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一轮基础练习--专题8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一轮基础练习--专题8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27 10:1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广东版新教材生物学高考第一轮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专题8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五年高考               
考点1 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应用
1.(新情境)(2023海南,15,3分)某作物的雄性育性与细胞质基因(P、H)和细胞核基因(D、d)相关。现有该作物的4个纯合品种:①(P)dd(雄性不育)、②(H)dd(雄性可育)、③(H)DD(雄性可育)、④(P)DD(雄性可育),科研人员利用上述品种进行杂交实验,成功获得生产上可利用的杂交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杂交,产生的后代雄性不育
B.②、③、④自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且基因型不变
C.①和③杂交获得生产上可利用的杂交种,其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需年年制种
D.①和③杂交后代作父本,②和③杂交后代作母本,二者杂交后代雄性可育和不育的比例为3∶1
2.(2023全国甲,6,6分)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现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
B.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
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
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
3.(2022浙江1月选考,10,2分)孟德尔杂交试(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选择了严格自花授(受)粉的豌豆作为材料。自然条件下豌豆大多数是纯合子,主要原因是(  )
A.杂合子豌豆的繁殖能力低
B.豌豆的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
C.豌豆的性状大多数是隐性性状
D.豌豆连续自交,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
4.(2022浙江6月选考,9,2分)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
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
B.与绿茎番茄杂交
C.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
D.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5.(2022海南,15,3分)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
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高
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
D.F2中a基因频率为7/9
6.(2021全国乙,6,6分)某种二倍体植物的n个不同性状由n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已知植株A的n对基因均杂合。理论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
B.n越大,植株A测交子代中不同表型个体数目彼此之间的差异越大
C.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和纯合子的个体数相等
D.n≥2时,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
7.(2021浙江6月选考,18,2分)某同学用红色豆子(代表基因B)和白色豆子(代表基因b)建立人群中某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豆子放回各自的容器中并摇匀,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模拟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B.重复100次实验后,Bb组合约为16%
C.甲容器模拟的可能是该病占36%的男性群体
D.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亲代的等位基因数
8.(2021湖北,4,2分)浅浅的小酒窝,笑起来像花儿一样美。酒窝是由人类常染色体的单基因所决定的,属于显性遗传。甲、乙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男性,丙、丁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女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一定都有酒窝
B.若乙与丁结婚,生出的所有孩子都无酒窝
C.若乙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50%
D.若甲与丁结婚,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则甲的基因型可能是纯合的
9.(2021湖北,18,2分)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A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B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AI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 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
个体 1 2 3 4 5 6 7
A抗原抗体 +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5基因型为IAi,个体6基因型为IBi
B.个体1基因型为IAIB,个体2基因型为IAIA或IAi
C.个体3基因型为IBIB或IBi,个体4基因型为IAIB
D.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
10.(2020全国Ⅰ,5,6分)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每个瓶中有1只雌果蝇和1只雄果蝇),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无法判断的是(  )
A.长翅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B.亲代雌蝇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C.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D.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
11.(2020浙江1月选考,18,2分)若马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F1随机交配,F2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
B.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8
D.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与表现型的比例相同
12.(2020江苏,7,2分)有一观赏鱼品系体色为橘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养殖者在繁殖橘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后代中2/3为橘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橘红带黑斑品系的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品系为杂合子
B.突变形成的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
C.自然繁育条件下,橘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
D.通过多次回交,可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橘红带黑斑品系
考点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
13.(2023全国乙,6,6分)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控制宽叶性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B/b控制,B基因控制高茎性状。这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该种植物的基因致死情况,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下列分析及推理中错误的是(  )
A.从实验①可判断A基因纯合致死,从实验②可判断B基因纯合致死
B.实验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
C.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
D.将宽叶高茎植株进行自交,所获得子代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14.(新情境)(2023湖北,14,2分)人的某条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不发生互换。这三个基因各有上百个等位基因(例如:A1~An均为A的等位基因)。父母及孩子的基因组成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基因 组成 A23A25B7 B35C2C4 A3A24B8 B44C5C9 A24A25B7 B8C4C5 A3A23B35 B44C2C9
A.基因A、B、C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遗传
B.母亲的其中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组成是A3B44C9
C.基因A与基因B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则其C基因组成为C4C5
15.(2022全国甲,6,6分)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
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
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
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
16.(2021浙江6月选考,3,2分)某玉米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YR∶Yr∶yR∶yr=1∶1∶1∶1。若该个体自交,其F1中基因型为Yy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1/16  B.1/8  C.1/4  D.1/2
17.(2021重庆,10,2分)家蚕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d分别控制正常蚕、油蚕性状,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E、e分别控制黄茧、白茧性状。现有EeZDW×EeZdZd的杂交组合,其F1中白茧、油蚕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
A.1/2  B.1/4  C.1/8  D.1/16
18.(2021湖北,19,2分)甲、乙、丙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纯合白色籽粒玉米品种。 甲分别与乙、丙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结果如表。
组别 杂交组合 F1 F2
