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5课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了解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起与发展,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艰难。
俄国发展线索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1922年
1922年—1991年
1991年以后
回忆所学知识中与沙俄有关的知识:
13世纪,莫斯科公国兴起
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
17世纪末,俄罗斯帝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
1914,作为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背景
结合课本91页内容进行思考
1、经济:
2、政治:
3、阶级:
4、组织:
5、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进入帝国主义。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产业工人的出现;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1900年12月,列宁在国外创办了《火星报》,
它对于宜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
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标志:
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三)内容: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无法避免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社会主义应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胜
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时代背景是什么?
俄国的情况如何?
能否在多国同时发生革命?
采取什么方式夺权?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四)意义
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历史地位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理论创新
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思想武器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已分布于各工业部门,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一)背景
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远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①小农经济占优势
②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③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2: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人每天工作12—14小时,有些企业甚至达到16—18小时。工资很少,一个月仅有6—19卢布,完全不够养家糊口。工人被剥夺了参加组织的权利,如果罢工将被关押2—8个月。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一)背景
农民阶级Vs统治阶级
工人Vs资本家
工人VS沙皇专制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3: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战争期间工人的罢工情况 时间 罢工次数 参加人数
1914.8—12 68次 3.5万
1915 1000次 54万
1916 1507次 100万
导火索: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思考:假设你是当时的俄国士兵或者是工人、农民,你会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怎样的诉求?
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要求社会变革……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①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远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②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导火索: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①阶级:无产阶级壮大
②组织: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③思想:列宁主义的指导
④群众:工农联盟的巩固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过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
结果:
推翻沙皇专制,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封建)
四月提纲指方向
内容:提出用和平的方式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结果: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概念解释: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材料: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过程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革命力量
组织性
结果
联系 课堂探究1:二月革命跟十月革命有何不同?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工人、士兵、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
自发,无指导纲领
以《四月提纲》为纲领
结束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
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基础,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发展和延伸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过程
课堂探究2:从十月革命的历程看其特点(师说p116历史解释)
①理论角度
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落后的帝国主义成功
②革命道路
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③夺权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的形式
④革命阶段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中国革命道路和俄国革命道路有何不同?
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启示
俄国 “城市中心论”;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具体国情不同
符合本国的国情, 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政权建设
政治—掌握政权(最核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经济—建立经济基础(最根本):《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外交—恢复和平环境(最迫切):《和平法令》,缔结停战协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召开会议:
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意义:
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满足了人民的和平愿望
满足了人民的土地愿望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历史意义
对俄国
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对人类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对世界
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
对中国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的革命道路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建设社会主义的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苏维埃政权。
(小农占主体)苏俄(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你参加红军了吗?
列宁1918年的设想:“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摘自《苏联史》
祖国母亲在号召!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
阅读材料,说明苏维埃俄国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篇章:赢了战争,失了民心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2.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尝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
余粮收集制
企业全部国有化
战时+共产主义
取消自由贸易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特点、实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苏俄红军凯旋
这是一个英勇的奇迹
1.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适应战时需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进攻与退却——试评苏俄的“直接进攻”与“间接过渡”》1918 至 1919 年2月的统计:俄国有一亿五千万人,农民是一亿二千三百万,占总人口的 82%。
材料反映了苏俄的国情是什么?
生产力落后,农民占优势的国家。
2.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0年代饥饿的人群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1921年发生海军基地兵变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按劳分配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公私并存,
引入外资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普遍义务劳动制
实质:坚持国有经济主体地位为前提,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
第二篇章:得了民心,稳了政权
——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一)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实质:
重心: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1921年后,苏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列宁
(二)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对于苏联的男人而言,比饿肚子更可怕的事情是没有伏特加喝,所以,前几年,不得不搞点医用酒精来解馋……1922年春天,自由贸易后,随处都可以“畅饮”了……
新经济政策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列宁对落后的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但没有坚持实施下去。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主要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市场自由贸易
分配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特点 ①用军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单一公有制 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
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经验教训 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苏俄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师说P118历史解释
斯大林一直认为长期依靠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对革命成果的威胁。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1928年彻底结束。——整理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第三篇章:强了国家,凉了民心—— 斯大林模式(20世纪20、30年代)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大国崛起》
(一)背景:
①根本原因:小农生产占优势。②客观原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③主观原因:苏联成立,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阶级斗争)以及理论上的失误。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师说P118唯物史观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
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2、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二)内容:
斯大林模式(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世界历史》
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斯大林模式正式确立。
苏联 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体制
所有制形式
优先发展部门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公有制
私有制
重工业
轻工业
一五计划后
实现工业化
二五计划后工业产值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三)评价:
a.功绩: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二战而被打断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积极影响:
1.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诺门坎战役中双方兵力对比
苏联 日本
兵力 51950 50000
坦克 498 135
飞机 809 450
2.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3.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为他国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诺门坎之战是日本陆军自成军以来首次惨败”
——日本陆军省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苏联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1.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三)评价:
b.弊端: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1940年苏联一公担谷物收购情况 收购价格 8卢布63戈比
生产成本 29卢布70戈比
收购价格占成本比重 30%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崛起》
3.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生产自主权、积极性;
4.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特点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大中小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
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平均主义)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按劳分配)
工资制
(平均主义)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一调拨、计划供应
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重要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
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这两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斗争始终贯穿于整个20年代,并且军事共产主义模式最终取得了胜利,改头换面变成斯大林模式,统治了苏联将近半个世纪。
课堂总结
从列宁到斯大林,苏俄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启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师说P118唯物史观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中国 越南 朝鲜 古巴 老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