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一轮基础练习--必修2 阶段检测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一轮基础练习--必修2 阶段检测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27 10:0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广东版新教材生物学高考第一轮
阶段检测练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一、选择题
1.(2022天津,9,4分)染色体架起了基因和性状之间的桥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状都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相对性状分离是由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导致的
C.不同性状自由组合是由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的
D.可遗传的性状改变都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导致的
2.(2022北京,6,2分)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据此不能得出(  )
A.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
B.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
C.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
D.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
3.(2022江苏,10,2分)在某生态系统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一种动物,以其中一种植物为食。该植物种群基因型频率初始状态时为0.36AA、0.50Aa和0.14aa。最终稳定状态时为0.17AA、0.49Aa和0.34aa。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A.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
B.随着动物世代增多,该植物种群基因库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C.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是由于捕食关系而非种内竞争
D.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新教材)(2023福建,7,2分)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与Lcyc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植株a的Lcyc基因在开花时表达,花形态为两侧对称;植株b的Lcyc基因被高度甲基化,花形态为辐射对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Lcyc在植株a和b中的复制方式不同
B.植株a和b中Lcyc的碱基序列不同
C.Lcyc在植株a和b的花中转录水平相同
D.Lcyc的甲基化模式可传给子代细胞
5.(2023全国乙,5,6分)已知某种氨基酸(简称甲)是一种特殊氨基酸,迄今只在某些古菌(古细菌)中发现含有该氨基酸的蛋白质。研究发现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这些古菌含有特异的能够转运甲的tRNA(表示为tRNA甲)和酶E。酶E催化甲与tRNA甲结合生成携带了甲的tRNA甲(表示为甲-tRNA甲),进而将甲带入核糖体参与肽链合成。已知tRNA甲可以识别大肠杆菌mRNA中特定的密码子,从而在其核糖体上参与肽链的合成。若要在大肠杆菌中合成含有甲的肽链,则下列物质或细胞器中必须转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的是(  )
①ATP ②甲 ③RNA聚合酶 ④古菌的核糖体 ⑤酶E的基因 ⑥tRNA甲的基因
A.②⑤⑥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6.(2023浙江6月选考,17,2分)某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XBY,其精巢中两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分布如图所示,其中一个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某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甲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的DNA分子数与乙细胞的相同
C.若甲细胞正常完成分裂则能形成两种基因型的子细胞
D.形成乙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7.(2024届湛江调研,9)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图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系谱图(图中深颜色表示患者)。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特点是人群中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B.正常情况下,Ⅱ-6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其外祖母
C.若Ⅲ-4与正常女子婚配,儿子一定患病,女儿一定正常
D.该家族中,表现正常的个体均不携带该致病基因
8.(2022山东,6,2分)野生型拟南芥的叶片是光滑形边缘,研究影响其叶片形状的基因时,发现了6个不同的隐性突变,每个隐性突变只涉及1个基因。这些突变都能使拟南芥的叶片表现为锯齿状边缘。利用上述突变培育成6个不同纯合突变体①~⑥,每个突变体只有1种隐性突变。不考虑其他突变,根据表中的杂交实验结果,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子代叶片边缘
①×② 光滑形
①×③ 锯齿状
①×④ 锯齿状
①×⑤ 光滑形
②×⑥ 锯齿状
A.②和③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
B.③和④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锯齿状
C.②和⑤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
D.④和⑥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
9.(2024届湖北九师联盟质检,13)某种鸽(2n=80,性别决定为ZW型)尾部羽毛颜色的浅灰色与红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B、b控制。现用尾羽浅灰色雌鸽与尾羽红色雄鸽杂交,F1中雄鸽均为浅灰色,雌鸽均为红色,已知杂合雄鸽配子有1/2不育。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控制该种鸽尾部羽毛颜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B.F1雌雄鸽交配,F2雄性中浅灰色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4