1 甲×乙 红色籽粒 901红色籽粒, 699 白色籽粒
2 甲×丙 红色籽粒 630红色籽粒, 490白色籽粒
根据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F2玉米籽粒性状比为9红色∶7白色
B.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玉米籽粒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
C.组1中的F1与甲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3红色∶1白色
D.组2中的F1与丙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
19.(2020浙江7月选考,18,2分)若某哺乳动物毛发颜色由基因De(褐色)、Df(灰色)、d(白色)控制,其中De和Df分别对d完全显性。毛发形状由基因H(卷毛)、h(直毛)控制。控制两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基因型为DedHh和DfdHh的雌雄个体交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De对Df共显性、H对h完全显性,则F1有6种表现型
B.若De对Df共显性、H对h不完全显性,则F1有12种表现型
C.若De对Df不完全显性、H对h完全显性,则F1有9种表现型
D.若De对Df完全显性、H对h不完全显性,则F1有8种表现型
20.(2023全国甲,32,10分)乙烯是植物果实成熟所需的激素,阻断乙烯的合成可使果实不能正常成熟,这一特点可以用于解决果实不耐储存的问题,以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现有某种植物的3个纯合子(甲、乙、丙),其中甲和乙表现为果实不能正常成熟(不成熟),丙表现为果实能正常成熟(成熟),用这3个纯合子进行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结果见表。
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分离比
① 甲×丙 不成熟 不成熟∶成熟=3∶1
② 乙×丙 成熟 成熟∶不成熟=3∶1
③ 甲×乙 不成熟 不成熟∶成熟=13∶3
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处理生物,可以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新的品种。通常,基因突变是指  。
(2)从实验①和②的结果可知,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判断的依据是  。
(3)已知丙的基因型为aaBB,且B基因控制合成的酶能够催化乙烯的合成,则甲、乙的基因型分别是       ;实验③中,F2成熟个体的基因型是       ,F2不成熟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21.(2023辽宁,24,11分)萝卜是雌雄同花植物,其贮藏根(萝卜)红色、紫色和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W、w控制,长形、椭圆形和圆形由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一株表型为紫色椭圆形萝卜的植株自交,F1的表型及其比例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F1 表型 红色 长形 红色 椭圆 形 红色 圆形 紫色 长形 紫色 椭圆 形 紫色 圆形 白色 长形 白色 椭圆 形 白色 圆形
比例 1 2 1 2 4 2 1 2 1
注:假设不同基因型植株个体及配子的存活率相同
(1)控制萝卜颜色和形状的两对基因的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孟德尔第二定律。
(2)为验证上述结论,以F1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①选择萝卜表型为       和红色长形的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
②若子代表型及其比例为              ,则上述结论得到验证。
(3)表中F1植株纯合子所占比例是     ;若表中F1随机传粉,F2植株中表型为紫色椭圆形萝卜的植株所占比例是    。
(4)食品工艺加工需大量使用紫色萝卜,为满足其需要,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培育紫色萝卜种苗的技术是        。
22.(新情境)(2023北京,19,12分)二十大报告提出“种业振兴行动”。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并探究相应遗传机制,对创制高产优质新品种意义重大。
(1)我国科学家用诱变剂处理野生型油菜(绿叶),获得了新生叶黄化突变体(黄化叶)。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结果如图1,其中隐性性状是    。
(2)科学家克隆出导致新生叶黄化的基因,与野生型相比,它在DNA序列上有一个碱基对改变,
图2
导致突变基因上出现了一个限制酶B的酶切位点(如图2)。据此,检测F2基因型的实验步骤为:提取基因组DNA→PCR→回收扩增产物→       →电泳。F2中杂合子电泳条带数目应为    条。
(3)油菜雄性不育品系A作为母本与可育品系R杂交,获得杂交油菜种子S(杂合子),使杂交油菜的大规模种植成为可能。品系A1育性正常,其他性状与A相同,A与A1杂交,子一代仍为品系A,由此可大量繁殖A。
在大量繁殖A的过程中,会因其他品系花粉的污染而导致A不纯,进而影响种子S的纯度,导致油菜籽减产。油菜新生叶黄化表型易辨识,且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科学家设想利用新生叶黄化性状来提高种子S的纯度。育种过程中首先通过一系列操作,获得了新生叶黄化的A1,利用黄化A1生产种子S的育种流程见图3。
①图3中,A植株的绿叶雄性不育子代与黄化A1杂交,筛选出的黄化A植株占子一代总数的比例约为    。
②为减少因花粉污染导致的种子S纯度下降,简单易行的田间操作是 。
23.(2022全国乙,32,12分)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白、红和紫三种,花的颜色由花瓣中色素决定,色素的合成途径是:白色红色紫色。其中酶1的合成由基因A控制,酶2的合成由基因B控制,基因A和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红花杂合体植株杂交,子代植株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子代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       ;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是   。
(2)已知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有2种。现有1株白花纯合体植株甲,若要通过杂交实验(要求选用1种纯合体亲本与植株甲只进行1次杂交)来确定其基因型,请写出所选用的亲本基因型、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2022全国甲,32,12分)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顶端长雄花序,叶腋长雌花序),但也有的是雌雄异株植物。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雌花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个体为雌株。现有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4种纯合体玉米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需进行人工传粉,具体做法是  。
(2)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F1自交,F2中雌株所占比例为    ,F2中雄株的基因型是       ;在F2的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是    。 
(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  ;
若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  。
25.(2022北京,18,11分)番茄果实成熟涉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导致果实颜色及硬度等发生变化。果实颜色由果皮和果肉颜色决定。为探究番茄果实成熟的机制,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果皮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果皮黄色与果皮无色的番茄杂交的F1果皮为黄色,F1自交所得F2果皮颜色及比例为          。
(2)野生型番茄成熟时果肉为红色。现有两种单基因纯合突变体,甲(基因A突变为a)果肉黄色,乙(基因B突变为b)果肉橙色。用甲、乙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1。
据此,写出F2中黄色的基因型:        。
(3)深入研究发现,成熟番茄的果肉由于番茄红素的积累而呈红色,当番茄红素量较少时,果肉呈黄色,而前体物质2积累会使果肉呈橙色,如图2。上述基因A、B以及另一基因H均编码与果肉颜色相关的酶,但H在果实中的表达量低。
根据上述代谢途径,aabb中前体物质2积累、果肉呈橙色的原因是  。
(4)有一果实不能成熟的变异株M,果肉颜色与甲相同,但A并未突变,而调控A表达的C基因转录水平极低。C基因在果实中特异性表达,敲除野生型中的C基因,其表型与M相同。进一步研究发现M中C基因的序列未发生改变,但其甲基化程度一直很高。推测果实成熟与C基因甲基化水平改变有关。欲为此推测提供证据,合理的方案包括    ,并检测C的甲基化水平及表型。
①将果实特异性表达的去甲基化酶基因导入M
②敲除野生型中果实特异性表达的去甲基化酶基因
③将果实特异性表达的甲基化酶基因导入M
④将果实特异性表达的甲基化酶基因导入野生型
26.(2021全国甲,32,12分)植物的性状有的由1对基因控制,有的由多对基因控制。一种二倍体甜瓜的叶形有缺刻叶和全缘叶,果皮有齿皮和网皮。为了研究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的遗传特点,某小组用基因型不同的甲乙丙丁4种甜瓜种子进行实验,其中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网皮。杂交实验及结果见表(实验②中F1自交得F2)。
实验 亲本 F1 F2
① 甲×乙 1/4缺刻叶齿皮, 1/4缺刻叶网皮 1/4全缘叶齿皮, 1/4全缘叶网皮 /
② 丙×丁 缺刻叶齿皮 9/16缺刻叶齿皮, 3/16缺刻叶网皮 3/16全缘叶齿皮, 1/16全缘叶网皮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①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判断的依据是  。
根据实验②,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是       。
(2)甲乙丙丁中属于杂合体的是    。
(3)实验②的F2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    。 
(4)假如实验②的F2中缺刻叶齿皮∶缺刻叶网皮∶全缘叶齿皮∶全缘叶网皮不是9∶3∶3∶1,而是45∶15∶3∶1,则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中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
27.(2021浙江6月选考,28,10分)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纯合不抗除草剂水稻(2n)(甲),获得转基因植株若干。从转基因后代中选育出纯合矮秆抗除草剂水稻(乙)和纯合高秆抗除草剂水稻(丙)。用甲、乙、丙进行杂交,F2结果如表。转基因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外源基因可插入不同的染色体上。高秆(矮秆)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独立遗传,高秆和矮秆由等位基因A(a)控制,有抗除草剂基因用B+表示、无抗除草剂基因用B-表示。
杂交 组合 F2的表现型及数量(株)
矮秆抗 除草剂 矮秆不抗 除草剂 高秆抗 除草剂 高秆不 抗除草剂
甲×乙 513 167 0 0
甲×丙 109 37 313 104
乙×丙 178 12 537 36
回答下列问题:
(1)矮秆对高秆为    性状,甲×乙得到的F1产生    种配子。
(2)为了分析抗除草剂基因在水稻乙、丙叶片中的表达情况,分别提取乙、丙叶片中的RNA并分离出    ,逆转录后进行PCR扩增。为了除去提取RNA中出现的DNA污染,可采用的方法是           。
(3)乙×丙的F2中,形成抗除草剂与不抗除草剂表现型比例的原因是  。
