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一轮基础练习--专题17种群及其动态(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一轮基础练习--专题17种群及其动态(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27 10:2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广东版新教材生物学高考第一轮
第4部分 生物与环境
专题17 种群及其动态
五年高考               
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2023天津,3,4分)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2.(2023新课标,4,6分)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3.(2023浙江1月选考,14,2分)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4.(新教材)(2023山东,11,2分)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5.(新思维)(2022山东,12,2分)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6.(2022河北,13,2分)20世纪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
B.依据其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
C.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网更复杂
D.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
7.(2022浙江1月选考,22,2分)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8.(2022重庆,14,2分)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Ⅰ和Ⅱ为幼年期,Ⅲ和Ⅳ为成年期,Ⅴ和Ⅵ为老年期
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
9.(2022全国甲,31,9分)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
10.(2022全国乙,31,8分)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3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
(3)与标志(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2点即可)。
考点2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应用
11.(2021广东,6,2分)如图示某S形(型)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a   B.b   C.c   D.d
12.(2023辽宁,10,2分)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
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13.(2022江苏,9,2分)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个再计数
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14.(2022全国甲,5,6分)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15.(新思维)(2022海南,8,3分)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16.(2021浙江1月选考,16,2分)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17.(2020江苏,10,2分)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18.(2023全国甲,31,10分)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水体中的鱼明显增多,甚至曾经消失的一些水鸟(如水鸟甲)又重新出现。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水鸟甲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标志(记)重捕法,原因是             。
(2)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来看,水体中的鱼、水鸟属于     。
(3)若要了解该城市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请围绕食物指出要调查的内容有               (答出3点即可)。
考点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9.(新教材)(2023广东,6,2分)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20.(2023浙江6月选考,5,2分)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  )
A.充沛的降水        B.肥沃的土壤
C.连片的麦田        D.仅取食种子的鸟类
21.(2022浙江1月选考,14,2分)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22.(2021湖北,14,2分)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23.(新思维)(2021天津,13,11分)为研究降水量影响草原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机制,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野外实验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开展,将相同体重的幼鼠放入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见图。
(1)由图1可知,      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个体增多,影响田鼠种群的        ,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2)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    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发生变化。
(3)随后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目的为                       。
(4)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降水引起田鼠食谱变化后,田鼠肠道微生物组成也发生变化,其中能利用草中的纤维素等物质合成并分泌短链脂肪酸(田鼠的能量来源之一)的微生物比例显著增加。田鼠与这类微生物的种间关系为      。请在图中用箭头标示三类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
三年模拟
限时拔高练1               
选择题
1.(2023江门一模,10)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为死亡率        B.②为种群密度
C.③为年龄结构        D.④为性别比例
2.(2024届广东摸底,23)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才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下列关于生态学探究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上蝗虫的种群密度
B.用黑光灯诱捕法估算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用灭菌的土壤样品探究其中的微生物分解作用
