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7 10:0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辩”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字导入:
1.教师导入:大家一起来猜猜这个字是什么字?
生:辩字。
师:对是甲骨文的辩字,指导“辩”的书写。“辛”在左,竖变撇;“i”在中间,要变短;“辛”在右,竖要直。(相机板书:辩)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小学阶段最后一篇与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
3.“辩”字破题。
(1)理解“辩”的意思。看,“辩”一直跟什么有关 嘴巴
(2))根据课下注释,理解“两小儿辩日”。辩是辩论、争论的意思,那么“两小儿辩日”就是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
(4)争论太阳的什么内容呢 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了解孔子、《列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
《列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之一,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著。《列子》内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一些为人熟知的寓言故事,如“纪昌学射”“愚公移山”皆出于此书。
三、读通课文,掌握大意:
(一)读一读:
1.自由读课文。(要求:大声地读,注意字音要读准,读通句子,读好停顿)
2.检查朗读:抽查一列一人一句依次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准了字音,读出了停顿。(重点指导:孰/为(wèi)汝/多知(zhi)乎 )
3.听范读,小声跟读。
4.全班齐读(注意文言文朗读要声断气连,注意断句,语速较慢)
5.辨析“为”的声调,在不同的语境中“为”的读音和意思也不相同。再读加深印象。
6.分角色读,读出语气和情感,重点强调: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③孰为汝多知乎?
(二)说一说:
小组合作,尝试用多种方法疏通文意。
1.回顾读懂文言文的几种方法。
借助注释、联系旧知、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片、组词理解、查字典……
(1)借助图片理解“盘盂”“车盖”。(出示图片)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为盘,方为盂: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2)借助注释理解“探汤”“沧沧凉凉”。把注释带入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预设:太阳刚刚升起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
(3)组词理解“决”。(决断,判决)
(三)讲一讲:
用自己的话绘声绘色的完整讲述这个故事给大家听。
(四)演一演:
穿越回千年之前,你就是这两个孩子中的一个,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讲述自己的观点呢?请结合原文来还原当时的场景。
四、认识“辩法”,促进思考:
(一)辩一辩:
(1)默读课文,用“-”画出小儿的观点,用“~”画出小儿观察到的现象,用“=”画出小儿的判断依据。画好后四人小组交流。
(2)完成思维导图:
(3)总结“辩法”。“两小儿”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是一致的,先亮明观点,再提供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结合生活中的现象,你也来辩一辩。
(1)师生辩论。
(2)生生辩论。
(二)想一想:
1.两个小孩子辩初结果了吗?没有,他们向只是渊博的孔子寻求答案,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孔子也不能回答他们,他们笑着说孰为汝多知乎?
这说明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圣人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两个孩子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五、观看科普小知识,了解一天中太阳距地球的远近。
六、背一背。
七、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口语交际部分选择其中你感兴趣的辩题,跟同学辩论一下。
【教学反思】
本文篇幅短小,故事简单,构思却颇具匠心。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和学问的对比本应高下立现,但作者通过一个“辩”字为后文制造了悬念。文章随后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紧扣“辩”字,有观点,有事实依据,增强了辩论性。随着两小儿对话的结束,孔子“不能决”,将开头处的悬念一笔击破,结尾有无尽余味。本文所表达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