(4)甲与丙杂交得到F1,F1再与甲杂交,利用获得的材料进行后续育种。写出F1与甲杂交的遗传图解。
28.(2021北京,20,12分)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研究种子发育的机理对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
(1)玉米果穗上的每一个籽粒都是受精后发育而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甲品系玉米,其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严重干瘪且无发芽能力的籽粒,这种异常籽粒约占1/4。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    定律。上述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均发育为植株,自交后,有些植株果穗上有约1/4干瘪籽粒,这些植株所占比例约为    。
(2)为阐明籽粒干瘪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者克隆出候选基因A/a。将A基因导入到甲品系中,获得了转入单个A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假定转入的A基因已插入a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请从表中选择一种实验方案及对应的预期结果以证实“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 。
实验方案 预期结果
Ⅰ.转基因玉米×野生型玉米 Ⅱ.转基因玉米×甲品系 Ⅲ.转基因玉米自交 Ⅳ.野生型玉米×甲品系 ①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1 ②正常籽粒∶干瘪籽粒≈3∶1 ③正常籽粒∶干瘪籽粒≈7∶1 ④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5∶1
(3)现已确认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序列分析发现a基因是A基因中插入了一段DNA(见图1),使A基因功能丧失。甲品系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发芽后,取其植株叶片,用图1中的引物1、2进行PCR扩增,若出现目标扩增条带则可知相应植株的基因型为    。
(4)为确定A基因在玉米染色体上的位置,借助位置已知的M/m基因进行分析。用基因型为mm且籽粒正常的纯合子P与基因型为MM的甲品系杂交得F1,F1自交得F2。用M、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F1植株果穗上干瘪籽粒(F2)胚组织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有1、2、3三种类型,如图2所示。
统计干瘪籽粒(F2)的数量,发现类型1最多、类型2较少、类型3极少。请解释类型3数量极少的原因。
三年模拟
限时拔高练1               
一、选择题
1.(2023华南师大附中月考,15)孟德尔的实验研究运用了“假说—演绎”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内容是(观察/分析)提出问题→(推理/想象)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1自交得F2,F2中高茎∶矮茎=3∶1”属“实验验证”
B.“进行测交实验,结果高茎∶矮茎=1∶1”属“演绎推理”
C.“一般情况下,自花传粉的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属“提出问题”
D.“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提出假说”
2.(2024届广东四校一联,5)科学家将控制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上,如表所示。若要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最适宜选取的性状组合是(  )
基因所 在染色 体编号 1号 4号 5号 7号
基因控 制的相 对性状 花的颜色、子叶的颜色 花的位置、豆荚的形状、植株的高度 豆荚的 颜色 种子的 形状
A.花的颜色和子叶的颜色
B.豆荚的形状和植株的高度
C.花的位置和豆荚的形状
D.豆荚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
3.(2023茂名高州一模,5)玉米的A基因控制叶绿素合成,若玉米个体无A基因或者无光照,则无法合成叶绿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均能合成叶绿素
B.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在光下均能合成叶绿素
C.在缺镁的土壤中,A基因控制的叶绿素合成量不受影响
D.合成叶绿素是A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4.(2024届普宁二中期中,11)兔子的白毛和灰毛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对杂合白毛兔杂交,后代中总是出现白毛兔∶灰毛兔=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题意可知,白毛和灰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白毛为显性性状
B.后代中灰毛兔总是占1/3的原因可能是控制毛色的基因发生显性纯合致死
C.后代中灰毛兔总是占1/3的原因可能是含显性基因的雄配子有50%发生配子致死
D.后代中出现1/3的灰毛兔证明控制兔子毛色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5.(2024届广东摸底联考,8)某种鳟鱼的眼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体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做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2中黑眼∶红眼=13∶3,基因A/a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F2中黄体∶黑体=3∶1,基因B/b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F2黑眼黄体的基因型有4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
D.F2中红眼黄体随机交配,后代中黑眼黑体所占比例为1/9
6.(2023惠州东江雅博学校模拟,8)某植物花瓣的颜色(红色/白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Y/y、R/r)控制,其控制途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Y、R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该植物花瓣的颜色
B.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基因Y/y与R/r之间遵循分离定律
C.用基因型为Yyrr和yyRr的植株杂交能够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D.基因型为YyRr的植株自交,所得F1中白花个体所占比例为7/16
7.(2024届广东大联考,14)M和N是两个荧光蛋白基因,实验小组将两个荧光蛋白基因导入某野生型雌性果蝇体内,再让该果蝇和野生型果蝇杂交,杂交后代雌雄群体的表型及比例为有荧光∶无荧光=3∶1(只要有一个荧光蛋白基因即为有荧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和N基因导入了细胞核基因组中
B.M和N基因导入了非同源染色体上
C.M和N基因都导入到了常染色体上
D.同时含有M和N基因的果蝇占1/4
二、非选择题
8.(新思维)(2023茂名一中三模,20)自然界中存在一类称为“单向异交不亲和”的玉米,该性状由G/g控制,其中G决定单向异交不亲和。该性状的遗传机制是“含有G的卵细胞不能与g的花粉结合受精,其余配子间结合方式均正常”。玉米籽粒颜色紫色和黄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用A/a表示,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研究人员选择纯种紫粒单向异交不亲和品系与正常纯种黄粒品系进行杂交,F1均为紫粒,F1进行自交获得F2
(1)玉米的籽粒颜色中隐性性状是    ,F1的基因型是    。
(2)为了让亲本正常杂交,黄粒品系应作为    (填“父本”或“母本”),理由是                               。
(3)F1产生的可接受g花粉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F2中纯种育性正常黄粒的比例是               。
(4)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一个育性恢复基因M导入F1中,发现M能够使籽粒的紫色变浅成为浅紫色;只有将M导入G所在的染色体上才可以使其育性恢复正常。现在利用F1作母本进行测交实验,探究M基因导入的位置。若M导入G所在的染色体上,则子代的籽粒颜色及比例为              。
限时拔高练2               
一、选择题
1.(2023江门一模,12)豌豆的子叶黄色对绿色为显性,种子圆粒对皱粒为显性,两种性状分别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现用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F1中绿色皱粒豌豆所占比例为1/8,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两个亲本均为杂合子
B.亲本黄色圆粒豌豆产生2种配子
C.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4
D.子代有4种表型和6种基因型
2.(2024届广州阶段考,4)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黄瓜的苦味物质——葫芦素主要由两个“主控开关”控制合成,叶苦与非苦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果苦与非苦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二者独立遗传。现将叶和果实均苦味、叶和果实均非苦味的两品系进行杂交,得到F1全为叶和果实均非苦味类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叶片中葫芦素能有效抵御害虫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亲本叶和果实均苦味、叶和果实均非苦味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
B.将F1自交得F2,F2中表型为叶苦果非苦的黄瓜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
C.将F1植株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即可快速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所需植株
D.依据题意,表型为叶苦果非苦的黄瓜可作为育种工作者首选
3.(2024届深圳高级中学模拟,9)亚洲棉的光籽(无短绒)和毛籽(有短绒)是一对相对性状,为探究亚洲棉绒的遗传规律,研究者利用表型为光籽的3种不同突变体与野生型毛籽棉进行杂交,F1自交,结果如表。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亲本 F2表型及比例
① 突变体甲×毛籽棉 光籽∶毛籽=3∶1
② 突变体乙×毛籽棉 光籽∶毛籽=13∶3
③ 突变体丙×毛籽棉 光籽∶毛籽=9∶7
A.统计的F2数量足够多时才会接近表中结果
B.组别③的F2中毛籽个体共有5种基因型
C.组别②的F1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光籽∶毛籽=1∶3
D.突变体甲光籽性状的遗传不一定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
4.(2023惠州二调,12)孟德尔用豌豆(2n=14)进行遗传实验时,研究了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相关性状及其控制基因在染色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中每两对性状在遗传时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DDVV和ddvv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高茎豆荚不饱满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16