3.(新教材)(2024届江门联考,7)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中,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等属于外源性种群调节因素,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及遗传调节等属于内源性自动调节。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水分和疾病等因素属于外源性种群调节因素
B.种群数量降低一定程度利于种群的持续性发展
C内源性自动调节强度不受种群数量的影响
D.在内、外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
4.(新思维)(2024届广州执信中学开学考,13)逻辑斯谛增长模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V=rN(1-N/K),其中N代表种群数量,K代表环境容纳量,r为种群潜在年增长率。某海域出产食用真鲷鱼,据估计该海域食用真鲷鱼的环境容纳量为300万条,其潜在年增长率为53%。根据这些数据,判断该海域食用真鲷鱼最大持续捕获量约为(  )
A.159万条/年        B.150万条/年
C.75万条/年        D.39.75万条/年
5.(2023广东大联考,8)通过对某湖泊中的鲫鱼进行调查,绘制了该湖泊鲫鱼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模型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鲫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该鲫鱼种群的雌雄个体数量接近
C.该鲫鱼种群的种内竞争可能会逐渐加剧
D.该鲫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冬季可能下降
6.(新情境)(2024届东莞四中月考,9)在海洋中,某些年龄相同的不能活动的动物种群中,典型的竞争结果是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疏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疏现象”通过直接影响种群的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
B.“自疏现象”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利于种群的发展
C.随着该类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
D.食物影响着该类动物种群的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7.(2023广东六校一联,13)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λ值(λ=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并绘制出如图所示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数量在第2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
B.c点对应的时期,甲、乙种群数量相同
C.乙种群在这4年中,种群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D.乙可能是一种入侵物种初入该保护区
8.(2024届华南师大附中月考,10)某兴趣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培养液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稀释100倍后采用规格为16×25型的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达到m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后盖上盖玻片
B.该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种群数量为m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若某时刻中格细胞的平均数量为25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数目约为4×109个
D.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且需设计空白对照组
9.(2024届广东摸底,20)将多只数量相等的雌雄果蝇置于一个培养瓶中,并供应一定量食物,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只雌果蝇每天产出的后代存活数量及成虫寿命与果蝇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果蝇的种群密度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
B.培养瓶内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培养瓶内果蝇的K值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果蝇种群的增长只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10.(新教材)(2024届安徽摸底大联考,1)长江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数量极为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解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后,某江段中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需对其进行种群数量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无人机观测记录该江段中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江豚
B.利用声音记录仪记录该江段中江豚的声呐信号,对不同个体进行识别
C.在该江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明显标记后放回原环境,过一段时间后重捕
D.在该江段采集水样,分析其中残留的DNA,可以得到江豚种群密度大小
限时拔高练2               
选择题
1.(2024届广东七校联合体一联,8)我国东海采取渔业政策保护,规定鱼类准许捕捞的尺寸,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下列关于这些举措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休渔期影响鱼类数量增长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B.伏季休渔对遭受捕捞压力大的鱼类资源恢复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C.休渔期初期各种鱼类资源的数量变化为“J”形增长
D.休渔期结束后渔民进行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2.(2024届茂名一中月考,9)某湖泊中生活着鲈鱼和短吻鳄等,短吻鳄会捕食鲈鱼。当地渔民为提高鲈鱼产量而大量捕杀短吻鳄。在短吻鳄被捕杀几乎绝迹后,鲈鱼种群数量却下降了。下列解释最不合理的是(  )
A.气候变化造成鲈鱼的食物短缺
B.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猎物以鲈鱼为食
C.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D.当地渔民捕捞鲈鱼所使用的渔网网眼偏小
3.(2023深圳一模,10)在梧桐山封山育林期间,科研人员对两种主要乔木黄牛木和鸭脚木进行调查。图表示两物种种群数量的比值(D=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不可以同时调查两种乔木的种群密度
B.相比于鸭脚木,b之前黄牛木在数量上更占优势
C.两个种群在O~d是竞争状态,d~f是非竞争状态
D.O~d时间段黄牛木的K值和种群数量都逐年下降
4.(新思维)(2024届广东六校一联,9)某草场由于某种鼠的大量啃食发生退化,引入生物乙后鼠害得到有效控制,如图为一段时间内鼠种群及生物乙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生物乙前该种鼠的K值介于a与b之间
B.据图可知,鼠与生物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C.A、B点时鼠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D.通过引入生物乙来控制鼠的种群数量属于生物防治
