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一轮基础练习--专题4酶与ATP(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一轮基础练习--专题4酶与ATP(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27 10:1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广东版新教材生物学高考第一轮
专题4 酶和ATP
五年高考               
考点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2023广东,1,2分)中国制茶工艺源远流长。红茶制作包括萎凋、揉捻、发酵、高温干燥等工序,其间多酚氧化酶催化茶多酚生成适量茶黄素是红茶风味形成的关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揉捻能破坏细胞结构使多酚氧化酶与茶多酚接触
B.发酵时保持适宜的温度以维持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C.发酵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不会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
D.高温灭活多酚氧化酶以防止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
2.(2022广东,13,4分)某同学对蛋白酶TSS的最适催化条件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见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pH CaCl2 温度(℃) 降解率(%)
① 9 + 90 38
② 9 + 70 88
③ 9 - 70 0
④ 7 + 70 58
⑤ 5 + 40 30
注:+/-分别表示有/无添加,反应物为Ⅰ型胶原蛋白
A.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
B.结合①、②组的相关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温度
C.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70℃,最适pH9
D.尚需补充实验才能确定该酶是否能水解其他反应物
3.(2023浙江1月选考,8,2分)某同学研究某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己糖激酶溶液置于45℃水浴12min,酶活性丧失50%;己糖激酶溶液中加入过量底物后置于45℃水浴12min,酶活性仅丧失3%。该同学研究的因素是(  )
A.温度        B.底物
C.反应时间        D.酶量
4.(2023浙江6月选考,7,2分)为探究酶的催化效率,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
组 别 甲中溶液 (0.2mL) 乙中溶液 (2mL) 不同时间测定的相对压强(kPa)
0s 50s 100s 150s 200s 250s
Ⅰ 肝脏提 取液 H2O2溶液 0 9.0 9.6 9.8 10.0 10.0
Ⅱ FeCl3 H2O2溶液 0 0 0.1 0.3 0.5 0.9
Ⅲ 蒸馏水 H2O2溶液 0 0 0 0 0.1 0.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2O2分解生成O2导致压强改变
B.从甲中溶液与乙中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
C.250s时Ⅰ组和Ⅲ组反应已结束而Ⅱ组仍在进行
D.实验结果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5.(2022重庆,7,2分)植物蛋白酶M和L能使肉类蛋白质部分水解,可用于制作肉类嫩化剂。某实验小组测定并计算了两种酶在37℃、不同pH下的相对活性,结果见表。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相对活性 pH
3 5 7 9 11
酶 M 0.7 1.0 1.0 1.0 0.6
L 0.5 1.0 0.5 0.2 0.1
A.在37℃时,两种酶的最适pH均为5
B.在37℃长时间放置后,两种酶的活性不变
C.从37℃上升至95℃,两种酶在pH为5时仍有较高活性
D.在37℃、pH为3~11时,M更适于制作肉类嫩化剂
6.(2022湖南,3,2分)洗涤剂中的碱性蛋白酶受到其他成分的影响而改变构象,部分解折叠后可被正常碱性蛋白酶特异性识别并降解(自溶)失活。此外,加热也能使碱性蛋白酶失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碱性蛋白酶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自溶失活
B.加热导致碱性蛋白酶构象改变是不可逆的
C.添加酶稳定剂可提高加碱性蛋白酶洗涤剂的去污效果
D.添加碱性蛋白酶可降低洗涤剂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7.(2022全国乙,4,6分)某种酶P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催化底物转化为相应的产物。为探究该酶不同组分催化反应所需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下列5组实验(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实验组 ① ② ③ ④ ⑤
底物 + + + + +
RNA组分 + + - + -
蛋白质组分 + - + - +
低浓度Mg2+ + + + - -
高浓度Mg2+ - - - + +
产物 + - - + -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酶P必须在高浓度Mg2+条件下才具有催化活性
B.蛋白质组分的催化活性随Mg2+浓度升高而升高
C.在高浓度Mg2+条件下RNA组分具有催化活性
D.在高浓度Mg2+条件下蛋白质组分具有催化活性