C.豌豆的体细胞中只具有14条染色体,遗传物质组成简单是孟德尔成功的重要原因
D.DDgg和ddGG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重组型性状的比例为5/8
5.(2024届广州阶段考,14)玉米籽粒的饱满程度由大到小有饱满、中度饱满、干瘪等,研究发现玉米籽粒的饱满程度由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3个基因(S、S1、S2)决定,科研人员分别利用野生型、突变体1、突变体2进行研究,实验步骤及结果如图所示。经测定突变体1基因型为S1S1,干瘪个体基因型为S2S2,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该玉米种群中相应的基因型有7种
B.S、S1、S2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C.S、S1、S2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S>S1>S2
D.上述杂交实验说明控制籽粒饱满程度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二、非选择题
6.(2024届深圳福田模拟,18)“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为了育好中国种,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材料一:二倍体作物M的品系甲有抗虫、高产等多种优良性状,但甜度不高。为了改良品系甲,增加其甜度,育种工作者在种质资源库中选取乙、丙两个高甜度的品系,用三个纯合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通过对甲、乙、丙三个品系转录的mRNA分析,发现基因S与作物M的甜度相关,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以Ti质粒为表达载体,以品系甲的叶片外植体为受体,培育出转S基因的新品系。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
甲×乙 不甜 1/4甜、3/4不甜
甲×丙 甜 3/4甜、1/4不甜
乙×丙 甜 13/16甜、3/16不甜
根据研究组的实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不甜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则乙、丙杂交组合的F2中表型为甜的植株基因型有    种。若用乙、丙杂交组合的F2不甜的植株进行自交,F3中甜∶不甜的比例为    。
(2)据题意,将S基因导入品系甲中采用的是       法。
材料二:大豆原产中国,通称黄豆,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大豆是雌雄同株植物,野生型大豆雌蕊与雄蕊育性正常。
(3)科学家用射线对大豆种群进行诱变处理,并从大豆种群中分离出两株雄性不育个体甲和乙,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体。
①诱变可以使同一基因朝着不同的方向突变,也可使不同的基因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        的特点。
②某研究小组为探究上述两株突变体是同一基因突变还是不同基因突变所致,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突变体甲与野生型大豆杂交获得F1,再将F1与突变体乙杂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的比例。
Ⅰ.本实验不能直接将突变体甲与乙进行杂交的原因是                           。
Ⅱ.按本实验方案实施,预测其实验结果及结论:若             ,说明这两种突变体是由不同基因突变所致。若                 ,说明这两种突变体是由同一基因突变所致。
考法综合练               
1.(2023华南师大附中月考二,16)棉铃虫是严重危害棉花的一种害虫。科研工作者发现,毒蛋白基因B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D均可导致棉铃虫死亡。现将B和D基因同时导入棉花的一条染色体上获得抗虫棉。棉花的短果枝由基因A控制,研究者获得了多个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AaBD植株与纯合的aa长果枝不抗虫植株杂交得到F1(不考虑减数分裂时的互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F1中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1∶1,则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B.若F1的表型比例为1∶1∶1∶1,则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AD、aB、aD
C.若F1的表型比例为1∶1∶1∶1,则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D.若F1中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1∶1,则亲本AaBD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和aBD
2.(2024届惠州二调,10)有一种牛的毛色,红色(A)对白色(a)为不完全显性,杂合型(Aa)表现为灰色,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牛群中,红色和白色的基因频率各占50%,现需对牛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淘汰前,该牛群中红色个体数等于白色个体数
B.若随机交配淘汰2代,红色牛个体数等于灰色牛个体数
C.若同种颜色牛相互交配淘汰2代,红色牛个体数等于灰色牛个体数
D.若每代均不淘汰,不论随机交配多少代,牛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均为1/2
3.(新思维)(2024届汕头金山中学一模,7)某闭花授粉的豆科植物体内存在一种“自私基因”D,研究发现,D能杀死体内2/3的含d基因的雄配子,而对雌配子无影响,基因型为Dd的亲本植株在自然状态下种植获得F1,F1自交获得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状态下,D基因频率逐代增加,最后接近于1
B.F1中显性个体∶隐性个体=7∶1
C.F2中隐性纯合子个体所占比例约为3/32
D.F2显性个体中的纯合子所占比例大于杂合子所占比例
4.(新情境)(2024届深圳福田红岭中学月考二,6)促生长的A基因(该基因正常表达时小鼠生长情况正常)和无此功能的a基因是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NA甲基化修饰通常会抑制基因表达。如图是两只小鼠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甲基化修饰对基因传递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雄鼠的A基因和雌鼠的a基因遗传信息均已发生改变
B.雄鼠在形成配子时A基因发生了去甲基化,但不能说明甲基化不能遗传
C.图中的雌、雄鼠的基因型均为Aa,且均能正常生长
D.图中小鼠的杂交子代的表型比例约为3∶1
5.(2024届天津静海一中调研,14)闭花受粉植物甲,高茎和矮茎分别受A和a基因控制(完全显性);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乙,其籽粒的颜色黄色与白色分别由Y和y基因控制(完全显性)。两者的遗传均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自然状态下,间行种植基因型为AA、Aa的植物甲(两者数量之比是1∶2)和间行种植基因型为YY、Yy的植物乙(两者数量之比是1∶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甲的F1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
B.植物乙的F1中白色籽粒所占的比例为1/9
C.植物乙的F1黄色籽粒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
D.若植物甲含有a的配子1/2致死,则F1中矮茎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9
6.(2023广东冲刺二模,5)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且借助风传粉;玉米籽粒的颜色有白色、黄色、紫色三种,三者互为相对性状。现将纯种的黄玉米与纯种的白玉米实行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白玉米果穗上结有黄色玉米籽粒,但在黄玉米果穗上找不到白色玉米籽粒。在连续种植的黄玉米果穗上偶然发现一粒紫色玉米籽粒,采用实验方法判断黄色与紫色的显隐性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状态下,玉米既能同株传粉又能异株传粉
B.利用玉米做杂交实验时,人工传粉前后需对雌花序套袋
C.依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黄色和白色的显隐性关系,玉米果穗上籽粒的基因型有两种
D.让由紫色玉米籽粒发育成的玉米与多株纯合黄玉米杂交,可判断黄色与紫色的显隐性关系
7.(2024届湛江摸底,20)某种雌雄同株异花植物(2N=24),该植物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茎高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研究发现,该种植物存在2号染色体三体现象,三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未配对的2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异常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异常雌配子受精作用不受影响。现将两株红花高茎2-三体植株甲和乙分别进行自交实验,植株甲自交后代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51∶17∶3∶1,植株乙自交后代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6∶2∶3∶1。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若对该种植物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    条染色体。
(2)2-三体植株的变异类型是     ,2-三体植株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时细胞含             条染色体。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植株甲的基因型为    ,植株甲产生可育的花粉中,基因型为AB的比例是    。
(4)根据植株乙自交的实验结果,采用“假说—演绎”的方法,设计测交实验检验植株乙控制花色的基因型。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                                。
第2部分 遗传与进化
专题8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五年高考               
考点1 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应用
1.(新情境)(2023海南,15,3分)某作物的雄性育性与细胞质基因(P、H)和细胞核基因(D、d)相关。现有该作物的4个纯合品种:①(P)dd(雄性不育)、②(H)dd(雄性可育)、③(H)DD(雄性可育)、④(P)DD(雄性可育),科研人员利用上述品种进行杂交实验,成功获得生产上可利用的杂交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杂交,产生的后代雄性不育
B.②、③、④自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且基因型不变
C.①和③杂交获得生产上可利用的杂交种,其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需年年制种
D.①和③杂交后代作父本,②和③杂交后代作母本,二者杂交后代雄性可育和不育的比例为3∶1
答案 D 
2.(2023全国甲,6,6分)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现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
B.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
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