5.(新情境)(2024届汕头金山中学月考,16)生态学家将生物大体上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东北虎的生活史对策为K对策,达到环境容纳量后种群密度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限制
B.东亚飞蝗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种群密度易受干旱、寒潮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C.当今环境多变,r对策生物能产生大量后代作为选择的材料,而K对策生物则已不适应
D.翻车鱼成体达3吨,寿命20年,每次产卵3亿粒,这说明两种对策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6.(2024届广州执信中学月考,10)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该数值变化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图是某种酵母菌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逐个统计是非常困难的,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可以先适当稀释再进行计数
C.随时间推移,该种酵母菌在19.8℃下的数量最终也会稳定在K值不变
D.据图分析,该种酵母菌在24.8℃下时,大约第5天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7.(2023深圳高级中学适应考,8)一只穿山甲每年能够吃掉大约700万只白蚁和蚂蚁,被称为“森林卫士”。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非法猎捕、栖息地丧失等原因,我国野生穿山甲的数量大量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长期监测,发现在广东乌禽嶂山区的60km2调查区域内有61只中华穿山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乌禽嶂山区调查区域内穿山甲的种群密度约为1只/km2
B.栖息地丧失会挤占穿山甲的生态位
C.非法猎捕是影响穿山甲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D.在乌禽嶂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穿山甲的最有效措施
8.(新思维)(2023华南师大附中三模,9)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O~t3,甲的种群数量大于乙的种群数量
B.t2~t4,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和增长型
C.t4时,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乙种群数量继续增加
D.甲、乙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最终甲种群将被乙种群完全排除
9.(2024届湖北名校联盟联考,10)灵长类社会群体的最终大小受到被捕食压力和食物资源的双重影响。在没有人类干扰的状态下,猴群大小的范围多数为15~50只,当猴群增长至一定大小时,会发生分群(由一个猴群分流成两个猴群,新的猴群将寻找新的领地)。研究人员对野生猴群大小变化展开相关研究,建立相应模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分群前,种内互助逐渐增强,觅食竞争压力随之减弱
B.野生猴群增长至一定大小时,由于种间竞争加剧因而发生分群
C.人与猴群的互动可能导致猴群向人传播传染病,应限制游客的行为
D.游客投食降低了景区猴群的被捕食压力,导致猴群超出正常范围仍不分群
第4部分 生物与环境
专题17 种群及其动态
五年高考               
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2023天津,3,4分)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答案 D 
2.(2023新课标,4,6分)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答案 D 
3.(2023浙江1月选考,14,2分)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答案 D 
4.(新教材)(2023山东,11,2分)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答案 D 
5.(新思维)(2022山东,12,2分)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答案 A 
6.(2022河北,13,2分)20世纪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
B.依据其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
C.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网更复杂
D.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
答案 B 
7.(2022浙江1月选考,22,2分)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答案 B 
8.(2022重庆,14,2分)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Ⅰ和Ⅱ为幼年期,Ⅲ和Ⅳ为成年期,Ⅴ和Ⅵ为老年期
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
答案 B 
9.(2022全国甲,31,9分)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
答案 (1)与成年个体数相比,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 (2)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3)物种丰富度 (4)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为动物提供氧气 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暗反应所需的CO2、排泄的粪便被微生物分解为植物提供无机盐(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10.(2022全国乙,31,8分)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3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
(3)与标志(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2点即可)。
答案 (1)随机选取样方、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2)S·n/m (3)对动物的干扰小,简便快捷
考点2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应用
11.(2021广东,6,2分)如图示某S形(型)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a   B.b   C.c   D.d
答案 B 
12.(2023辽宁,10,2分)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
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答案 A 
13.(2022江苏,9,2分)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个再计数
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答案 D 
14.(2022全国甲,5,6分)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 D 
15.(新思维)(2022海南,8,3分)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答案 A 
16.(2021浙江1月选考,16,2分)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答案 D 
17.(2020江苏,10,2分)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答案 B 