C.可根据浅灰色雌鸽与红色雄鸽杂交产生的后代颜色判断性别
D.若要测定鸽的基因组序列,则需测定41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10.(2024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月考三,8)某些癌细胞中多药耐药(MDR)基因高度表达后,会使这些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性增强。MDR基因表达产物是糖蛋白(P-gp),该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有ATP依赖性跨膜转运活性,可将药物转运至细胞外,使细胞获得耐药性。而P-gp低水平表达的癌细胞内,某些化疗药物的浓度较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的染色体上存在着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B.选用P-gp高亲和的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
C.化疗药物可提高MDR基因高度表达的癌细胞比例
D.P-gp转运药物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二、非选择题
11.(2022福建,20,14分)7S球蛋白是大豆最主要的过敏原蛋白,三种大豆脂氧酶Lox-1,2,3是大豆产生腥臭味的原因。大豆食品深加工过程中需要去除7S球蛋白和三种脂氧酶。科研人员为获得7S球蛋白与三种脂氧酶同时缺失的大豆新品种,将7S球蛋白缺失的大豆植株与脂氧酶完全缺失的植株杂交,获得F1种子。F1植株自交得到F2种子。对F1种子和F2种子的7S球蛋白和脂氧酶进行蛋白质电泳检测,不同表型的电泳条带示意如图。
注:图中黑色条带为抗原—抗体杂交带,表示相应蛋白质的存在。M泳道条带为相应标准蛋白所在位置,F1种子泳道的条带待填写。
根据电泳检测的结果,对F2种子表型进行分类统计如表。
F2种子表型 粒数
7S球蛋白 野生型 124
7S球蛋白缺失型 377
脂氧酶 Lox-1,2,3 野生型 282
① 94
② 94
Lox-1,2,3全缺失型 31
回答下列问题:
(1)7S球蛋白缺失型属于    (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2)表中①②的表型分别是     、    。脂氧酶Lox-1,2,3分别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在脂氧酶是否缺失的性状上,F2种子表型只有四种,原因是               。
(3)在题图对应的位置画出F1种子表型的电泳条带。
(4)已知Lox基因和7S球蛋白基因独立遗传。图中第   泳道的种子表型为7S球蛋白与三种脂氧酶同时缺失型,这些种子在F2中的比例是    。利用这些种子选择并获得稳定遗传种子的方法是                    。
(5)为提高大豆品质,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提出一个消除野生型大豆7S球蛋白过敏原的设想 。
12.(2022重庆,24,14分)科学家用基因编辑技术由野生型番茄(HH)获得突变体番茄(hh),发现突变体中DML2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乙烯合成相关基因ACS2等的表达及果实中乙烯含量(图Ⅰ、Ⅱ),导致番茄果实成熟期改变。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Ⅰ中,基因h是由基因H编码区第146位碱基后插入一个C(虚线框所示)后突变产生,致使h蛋白比H蛋白少93个氨基酸,其原因是                     。基因h转录形成的mRNA上第49个密码子为    。另有研究发现,基因H发生另一突变后,其转录形成的mRNA上有一密码子发生改变,但翻译的多肽链氨基酸序列和数量不变,原因是          。
(2)图Ⅱ中,t1~t2时段,突变体番茄中DML2基因转录的mRNA相对量低于野生型,推测在该时间段,H蛋白对DML2基因的作用是                。突变体番茄果实成熟期改变的可能机制为:H突变为h后,由于DML2基因的作用,果实中ACS2基因             ,导致果实成熟期      (填“提前”或“延迟”)。
(3)番茄果肉红色(R)对黄色(r)为显性。现用基因型为RrHH和Rrhh的番茄杂交,获得果肉为红色、成熟期为突变体性状的纯合体番茄,请写出杂交选育过程(用基因型表示)。

13.(2022山东,22,16分)果蝇的正常眼与无眼是1对相对性状,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该性状的遗传方式,需从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及显隐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正常眼雌果蝇与无眼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根据杂交结果绘制部分后代果蝇的系谱图,如图所示。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
(1)据图分析,关于果蝇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可以排除的是                  。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1与Ⅲ-2杂交的子代中正常眼雄果蝇的概率是    。
(2)用Ⅱ-1与其亲本雄果蝇杂交获得大量子代,根据杂交结果    (填“能”或“不能”)确定果蝇正常眼性状的显隐性,理由是   。
(3)以系谱图中呈现的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要求:①只杂交一次;②仅根据子代表型预期结果;③不根据子代性状的比例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
(4)若果蝇无眼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是由控制正常眼的基因中间缺失一段较大的DNA片段所致,且该对等位基因的长度已知。利用PCR及电泳技术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只以Ⅱ-3为材料,用1对合适的引物仅扩增控制该对性状的完整基因序列,电泳检测PCR产物,通过电泳结果    (填“能”或“不能”)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理由是   。
阶段检测练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一、选择题
1.(2022天津,9,4分)染色体架起了基因和性状之间的桥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状都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相对性状分离是由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导致的
C.不同性状自由组合是由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的
D.可遗传的性状改变都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导致的