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
答案 A 
3.(2022浙江1月选考,10,2分)孟德尔杂交试(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选择了严格自花授(受)粉的豌豆作为材料。自然条件下豌豆大多数是纯合子,主要原因是(  )
A.杂合子豌豆的繁殖能力低
B.豌豆的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
C.豌豆的性状大多数是隐性性状
D.豌豆连续自交,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
答案 D 
4.(2022浙江6月选考,9,2分)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
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
B.与绿茎番茄杂交
C.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
D.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答案 C 
5.(2022海南,15,3分)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
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高
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
D.F2中a基因频率为7/9
答案 D 
6.(2021全国乙,6,6分)某种二倍体植物的n个不同性状由n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已知植株A的n对基因均杂合。理论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
B.n越大,植株A测交子代中不同表型个体数目彼此之间的差异越大
C.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和纯合子的个体数相等
D.n≥2时,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
答案 B 
7.(2021浙江6月选考,18,2分)某同学用红色豆子(代表基因B)和白色豆子(代表基因b)建立人群中某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豆子放回各自的容器中并摇匀,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模拟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B.重复100次实验后,Bb组合约为16%
C.甲容器模拟的可能是该病占36%的男性群体
D.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亲代的等位基因数
答案 C 
8.(2021湖北,4,2分)浅浅的小酒窝,笑起来像花儿一样美。酒窝是由人类常染色体的单基因所决定的,属于显性遗传。甲、乙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男性,丙、丁分别代表有、无酒窝的女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一定都有酒窝
B.若乙与丁结婚,生出的所有孩子都无酒窝
C.若乙与丙结婚,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50%
D.若甲与丁结婚,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则甲的基因型可能是纯合的
答案 B 
9.(2021湖北,18,2分)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A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B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AI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 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
个体 1 2 3 4 5 6 7
A抗原抗体 +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5基因型为IAi,个体6基因型为IBi
B.个体1基因型为IAIB,个体2基因型为IAIA或IAi
C.个体3基因型为IBIB或IBi,个体4基因型为IAIB
D.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
答案 A 
10.(2020全国Ⅰ,5,6分)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每个瓶中有1只雌果蝇和1只雄果蝇),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无法判断的是(  )
A.长翅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B.亲代雌蝇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C.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D.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
答案 C 
11.(2020浙江1月选考,18,2分)若马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F1随机交配,F2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
B.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8
D.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与表现型的比例相同
答案 D 
12.(2020江苏,7,2分)有一观赏鱼品系体色为橘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养殖者在繁殖橘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后代中2/3为橘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橘红带黑斑品系的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品系为杂合子
B.突变形成的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
C.自然繁育条件下,橘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
D.通过多次回交,可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橘红带黑斑品系
答案 D 
考点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
13.(2023全国乙,6,6分)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控制宽叶性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B/b控制,B基因控制高茎性状。这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该种植物的基因致死情况,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下列分析及推理中错误的是(  )
A.从实验①可判断A基因纯合致死,从实验②可判断B基因纯合致死
B.实验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
C.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
D.将宽叶高茎植株进行自交,所获得子代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答案 D 
14.(新情境)(2023湖北,14,2分)人的某条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不发生互换。这三个基因各有上百个等位基因(例如:A1~An均为A的等位基因)。父母及孩子的基因组成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基因 组成 A23A25B7 B35C2C4 A3A24B8 B44C5C9 A24A25B7 B8C4C5 A3A23B35 B44C2C9
A.基因A、B、C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遗传
B.母亲的其中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组成是A3B44C9
C.基因A与基因B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则其C基因组成为C4C5
答案 B 
15.(2022全国甲,6,6分)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
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
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
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
答案 B 
16.(2021浙江6月选考,3,2分)某玉米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YR∶Yr∶yR∶yr=1∶1∶1∶1。若该个体自交,其F1中基因型为Yy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1/16  B.1/8  C.1/4  D.1/2
答案 B 
17.(2021重庆,10,2分)家蚕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d分别控制正常蚕、油蚕性状,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E、e分别控制黄茧、白茧性状。现有EeZDW×EeZdZd的杂交组合,其F1中白茧、油蚕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
A.1/2  B.1/4  C.1/8  D.1/16
答案 C 
18.(2021湖北,19,2分)甲、乙、丙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纯合白色籽粒玉米品种。 甲分别与乙、丙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结果如表。
组别 杂交组合 F1 F2
1 甲×乙 红色籽粒 901红色籽粒, 699 白色籽粒
2 甲×丙 红色籽粒 630红色籽粒, 490白色籽粒
根据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F2玉米籽粒性状比为9红色∶7白色
B.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玉米籽粒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
C.组1中的F1与甲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3红色∶1白色
D.组2中的F1与丙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
答案 C 
19.(2020浙江7月选考,18,2分)若某哺乳动物毛发颜色由基因De(褐色)、Df(灰色)、d(白色)控制,其中De和Df分别对d完全显性。毛发形状由基因H(卷毛)、h(直毛)控制。控制两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基因型为DedHh和DfdHh的雌雄个体交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De对Df共显性、H对h完全显性,则F1有6种表现型
B.若De对Df共显性、H对h不完全显性,则F1有12种表现型
C.若De对Df不完全显性、H对h完全显性,则F1有9种表现型
D.若De对Df完全显性、H对h不完全显性,则F1有8种表现型
答案 B 
20.(2023全国甲,32,10分)乙烯是植物果实成熟所需的激素,阻断乙烯的合成可使果实不能正常成熟,这一特点可以用于解决果实不耐储存的问题,以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现有某种植物的3个纯合子(甲、乙、丙),其中甲和乙表现为果实不能正常成熟(不成熟),丙表现为果实能正常成熟(成熟),用这3个纯合子进行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结果见表。
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分离比