18.(2023全国甲,31,10分)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水体中的鱼明显增多,甚至曾经消失的一些水鸟(如水鸟甲)又重新出现。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水鸟甲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标志(记)重捕法,原因是             。
(2)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来看,水体中的鱼、水鸟属于     。
(3)若要了解该城市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请围绕食物指出要调查的内容有               (答出3点即可)。
答案 (1)水鸟甲的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 (2)消费者 (3)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年龄结构)
考点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9.(新教材)(2023广东,6,2分)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答案 C 
20.(2023浙江6月选考,5,2分)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  )
A.充沛的降水        B.肥沃的土壤
C.连片的麦田        D.仅取食种子的鸟类
答案 A 
21.(2022浙江1月选考,14,2分)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答案 B 
22.(2021湖北,14,2分)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答案 D 
23.(新思维)(2021天津,13,11分)为研究降水量影响草原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机制,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野外实验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开展,将相同体重的幼鼠放入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见图。
(1)由图1可知,      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个体增多,影响田鼠种群的        ,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2)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    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发生变化。
(3)随后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目的为                       。
(4)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降水引起田鼠食谱变化后,田鼠肠道微生物组成也发生变化,其中能利用草中的纤维素等物质合成并分泌短链脂肪酸(田鼠的能量来源之一)的微生物比例显著增加。田鼠与这类微生物的种间关系为      。请在图中用箭头标示三类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
答案 (1)增加降水 出生率和死亡率 (2)羊草 (3)检验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 (4)互利共生
三年模拟
限时拔高练1               
选择题
1.(2023江门一模,10)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为死亡率        B.②为种群密度
C.③为年龄结构        D.④为性别比例
答案 D 
2.(2024届广东摸底,23)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才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下列关于生态学探究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上蝗虫的种群密度
B.用黑光灯诱捕法估算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用灭菌的土壤样品探究其中的微生物分解作用
答案 B 
3.(新教材)(2024届江门联考,7)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中,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等属于外源性种群调节因素,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及遗传调节等属于内源性自动调节。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水分和疾病等因素属于外源性种群调节因素
B.种群数量降低一定程度利于种群的持续性发展
C内源性自动调节强度不受种群数量的影响
D.在内、外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
答案 C 
4.(新思维)(2024届广州执信中学开学考,13)逻辑斯谛增长模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V=rN(1-N/K),其中N代表种群数量,K代表环境容纳量,r为种群潜在年增长率。某海域出产食用真鲷鱼,据估计该海域食用真鲷鱼的环境容纳量为300万条,其潜在年增长率为53%。根据这些数据,判断该海域食用真鲷鱼最大持续捕获量约为(  )
A.159万条/年        B.150万条/年
C.75万条/年        D.39.75万条/年
答案 D 
5.(2023广东大联考,8)通过对某湖泊中的鲫鱼进行调查,绘制了该湖泊鲫鱼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模型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鲫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该鲫鱼种群的雌雄个体数量接近
C.该鲫鱼种群的种内竞争可能会逐渐加剧
D.该鲫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冬季可能下降
答案 A 
6.(新情境)(2024届东莞四中月考,9)在海洋中,某些年龄相同的不能活动的动物种群中,典型的竞争结果是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疏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疏现象”通过直接影响种群的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
B.“自疏现象”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利于种群的发展
C.随着该类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
D.食物影响着该类动物种群的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 B 
7.(2023广东六校一联,13)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λ值(λ=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并绘制出如图所示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数量在第2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
B.c点对应的时期,甲、乙种群数量相同
C.乙种群在这4年中,种群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D.乙可能是一种入侵物种初入该保护区
答案 D 
8.(2024届华南师大附中月考,10)某兴趣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培养液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稀释100倍后采用规格为16×25型的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达到m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后盖上盖玻片