8.(2021海南,11,3分)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随温度和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酶可耐受一定的高温
B.在t1时,该酶催化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不同温度下,该酶达到最大催化反应速率时所需时间不同
D.相同温度下,在不同反应时间该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不同
9.(2021湖北,2,2分)很久以前,勤劳的中国人就发明了制饴(麦芽糖)技术,这种技术在民间沿用至今。麦芽糖制作的大致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麦芽含有淀粉酶,不含麦芽糖
B.麦芽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结合而成
C.55~60℃保温可抑制该过程中细菌的生长
D.麦芽中的淀粉酶比人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低
10.(新思维)(2021湖北,21,13分)使酶的活性下降或丧失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酶的抑制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可逆抑制剂(与酶可逆结合,酶的活性能恢复);另一类是不可逆抑制剂(与酶不可逆结合,酶的活性不能恢复)。已知甲、乙两种物质(能通过透析袋)对酶A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实验材料和用具:蒸馏水,酶A溶液,甲物质溶液,乙物质溶液,透析袋(人工合成半透膜),试管,烧杯等。
为了探究甲、乙两种物质对酶A的抑制作用类型,现提出以下实验设计思路。请完善该实验设计思路,并写出实验预期结果。
(1)实验设计思路
取    支试管(每支试管代表一个组),各加入等量的酶A溶液,再分别加入等量               ,一段时间后,测定各试管中酶的活性。然后将各试管中的溶液分别装入透析袋,放入蒸馏水中进行透析处理。透析后从透析袋中取出酶液,再测定各自的酶活性。
(2)实验预期结果与结论
若出现结果①:  。
结论①:甲、乙均为可逆抑制剂。
若出现结果②:  。
结论②:甲、乙均为不可逆抑制剂。
若出现结果③:  。
结论③:甲为可逆抑制剂,乙为不可逆抑制剂。
若出现结果④:  。
结论④:甲为不可逆抑制剂,乙为可逆抑制剂。
考点2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11.(新情境)(2023湖南,8,2分)盐碱胁迫下植物应激反应产生的H2O2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禾本科农作物AT1蛋白通过调节细胞膜上PIP2s蛋白磷酸化水平,影响H2O2的跨膜转运,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上PIP2s蛋白高磷酸化水平是其提高H2O2外排能力所必需的
B.PIP2s蛋白磷酸化被抑制,促进H2O2外排,从而减轻其对细胞的毒害
C.敲除AT1基因或降低其表达可提高禾本科农作物的耐盐碱能力
D.从特殊物种中发掘逆境胁迫相关基因是改良农作物抗逆性的有效途径
12.(2022江苏,8,2分)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照下,叶肉细胞中的ATP均源于光能的直接转化
B.供氧不足时,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醇
C.蓝细菌没有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ATP
D.供氧充足时,真核生物在线粒体外膜上氧化[H]产生大量ATP
13.(2021北京,1,2分)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含有C、H、O、N、P
B.必须在有氧条件下合成
C.胞内合成需要酶的催化
D.可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
三年模拟
限时拔高练               
选择题
1.(2023广东实验中学月考,7)ATP是心内科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药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肌炎患者可服用ATP药为人体细胞提供能量
B.1分子ATP是由1分子腺苷和3分子磷酸基团组成的
C.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的产物可用来合成DNA
D.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
2.(2024届河源开学联考,1)植酸酶是一种胞外酶,能将植酸分解为肌醇和无机磷。真菌分泌的植酸酶作为畜禽饲料,可提高饲料利用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酸酶为植酸分解为肌醇和无机磷提供所需活化能
B.真菌分泌植酸酶要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才能实现
C.植酸酶保存时,应避免接触强酸、强碱、重金属等
D.烈日暴晒、烘烤等都可导致植酸酶活性降低或失活
3.(2024届广州阶段考,2)褐变往往导致果蔬的色泽加深、风味改变和营养物质流失,多酚氧化酶(PPO)是引起褐变的关键酶。科研人员以波长398nm下的吸光度(OD398)为指标,研究了不同pH下,两种梨PPO活性变化的对比情况,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OD398
B.多酚氧化酶(PPO)为褐变反应提供活化能
C.实验结果说明,两种梨中PPO的酶活性、最适pH不同
D.实验过程中应将酶和底物混合后再用不同的pH处理
4.(2023梅州二模,11)酶分子具有相应底物的活性中心,用于结合并催化底物反应。在37℃、适宜pH等条件下,用NaCl和CuSO4溶液研究Cu2+、Cl-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速率的影响,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已知Na+和S几乎不影响该反应。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自变量是无机盐溶液的种类