① 甲×丙 不成熟 不成熟∶成熟=3∶1
② 乙×丙 成熟 成熟∶不成熟=3∶1
③ 甲×乙 不成熟 不成熟∶成熟=13∶3
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处理生物,可以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新的品种。通常,基因突变是指  。
(2)从实验①和②的结果可知,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判断的依据是  。
(3)已知丙的基因型为aaBB,且B基因控制合成的酶能够催化乙烯的合成,则甲、乙的基因型分别是       ;实验③中,F2成熟个体的基因型是       ,F2不成熟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答案 (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2)甲和丙杂交产生的F1与乙和丙杂交产生的F1的表现型不同 (3)AABB、aabb aaBB和aaBb 3/13
21.(2023辽宁,24,11分)萝卜是雌雄同花植物,其贮藏根(萝卜)红色、紫色和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W、w控制,长形、椭圆形和圆形由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一株表型为紫色椭圆形萝卜的植株自交,F1的表型及其比例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F1 表型 红色 长形 红色 椭圆 形 红色 圆形 紫色 长形 紫色 椭圆 形 紫色 圆形 白色 长形 白色 椭圆 形 白色 圆形
比例 1 2 1 2 4 2 1 2 1
注:假设不同基因型植株个体及配子的存活率相同
(1)控制萝卜颜色和形状的两对基因的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孟德尔第二定律。
(2)为验证上述结论,以F1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①选择萝卜表型为       和红色长形的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
②若子代表型及其比例为              ,则上述结论得到验证。
(3)表中F1植株纯合子所占比例是     ;若表中F1随机传粉,F2植株中表型为紫色椭圆形萝卜的植株所占比例是    。
(4)食品工艺加工需大量使用紫色萝卜,为满足其需要,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培育紫色萝卜种苗的技术是        。
答案 (1)遵循 (2)紫色椭圆形 紫色椭圆形∶紫色长形∶红色椭圆形∶红色长形=1∶1∶1∶1 (3)1/4 1/4 (4)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2.(新情境)(2023北京,19,12分)二十大报告提出“种业振兴行动”。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并探究相应遗传机制,对创制高产优质新品种意义重大。
(1)我国科学家用诱变剂处理野生型油菜(绿叶),获得了新生叶黄化突变体(黄化叶)。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结果如图1,其中隐性性状是    。
(2)科学家克隆出导致新生叶黄化的基因,与野生型相比,它在DNA序列上有一个碱基对改变,
图2
导致突变基因上出现了一个限制酶B的酶切位点(如图2)。据此,检测F2基因型的实验步骤为:提取基因组DNA→PCR→回收扩增产物→       →电泳。F2中杂合子电泳条带数目应为    条。
(3)油菜雄性不育品系A作为母本与可育品系R杂交,获得杂交油菜种子S(杂合子),使杂交油菜的大规模种植成为可能。品系A1育性正常,其他性状与A相同,A与A1杂交,子一代仍为品系A,由此可大量繁殖A。
在大量繁殖A的过程中,会因其他品系花粉的污染而导致A不纯,进而影响种子S的纯度,导致油菜籽减产。油菜新生叶黄化表型易辨识,且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科学家设想利用新生叶黄化性状来提高种子S的纯度。育种过程中首先通过一系列操作,获得了新生叶黄化的A1,利用黄化A1生产种子S的育种流程见图3。
①图3中,A植株的绿叶雄性不育子代与黄化A1杂交,筛选出的黄化A植株占子一代总数的比例约为    。
②为减少因花粉污染导致的种子S纯度下降,简单易行的田间操作是 。
答案 (1)黄化叶 (2)用限制酶B酶切 3 (3)1/4(或25%) 除去新生叶不黄化的A植株
23.(2022全国乙,32,12分)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白、红和紫三种,花的颜色由花瓣中色素决定,色素的合成途径是:白色红色紫色。其中酶1的合成由基因A控制,酶2的合成由基因B控制,基因A和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红花杂合体植株杂交,子代植株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子代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       ;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是   。
(2)已知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有2种。现有1株白花纯合体植株甲,若要通过杂交实验(要求选用1种纯合体亲本与植株甲只进行1次杂交)来确定其基因型,请写出所选用的亲本基因型、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紫∶红∶白=3∶3∶2 AAbb、Aabb 1/2 (2)所选用的亲本基因型:AAbb。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若子代均为紫花,则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均为红花,则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
24.(2022全国甲,32,12分)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顶端长雄花序,叶腋长雌花序),但也有的是雌雄异株植物。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雌花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个体为雌株。现有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4种纯合体玉米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需进行人工传粉,具体做法是  。
(2)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F1自交,F2中雌株所占比例为    ,F2中雄株的基因型是       ;在F2的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是    。 
(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  ;
若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  。
答案 (1)在花蕾期去除甲的全部雄蕊并套上纸袋,在甲雌蕊成熟时采集丁的花粉涂在甲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2)1/4(或答25%) bbTT和bbTt 1/4(或答25%) (3)糯玉米亲本上全结糯玉米,非糯玉米亲本上既结糯玉米又结非糯玉米 非糯玉米亲本上全结非糯玉米,糯玉米亲本上既结糯玉米又结非糯玉米
25.(2022北京,18,11分)番茄果实成熟涉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导致果实颜色及硬度等发生变化。果实颜色由果皮和果肉颜色决定。为探究番茄果实成熟的机制,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果皮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果皮黄色与果皮无色的番茄杂交的F1果皮为黄色,F1自交所得F2果皮颜色及比例为          。
(2)野生型番茄成熟时果肉为红色。现有两种单基因纯合突变体,甲(基因A突变为a)果肉黄色,乙(基因B突变为b)果肉橙色。用甲、乙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1。
据此,写出F2中黄色的基因型:        。
(3)深入研究发现,成熟番茄的果肉由于番茄红素的积累而呈红色,当番茄红素量较少时,果肉呈黄色,而前体物质2积累会使果肉呈橙色,如图2。上述基因A、B以及另一基因H均编码与果肉颜色相关的酶,但H在果实中的表达量低。
根据上述代谢途径,aabb中前体物质2积累、果肉呈橙色的原因是  。
(4)有一果实不能成熟的变异株M,果肉颜色与甲相同,但A并未突变,而调控A表达的C基因转录水平极低。C基因在果实中特异性表达,敲除野生型中的C基因,其表型与M相同。进一步研究发现M中C基因的序列未发生改变,但其甲基化程度一直很高。推测果实成熟与C基因甲基化水平改变有关。欲为此推测提供证据,合理的方案包括    ,并检测C的甲基化水平及表型。
①将果实特异性表达的去甲基化酶基因导入M
②敲除野生型中果实特异性表达的去甲基化酶基因
③将果实特异性表达的甲基化酶基因导入M
④将果实特异性表达的甲基化酶基因导入野生型
答案 (1)黄色∶无色=3∶1 (2)aaBB、aaBb (3)基因A突变为a,但果肉细胞中的基因H仍表达出少量酶H,持续生成前体物质2;基因B突变为b,前体物质2无法转变为番茄红素 (4)①②④
26.(2021全国甲,32,12分)植物的性状有的由1对基因控制,有的由多对基因控制。一种二倍体甜瓜的叶形有缺刻叶和全缘叶,果皮有齿皮和网皮。为了研究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的遗传特点,某小组用基因型不同的甲乙丙丁4种甜瓜种子进行实验,其中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网皮。杂交实验及结果见表(实验②中F1自交得F2)。
实验 亲本 F1 F2
① 甲×乙 1/4缺刻叶齿皮, 1/4缺刻叶网皮 1/4全缘叶齿皮, 1/4全缘叶网皮 /
② 丙×丁 缺刻叶齿皮 9/16缺刻叶齿皮, 3/16缺刻叶网皮 3/16全缘叶齿皮, 1/16全缘叶网皮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①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判断的依据是  。
根据实验②,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是       。
(2)甲乙丙丁中属于杂合体的是    。
(3)实验②的F2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    。 
(4)假如实验②的F2中缺刻叶齿皮∶缺刻叶网皮∶全缘叶齿皮∶全缘叶网皮不是9∶3∶3∶1,而是45∶15∶3∶1,则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中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
答案 (1)实验①F1中缺刻叶∶全缘叶=1∶1,齿皮∶网皮=1∶1 缺刻叶、齿皮 (2)甲、乙 (3)1/4 (4)果皮性状 实验②F1全为缺刻叶齿皮,而F2中缺刻叶∶全缘叶=15∶1、齿皮∶网皮=3∶1
27.(2021浙江6月选考,28,10分)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纯合不抗除草剂水稻(2n)(甲),获得转基因植株若干。从转基因后代中选育出纯合矮秆抗除草剂水稻(乙)和纯合高秆抗除草剂水稻(丙)。用甲、乙、丙进行杂交,F2结果如表。转基因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外源基因可插入不同的染色体上。高秆(矮秆)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独立遗传,高秆和矮秆由等位基因A(a)控制,有抗除草剂基因用B+表示、无抗除草剂基因用B-表示。
杂交 组合 F2的表现型及数量(株)
矮秆抗 除草剂 矮秆不抗 除草剂 高秆抗 除草剂 高秆不 抗除草剂
甲×乙 513 167 0 0
甲×丙 109 37 313 104
乙×丙 178 12 537 36
回答下列问题:
(1)矮秆对高秆为    性状,甲×乙得到的F1产生    种配子。
(2)为了分析抗除草剂基因在水稻乙、丙叶片中的表达情况,分别提取乙、丙叶片中的RNA并分离出    ,逆转录后进行PCR扩增。为了除去提取RNA中出现的DNA污染,可采用的方法是           。
(3)乙×丙的F2中,形成抗除草剂与不抗除草剂表现型比例的原因是  。
(4)甲与丙杂交得到F1,F1再与甲杂交,利用获得的材料进行后续育种。写出F1与甲杂交的遗传图解。