B.该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种群数量为m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若某时刻中格细胞的平均数量为25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数目约为4×109个
D.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且需设计空白对照组
答案 C 
9.(2024届广东摸底,20)将多只数量相等的雌雄果蝇置于一个培养瓶中,并供应一定量食物,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只雌果蝇每天产出的后代存活数量及成虫寿命与果蝇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果蝇的种群密度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
B.培养瓶内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培养瓶内果蝇的K值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果蝇种群的增长只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答案 A 
10.(新教材)(2024届安徽摸底大联考,1)长江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数量极为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解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后,某江段中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需对其进行种群数量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无人机观测记录该江段中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江豚
B.利用声音记录仪记录该江段中江豚的声呐信号,对不同个体进行识别
C.在该江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明显标记后放回原环境,过一段时间后重捕
D.在该江段采集水样,分析其中残留的DNA,可以得到江豚种群密度大小
答案 C 
限时拔高练2               
选择题
1.(2024届广东七校联合体一联,8)我国东海采取渔业政策保护,规定鱼类准许捕捞的尺寸,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下列关于这些举措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休渔期影响鱼类数量增长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B.伏季休渔对遭受捕捞压力大的鱼类资源恢复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C.休渔期初期各种鱼类资源的数量变化为“J”形增长
D.休渔期结束后渔民进行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答案 C 
2.(2024届茂名一中月考,9)某湖泊中生活着鲈鱼和短吻鳄等,短吻鳄会捕食鲈鱼。当地渔民为提高鲈鱼产量而大量捕杀短吻鳄。在短吻鳄被捕杀几乎绝迹后,鲈鱼种群数量却下降了。下列解释最不合理的是(  )
A.气候变化造成鲈鱼的食物短缺
B.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猎物以鲈鱼为食
C.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D.当地渔民捕捞鲈鱼所使用的渔网网眼偏小
答案 C 
3.(2023深圳一模,10)在梧桐山封山育林期间,科研人员对两种主要乔木黄牛木和鸭脚木进行调查。图表示两物种种群数量的比值(D=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不可以同时调查两种乔木的种群密度
B.相比于鸭脚木,b之前黄牛木在数量上更占优势
C.两个种群在O~d是竞争状态,d~f是非竞争状态
D.O~d时间段黄牛木的K值和种群数量都逐年下降
答案 B 
4.(新思维)(2024届广东六校一联,9)某草场由于某种鼠的大量啃食发生退化,引入生物乙后鼠害得到有效控制,如图为一段时间内鼠种群及生物乙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生物乙前该种鼠的K值介于a与b之间
B.据图可知,鼠与生物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C.A、B点时鼠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D.通过引入生物乙来控制鼠的种群数量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 C 
5.(新情境)(2024届汕头金山中学月考,16)生态学家将生物大体上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东北虎的生活史对策为K对策,达到环境容纳量后种群密度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限制
B.东亚飞蝗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种群密度易受干旱、寒潮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C.当今环境多变,r对策生物能产生大量后代作为选择的材料,而K对策生物则已不适应
D.翻车鱼成体达3吨,寿命20年,每次产卵3亿粒,这说明两种对策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答案 C 
6.(2024届广州执信中学月考,10)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该数值变化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图是某种酵母菌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逐个统计是非常困难的,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可以先适当稀释再进行计数
C.随时间推移,该种酵母菌在19.8℃下的数量最终也会稳定在K值不变
D.据图分析,该种酵母菌在24.8℃下时,大约第5天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C 
7.(2023深圳高级中学适应考,8)一只穿山甲每年能够吃掉大约700万只白蚁和蚂蚁,被称为“森林卫士”。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非法猎捕、栖息地丧失等原因,我国野生穿山甲的数量大量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长期监测,发现在广东乌禽嶂山区的60km2调查区域内有61只中华穿山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乌禽嶂山区调查区域内穿山甲的种群密度约为1只/km2
B.栖息地丧失会挤占穿山甲的生态位
C.非法猎捕是影响穿山甲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D.在乌禽嶂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穿山甲的最有效措施
答案 C 
8.(新思维)(2023华南师大附中三模,9)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O~t3,甲的种群数量大于乙的种群数量
B.t2~t4,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和增长型
C.t4时,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乙种群数量继续增加
D.甲、乙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最终甲种群将被乙种群完全排除
答案 C 
9.(2024届湖北名校联盟联考,10)灵长类社会群体的最终大小受到被捕食压力和食物资源的双重影响。在没有人类干扰的状态下,猴群大小的范围多数为15~50只,当猴群增长至一定大小时,会发生分群(由一个猴群分流成两个猴群,新的猴群将寻找新的领地)。研究人员对野生猴群大小变化展开相关研究,建立相应模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分群前,种内互助逐渐增强,觅食竞争压力随之减弱
B.野生猴群增长至一定大小时,由于种间竞争加剧因而发生分群
C.人与猴群的互动可能导致猴群向人传播传染病,应限制游客的行为
D.游客投食降低了景区猴群的被捕食压力,导致猴群超出正常范围仍不分群
答案 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