B.Q点条件下淀粉完全水解所需的时间较P点的长
C.实验说明Cu2+能与淀粉竞争酶分子上的活性中心
D.若将温度提高至60℃,则三条曲线的最高点均上移
5.(2023汕头二模,8)研究证实ATP既是“能量通货”,也可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其作为信号分子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神经细胞释放ATP的过程需要相关蛋白质参与并且耗能
B.ATP作为信号分子发挥作用的过程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靶细胞膜上存在ATP的受体能成为ATP作为信号分子的证据
D.细胞间隙中的ATP在有关酶作用下脱去磷酸基团生成腺嘌呤
6.(新情境)(2024届广东大联考,12)DPR1是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DPR1可以被募集到线粒体外膜上,通过水解CTP(其功能机制与ATP相似)引起自身构象改变,从而促进线粒体的分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DPR1的合成需要内质网、中心体和高尔基体的参与
B.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更多的DPR1会被募集到线粒体上
C.DPR1与CTP的结合会引起DPR1去磷酸化
D.线粒体分裂能实现线粒体中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7.(2023深圳光明模拟,18)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被比喻为分子开关,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是一个磷酸化的过程,即“开”,形成无活性的蛋白质是一个去磷酸化的过程,即“关”,机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TP与ADP具有相同的组成元素和脱氧核糖,均含有可转移的磷酸基团
B.适宜光照下,叶肉细胞内的吸能反应均伴随着ATP的合成过程
C.蛋白质被磷酸化激活的过程中,周围环境中会有ADP和磷酸分子的积累
D.Ca2+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需要蛋白激酶作用,使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8.(2024届深圳福田模拟,4)如图1为酶的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示意图,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大小,某同学设计了实验并检测各组分的剩余量,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1模型推测,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降低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
B.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高温抑制酶活性的机理相同,都与酶的空间结构改变有关
C.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而PPO的初始量、pH等属于无关变量
D.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时,应在40~50℃设置多个温度梯度进行实验
考法综合练               
1.(2024届惠州二调,6)ATP为Ca2+跨膜运输供能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物质A既具有物质运输功能,又具有催化功能
B.载体蛋白磷酸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和活性改变
C.Ca2+与物质A结合后,最终导致物质A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D.加入ATP合成抑制剂会提高Ca2+跨膜运输的速率
2.(2024届广东大联考,10)“诱导契合”学说解释酶的专一性时认为酶与底物在空间距离上彼此接近时,酶受底物分子的诱导,其构象发生有利于底物结合的变化,从而互补契合进行反应。蚯蚓蛋白酶Ⅱ能分别与CTH和CU进行反应,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诱导契合”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蚯蚓蛋白酶Ⅱ中加入CTH,待反应结束后,再加入CU,并测定酶活性;
②蚯蚓蛋白酶Ⅱ中加入CTH,待反应结束后,再加入CTH,并测定酶活性。
则支持“诱导契合”的实验结果应为(  )
A.第①组的酶活性基本不变,第②组的酶活性显著下降
B.第①组的酶活性显著下降,第②组的酶活性基本不变
C.第①组的酶活性基本不变,第②组的酶活性也基本不变
D.第①组的酶活性显著下降,第②组的酶活性也显著下降
3.(2024届广东六校一联,13)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力,温度对某种酶的酶活力影响如图1所示。在一定条件下,先将酶在不同的温度下处理一段时间(图2横轴),然后迅速放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测定酶活力,可得到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为反应时间相同时,不同温度下测定的酶活力值
B.55℃的两侧存在两个温度对酶的热稳定性影响相同
C.温度较高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酶活力可能降至零
D.进行工业生产时,将温度控制在60℃比40℃产量更高
专题4 酶和ATP
五年高考               
