联系,排除C项;工业革命推动工厂制度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新加坡在独立后,实行新的社会组织,打击种族性质的社区,进行社会整合,产生了积极效应,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且平衡了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即社会治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打破种族性质的社区,建设新的社区组织,而非单纯的混合性社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治独立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旨在说明这种改革产生的多种积极性,而非简单的对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D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非洲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被边缘化,就必须与中心国家'脱钩’,采取地区化的形式”可知,该经济学家主张非洲国家采取地区化的形式,与中心国家“脱钩”,以此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D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出该经济学家非常冷静、理性的看待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在盲目的主张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对待民族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作者的主张,并未涉及全球化对区域化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1)措施:放宽限制;注重引导;规范管理
(2)原因:国家统一;政权巩固;节院社会影响(大;清廷笼络汉族士人的需要;地方官支持.影响:节院制度官方化;理学地位巩固;促进文教发展;利于民族交融;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1)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康熙年间适当放宽对书院的控制,并将其疏引导入其所设计的发展轨道”可知,放宽限制;注重引导;根据材料“至乾隆年间,皇帝屡下谕旨,规范书院管理,聘请院长,选择生徒皆有标准。清政府的书院政策不再动摇,上下一统的书院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可知,规范管理。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清政权建立之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政权巩固;根据材料“然而,对于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书院,政府强行禁止,颇感困难”可知,书院社会影响大;根据材料“康熙年间适当放宽对书院的控制,并将其疏引导入其所设计的发展轨道”可知,清廷笼络汉族士人的需要;根据材料“康熙二十四年,湖南巡抚在重建被吴三桂叛军毁坏的岳麓书院院舍后,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及赐经史诸书,借以巩固岳麓书院的地位”可知,地方官支持。影响:根据材料“康熙二十四年,湖南巡抚在重建被吴三桂叛军毁坏的岳麓书院院舍后,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及赐经史诸书,借以巩固岳麓书院的地位。部议准其所请。二十六年春,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遣送到山,从此岳麓书院重又兴盛起来。同时得到匾额的,还有白鹿洞书院及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憙祠七处。至乾隆年间,皇帝屡下谕旨,规范书院管理,聘请院长,选择生徒,皆有标准。清政府的书院政策不再动摇,上下一统的书院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书院制度官方化;理学地位巩固;促进文教发展;利于民族交融;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
18.答案:(1)背景:全民族抗战;部分高校、医疗机构内迁。
(2)特点:内容多样;中西兼顾;注重实用(服务现实);战时特征或地方特色
(3)价值:传播医学知识;振兴医疗卫生事业;树立学术榜样;助推抗日救亡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背景:据材料“际兹抗战期间,不仅得以续,并能产生新的收获,庶合中央抗建之旨,本会之幸,亦国家之幸”可知,全民族抗战;据材料“总会(指中华医学总会)迁渝后,学术空气,甚为浓厚”可知,部分高校、医疗机构内迁。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据材料“国产抗疟药材之研究”“蜂蜜对于治疗冻疮溃疡及小外伤之用途”“国外麻醉问题”“重庆市卫生新闻介绍”可知,内容多样,包括抗疟、冻疮溃疡、麻醉、卫生新闻等;据材料“国产抗疟药材之研究”“国外麻醉问题”可知,中西兼顾;据材料“蜂蜜对于治疗冻疮溃疡及小外伤之用途”可知,战争期间,这些研究注重实用(服务现实)体现了战时特征,据材料“重庆市卫生新闻介绍”可知,体现了地方特色,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价值:据材料二信息可知,通过杂志的文章,传播了医学知识;据材料“重庆市卫生新闻介绍”可知,有利于振兴医疗卫生事业;据材料“学术空气,甚为浓厚,检以为本志有复刊之必要.俾国内医学学术之研究,际兹抗战期间,不仅得以续,并能产生新的收获”可知,树立学术榜样;助推抗日救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医学知识的宣传和研究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9.答案:(1)同:体现多边主义;平等原则;领域不断扩展深化。
异:与上合组织以维护地区安全为先;中国深度参与;与非盟“发展与外交并重”。