答案 (1)隐性 2 (2)mRNA 用DNA酶处理提取的RNA (3)乙和丙的抗除草剂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和丙上抗除草剂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4)
28.(2021北京,20,12分)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研究种子发育的机理对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
(1)玉米果穗上的每一个籽粒都是受精后发育而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甲品系玉米,其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严重干瘪且无发芽能力的籽粒,这种异常籽粒约占1/4。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    定律。上述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均发育为植株,自交后,有些植株果穗上有约1/4干瘪籽粒,这些植株所占比例约为    。
(2)为阐明籽粒干瘪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者克隆出候选基因A/a。将A基因导入到甲品系中,获得了转入单个A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假定转入的A基因已插入a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请从表中选择一种实验方案及对应的预期结果以证实“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 。
实验方案 预期结果
Ⅰ.转基因玉米×野生型玉米 Ⅱ.转基因玉米×甲品系 Ⅲ.转基因玉米自交 Ⅳ.野生型玉米×甲品系 ①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1 ②正常籽粒∶干瘪籽粒≈3∶1 ③正常籽粒∶干瘪籽粒≈7∶1 ④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5∶1
(3)现已确认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序列分析发现a基因是A基因中插入了一段DNA(见图1),使A基因功能丧失。甲品系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发芽后,取其植株叶片,用图1中的引物1、2进行PCR扩增,若出现目标扩增条带则可知相应植株的基因型为    。
(4)为确定A基因在玉米染色体上的位置,借助位置已知的M/m基因进行分析。用基因型为mm且籽粒正常的纯合子P与基因型为MM的甲品系杂交得F1,F1自交得F2。用M、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F1植株果穗上干瘪籽粒(F2)胚组织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有1、2、3三种类型,如图2所示。
统计干瘪籽粒(F2)的数量,发现类型1最多、类型2较少、类型3极少。请解释类型3数量极少的原因。
答案 (1)分离 2/3 (2)Ⅲ④/Ⅱ③ (3)Aa (4)基因A/a与M/m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距离近),其中a和M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导致产生同时含有a和m的重组型配子数量很少;类型3干瘪籽粒是由雌雄配子均为am的重组型配子受精而成。因此,类型3干瘪籽粒数量极少。
三年模拟
限时拔高练1               
一、选择题
1.(2023华南师大附中月考,15)孟德尔的实验研究运用了“假说—演绎”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内容是(观察/分析)提出问题→(推理/想象)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1自交得F2,F2中高茎∶矮茎=3∶1”属“实验验证”
B.“进行测交实验,结果高茎∶矮茎=1∶1”属“演绎推理”
C.“一般情况下,自花传粉的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属“提出问题”
D.“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提出假说”
答案 D 
2.(2024届广东四校一联,5)科学家将控制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上,如表所示。若要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最适宜选取的性状组合是(  )
基因所 在染色 体编号 1号 4号 5号 7号
基因控 制的相 对性状 花的颜色、子叶的颜色 花的位置、豆荚的形状、植株的高度 豆荚的 颜色 种子的 形状
A.花的颜色和子叶的颜色
B.豆荚的形状和植株的高度
C.花的位置和豆荚的形状
D.豆荚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
答案 D 
3.(2023茂名高州一模,5)玉米的A基因控制叶绿素合成,若玉米个体无A基因或者无光照,则无法合成叶绿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均能合成叶绿素
B.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在光下均能合成叶绿素
C.在缺镁的土壤中,A基因控制的叶绿素合成量不受影响
D.合成叶绿素是A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D 
4.(2024届普宁二中期中,11)兔子的白毛和灰毛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对杂合白毛兔杂交,后代中总是出现白毛兔∶灰毛兔=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题意可知,白毛和灰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白毛为显性性状
B.后代中灰毛兔总是占1/3的原因可能是控制毛色的基因发生显性纯合致死
C.后代中灰毛兔总是占1/3的原因可能是含显性基因的雄配子有50%发生配子致死
D.后代中出现1/3的灰毛兔证明控制兔子毛色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答案 D 
5.(2024届广东摸底联考,8)某种鳟鱼的眼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体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做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2中黑眼∶红眼=13∶3,基因A/a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F2中黄体∶黑体=3∶1,基因B/b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F2黑眼黄体的基因型有4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
D.F2中红眼黄体随机交配,后代中黑眼黑体所占比例为1/9
答案 A 
6.(2023惠州东江雅博学校模拟,8)某植物花瓣的颜色(红色/白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Y/y、R/r)控制,其控制途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Y、R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该植物花瓣的颜色
B.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基因Y/y与R/r之间遵循分离定律
C.用基因型为Yyrr和yyRr的植株杂交能够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D.基因型为YyRr的植株自交,所得F1中白花个体所占比例为7/16
答案 D 
7.(2024届广东大联考,14)M和N是两个荧光蛋白基因,实验小组将两个荧光蛋白基因导入某野生型雌性果蝇体内,再让该果蝇和野生型果蝇杂交,杂交后代雌雄群体的表型及比例为有荧光∶无荧光=3∶1(只要有一个荧光蛋白基因即为有荧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和N基因导入了细胞核基因组中
B.M和N基因导入了非同源染色体上
C.M和N基因都导入到了常染色体上
D.同时含有M和N基因的果蝇占1/4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8.(新思维)(2023茂名一中三模,20)自然界中存在一类称为“单向异交不亲和”的玉米,该性状由G/g控制,其中G决定单向异交不亲和。该性状的遗传机制是“含有G的卵细胞不能与g的花粉结合受精,其余配子间结合方式均正常”。玉米籽粒颜色紫色和黄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用A/a表示,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研究人员选择纯种紫粒单向异交不亲和品系与正常纯种黄粒品系进行杂交,F1均为紫粒,F1进行自交获得F2
(1)玉米的籽粒颜色中隐性性状是    ,F1的基因型是    。
(2)为了让亲本正常杂交,黄粒品系应作为    (填“父本”或“母本”),理由是                               。
(3)F1产生的可接受g花粉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F2中纯种育性正常黄粒的比例是               。
(4)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一个育性恢复基因M导入F1中,发现M能够使籽粒的紫色变浅成为浅紫色;只有将M导入G所在的染色体上才可以使其育性恢复正常。现在利用F1作母本进行测交实验,探究M基因导入的位置。若M导入G所在的染色体上,则子代的籽粒颜色及比例为              。
答案 (1)黄粒 AaGg (2)母本 单向异交不亲和品系作母本时,含G基因的卵细胞不能接受含g基因的花粉,无法产生后代 (3)Ag∶ag=1∶1 1/12 (4)紫粒∶浅紫粒∶黄粒=1∶1∶2
限时拔高练2               
一、选择题
1.(2023江门一模,12)豌豆的子叶黄色对绿色为显性,种子圆粒对皱粒为显性,两种性状分别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现用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F1中绿色皱粒豌豆所占比例为1/8,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两个亲本均为杂合子
B.亲本黄色圆粒豌豆产生2种配子
C.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4
D.子代有4种表型和6种基因型
答案 B 
2.(2024届广州阶段考,4)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黄瓜的苦味物质——葫芦素主要由两个“主控开关”控制合成,叶苦与非苦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果苦与非苦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二者独立遗传。现将叶和果实均苦味、叶和果实均非苦味的两品系进行杂交,得到F1全为叶和果实均非苦味类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叶片中葫芦素能有效抵御害虫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亲本叶和果实均苦味、叶和果实均非苦味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
B.将F1自交得F2,F2中表型为叶苦果非苦的黄瓜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
C.将F1植株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即可快速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所需植株
D.依据题意,表型为叶苦果非苦的黄瓜可作为育种工作者首选
答案 C 
3.(2024届深圳高级中学模拟,9)亚洲棉的光籽(无短绒)和毛籽(有短绒)是一对相对性状,为探究亚洲棉绒的遗传规律,研究者利用表型为光籽的3种不同突变体与野生型毛籽棉进行杂交,F1自交,结果如表。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亲本 F2表型及比例
① 突变体甲×毛籽棉 光籽∶毛籽=3∶1
② 突变体乙×毛籽棉 光籽∶毛籽=13∶3
③ 突变体丙×毛籽棉 光籽∶毛籽=9∶7
A.统计的F2数量足够多时才会接近表中结果
B.组别③的F2中毛籽个体共有5种基因型
