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4 20:2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问题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济
优点
自足、稳定、有积极性。
弊端
A、很难扩大再产生,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B、非常脆弱
C、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生存,环境问题。
问题2: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问题3: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发展的原因:
(1)铁犁牛耕的普及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规模小,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4)封建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二)不利因素:
(1)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2)剥削沉重,使之始终维持着简单生产,
顽固地保留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3)封建王朝后期统治腐朽
二牛一人
A.刀耕火种
一牛一人
B. 铁犁牛耕
二牛三人
2
3
1
二牛二人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演进——耕作技术
出现一牛挽犁,并推广到偏远地区
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善的曲辕犁
农耕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耕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春秋战国
汉代
东汉
唐代
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铁制农具
骨耜
石器
铁制农具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
(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
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演进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业动力:
石器
青铜器
铁器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人力
畜力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1、战国水利工程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工程)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郑国渠:前246年,嬴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工程)
2、汉代的井渠法
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源,古称“井渠”。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干旱地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
问题3: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发展的原因:
(1)铁犁牛耕的普及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规模小,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4)封建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二)不利因素:
(1)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2)剥削沉重,使之始终维持着简单生产,
顽固地保留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3)封建王朝后期统治腐朽
中国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1.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国有制(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井田制
2.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
小农土地所有制(少数)
徭役
兵役
(均田、限田)
封 建 国 家
佃农
抑制兼并
地主
自耕农
田赋
人头税
田赋
地租
土地兼并
沦为
农民起义
激化矛盾
新的封建国家
新的自耕农
轻徭薄赋
死亡或逃亡
如何抑制土地兼并?
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土地兼并问题?
井田受之於公,毋得鬻卖。秦商鞅开阡陌,废井田,遂得卖买。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民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
原因是: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二、中国封建社会土地问题
1、以私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
小农土地所有制(少数)
2、主要问题:
地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
立锥之地”
(1)原因:
(2)危害:
①土地私有制,可以买卖,这是根本原因
②地主阶级是专制王朝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
不可能从根本上扼制土地兼并
①导致地权与劳动者分离,使农耕生产秩序破坏
②是导致农民贫困和暴动的根源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P9自我测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