(2)背景: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积极影响:实现互利共赢;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1)中国与上合组织、非盟在合作方面的异同相同点:尊重自主发展意愿:无论是与上合组织还是非盟的合作,中国都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尊重合作国家的自主发展意愿。这体现了中国在合作中坚持的平等、尊重原则。以安全合作为基础:两者在合作中都以安全合作为基础,然后再开展其他领域的合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其他领域的合作。促进发展繁荣:无论是与上合组织还是非盟的合作中国都致力于促进合作国家的发展、繁荣与稳定这是合作的根本目的,也是合作的长期目标。不同点:合作范围:与上合组织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中国周边地区,属于区域性合作;而与非盟的合作则跨越洲际,范围更为广泛,属于全球性的合作。合作领域:与上合组织的合作主要侧重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而与非盟的合作则更加多元化,包括发展战略、和平安全、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国际事务等多个方面。
(2)中国与两个国际组织加强合作的时代背景及积极影响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强。这为中国与上合组织、非盟的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与上合组织、非盟的合作正是基于这一时代主题,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积极影响:维护地区和平稳定:通过与上合组织、非盟的合作中国有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为各国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合作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这有助于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拓展中国的外交空间:通过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中国能够进一步拓展外交空间,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这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20.答案:【示例一】13-14世纪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多中心的。
13-14世纪时,各地区贸易圈的发展促进了非洲、亚欧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世界性。每个贸易圈都有一支居支配地位的力量。如欧洲贸易圈中的意大利人,中东贸易圈中的阿拉伯人,东亚贸易圈中的中国人。这个世界贸易体系包括了多个区域性的贸易圈。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交通)不发达。即使东亚、东南亚至欧洲的各贸易圈有了直接或间接的往来,也并没有一支力量来保证商品在整个世界贸易体系中的流通
世界范围内的各个贸易圈(多中心贸易圈)形成之后又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为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创造了条件。
【示例二】13-14世纪区域性贸易圈的发展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13-14世纪时,各地区贸易圈的发展促进了非洲—亚欧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把这些贸易圈连接起来,使得各个贸易圈在交往过程中有了交集;如东亚、南亚和蒙古(北亚)贸易圈之间;南亚、西亚和东非贸易圈之间;地中海、西欧和西亚贸易圈之间等密切了东亚、东南亚至欧洲的各贸易圈的联系,形成了“世界体系”;这个世界体系大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地区,并囊括了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密切的地区。
中古时代,随着商路和贸易的发展,各贸易圈突破地域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有了更多的交往,为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创造了条件
解析:本题为历史短文撰写类论述题。时空范围为13至14世纪(世界)。示例一: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有多个贸易体系,因此可以提炼出短文主题:13--14世纪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多中心的。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贸易体系的影响角度分析13-14世纪时,各地区贸易圈的发展促进了非洲一亚欧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世界性。每个贸易圈都有一支居支配地位的力量。如欧洲贸易圈中的意大利人,中东贸易圈中的阿拉伯人,东亚贸易圈中的中国人。这个世界贸易体系包括了多个区域性的贸易圈。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交通不发达。即使东亚、东南亚至欧洲的各贸易圈有了直接或间接的往来,也并没有一支力量来保证商品在整个世界贸易体系中的流通。最后对论述进行总结,得出:世界范围内的各个贸易圈(多中心贸易圈)形成之后又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为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创造了条件。示例二: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多个贸易体系促进了世界之间的联系,因此提炼出主题:13--14世纪区域性贸易圈的发展密切了世界的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14世纪时,各地区贸易的发展促进了非洲-亚欧大部分地区之间的紧密联系。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把这些贸易圈连接起来使得各个贸易圈在交往过程中有了交集。如东亚南亚和蒙古(北亚)贸易圈之间;南亚、西亚和东非贸易圈之间;地中海、西欧和西亚贸易圈之间等密切了东亚、东南亚至欧洲的各贸易圈的联系,形成了“世界体系”。这个世界体系大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地区,并囊括了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密切的地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中古时代,随着商路和贸易的发展,各贸易圈突破地域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有了更多的交往,为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创造了条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