答案 B 
2.(2022北京,6,2分)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据此不能得出(  )
A.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
B.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
C.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
D.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
答案 D 
3.(2022江苏,10,2分)在某生态系统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一种动物,以其中一种植物为食。该植物种群基因型频率初始状态时为0.36AA、0.50Aa和0.14aa。最终稳定状态时为0.17AA、0.49Aa和0.34aa。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A.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
B.随着动物世代增多,该植物种群基因库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C.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是由于捕食关系而非种内竞争
D.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 D 
4.(新教材)(2023福建,7,2分)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与Lcyc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植株a的Lcyc基因在开花时表达,花形态为两侧对称;植株b的Lcyc基因被高度甲基化,花形态为辐射对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Lcyc在植株a和b中的复制方式不同
B.植株a和b中Lcyc的碱基序列不同
C.Lcyc在植株a和b的花中转录水平相同
D.Lcyc的甲基化模式可传给子代细胞
答案 D 
5.(2023全国乙,5,6分)已知某种氨基酸(简称甲)是一种特殊氨基酸,迄今只在某些古菌(古细菌)中发现含有该氨基酸的蛋白质。研究发现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这些古菌含有特异的能够转运甲的tRNA(表示为tRNA甲)和酶E。酶E催化甲与tRNA甲结合生成携带了甲的tRNA甲(表示为甲-tRNA甲),进而将甲带入核糖体参与肽链合成。已知tRNA甲可以识别大肠杆菌mRNA中特定的密码子,从而在其核糖体上参与肽链的合成。若要在大肠杆菌中合成含有甲的肽链,则下列物质或细胞器中必须转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的是(  )
①ATP ②甲 ③RNA聚合酶 ④古菌的核糖体 ⑤酶E的基因 ⑥tRNA甲的基因
A.②⑤⑥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答案 A 
6.(2023浙江6月选考,17,2分)某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XBY,其精巢中两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分布如图所示,其中一个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某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甲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的DNA分子数与乙细胞的相同
C.若甲细胞正常完成分裂则能形成两种基因型的子细胞
D.形成乙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 B 
7.(2024届湛江调研,9)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图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系谱图(图中深颜色表示患者)。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特点是人群中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B.正常情况下,Ⅱ-6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其外祖母
C.若Ⅲ-4与正常女子婚配,儿子一定患病,女儿一定正常
D.该家族中,表现正常的个体均不携带该致病基因
答案 D 
8.(2022山东,6,2分)野生型拟南芥的叶片是光滑形边缘,研究影响其叶片形状的基因时,发现了6个不同的隐性突变,每个隐性突变只涉及1个基因。这些突变都能使拟南芥的叶片表现为锯齿状边缘。利用上述突变培育成6个不同纯合突变体①~⑥,每个突变体只有1种隐性突变。不考虑其他突变,根据表中的杂交实验结果,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子代叶片边缘
①×② 光滑形
①×③ 锯齿状
①×④ 锯齿状
①×⑤ 光滑形
②×⑥ 锯齿状
A.②和③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
B.③和④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锯齿状
C.②和⑤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
D.④和⑥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
答案 C 
9.(2024届湖北九师联盟质检,13)某种鸽(2n=80,性别决定为ZW型)尾部羽毛颜色的浅灰色与红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B、b控制。现用尾羽浅灰色雌鸽与尾羽红色雄鸽杂交,F1中雄鸽均为浅灰色,雌鸽均为红色,已知杂合雄鸽配子有1/2不育。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控制该种鸽尾部羽毛颜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B.F1雌雄鸽交配,F2雄性中浅灰色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4
C.可根据浅灰色雌鸽与红色雄鸽杂交产生的后代颜色判断性别
D.若要测定鸽的基因组序列,则需测定41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答案 B 
10.(2024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月考三,8)某些癌细胞中多药耐药(MDR)基因高度表达后,会使这些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性增强。MDR基因表达产物是糖蛋白(P-gp),该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有ATP依赖性跨膜转运活性,可将药物转运至细胞外,使细胞获得耐药性。而P-gp低水平表达的癌细胞内,某些化疗药物的浓度较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的染色体上存在着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B.选用P-gp高亲和的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