考点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2023广东,1,2分)中国制茶工艺源远流长。红茶制作包括萎凋、揉捻、发酵、高温干燥等工序,其间多酚氧化酶催化茶多酚生成适量茶黄素是红茶风味形成的关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揉捻能破坏细胞结构使多酚氧化酶与茶多酚接触
B.发酵时保持适宜的温度以维持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C.发酵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不会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
D.高温灭活多酚氧化酶以防止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
答案 C 
2.(2022广东,13,4分)某同学对蛋白酶TSS的最适催化条件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见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pH CaCl2 温度(℃) 降解率(%)
① 9 + 90 38
② 9 + 70 88
③ 9 - 70 0
④ 7 + 70 58
⑤ 5 + 40 30
注:+/-分别表示有/无添加,反应物为Ⅰ型胶原蛋白
A.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
B.结合①、②组的相关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温度
C.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70℃,最适pH9
D.尚需补充实验才能确定该酶是否能水解其他反应物
答案 C 
3.(2023浙江1月选考,8,2分)某同学研究某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己糖激酶溶液置于45℃水浴12min,酶活性丧失50%;己糖激酶溶液中加入过量底物后置于45℃水浴12min,酶活性仅丧失3%。该同学研究的因素是(  )
A.温度        B.底物
C.反应时间        D.酶量
答案 B 
4.(2023浙江6月选考,7,2分)为探究酶的催化效率,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
组 别 甲中溶液 (0.2mL) 乙中溶液 (2mL) 不同时间测定的相对压强(kPa)
0s 50s 100s 150s 200s 250s
Ⅰ 肝脏提 取液 H2O2溶液 0 9.0 9.6 9.8 10.0 10.0
Ⅱ FeCl3 H2O2溶液 0 0 0.1 0.3 0.5 0.9
Ⅲ 蒸馏水 H2O2溶液 0 0 0 0 0.1 0.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2O2分解生成O2导致压强改变
B.从甲中溶液与乙中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
C.250s时Ⅰ组和Ⅲ组反应已结束而Ⅱ组仍在进行
D.实验结果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答案 C 
5.(2022重庆,7,2分)植物蛋白酶M和L能使肉类蛋白质部分水解,可用于制作肉类嫩化剂。某实验小组测定并计算了两种酶在37℃、不同pH下的相对活性,结果见表。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相对活性 pH
3 5 7 9 11
酶 M 0.7 1.0 1.0 1.0 0.6
L 0.5 1.0 0.5 0.2 0.1
A.在37℃时,两种酶的最适pH均为5
B.在37℃长时间放置后,两种酶的活性不变
C.从37℃上升至95℃,两种酶在pH为5时仍有较高活性
D.在37℃、pH为3~11时,M更适于制作肉类嫩化剂
答案 D 
6.(2022湖南,3,2分)洗涤剂中的碱性蛋白酶受到其他成分的影响而改变构象,部分解折叠后可被正常碱性蛋白酶特异性识别并降解(自溶)失活。此外,加热也能使碱性蛋白酶失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碱性蛋白酶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自溶失活
B.加热导致碱性蛋白酶构象改变是不可逆的
C.添加酶稳定剂可提高加碱性蛋白酶洗涤剂的去污效果
D.添加碱性蛋白酶可降低洗涤剂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 B 
7.(2022全国乙,4,6分)某种酶P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催化底物转化为相应的产物。为探究该酶不同组分催化反应所需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下列5组实验(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实验组 ① ② ③ ④ ⑤
底物 + + + + +
RNA组分 + + - + -
蛋白质组分 + - + - +
低浓度Mg2+ + + + - -
高浓度Mg2+ - - - + +
产物 + - - + -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酶P必须在高浓度Mg2+条件下才具有催化活性
B.蛋白质组分的催化活性随Mg2+浓度升高而升高
C.在高浓度Mg2+条件下RNA组分具有催化活性
D.在高浓度Mg2+条件下蛋白质组分具有催化活性
答案 C 
8.(2021海南,11,3分)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随温度和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酶可耐受一定的高温
B.在t1时,该酶催化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不同温度下,该酶达到最大催化反应速率时所需时间不同
D.相同温度下,在不同反应时间该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不同
答案 D 