C.组别②的F1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光籽∶毛籽=1∶3
D.突变体甲光籽性状的遗传不一定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
答案 C 
4.(2023惠州二调,12)孟德尔用豌豆(2n=14)进行遗传实验时,研究了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相关性状及其控制基因在染色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中每两对性状在遗传时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DDVV和ddvv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高茎豆荚不饱满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16
C.豌豆的体细胞中只具有14条染色体,遗传物质组成简单是孟德尔成功的重要原因
D.DDgg和ddGG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重组型性状的比例为5/8
答案 D 
5.(2024届广州阶段考,14)玉米籽粒的饱满程度由大到小有饱满、中度饱满、干瘪等,研究发现玉米籽粒的饱满程度由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3个基因(S、S1、S2)决定,科研人员分别利用野生型、突变体1、突变体2进行研究,实验步骤及结果如图所示。经测定突变体1基因型为S1S1,干瘪个体基因型为S2S2,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该玉米种群中相应的基因型有7种
B.S、S1、S2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C.S、S1、S2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S>S1>S2
D.上述杂交实验说明控制籽粒饱满程度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6.(2024届深圳福田模拟,18)“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为了育好中国种,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材料一:二倍体作物M的品系甲有抗虫、高产等多种优良性状,但甜度不高。为了改良品系甲,增加其甜度,育种工作者在种质资源库中选取乙、丙两个高甜度的品系,用三个纯合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通过对甲、乙、丙三个品系转录的mRNA分析,发现基因S与作物M的甜度相关,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以Ti质粒为表达载体,以品系甲的叶片外植体为受体,培育出转S基因的新品系。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
甲×乙 不甜 1/4甜、3/4不甜
甲×丙 甜 3/4甜、1/4不甜
乙×丙 甜 13/16甜、3/16不甜
根据研究组的实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不甜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则乙、丙杂交组合的F2中表型为甜的植株基因型有    种。若用乙、丙杂交组合的F2不甜的植株进行自交,F3中甜∶不甜的比例为    。
(2)据题意,将S基因导入品系甲中采用的是       法。
材料二:大豆原产中国,通称黄豆,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大豆是雌雄同株植物,野生型大豆雌蕊与雄蕊育性正常。
(3)科学家用射线对大豆种群进行诱变处理,并从大豆种群中分离出两株雄性不育个体甲和乙,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体。
①诱变可以使同一基因朝着不同的方向突变,也可使不同的基因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        的特点。
②某研究小组为探究上述两株突变体是同一基因突变还是不同基因突变所致,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突变体甲与野生型大豆杂交获得F1,再将F1与突变体乙杂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的比例。
Ⅰ.本实验不能直接将突变体甲与乙进行杂交的原因是                           。
Ⅱ.按本实验方案实施,预测其实验结果及结论:若             ,说明这两种突变体是由不同基因突变所致。若                 ,说明这两种突变体是由同一基因突变所致。
答案 (1)7 1∶5 (2)农杆菌转化 (3)①不定向性和随机性 ②突变体甲与突变体乙都是雄性不育个体,无法产生正常雄配子 若F2中均为雄性可育 若F2中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1
考法综合练               
1.(2023华南师大附中月考二,16)棉铃虫是严重危害棉花的一种害虫。科研工作者发现,毒蛋白基因B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D均可导致棉铃虫死亡。现将B和D基因同时导入棉花的一条染色体上获得抗虫棉。棉花的短果枝由基因A控制,研究者获得了多个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AaBD植株与纯合的aa长果枝不抗虫植株杂交得到F1(不考虑减数分裂时的互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F1中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1∶1,则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B.若F1的表型比例为1∶1∶1∶1,则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AD、aB、aD
C.若F1的表型比例为1∶1∶1∶1,则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D.若F1中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1∶1,则亲本AaBD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和aBD
答案 B 
2.(2024届惠州二调,10)有一种牛的毛色,红色(A)对白色(a)为不完全显性,杂合型(Aa)表现为灰色,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牛群中,红色和白色的基因频率各占50%,现需对牛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淘汰前,该牛群中红色个体数等于白色个体数
B.若随机交配淘汰2代,红色牛个体数等于灰色牛个体数
C.若同种颜色牛相互交配淘汰2代,红色牛个体数等于灰色牛个体数
D.若每代均不淘汰,不论随机交配多少代,牛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均为1/2
答案 C 
3.(新思维)(2024届汕头金山中学一模,7)某闭花授粉的豆科植物体内存在一种“自私基因”D,研究发现,D能杀死体内2/3的含d基因的雄配子,而对雌配子无影响,基因型为Dd的亲本植株在自然状态下种植获得F1,F1自交获得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状态下,D基因频率逐代增加,最后接近于1
B.F1中显性个体∶隐性个体=7∶1
C.F2中隐性纯合子个体所占比例约为3/32
D.F2显性个体中的纯合子所占比例大于杂合子所占比例
答案 C 
4.(新情境)(2024届深圳福田红岭中学月考二,6)促生长的A基因(该基因正常表达时小鼠生长情况正常)和无此功能的a基因是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NA甲基化修饰通常会抑制基因表达。如图是两只小鼠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甲基化修饰对基因传递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雄鼠的A基因和雌鼠的a基因遗传信息均已发生改变
B.雄鼠在形成配子时A基因发生了去甲基化,但不能说明甲基化不能遗传
C.图中的雌、雄鼠的基因型均为Aa,且均能正常生长
D.图中小鼠的杂交子代的表型比例约为3∶1
答案 B 
5.(2024届天津静海一中调研,14)闭花受粉植物甲,高茎和矮茎分别受A和a基因控制(完全显性);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乙,其籽粒的颜色黄色与白色分别由Y和y基因控制(完全显性)。两者的遗传均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自然状态下,间行种植基因型为AA、Aa的植物甲(两者数量之比是1∶2)和间行种植基因型为YY、Yy的植物乙(两者数量之比是1∶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甲的F1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
B.植物乙的F1中白色籽粒所占的比例为1/9
C.植物乙的F1黄色籽粒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
D.若植物甲含有a的配子1/2致死,则F1中矮茎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9
答案 D 
6.(2023广东冲刺二模,5)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且借助风传粉;玉米籽粒的颜色有白色、黄色、紫色三种,三者互为相对性状。现将纯种的黄玉米与纯种的白玉米实行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白玉米果穗上结有黄色玉米籽粒,但在黄玉米果穗上找不到白色玉米籽粒。在连续种植的黄玉米果穗上偶然发现一粒紫色玉米籽粒,采用实验方法判断黄色与紫色的显隐性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状态下,玉米既能同株传粉又能异株传粉
B.利用玉米做杂交实验时,人工传粉前后需对雌花序套袋
C.依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黄色和白色的显隐性关系,玉米果穗上籽粒的基因型有两种
D.让由紫色玉米籽粒发育成的玉米与多株纯合黄玉米杂交,可判断黄色与紫色的显隐性关系
答案 C 
7.(2024届湛江摸底,20)某种雌雄同株异花植物(2N=24),该植物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茎高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研究发现,该种植物存在2号染色体三体现象,三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未配对的2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异常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异常雌配子受精作用不受影响。现将两株红花高茎2-三体植株甲和乙分别进行自交实验,植株甲自交后代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51∶17∶3∶1,植株乙自交后代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6∶2∶3∶1。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若对该种植物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    条染色体。
(2)2-三体植株的变异类型是     ,2-三体植株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时细胞含             条染色体。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植株甲的基因型为    ,植株甲产生可育的花粉中,基因型为AB的比例是    。
(4)根据植株乙自交的实验结果,采用“假说—演绎”的方法,设计测交实验检验植株乙控制花色的基因型。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                                。
答案 (1)12 (2)染色体(数目)变异 24或26 (3)AAaBb 1/3 (4)选取植株乙作父本,正常白花植株作母本进行杂交,统计后代花色的表型及比例 若后代红花∶白花=1∶2,证明植株乙控制花色的基因型为Aa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