C.化疗药物可提高MDR基因高度表达的癌细胞比例
D.P-gp转运药物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2022福建,20,14分)7S球蛋白是大豆最主要的过敏原蛋白,三种大豆脂氧酶Lox-1,2,3是大豆产生腥臭味的原因。大豆食品深加工过程中需要去除7S球蛋白和三种脂氧酶。科研人员为获得7S球蛋白与三种脂氧酶同时缺失的大豆新品种,将7S球蛋白缺失的大豆植株与脂氧酶完全缺失的植株杂交,获得F1种子。F1植株自交得到F2种子。对F1种子和F2种子的7S球蛋白和脂氧酶进行蛋白质电泳检测,不同表型的电泳条带示意如图。
注:图中黑色条带为抗原—抗体杂交带,表示相应蛋白质的存在。M泳道条带为相应标准蛋白所在位置,F1种子泳道的条带待填写。
根据电泳检测的结果,对F2种子表型进行分类统计如表。
F2种子表型 粒数
7S球蛋白 野生型 124
7S球蛋白缺失型 377
脂氧酶 Lox-1,2,3 野生型 282
① 94
② 94
Lox-1,2,3全缺失型 31
回答下列问题:
(1)7S球蛋白缺失型属于    (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2)表中①②的表型分别是     、    。脂氧酶Lox-1,2,3分别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在脂氧酶是否缺失的性状上,F2种子表型只有四种,原因是               。
(3)在题图对应的位置画出F1种子表型的电泳条带。
(4)已知Lox基因和7S球蛋白基因独立遗传。图中第   泳道的种子表型为7S球蛋白与三种脂氧酶同时缺失型,这些种子在F2中的比例是    。利用这些种子选择并获得稳定遗传种子的方法是                    。
(5)为提高大豆品质,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提出一个消除野生型大豆7S球蛋白过敏原的设想 。
答案 (1)显性 (2)Lox-1,2缺失型 Lox-3缺失型 控制Lox-1,2的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不发生互换,控制Lox-3的基因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3) (4)4 3/64 将这些种子长成的植株自交,对单株所得的所有种子进行蛋白质电泳检测,若某植株所有种子均不出现7S球蛋白条带,则该植株的种子能稳定遗传 (5)敲除7S球蛋白基因/导入7S球蛋白的反义基因,使7S球蛋白不能合成
12.(2022重庆,24,14分)科学家用基因编辑技术由野生型番茄(HH)获得突变体番茄(hh),发现突变体中DML2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乙烯合成相关基因ACS2等的表达及果实中乙烯含量(图Ⅰ、Ⅱ),导致番茄果实成熟期改变。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Ⅰ中,基因h是由基因H编码区第146位碱基后插入一个C(虚线框所示)后突变产生,致使h蛋白比H蛋白少93个氨基酸,其原因是                     。基因h转录形成的mRNA上第49个密码子为    。另有研究发现,基因H发生另一突变后,其转录形成的mRNA上有一密码子发生改变,但翻译的多肽链氨基酸序列和数量不变,原因是          。
(2)图Ⅱ中,t1~t2时段,突变体番茄中DML2基因转录的mRNA相对量低于野生型,推测在该时间段,H蛋白对DML2基因的作用是                。突变体番茄果实成熟期改变的可能机制为:H突变为h后,由于DML2基因的作用,果实中ACS2基因             ,导致果实成熟期      (填“提前”或“延迟”)。
(3)番茄果肉红色(R)对黄色(r)为显性。现用基因型为RrHH和Rrhh的番茄杂交,获得果肉为红色、成熟期为突变体性状的纯合体番茄,请写出杂交选育过程(用基因型表示)。

答案 (1)h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GCC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2)促进DML2基因的转录过程 表达延迟 延迟 (3)RrHH和Rrhh番茄杂交获得F1,F1中选取红色早熟个体(RRHh、RrHh)分别自交,取果肉全部为红色的番茄植株(RRHh)的后代(RRHH、RRHh、RRhh)继续自交,所结果实均为红色晚熟(RRhh)的植株即目标番茄品种。
13.(2022山东,22,16分)果蝇的正常眼与无眼是1对相对性状,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该性状的遗传方式,需从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及显隐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正常眼雌果蝇与无眼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根据杂交结果绘制部分后代果蝇的系谱图,如图所示。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
(1)据图分析,关于果蝇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可以排除的是                  。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1与Ⅲ-2杂交的子代中正常眼雄果蝇的概率是    。
(2)用Ⅱ-1与其亲本雄果蝇杂交获得大量子代,根据杂交结果    (填“能”或“不能”)确定果蝇正常眼性状的显隐性,理由是   。
(3)以系谱图中呈现的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要求:①只杂交一次;②仅根据子代表型预期结果;③不根据子代性状的比例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
(4)若果蝇无眼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是由控制正常眼的基因中间缺失一段较大的DNA片段所致,且该对等位基因的长度已知。利用PCR及电泳技术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只以Ⅱ-3为材料,用1对合适的引物仅扩增控制该对性状的完整基因序列,电泳检测PCR产物,通过电泳结果    (填“能”或“不能”)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理由是   。
答案 (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 3/8 (2)不能 无论正常眼是显性还是隐性,子代雌雄果蝇中正常眼与无眼的比例均为1∶1 (3)Ⅱ-2(或Ⅱ-1,或Ⅱ-4)与Ⅱ-3果蝇杂交,观察子代表型 若子代全为正常眼果蝇,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若子代出现无眼雌果蝇,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若子代无眼果蝇全为雄性,则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4)不能 无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其PCR产物电泳后都仅出现一个条带,且对应的均为正常眼基因的长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