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蓝溪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孔子和老子》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安溪蓝溪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孔子和老子》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4 20:1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据教材导读部分,归纳要点,说一说你对文化的认识。1、思想文化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
(人类实践产生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指导人类行动)
2、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又影响政治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优秀的思想文化对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其
产生和发展都有过曲折的过程,代价巨大;
5、科学技术是构成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石;
6、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7、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
8、要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批判继承、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
……本教材讲述了两条主线:
一是讲述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历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二是叙述外国思想文化的渊源流变。包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世界的文学艺术等。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单元线索】
本单元前5课按时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勾画出从百家争鸣孕育出一批经典巨著、孔孟儒学的形成及其取得独尊地位、经宋明理学至明清之际变迁轨迹。
第6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实践。【学法指导】
1.注意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了解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情况,理解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
2.注意从流派、人物、思想史代表作等各个角度,有意地收集史料,并进行整理。第1课 孔子与老子一、孔子及其成就结合课本内容归纳,孔子有哪些突出的成就?思想上——
核心思想:
哲学思想:
人生、等级观念:
政治主张:
教育上——
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文化上——孔子的思想有什么特征?
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则格。”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哪些思想?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其主要内容又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他这种思想的理解和认识。认识:A、“仁”的思想在实质上是要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积极的影响。
B、“礼”的思想的实质是恢复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这在春秋时期奴隶制度已经逐渐走向灭亡的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保守的一面。核心:“仁”和“礼”内容:“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理解(内涵): A、 “仁者爱人”,即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克己复礼”,即认为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而“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你如何看待这种思想?A、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虽然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但这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带有积极的影响。
B、孔子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说明孔子的历史观是发展的,具有革新意识,这对后世的政治改革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仁”的思想与他的“德政”思想之间是何关系?如何认识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A、核心思想与政治上的反映(要求)的关系
B、对鬼神存在敬畏思想,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反映了当时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认识不足;
C、但它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孔子的“人本”精神。儒家思想的“以德治民”与现代的“以德治国”有何区别与联系?联系:二者都强调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具有一致性。
区别:
A、德治的内容不同。前者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为基本内容,形成了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后者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
B、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C、儒学的“德治”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治”;而今天的“德治”是在肯定“法治”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把“德治”和“法治”看作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
……你如何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1)孔子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其“仁”的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2)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并且兴办私学。他招收学生不分贵贱,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3)孔子“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实事求是、“温故而知新”等教育观念,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孔子在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4)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D 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1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使市场秩序一片井然。吴杨贩子“不敢朝饮其羊。”(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增加重量)。下列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孔子关注民生
B.当时商业有一定发展
C.当时商业实行官营,禁止私营
D.孔子主张“诚信”【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受官府的管理,并不是实行官营,禁止私营 。2右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其中蕴含的思想来自于
A. 墨家
B. 儒家
C. 道家
D. 法家【解析】B养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是雍正所书,是说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是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儒家思想核心。清朝皇帝来警示自己的言行举止,能激励自己做个好皇帝,成为一代名君.34.近几年,每年的9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现场向全世界直播祭孔活动,孔子的声誉一次次响彻世界,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也一次次声名远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阻碍,重新组织类似活动是一种历史倒退
B.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C.儒家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要始终继承其全部内涵
D.民族崛起需要强有力的民族文化底蕴支撑,需要重新认识儒学并继承其精华D5.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的主张,其“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D6.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西方许多国家都以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为本国教育节。下列属孔子思想精华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有教无类 ④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面对春秋晚期的社会巨变,孔子提出了“正名分”的主张,其主要意图是
A. 按照周礼把当时混乱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B.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以避免各家各派的争论
C.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地位,使他们号令诸侯时名正言顺
D.统治者推行“仁政”,以博取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CA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解析】B 当今世界存在矛盾和冲突,而孔子的“仁”和“德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8试分析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原因。(1)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经济上,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政治上,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发生,分封制开始走向崩溃。奴隶制度的日益没落,促使孔子改造西周以来的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为孔子创立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孔子是鲁国人,长期在鲁国做官。而鲁国在西周初是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长期在西周王朝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西周的三大文化中心之一。春秋时期,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这对孔子创立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B、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归根结底,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思想未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结合P4阅读与思考部分材料,分析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A、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实践理性、道德修养,在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观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主张;
B、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的巨大影响,决定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宗地位。
C、儒家思想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在能够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D、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被捧上独尊的地位,并长期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孔子参见老子图二、老子及其学说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
结合上述两段材料概述老子的哲学思想?A、“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命观
B、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辩证法除上述哲学思想之外,老子还有哪些思想主张?他的思想有何历史地位?请从正反两方面评价老子的哲学思想。A、老子的“道”的思想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所说的“道”是无形无迹,玄妙莫测的东西,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但他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老子认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这种观念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他忽视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作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这就把人放在了被动的地位上,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认识它的影响?含义:所谓“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如此方能取得“无不为”的效果。影响:这种思想强调人的作为要符合规律,顺应自然,在历史上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今天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也有借鉴作用;但老子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代,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老子主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治国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史实体现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思想:加强精神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史实: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时期推崇理学、八股取士等等。议一议: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有何异同?同:(1)都产生于春秋末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度走向崩溃;(2)其目的都是为了向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略;(3)都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关注,体现了“入世”的特征;(4)都反对统治者的苛政,反对过份压迫百姓;(5)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异:(1)孔子的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重视人的社会性;而老子的思想是以道为中心的,重视人的自然性;(2)孔子主张统治者要有为,要因时改良,强调社会责任感;而老子主张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代,带有消极、保守的一面;(3)孔子重视对人的教育,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老子主张“使民无知无欲”;(4)孔子以天为至高存在,而老子以道为至高存在,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解析】C 从“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可以看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1老子思想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的是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②克己复礼,主张正名③小国寡民,结绳而用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C23、老子与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
A.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 B.都主张恢复周礼
C.都否认天命论
D.都强调贵贱有序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