9.(2021湖北,2,2分)很久以前,勤劳的中国人就发明了制饴(麦芽糖)技术,这种技术在民间沿用至今。麦芽糖制作的大致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麦芽含有淀粉酶,不含麦芽糖
B.麦芽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结合而成
C.55~60℃保温可抑制该过程中细菌的生长
D.麦芽中的淀粉酶比人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低
答案 C 
10.(新思维)(2021湖北,21,13分)使酶的活性下降或丧失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酶的抑制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可逆抑制剂(与酶可逆结合,酶的活性能恢复);另一类是不可逆抑制剂(与酶不可逆结合,酶的活性不能恢复)。已知甲、乙两种物质(能通过透析袋)对酶A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实验材料和用具:蒸馏水,酶A溶液,甲物质溶液,乙物质溶液,透析袋(人工合成半透膜),试管,烧杯等。
为了探究甲、乙两种物质对酶A的抑制作用类型,现提出以下实验设计思路。请完善该实验设计思路,并写出实验预期结果。
(1)实验设计思路
取    支试管(每支试管代表一个组),各加入等量的酶A溶液,再分别加入等量               ,一段时间后,测定各试管中酶的活性。然后将各试管中的溶液分别装入透析袋,放入蒸馏水中进行透析处理。透析后从透析袋中取出酶液,再测定各自的酶活性。
(2)实验预期结果与结论
若出现结果①:  。
结论①:甲、乙均为可逆抑制剂。
若出现结果②:  。
结论②:甲、乙均为不可逆抑制剂。
若出现结果③:  。
结论③:甲为可逆抑制剂,乙为不可逆抑制剂。
若出现结果④:  。
结论④:甲为不可逆抑制剂,乙为可逆抑制剂。
答案 (1)3 蒸馏水、甲物质溶液、乙物质溶液 (2)(与加入蒸馏水的对照组相比,加入甲、乙物质的实验组酶的活性降低,)透析处理后加入甲、乙物质的实验组酶的活性均恢复 透析处理后加入甲、乙物质的实验组酶的活性均不能恢复 透析处理后加入甲物质的实验组酶的活性能恢复,加入乙物质的实验组酶的活性不能恢复 透析处理后加入甲物质的实验组酶的活性不能恢复,加入乙物质的实验组酶的活性能恢复
考点2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11.(新情境)(2023湖南,8,2分)盐碱胁迫下植物应激反应产生的H2O2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禾本科农作物AT1蛋白通过调节细胞膜上PIP2s蛋白磷酸化水平,影响H2O2的跨膜转运,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上PIP2s蛋白高磷酸化水平是其提高H2O2外排能力所必需的
B.PIP2s蛋白磷酸化被抑制,促进H2O2外排,从而减轻其对细胞的毒害
C.敲除AT1基因或降低其表达可提高禾本科农作物的耐盐碱能力
D.从特殊物种中发掘逆境胁迫相关基因是改良农作物抗逆性的有效途径
答案 B 
12.(2022江苏,8,2分)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照下,叶肉细胞中的ATP均源于光能的直接转化
B.供氧不足时,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醇
C.蓝细菌没有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ATP
D.供氧充足时,真核生物在线粒体外膜上氧化[H]产生大量ATP
答案 B 
13.(2021北京,1,2分)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含有C、H、O、N、P
B.必须在有氧条件下合成
C.胞内合成需要酶的催化
D.可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
答案 B 
三年模拟
限时拔高练               
选择题
1.(2023广东实验中学月考,7)ATP是心内科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药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肌炎患者可服用ATP药为人体细胞提供能量
B.1分子ATP是由1分子腺苷和3分子磷酸基团组成的
C.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的产物可用来合成DNA
D.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
答案 C 
2.(2024届河源开学联考,1)植酸酶是一种胞外酶,能将植酸分解为肌醇和无机磷。真菌分泌的植酸酶作为畜禽饲料,可提高饲料利用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酸酶为植酸分解为肌醇和无机磷提供所需活化能
B.真菌分泌植酸酶要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才能实现
C.植酸酶保存时,应避免接触强酸、强碱、重金属等
D.烈日暴晒、烘烤等都可导致植酸酶活性降低或失活
答案 A 
3.(2024届广州阶段考,2)褐变往往导致果蔬的色泽加深、风味改变和营养物质流失,多酚氧化酶(PPO)是引起褐变的关键酶。科研人员以波长398nm下的吸光度(OD398)为指标,研究了不同pH下,两种梨PPO活性变化的对比情况,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OD398
B.多酚氧化酶(PPO)为褐变反应提供活化能
C.实验结果说明,两种梨中PPO的酶活性、最适pH不同
D.实验过程中应将酶和底物混合后再用不同的pH处理
答案 C 
4.(2023梅州二模,11)酶分子具有相应底物的活性中心,用于结合并催化底物反应。在37℃、适宜pH等条件下,用NaCl和CuSO4溶液研究Cu2+、Cl-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速率的影响,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已知Na+和S几乎不影响该反应。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自变量是无机盐溶液的种类
B.Q点条件下淀粉完全水解所需的时间较P点的长
C.实验说明Cu2+能与淀粉竞争酶分子上的活性中心
D.若将温度提高至60℃,则三条曲线的最高点均上移
答案 B 
5.(2023汕头二模,8)研究证实ATP既是“能量通货”,也可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其作为信号分子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神经细胞释放ATP的过程需要相关蛋白质参与并且耗能
B.ATP作为信号分子发挥作用的过程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靶细胞膜上存在ATP的受体能成为ATP作为信号分子的证据
D.细胞间隙中的ATP在有关酶作用下脱去磷酸基团生成腺嘌呤
答案 D 
6.(新情境)(2024届广东大联考,12)DPR1是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DPR1可以被募集到线粒体外膜上,通过水解CTP(其功能机制与ATP相似)引起自身构象改变,从而促进线粒体的分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DPR1的合成需要内质网、中心体和高尔基体的参与
B.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更多的DPR1会被募集到线粒体上
C.DPR1与CTP的结合会引起DPR1去磷酸化
D.线粒体分裂能实现线粒体中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答案 B 
7.(2023深圳光明模拟,18)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被比喻为分子开关,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是一个磷酸化的过程,即“开”,形成无活性的蛋白质是一个去磷酸化的过程,即“关”,机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TP与ADP具有相同的组成元素和脱氧核糖,均含有可转移的磷酸基团
B.适宜光照下,叶肉细胞内的吸能反应均伴随着ATP的合成过程
C.蛋白质被磷酸化激活的过程中,周围环境中会有ADP和磷酸分子的积累
D.Ca2+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需要蛋白激酶作用,使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 D 
8.(2024届深圳福田模拟,4)如图1为酶的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示意图,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大小,某同学设计了实验并检测各组分的剩余量,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1模型推测,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降低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
B.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高温抑制酶活性的机理相同,都与酶的空间结构改变有关
C.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而PPO的初始量、pH等属于无关变量
D.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时,应在40~50℃设置多个温度梯度进行实验
答案 B 
考法综合练               
1.(2024届惠州二调,6)ATP为Ca2+跨膜运输供能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物质A既具有物质运输功能,又具有催化功能
B.载体蛋白磷酸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和活性改变
C.Ca2+与物质A结合后,最终导致物质A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D.加入ATP合成抑制剂会提高Ca2+跨膜运输的速率
答案 D 
2.(2024届广东大联考,10)“诱导契合”学说解释酶的专一性时认为酶与底物在空间距离上彼此接近时,酶受底物分子的诱导,其构象发生有利于底物结合的变化,从而互补契合进行反应。蚯蚓蛋白酶Ⅱ能分别与CTH和CU进行反应,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诱导契合”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蚯蚓蛋白酶Ⅱ中加入CTH,待反应结束后,再加入CU,并测定酶活性;
②蚯蚓蛋白酶Ⅱ中加入CTH,待反应结束后,再加入CTH,并测定酶活性。
则支持“诱导契合”的实验结果应为(  )
A.第①组的酶活性基本不变,第②组的酶活性显著下降
B.第①组的酶活性显著下降,第②组的酶活性基本不变
C.第①组的酶活性基本不变,第②组的酶活性也基本不变
D.第①组的酶活性显著下降,第②组的酶活性也显著下降
答案 B 
3.(2024届广东六校一联,13)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力,温度对某种酶的酶活力影响如图1所示。在一定条件下,先将酶在不同的温度下处理一段时间(图2横轴),然后迅速放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测定酶活力,可得到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为反应时间相同时,不同温度下测定的酶活力值
B.55℃的两侧存在两个温度对酶的热稳定性影响相同
C.温度较高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酶活力可能降至零
D.进行工业生产时,将温度控制在60℃比40℃产量更高
答案 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